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政新聞報道的價值性探究論文
時間:2022-12-14 02:11:00
導語:時政新聞報道的價值性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時政新聞是傳媒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達黨和政府聲音的重要新聞類型,做好時政新聞報道是傳媒一項重要任務,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然而縱觀我國各級新聞媒體,它們在時政新聞報道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問題,沒有很好地發揮時政新聞的宣傳優勢,宣傳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受眾的心理沒有準確地把握,從而在時政新聞報道上存在一定的誤區。
【關鍵詞】時政新聞報道心理
受眾心理,是一種受眾追求自己的各種心理滿足的需求。這些心理需求既包括求新心理、求知心理、求真心理,也包括對美的追求而產生的審美心理需求;還包括受眾為滿足社會交往的各種需要,而產生的一種接近心理需要;另外,受眾還希望在逆反心理、得益心理等方面得到滿足。準確把握受眾心理是媒體做好新聞工作的一個重要前提,只有知道了受眾所想、所需,媒體才能有的放矢,制作出符合受眾口味的新聞產品來,從而取得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然而,在現實新聞工作中,受眾心理還沒有受到媒體的高度重視,不能把受眾心理和新聞工作很好地結合起來,沒有從受眾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受眾的需要,從而在工作中處于一種盲目和一廂情愿的尷尬境地。我國媒體因為受長期以來官本位思想的影響,認識不足,思想不夠解放,多年一貫制,處于應付狀態,主動出擊少,致使時政新聞報道形式僵化、內容狹窄空洞、套話連篇。讀者不僅不愛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一種反感和排斥心理,這個問題不解決勢必會影響到黨和政府宣傳任務的完成,還會降低黨和政府的權威以及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時政新聞難寫,更難出“彩”,這是眾多時政記者的切身體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時政新聞條條框框過多,各政府機關和部門的規矩也多,他們保守的做事風格,常常令好新聞只能存在記者的電腦里,無法在報上正常刊出;
其二,對于一些新聞的報道,有關部門常常以干巴巴的通稿限其口徑,已到現場采訪的記者空懷生動之心而無能為力;
其三,受個人功力及一時思維所限,時政新聞常失去好的新聞點未提煉出來,第二天幾家媒體一比而相形見絀;
其四,新聞點提煉巧妙,新聞把握也十分準確,只是由于寫作方式及能力所限,未能體現出現場感和生動感,致使一篇本可能有血有肉的時政新聞缺精少神。由于以上原因,從而導致時政新聞報道存在以下缺陷:
報道內容單一。主要局限于會議報道和領導活動,別的內容極少涉及。在有的受眾眼里,報紙的要聞版就是會議和領導活動版,電視的新聞節目就是領導的“自留地”。
報道形式呆板。時政新聞稿件就像批量生產一樣,新聞導語、新聞主體、新聞背景位置固定,幾乎沒有改變。
新聞價值不高。有些時政新聞報道可以說只是領導同志的日常工作,根本沒有必要報道,有些會議也只需各級傳達一下就行了,也沒有必要見報。一些有價值的信息被淹沒在領導長篇講話之中。
可讀性不強。信息含量極低,讀者幾乎很難在時政新聞報道中找到任何有用的信息。加上整篇充斥著領導的大話、空話、套話,讓人看而生厭。
所以時政新聞報道上就必須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受眾求異心理要求時政新聞報道不能千篇一律
在評論報上的文章時曾經說過,不要太硬,太硬了,人家不愛看,而對時政新聞來說,則可以在報道手法上使其適當軟化。
選取獨特的角度,以小見大。時政新聞是大事,但從小角度切入,則可給人以親切感。采取靈活多樣的報道形式。報道時政新聞,除了發消息、通訊外,還可以用"花絮"、圖片等,讓報道可親可感。
二、受眾求新心理要求時政新聞報道要突出新聞價值
時政消息最忌諱就是形式上的程式化、內容上的概念化,而克服形式上程式化、內容上概念化的關鍵在于發掘新聞價值。如今年2月中央一號文件出臺,2月9日新華社發了一份通稿。通稿的標題是:“今年財政支農資金1500億元”。由此,一號文件的“含金量”赫然而出。
三、受眾求知心理要求時政新聞報道能夠傳遞更多的信息
在某種程度上說,深度越深,信息量就越大。時政新聞報道的深化,是我國新聞報道與時俱進、滿足受眾需求的產物,也是媒體對時政新聞優勢的深入認識與挖掘。公務員之家
四、受眾求實心理要求時政新聞報道能夠更加務實
時政新聞與社會新聞、突發新聞相比,缺少故事情節和聳人聽聞的因素,尤其是在我國,時政新聞往往與“講道理”或表達某種政治觀點緊密聯系在一起,要做到有吸引力,需要傳播媒介與傳播者在遵守宣傳紀律的同時發揮創造性,體現出特點與個性。在這方面,時政新聞的改革空間還是非常大的,關鍵是要解放思想、求真求實。受眾購買媒介產品實質上是購買媒介提供的信息,任何不能為受眾提供需要的信息的媒介必然會被市場所淘汰。因此要想法設法提高媒介信息的含金量,做到“新聞一條是一條”,擰干時政新聞里的水分,不搞花架子,不嘩眾取寵。
- 上一篇:數字新媒體發展態勢探究論文
- 下一篇:高職道橋專業人才培養策略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