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傳播產業化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7 10:38:00
導語:新聞傳播產業化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內容摘要]本文描述了西方新聞傳播業產業化的進程,對不同時期、不同區域、不同媒介的產業化特質予以了分析。
[關鍵詞]西方新聞傳播;產業化;進程
自15世紀末世界地理大發現之后,歐洲中世紀的地中海和北海貿易開始轉向全球貿易,開辟世界市場。歐洲商業和工業向全球的轉移,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開端。這個過程持續了幾百年,直到19世紀初發生工業革命,現代西方的產業化才初具規模。而西方新聞傳播業的產業化,由于它的特殊性,其經歷的過程要比純粹的物質生產產業復雜一些。以下將這一發展進程簡單作一描述:
一,早期新聞傳播的簡單買賣關系。歐洲自公元前一世紀羅馬帝國形成時期起,就存在社會性的新聞傳播,是官辦的,主要在官方系統(一定程度也在商界)流通。歐洲中世紀末期的新聞傳播,形成印刷新聞紙、手抄新聞兩種載體。前者在德語國家較為流行,后者在地中海沿岸較為流行。印刷新聞紙類似現在的印刷傳單,一般一張紙只印有一條新聞,以社會新聞居多,滿足了人們的好奇心;手抄新聞一張紙上有數條新聞,以商業新聞(包括戰爭消息,對這類消息的需求主要不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是為了避免貿易受損)居多,主要滿足商人對信息的需求。政治和宗教性的新聞也有流通,但不是主要的。這兩類新聞載體大多以買賣關系流通,但是服務范圍很有限,沒有形成市場,更不能說形成了一個產業門類。
二,官報時期的新聞傳播“產業”僅對少數特許出版商而言。17世紀起,印刷新聞媒介替代了手抄媒介,“報紙”的概念形成。大英百科全書對它的定義是:“每日、每周或有規律的其他間隔時間發行的,提供新聞、觀點、特寫及其他公眾感興趣的信息,并且常常伴有廣告的出版物。”但是,當時西方主要國家尚處于封建王權的統治下,因而報刊主要不是作為商品,而是作為一種從屬于官方政治控制的工具。由于它們一般由王權特許少數出版商來編輯出版,因而對這幾個出版商來說,存在報業的經營問題。于是,新聞傳播業最早的兩重性在這里顯現:一方面它們可以作為政治工具,另一方面它們也同時可以作為這些出版商的“產業”,給他們帶來豐厚的利潤。法國的特諾多家族,自從1631年被路易十三特許出版官方的《公報》以后,連續5代人經營該報。對這個家族來說,報刊是他們經營的產業;但對社會來說,該報不是產業,而是官方的事業。
三,黨報時期不存在規模化的新聞傳播產業。當封建制度過分阻礙資產階級開拓世紀市場的步伐之時,各主要西方國家先后都爆發了資產階級革命。然而革命前夕和革命后或長或短的時期內,新聞傳播依然沒有形成產業。新聞自由的原則確立了,報紙刊物驟然增多,但它們大多是為各個黨政派別服務的工具,其“政論”的功能遠遠大于“告之”的功能。讀者與報刊的關系,形式上是一種買賣關系,但是雙方觀點信仰的相同,遠高于這種買賣關系,所以英語“訂戶”(subscriber)的原始含義是“捐助人”,也就是說,賣報與訂報的關系主要不是一種交易,而是一種政治、文化或宗教方面的捐助和受助關系。
原因在于,革命成功之后國家的政治體制和未來前途未定型,各個黨派必然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政治爭論中。在西方主要國家的新聞傳播史上,大多存在著這樣一個“黨報時期”,這個時期不存在規模化的新聞傳播產業。美國的黨報時期較為典型,從1775年獨立戰爭至19世紀中葉,大約有六七十年,這個時期的結束較為明顯;在其他國家,黨報時期的初期,其特點較為明顯,但這時期的結束表現為一個過程,與商業報刊時期有一個較長的交織、重合期(有的長達一二百年),是在不知不覺中結束黨報時期而逐步進入商業報刊時期的。
