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網絡傳播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時間:2022-04-24 04:37:00

導語:透析網絡傳播中的群體極化現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網絡傳播中的群體極化現象

摘要:網絡幾乎具備傳統社會的一切要素。傳統社會中的群體極化現象,在網絡中廣泛存在且具有新的特點。從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特點剖析入手,分析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幾種類型產生原因;一是網絡本身的特點,它是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物質基礎;二是外在力量,它對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起推動作用。并對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可能導致的負面影響提出了幾條建議。

關鍵詞:網絡群體極化;虛擬性;互動性;超越空間

網絡媒體從誕生之日起,就憑借其強大的技術優勢,影響著人類的生活與行為方式。如果說網絡web1.0時代,信息是網絡傳播者編輯、定制并向受眾傳播的話,web2.0時代每個網民則成了網絡內容的供應者、參與者。網民通過積極主動的“出擊”,在網上攻城掠寨,建立起自己的家園和話語空間。網絡媒體的個性化特征被技術進步催化后,在網上建立“家園”與話語空間的同質性群體廣泛形成。這些同質性群體形成諸多利益共同體,當其利益受到侵害時,這個共同體就易形成一種群體極化現象,共同反擊并爭取他們應得之利益。

一、群體極化與網絡群體極化現象

群體極化最早是由詹姆斯·斯通于1961年發現群體討論時的現象而提出的,含義是指在群體進行決策時,人們往往會比個人決策時更傾向于冒險或保守,向某一個極端偏斜,從而背離最佳決策。群體極化現象和法國學者古斯塔夫·勒龐1895年出版的《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中所描述的群體無意識有異曲同工之妙。斯通用三大理論支持他的觀點;一是群體決策規則,他認為人們在團體中作冒險決定將覺得較自在,因為其行動之責任已分散至所有成員;二是人與人之間的比較,一種想要被群體所接受及喜愛的需求,將使個體順從群體之一般意見;三是訊息影響論,由于這些訊息傾向于支持成員的最初觀點,人們會聽到更多支持其主張的理由,群體可使成員確信其原來之觀點,因此導致更加極端之意見資料來源。

斯通發現這種現象時,網絡還未誕生。對照斯通的觀點,網絡難以符合他的三大支撐觀點。事實上,網絡上存在更多的非理性偏執行動。人們傾向于極端偏斜,傾向于形成極端意見。因此,我們把有一定規模的網絡群體針對某一事件表達或執行了偏離事物應有形態的言行與行為,稱之為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網絡的虛擬平臺上,群體極化現象具有一些新的特點;

1)沒有直接的“討論”,網民進行決策往往是根據輿論領袖的意見或自己的經驗認識;

2)這種“決策”的結論也是不一定的,除了主導意見外,還存在一些反對意見;3)美國心理學家薩拉·凱拉爾研究發現,網絡中的群體極化現象更加突出,大約是現實生活中面對面時的兩倍多[1]。

從表現形態上看,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也要豐富得多。我們按法律與道德的準則把事件分為正向與負向;事件導致網民正常的反應為常態極化,即對不符合法律和道德準則的進行批判,反之亦然,事件導致了網民出人意料的反應為非常態極化。那么,我們可以把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描述如下(見圖1);[FL)]

圖1網絡群體極化現象類型圖[FL(K2]這些類型的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并非均導致不可控的負面結果。“極端未嘗不是件好事”,比如美國“群體極化讓許多重要的價值得以實現,包括公民權運動、反奴隸運動以及兩性平權運動?!盵2]53網絡群體極化并非洪水猛獸,需要熟諳網民特點,有效利用網絡媒體的功能,暢通信息渠道,使正向的問題得到強化,負面的事件得到妥善解決。

二、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成因分析

網絡技術的進步特別是網絡web2.0時代的到來,為網民在網上聚集提供了先天的條件?!昂翢o疑問的,群體極化正發生在網絡上。講到這里,網絡對許多人而言,正是極端主義的溫床,因為志同道合的人可以在網上輕易且頻繁地溝通,但聽不到不同的意見。”[2]50-51這種有所夸張的描述,正代表著網絡時代網民的特點。追究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不能忽視網絡自身的技術特性在其中的基礎作用。

