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傳播轉變管理論文

時間:2022-07-25 04:54:00

導語:人際傳播轉變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際傳播轉變管理論文

【內容摘要】全文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論述了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特性:追求以人際傳播形式完成大眾傳播活動。著重指出人際傳播與角色傳播的不同,而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就是要達到真正的人際傳播。第二部分論述了作用于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兩大因素:“談話關系范圍的劃定”與“談話者彼此的了解度”,解析了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離心力與向心力,從而指出應被還原的客廳氛圍是可被還原的。第三部分論述了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語言符號標志:談話者“復雜代碼”的使用。

【關鍵詞】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人際傳播;角色傳播;大眾傳播

在電視談話節目中,人們希望能有一種融洽的談話氛圍,彼此間坦誠地交流觀點,傾訴感情,就像在自家客廳中與朋友聊天一樣,撇去別的社交場合過多的修飾,呈現一種真實的狀態。在此,就把這種體現真實的氛圍,稱為電視談話節目的客廳氛圍。一個成功的電視談話節目的制作過程,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對客廳氛圍的還原過程。

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重點是使談話者彼此間從基于角色關系的角色傳播,進入到基于人際關系的人際傳播。

電視談話節目中,談話個體面對面的交流并非使談話者理所當然地處在人際傳播之中,因為真正意義上的人際傳播,其本質是獨特個體間“我與你”的交流。電視談話節目平民化的走向,對于“人”的關注,恰恰是對人際傳播本質的追求,這也是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真意所在。

一、電視談話節目的傳播特性:追求以人際傳播形式完成大眾傳播活動

電視談話節目屬于大眾傳播范疇,這一點毋庸置疑,但值得討論的是,它屬性中的另一個因子是角色傳播還是人際傳播。

作為由職業傳播者制作,專門傳播機構通過大眾傳播媒介——電視——傳播的節目樣式,電視談話節目當然具備了大眾傳播的一般屬性,其表現有:傳播對象面廣量大,構成復雜等。

同時,電視談話節目的另一個表征是節目現場人與人的談話。但據此就可以說在談話現場形成了人際傳播嗎?當然在人際傳播的多種表現中,有“面對面交談”這種形式,但這種表現并非是人際傳播的本質體現,甚至可以說這種個體間面對面的交談是構成人際傳播的既非充分也非必要條件。如此,透過紛繁的表象,是何種品質使人際傳播成為其自身呢?

現有的人際傳播學論述,雖表述各有不同,但大多強調人際傳播中個性的體現(或曰個體間彼此的了解度;或曰對關系對象心理學信息的了解等),“對何為人際傳播最適當的理解應該是:‘當人們最大限度地以表現個性的方式,在一起談話和傾聽時,這種傳播的樣式就發生了。’”①

“個體間”的交流是人際傳播的重要觀念,當然這里的“個體間”是心理而非僅物理所指。以此為區別,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MartinBuber)提出了“我與你”的人際世界和“我與它”的事際世界。“我與你”皆為個性的人,非角色,非面具,而“它”則更多地表現為角色和欲求的工具。②

人際傳播體現個性,是“這一個”;角色傳播基于彼此扮演的角色以及角色承擔的義務,是“類”的化身,在其間個體掩飾個性。對于電視談話節目來說,除大眾傳播這個屬性外,它的另一屬性既可能為人際傳播,也可能為非真正人際意義的角色傳播。

本文所論述的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正是源自對真正人際傳播的追求,努力形成一種真誠、樸實的談話氛圍,盡可能化解指向角色關系的作用力,達成人際間心與心的交流,是“我與你”的體現,而非“我與它”。

二、作用于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兩大因素:談話關系范圍的劃定,談話者彼此的了解度

電視談話節目與真正客廳中朋友聊天的區別,就體現在“客廳”與“朋友”二詞中:與“客廳”相對應的是,電視的大眾傳播屬性,使談話無限擴散,即電視談話節目談話關系范圍難以劃定;與“朋友”相對應的是:電視談話節目談話者彼此往往缺乏了解。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就是要化解這兩股指向角色傳播的作用力,實現真正人際傳播。應被還原的電視談話節目是可被還原的。

下面結合人際傳播特性③、大眾傳播特性和電視談話節目的實際操作,對此予以論述。

1.日益包容的社會語境,突破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中關于“關系范圍劃定”的悖論,使得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實現真正人際傳播成為可能。

“關系范圍的劃定”是指傳播的雙方或多方會將彼此歸屬到某一個以特定方式交流的群體中。這種范圍界限是相對于他人而言的。這種他人存在,不單指物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存在,是對交往擴散的一種預期。例如在某一群體范圍內可以交流的內容,考慮到他人在場,傳播內容相應會發生改變。