例如法國和意大利,其新聞傳播的主流,二戰后便進入了(嚴格說是重新開始)商業時期。但是政黨報刊,法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意大利是在90年代初才基本消失的。
作為這種轉變的余波,有兩件象征性的事情:一件是1969年英國工黨機關報《每日先驅報》在經營不下去的情況下賣給跨國報業主默多克,默氏在很短的時間就將這家黨報改造成大眾化日報《太陽報》,該報每天第3版刊登一幅裸體女郎照片,發行量飆升到400萬份,成為英國發行量最大、歐洲發行量第二的報紙。另一件事情是意大利的3個主要政黨天民黨、社會黨和共產黨在90年代初幾乎同時自行瓦解,其黨報也因此不復存在。已經作為獨立報紙的原共產黨機關報,也是意大利戰后持續40年的最大的政黨報紙《團結報》于2000年5月宣布停刊。顯然,新聞傳播作為一個產業,在西方多數國家經歷了一個較為漫長的過程,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
四,新聞傳播產業化的開端——廉價報刊的出現。既然多數國家黨報時期與商業報刊時期存在一個較長的重合期,那么總是有個量變到質變的轉折點。一個國家出現規模化的廉價報刊,通常被視為這樣一個轉折點。在美國,以19世紀30年代出版“美分報”作為標志;在英國,以1855年出現“便士報”作為標志(英國不像美國那樣“干脆”,政黨新聞業還存在了相當的時間,但影響力日漸衰落)。這些國家在政治體制和國家發展前途基本確定之后,政治爭論大大減少,人們的注意力開始轉向發展經濟,新聞傳播這時才像是突然意識到自己本來就有的商業屬性,作為一種產業驟然發展起來。
五,首先集團化的報業。大約只過了半個世紀,即19世紀末,美國和英國的報業就開始走向集團化,分別出現最早的集團報業主斯克利普斯、北巖勛爵。20世紀最初的幾十年,是西方報團急遽發展和競爭極為激烈的時期,典型國家是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魏瑪時期的德國等。這個時期,新聞傳播的產業化主要是以報團經營的形式出現的。當年參與競爭的報團,現在三分之二以上已經不復存在。
六,廣播電視業從公營體制轉向公營與民營并行體制,廣播電視業的產業化。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先后出現新的傳媒廣播和電視,初期大多是民營的,由于剛剛出現,規模很小。幾年后英國議會認為廣播不宜由個人掌握,于1927年將已經建立的民營廣播公司改組為英國廣播公司(BBC),這是一種獨特的西方廣播公營體制。在這里,公營≠國營,廣播電臺和隨后出現的電視臺不屬于政府所有,也不屬于個人所有,而屬于社會所有;政府或議會對其有一定的監督權,提供一定的經費,但不得干預具體的編務和經營,其收入主要靠收聽(收視)費和其他經營項目的收益;一個由社會人士、政府代表、新聞工作者代表組成的委員會是其最高管理機構;節目不播廣告,以防止商業利益的干預。隨后的半個多世紀,除了美國,其他西方國家大多效仿英國,建立起這種公營廣播電視體制。因此,作為新聞傳播一部分的廣播電視業,其作為一種產業,在整個西方世界當時尚沒有提上日程。
但是美國沒有實行這種體制,在廣播出現后幾年內,就出現兩個民營的大型廣播公司,即全國廣播公司(NBC)、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1943年因反托拉斯法的限制,NBC出售一個全國廣播網,形成第3個大型廣播公司,即美國廣播公司(ABC)。電視出現以后,隨即也納入原有的廣播公司業務范圍(大廣播),廣播電視業作為一種產業,同樣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隨著世界市場經濟的發展,信息服務(包括新聞信息,特別是財經新聞)越來越成為支柱產業。于是從50年代起,廣播電視民營化的呼聲漸強。1953年和1972年,英國分別開放電視和廣播,允許民營,公營壟斷廣電的局面被打破。