(一)網絡自身附著的特性是網絡群體極化產生的物質條件

筆者并非技術決定論者,然而正如麥克魯漢之描述;因為對人的組合與行動的尺度和形態,媒介正是發揮著塑造和控制作用[3]。網絡這種基于西方文化的技術,是建立在個人價值大于集體利益的基礎上,它的自由、開放、互動性的特性為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提供了基礎的物質條件。

1.網絡傳播的虛擬性?!霸诰W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網絡傳播主體的虛擬性,使網民較少顧及正常的社會道德與法律約束,在“無名”的大海中,不僅“法不責眾”,連倫理、道德、面子也不“責眾”了。而且,和傳統社會中的群體極化不同,網絡社會中的群體極化,已經變“人——人”的親身傳播模式為“人——機——人”的間接傳播模式。由“直接”變為“間接”增加了極化的基礎因素,掙脫了面對面交流的種種羈絆——比如去責任化,比如面對面帶來的道德倫理壓力等——使人們在網絡上更為恣意。網絡主體不僅是虛擬的,有時還是“多身份”的,這種基于扮演意圖的傳播,更讓傳播的可信性大打折扣。比如,以事件當事人的身份在討論空間中發言,就讓人難辯真偽,使話題的方向可能為之變化。

2.網絡傳播的即時互動性。網絡信息傳播具有異步性,它存在于網絡物質空間中供不同網民閱讀與評論,這讓群體極化的短時沖動性變成了可延續的極化現象。但是,這種異步性同時又具備即時性;網民即時閱讀到新聞或話題并即時做出反應。而且,這種反應受到他人的影響并非是決定性的——一方面,網民發表看法沒有多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網絡頁面轉動快速,而翻看又比較費力。這種即時發表意見的功能,使網民很少去思考自己的言論與行為正確與否,也較少改變自己原有的態度。因此,如果說早期受眾理論里有“頑固的受眾”一說,從這個方面來說,網民也是“頑固”的。這種“頑固”正契合群體極化的特性,使網民對事件帶上了巨大情緒因素。與此種情緒相關聯,一些司法審判甚至受到“媒體審判”的影響如2003年劉涌案;遼寧省高級法院二審改判劉涌死緩公布一個星期后,上海的《外灘畫報》首先發表質疑,《北京青年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等報刊迅速跟進,互聯網上評論如潮,爾后才有最高法院的提審和改判。

3.網絡傳播超越空間限制。如果說傳統的群體極化現象是有范圍的,或者說范圍是可視的,那么,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范圍是不可視的,無法控制的。不同時空的人群,不同語言的載體,不同的網絡社區,都可能成為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表征。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甚至超越政治、文明、種族、宗教、文化、地域的限制,轉眼間就在互連網上播灑開來。人們聚在“一起”,討論事件的發生、進程、影響,甚至化為現實中的行為北京奧運會期間,由于圣火傳遞在法國受到破壞,又傳出家樂福大股東涉嫌資助達賴。網民不僅在網上對法國及其相關企業進行指責,不少地方家樂福超市實體店也受到抵制。

4.網絡媒體的小眾化。網絡媒體特別是web2.0時代,網民的自主性加大。過去同質性、異質性網民混雜的情況開始改變,同一個網絡社區往往聚集著同質化的網民,他們有著共同的觀點、經驗,甚至相同的情緒、行動。這種網絡小眾化社區為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準備了充足的“后備力量”,一旦這些同質的網民利益受損,他們便會積聚起來,“訂立”攻守同盟,一致行動,直至達到目的。

(二)外在力量推動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爆發

網絡媒體自身的特性使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有了產生的物質基礎,網絡外在力量的推動,則成為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爆發的導火線、助推器。

1.信息公開滯后。真相來自公開,很多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原因來自網民不清楚事件的真相,這時候要求事件當事者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及時把握信息的主動權。比如現在很多負面的網絡群體極化現象,源自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層政府不能正確信息,引導輿論。很多事件當事者仍用傳統思維來對待敏感事件,事件發生了,想到的是封鎖消息,堵住源頭,而不是“疏”的方法。他們沒有“學會用網民接受的方式去交流”中共江西省委書記蘇榮談網絡問政,人民日報,2009-8-12(10).,直至陷入網絡群體極化的被動之中,像華南虎事件,躲貓貓事件。