理想狀態下的電視談話節目,即還原了客廳氛圍的電視談話節目,同時具備了大眾傳播與人際傳播的屬性,但這兩種傳播對于“關系范圍劃定”而言,似乎存在一個悖論,這也是產生背離人際傳播,指向角色傳播作用力的原因之一。

從人際傳播角度分析,客廳中朋友間的傾心交流,其關系范圍劃定是明確的,據此對交談內容擴散可作較為準確的預見。由于排除了關系的輸出,對深層“你和我”交流而作的自我披露,具有較小的危險性。

但是,在電視談話節目中,要還原客廳氛圍,首先就要面對談話節目大眾傳播特性對于談話者心理的重大影響。大眾傳播傳播對象面廣量大,構成復雜的特點,使得“他人在場”具有最廣泛的意義。談話者不僅要面對現場這個“小傳播場”,更要考慮到經大眾傳媒傳播后的社會“大傳播場”。所以關系范圍劃定的界線幾近消失,因此在對傳播擴散進行預期后,顧及“自我披露”可能的后果,談話者在交談時更傾向于呈現一種正式關系。人際關系劃分的排他性與大眾傳播關系的廣泛性,兼容在電視談話節目中,往往導致角色關系的呈現。

但“他人在場”導致的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離心力,并非具有決定性。正如過往的社會生活形成了“訥于言”的傳統性格,隨著現今社會的發展,“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提出與深入人心,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的大潮中,人們更加真實和務實。從另一種思路來考慮“他人在場”,人們自我表達,傳遞“我是誰”的要求,通過大眾傳媒恰恰可得以更廣延伸。事實也說明了這一點,最近20年,電視談話元素得以極大拓展。“更多的人有更大的空間開始自信地說著更真實的話。”④

2.還原“我”,找尋“你”,突破個體間因彼此不甚了解而帶來的束縛,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實現真正人際傳播。

羅洛夫介紹了幾位學者關于在彼此了解過程中發生作用的三類信息:有關文化、社會學以及心理學的信息。

文化、社會學的信息來源于對一個人文化背景和社會歸屬群體的了解。這兩項相對于心理學信息,較為外顯與易于獲得,但同時又都是對于“類”的信息,可得出的往往是關系對象的社會角色。使個性人得以突出的是在文化和社會學信息基礎上,對于人心理學信息的掌握。正是此種心理學信息,使角色關系過渡到人際關系。

相對于客廳聊天中彼此的熟識,電視談話節目參與者往往素不相識,或了解膚淺,大多數時候連文化、社會學信息這個層面都達不到,更談不上心理學信息。在此種情況下,與關系范圍劃定一樣,談話者作深層次的“我與你”的交流,進行自我披露是有風險的、困難的。所以此種作用力的指向是彼此間的角色關系。只是角色關系與人際關系的劃分是一種心理劃分。正如心理活動的隱蔽性一樣,心理劃分沒有明確的外在界限。這有時會使角色關系的表達類似于人際關系。

要擺脫這種作用力,使電視談話節目談話者從角色關系回歸到人際關系,卸去彼此間角色的面具,形成真誠、樸實的交流,還原客廳氛圍,在于對“我”的還原和對“你”的找尋。

談話節目主持人,一定要做到“誠”,即布伯所說的“我”,而非“它”。研究表明,對方對于自己的態度,往往是自己對對方態度的反饋。所在,若節目主詩人讓人感覺是在“做秀”,即節目主持人強烈暗示這是一種角色關系而非人際關系,那么談話參與者也必然將彼此的關系定位在角色的層次上跟著主持人“做秀”,從而無法實現真正的人際交流。在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過程中,談話節目主持人自身就應處在一個真誠的狀態,從而感染其他談話參與者,得到亦為真誠的回應。恰如白巖松所說:“把‘主持’縮得更小,把‘人’放得更大。”

談話節目主持人還應是一個良好的傾聽者,這與真正人際傳播的指向是一致的。“人際傳播的基本特性,是說者與聽者傳播關系的完整性……保持心與心對話的聽,這樣,傾聽之后,我們才能向人與人相互理解的目標邁步。”⑤所以這里的聽,非單指耳之聽,更指心之聽。對于談話節目主持人說,首先重要的不是自己說了什么,展示了自己多少口才,而是在于能使嘉賓、觀眾擺脫偏離客廳氛圍的離心力,促進其意見表達與感情交流。做一個良好的傾聽者,是對談話參與者的尊重,也是對其陳述的鼓勵。“傳統上把好的傾聽界定為,有效的思考,有效的解釋,有效的評價他人的意義。”⑥