隨后,西方其他國家也陸續開放民營廣播電視。大約從80年代起,美國以外的主要西方國家,形成了公營和民營兩大廣電體系的競爭局面。民營廣電公司吸納大量廣告,完全將廣播電臺和電視臺,以及后來出現的有線電視、衛星電視作為產業經營。面臨這種競爭局面,公營的廣電公司也開始一定程度上實行產業化。在基本取消收聽(收視)費的情況下,經營多種與傳播相關的產業;禁止公營廣電播出廣告的規定有所松動,改為允許有限播出廣告;它們與民營廣電公司合股開發數字化衛星電視。由于西方國家民營廣電公司大多有較強的財力作后盾,其播出的節目質量逐步提高,各國均呈現民營廣電一定程度上壓倒公營廣電的趨勢,迫使公營廣電進一步改革。
在無線電視基本上取消了電視機執照費之后,公營電視更要依靠公司的其他經營收入,而民營電視則完全依靠廣告,進一步的發展是有限的。因而另一種關照觀眾特別需求的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作為產業發展了起來,在80年代以后具有強勁的優勢。其中最為重要的是1980年在美國亞特蘭大崛起的CNN(有線新聞網),現在已有近億訂戶。其他較大的跨國的衛星電視網也均是民營,例如以香港為中心的“亞洲衛視”(在東南亞和南亞)、南非“多選衛視”(在非洲大陸和歐亞地區)、“墨西哥電視公司”(音譯則為“特萊維薩”)的衛視網(在拉美西班牙語國家),都是以產業方式運作,影響力很大且利潤豐厚。
七,印刷媒介與電子媒介的產業聯姻。紙質媒介與廣播載體雖然初期有過矛盾沖突,但是幾年內就形成一種聯姻關系,許多廣播電臺的創辦者就是報刊。在美國,這種情形從20世紀20年代就出現了;在戰后日本,50年代起,主要的民營廣播電臺和電視臺都是由報刊集團創辦的;在西歐,民營廣播電視開放以后,報刊投入資本的也有不少;在澳大利亞,若不是有報刊、廣電業相互擁有資本不能超過一定限量的規定,可能廣電與印刷媒介的集團聯姻更為密切。
大約從60年代起,綜合性的媒介集團成為新聞傳播產業的主要存在形式,原來的紙質媒介集團大多擁有了一定的廣播電視產業,廣播電視媒介集團也擁有不少紙質媒介。這里較有代表性的就是70年代合并的美國時代-華納公司,前者是世界上最大的新聞周刊集團公司,后者是美國著名的電視和電影集團公司。
[page_break]
八,近年世界新聞傳播業的兩個發展趨勢。20世紀80年代6輪漫長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在以前的物物貿易之外,加上了兩大類新型貿易,即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因而關貿總協定也轉變為世界貿易組織(WTO)。后兩項與前一項的并列,意味著世界市場產業的重大變化,知識經濟開始主導市場,精神產品和服務的產業化越發顯得重要。在這個大背景下,新聞傳播的產業化出現兩種新的趨勢,一是跨國的綜合性媒介集團急遽擴展,一是新聞傳播作為信息產業的一部分,醞釀著新的更大規模的重組。
從80年代以來,跨國知識產業越發主導世界市場。新聞傳播業作為這類產業的一類,也開始顯現這種趨勢,其代表人物是80年代走向世界的澳大利亞傳播業主默多克(R.Murdoch)、90年代走向世界的加拿大傳播業主布萊克(C.Black)。默多克80年代末買下本國最大的媒介集團“先驅與時代周刊集團”,不僅成為澳大利亞最大的媒介集團老板,而且也是英國、美國,以及我國香港地區的主要媒介集團老板之一。他的家族掌握著世界第一號大報《泰晤士報》,歐洲發行量居第二位的《太陽報》和影響全歐洲的“空中衛星電視臺”(BKsyB),掌握著美國第四大廣播電視(+電影)公司(FOX)和一些美國相對重要的報刊,控制著亞洲衛視和一些亞洲報刊。而90年代從加拿大冒出來的布萊克則是一匹黑馬,他收購了英國第三大報紙《每日電訊報》、以色列最大的《耶路撒冷郵報》、澳大利亞最大的和歷史最悠久的《悉尼先驅晨報》(這幾家瀕臨破產的著名報紙在他的經營下,二三年內均扭虧為贏),并一舉買下了加拿大已經歷經5代的最大的索瑟姆報團,成為加拿大媒介集團的第一號老板。他還是美國數百家中小報刊的老板(買進賣出這些報刊成為他賺錢的一種基本手段),另外還在各國廣電領域有不少投資。對這些跨國的媒介集團老板來說,他們的本分是經營,至于經營新聞傳播業,不過是碰巧遇到了這個操作對象。除了他們自身的經營有方外,知識經濟的來臨、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背景則為他們在新聞傳播領域謀求最大利潤提供了條件。