2.網絡人為因素。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也存在很多人為因素。一些人利用網民的感情,激起網友的義憤,從而達到目的。據傳,2008年新鄉河南科技學院女生被殺案與“人肉搜索”有關。網民林明利用網絡特點和人們的善良,達到了他找人的目的,殘忍地殺害了當事女生。一些網絡推手也在網路上興風作浪,挑逗著不明真相的網民們。像天仙妹妹、芙蓉姐姐、“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等,據說均為網絡推手所策劃[4]。電子時代的知識精英和輿論領袖,也讓網絡群體極化現象升級。過去小范圍的輿論領袖,變成了電子時代的全國的知識精英,他們具有知識性、娛樂性、話題性,占據著某種稀缺資源,這為網絡群體極化的狂歡提供了足夠的燃料。像鄧玉嬌事件,一些網絡社區,除了普通網民發表意見,也有不少法學界、新聞界、政界的聲音。

3.媒體聯合作用。網絡媒體通過新聞回帖、論壇、即時交流工具群等,收集反饋信息從而設置一個個新的話題議程。網絡媒體的議程設置功能不同于傳統媒體,它有很大一部分是網民的自我設置,這更體現出網民真正關注的議題。這種網民自我設置的議題,在互聯網廣泛傳播后,又被傳統的報紙、期刊、廣播、電視所報道,從而形成媒體間的聯動報道,最終使事件知曉范圍與深度進一步擴大。比如2007年的華南虎事件、2008年的范跑跑事件,就是由網絡而至傳統媒體,并在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的合力下,讓群體參與程度達到峰值。當然,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也可能是網民的娛樂精神使然。網絡不僅是信息媒體,是人們獲取信息進行交流的工具,也是娛樂工具,是人們獲得娛樂滿足的通道。網絡群體極化現象也可能產生于網民的自我娛樂。比較典型的是2009年7月間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的帖子。短短兩天,就產生了30萬的回復量,760萬的點擊率。而且,令人驚奇的是,這個帖子是只有“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而沒有實質信息的“空貼”。除了推手(據說只占發帖的3%)和當時魔獸世界未開服的傳說背景,更多的是網民的一場無意義狂歡。

三、網絡群體極化現象負面影響規避策略

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的負面因素破壞力很大,它不僅能讓事件當事者陷入被動,進而影響黨和國家的形象,還可能衍生出現實中群體極化現象產生。

(一)建立暢通的信息披露制度

網絡誕生之前,信息的因版面、頻道等資源限制,數量有限而又審查嚴格。隨著科技的發展特別是網絡媒體的誕生,信息的渠道已經被拓寬。網絡的博客、論壇、Email,手機(短信)等,不僅選擇形式自由,而且控制難度大。此種情況,就要求事件當事人要“學會用網民接受的方式去交流”,及時公布事件真相,及時解答網民疑問,并公平公正地推動事件獲得圓滿解決。

(二)規范媒體信息機制

在市場經濟沖擊下,特別是處在傳媒改革的轉型期,一些媒體背離職業操守,炒作虛假信息,這對傳媒的公信力影響很大。傳媒業應該制定相關的行為守則,規范記者編輯的行為,樹立媒體的權威性;國家或相關的行業協會,應制定出一定的法律或規則,規范媒體行為。在內外兩種因素作用下,培養媒體的社會責任感,提升媒體的公信力。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網絡媒體,負責而有公信力地真實信息,都會得到受眾的歡迎,釋開人們的困惑,從而降低群體事件發生的可能性。

(三)加強網民的媒介素養教育

中國互聯網絡調查中心顯示,我國網民具有年輕化、知識化的特點,即便如此,網民的媒介素養水平并不高。拿網民中整體素養較高的大學生來說,“具有的媒介素養尚處于自發狀態,其在網絡信息的行為選擇、網絡道德的遵守上有待于培育和加強?!盵5]通過對網民正確認識、辨別、評價信息能力的培養,提高網民對網絡信息的批判和運用能力。

韓國等國家已經實行了網絡實名制,我國這一制度尚不成熟,但是我們可以通過TCP/IP號、IP地址的顯示,或者其他可能標志網民身份的信息顯示,來增加網民的責任意識,減小網絡群體極化現象產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PatriciaWallace.互聯網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1;88.

[2]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馬歇爾·麥克魯漢.理解媒介[M].何道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4.

[4]柴會群.網絡輿論操控食物鏈[N].南方周末,2009-3-25(21).

[5]貝靜紅.大學生網絡素養實證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06(2):1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