同時談話節目要找尋那些真誠的談話者,即“你”。對此,《實話實說》的一些經驗值得借鑒。《實話實說》的執行策劃在尋訪嘉賓候選人時,不僅要考慮他們的觀點和語言表達能力,甚至要掌握他們的全部資料、個性特征、談話方式。這樣,一方面可將那些修飾過多,盡說官話、套話的人,盡可能控制在談話現場之外,先期排除可能的“它”;同時從對談話對象信息獲取這一角度講,有利于在文化和社會學信息基礎上,獲得談話者心理學的信息,進而使其從“類”中分離,成為獨特的個體,推進關系進入人際交流層面。

[page_break]

三、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的語言符號標志:談話者“復雜代碼”的使用

我們可根據電視談話節目談話者使用的語言符號,驗證是否還原了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

巴塞爾·伯恩斯(BasilBernstein)(1975)認為人們在談話時使用的符號可分為三類:有限詞匯代碼、復雜代碼、有限句法代碼。⑦

“有限詞匯代碼”(lexicalrestrictedcode)是一種儀式性(ritualistic)代碼,其交談內容人人都能預料到。例如見面寒喧時,中國人樂于談論飲食,英國人熱衷于談論天氣。這種談話往往四平八穩,并不透露談話者意圖,只是遵循某種文化習俗,如果交往雙方剛剛結識,那交談內容更是膚淺。這種代碼往往與角色關系結合在一起。

宣明棟在《〈實話實說〉的實話》中一段幽默的表述,可引來注解“有限詞匯代碼”;“大多數人只能在帶鎖的日記本寫思想。許多人又會覺得麻煩……于是就不寫了,后來就不想了,見了面只會問:你吃了嗎?”⑧

電視談話節目的交流若只停留在“有限詞匯代碼”層面上,無疑沒有進入客廳氛圍。

與角色傳播使用“有限詞匯代碼”相對應的是,真正人際傳播使用的是“復雜代碼”(elaboratedcode)。復雜代碼既表達意圖也揭示使用者的個性特征。雙方或多方在謀求進一步了解、更深層交換意見時就會使用復雜代碼。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就是要實現“復雜代碼”,而彼此“復雜代碼”的使用,是主持人、嘉賓、觀眾真誠交流的表現與結果。

“有限句法代碼”(restrictedsyntactical)是在一個關系內部使用的儀式性語言代碼。它與有限詞匯代碼一樣,極少表達意圖或揭示個性,但原因不同。相對于前者的無意表露,有限句法代碼是由于雙方相知甚深,已無需再予以說明。它往往表現為一種熟人圈里的“典故”,一個群體中的習慣語。這種語言對于群體外的他人來說,很難了解其真正含義。

電視談話節目不能只停留在“有限詞匯代碼”層面上,當然節目沒有必要,也不太可能進入“有限句法代碼”層面,這樣會使小場中其他談話者,或是大場中的受眾不知所云。不過談話者也可能講一些小范圍、小群體內的“典故”或習慣語,為使交流順暢進行,應及時予以解釋。

綜上所述,還原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就是要實現從角色傳播到人際傳播的轉變,實現“我與你”的真誠交流。契合了人際傳播真“我”、真“你”精神的電視談話節目客廳氛圍,體現出一個開放時代的胸懷,表達著現代傳播的理念。

注釋:

①②⑤⑥王怡紅:《人人之際:我與你的傳播——讀〈是橋不是墻一本關于人際傳播的書〉》,《新聞與傳播研究》,2000年第2期。此文介紹了美國華盛頓大學語言傳播系教授約翰·斯圖爾特(JohnStewart)編輯的《是橋不是墻一本關于人際傳播的書》(BridgesNtotWallsABookaboutInterpersonalCommunication)。

③[美]邁克爾·E·羅洛夫著,王江龍譯:《人際傳播社會交換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91年6月版,第21-25頁MichaelERoloff,INIERPERSONALCOMMUNICATIONTheSocialExchangeApproachSagePublications,Inc1985(27-30)。美國學者邁克爾·E·羅洛夫(MichaelERoloff)總結人際傳播特性有四:a.人際傳播總是發生在一定的關系中b.人際傳播受制于彼此的了解度c.不同的交流關系導致交流符號類型各不相同d.人際傳播具有功能性,即它總是為一某一目的服務。

④鐘倩:《論電視節目中“談話”元素的復歸》,《金話筒月報》,總第27期。

⑦同③,見中譯本第23、24頁,原版第28、29頁。

⑧宣明棟:《創作偶得五題》,《〈實話實說〉的實施》,上海文化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2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