以1996年美國修訂電信法為契機,新聞傳播產業本身已經不再作為單獨的產業,而是開始與其他相關產業實行大合并。首先是時代-華納公司與CNN的合并,新的公司集印刷媒介、無線廣播電視和有線電視、衛星電視為一體,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媒介集團,年收入超過200億美元;其次,迪斯尼娛樂公司兼并ABC,將娛樂業、電影制作業與廣播電視業融為一個新的集團,該集團成為美國,也是世界第二大媒介集團,年收入接近200億美元。歐洲也在這種大兼并的趨勢下,出現物質產品產業兼并傳播業或在傳播業大量投資的風潮,例如法國最大的電視一臺,即是一家工業公司經營的;德國最大的衛視一臺,則被一家電器公司接手經營。
2000年,又一輪對傳播業的兼并開始了。首先是美國的大型電器公司維阿柯姆(Viacom)兼并CBS,形成美國第四大媒介集團;接著,在20世紀的最后一個月里,美國最大的網絡公司之一美國在線,與兼并CNN不久的時代-華納公司的再合并(合并交易額達1830億美元),通過了最后一段法律程序。現在這個世界傳播業巨無霸的名稱叫“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它將最新的傳播技術――計算機網絡傳播信息平臺與傳統的印刷媒介、無線廣播電視、有線電視和衛星電視(僅時髦了10年左右)集于一身,年收入將超過400億美元。
九,難以預測的未來發展。21世紀還會不會有單純的新聞傳播產業,各種信息傳播會不會融為一體?無論未來的發展在技術上呈現何種趨勢,包含新聞傳播在內的信息傳播,主要將以產業的形式經營,這是無法扭轉的。當然,這不會排除各種以非盈利為目的的新聞傳播媒介的存在,用于公益、慈善、宗教、教育的媒介依然會有活動的空間,但是它們無法在社會中成為主流媒介。例如在美國這個媒介完全私營的社會里,還有一個大型的民營公共廣播公司(PBS),它不以盈利為目的,集合了數百家這類電視臺和上千家廣播電臺。
西方國家新聞傳播的產業化進程,19世紀以前呈算術級數增長,而在傳播科技突飛猛進的20世紀,則呈幾何級數增長,變化令人眼花繚亂。對此,用“是”或“否”來簡單判斷是困難的。大規模的媒介集團兼并,以及其他產業兼并新聞傳播業,可以最大限度地充分而有效地利用新聞資源和其他信息資源,提高效率;但是這也可能帶來傳播業的更大規模的壟斷。盡管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主席皮托福斯基表示,有各種法律的限定,“旨在保證新的媒體集團具有開放、多樣和自由的特點”①,但是新的更大的集團利益也可能扼殺公眾對新聞的接近權和知曉權,以及意見和表現形式的多樣化。現在,西方各國的新聞傳播業壟斷大多呈上升趨勢,澳大利亞最高,已達到95%以上,其次是加拿大,也有近80%,這是令人不安的。西方產業化的過分發展,在全球范圍也造成了更大的新聞流通的不平衡,新聞傳播如何服務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是單純將傳播業僅僅作為一種產業,這個傳播業的兩重性問題既然明顯地沒有被擺平,那么它在新世紀依然會是一個說不完的話題。
注釋:
①王如君:《新媒體巨輪將起錨》,人民日報2000年12月19日。
- 上一篇:頸部燒傷后瘢痕增生攣縮論文
- 下一篇:藥具標準化建設的實施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