新聞語言隱喻和轉喻運用與作用
時間:2022-06-30 04:12:32
導語:新聞語言隱喻和轉喻運用與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隱喻和轉喻不僅是修辭手段,更是人類兩種重要的認知模式。一個命題或意象圖式模式從某一認知域投射到另一認知域的相應結構上就形成隱喻模式。隱喻一般分為結構性隱喻、方位性隱喻和本體性隱喻。而轉喻是用一個概念指稱另一個相關的概念。轉喻的類型較多,如容器轉喻內容、部分轉喻整體、性狀轉喻事物等。隱喻和轉喻在新聞語言中不僅大量存在,而且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隱喻在新聞語言中的應用
1.結構性隱喻
在這類隱喻中,源概念的結構可以系統地投射到目標概念域里,從而使后者可以按照前者的結構被理解。這是用一種概念結構來構造另一種概念,將適用于一種概念的詞語使用于另一概念。結構性隱喻在新聞語篇中的應用并不少見,如:例(1)“體育競賽是戰爭”是一種隱喻概念,體現在新聞中常有如下表述。拉力大戰德約科維奇終勝納達爾奪美網冠軍(《體壇快訊》2011.9.13)中國體操男隊艱苦訓練備戰世錦賽(《體育世界》2011.9.20)隱喻源于對兩個概念相似性的認識。“競賽”與“戰爭”正是具有諸多相似性的兩個概念。競賽同戰爭一樣,需要兩組人通過相互競爭完成的,其結果以輸贏來計。競賽過程中時常會有激烈地交鋒,也可能有成員受傷。因此,人們將對戰爭的認知投射到了體育競賽上。“體育競賽是戰爭”這個隱喻概念形成后,人們對于體育競賽的認知與談論方式完全是由戰爭概念構成。用于戰爭的“大戰”“終勝”“備戰”等詞匯,完全可以用于體育競賽。
2.方位性隱喻
方位性隱喻就是參照空間方位組建隱喻概念,將情緒、數量等抽象的概念投射到上下、內外、前后、“中心—邊緣”等具體的空間概念上。新聞中源域為上下域,目標域為數量的用例較多,如:(1)商務部今天公布,上半年我國外貿進出口總額9461.2億美元,同比下降23.5%。(《新聞聯播》2009.07.15)(2)中國與中東地區貿易額大幅飆升(《深圳商報》2010.07.16)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人們很早便在頭腦中形成了“上—下”認知域。而后的生產生活過程中人們也不難發現,堆積物質時會形成一個平面。當物質數量增加,這個平面隨之上升;當物質數量減少,這個平面隨之下降。于是,人們在經驗中將數量與上下域聯系了起來。所以,當“出口額”“貿易額”等的數量增加或減少時,可相應地使用“下降”“飆升”等詞匯表達。
3.本體性隱喻
本體性隱喻將用于物體的概念或概念結構,用于認識、理解我們的經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隱喻,它源于人類的自我認知。人體是一個獨立的、有邊界的實體,有內外之分。所以,人體就是一個容器。后來,人類又將容器概念投射到其他實體以及行為、狀態之中。容器隱喻在新聞中的應用較為常見,如:(1)走出電視娛樂節目庸俗化的困境(《光明日報》2006.02.10)(2)記者從市衛生局了解到,目前本市已進入乙腦高發期。(《北京晚報》2011.08.07)“困境”“高發期”都是抽象的狀態或時間。但當人們把“容器”的概念投射其中,這些抽象的事物就具有了邊界化、可量化、可出入等特征,從而可以被“走出”“進入”。
三、轉喻在新聞語言中的應用
轉喻必須發生在同一認知框架內,用顯著度高的事物轉喻不顯著的事物。一般整體比部分顯著,可以轉喻部分。但是,顯著度又常隨人的注意力發生變化。因此,當人的注意力轉移到部分上時,部分的顯著度就將高于整體,從而可以轉喻整體。比如,“北漂”白領轉戰天津(《北京晚報》2011.04.22)“白領”本來是指腦力工作者服飾中的領子,屬于部分。但它可以同體力勞動者服飾中的藍領相區分,人們的注意力也會集中于這樣的部分。因此,“白領”這個部分得到了凸顯,顯著度提高,可以轉喻整體。在“機構—所在地”認知框架中,所在地是人們可以直接感受到的。而機構作為某些團體的組織,是抽象的。所以,所在地更為顯著,可以轉喻機構。比如,美調查委員會稱:白宮在漏油事件后曾封鎖信息。(《新聞聯播》2010.10.07)例句中的“白宮”轉喻美國政府。在“施事—動作—受事”認知框架中,施事是孤立存在的,而動作表達的是一系列名詞間的關系。因此,動作是顯著度高的部分,可以轉喻施事。比如,參加會見的還有,回良玉、李源潮、張德江、徐才厚、令計劃、孟建柱等。(《新聞聯播》2010.10.26)其中“參加會見”是動作,用來轉喻發出這個動作的人。
四、結語
通過上文表述,我們可以看到隱喻和轉喻在新聞語言中的應用是非常普遍的。同時,隱喻和轉喻也在新聞語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隱喻和轉喻的運用不僅可以增添語言的生動性、鮮活性,而且有助于信息的壓縮與凸顯。一般來說,新聞語篇的長度有限,撰稿人員在對新聞信息進行編碼時,往往會使用隱喻、轉喻手段壓縮信息,并保證重點信息得到凸顯。這一點也恰恰符合了語言發展規律中的經濟省力原則。
- 上一篇:意識論與文學人物塑造
- 下一篇:談論文學陌生化語言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