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分析

時間:2022-12-04 11:46:23

導語: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分析

摘要:本文從當前我國農牧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現狀出發,分析了完善、健全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的具體思路,希望能夠對讀者有所幫助。

關鍵詞: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探析

在我國一些少數民族自治區域生活著大量的農牧民。近年來,我國在農牧民的社會保障權益層面、民族地區城鄉分立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問題層面均存在著一定的問題。這不僅會影響到我國脫貧攻堅戰役的進度,還會對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要從城鄉一體化的建設角度出發,通過建立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整合、完善相應的配套措施,切實地推進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的革新。

1農牧民生活質量概述

現階段,農牧民貧困人口問題仍然是打好脫貧攻堅戰役中亟待解決的重點問題。據統計,我國農村、牧區的平均貧困人口數量為125萬,在全區農牧業總人口中所占比例為9.1%;其中,特困戶人口共計40萬人次,占全體貧困人口數量的32%。這一數據表明,就當前狀況來看,農牧民脫貧項目仍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離不開當地政府部門、社會保障部門、慈善企業等社會機構的共同努力。值得欣慰的是,近兩年,隨著互聯網扶貧產業的興起,很多地區的農牧民生活水平取得了很大的進步。這不僅體現在當地農牧民的實際生活質量上,更體現在區域經濟的結構優化上。例如,截至2020年三月,西藏農牧民的轉移就業工作已完成年度目標的32.9%,有望突破2019、2018年創下的數據大關,實現就業轉業的新突破。

2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發展現狀

2.1制度建設穩步推進。農牧民社會保障制度是現階段我國農村、牧區經濟建設、生活水平改善的重點。為進一步改善農牧民的整體生活水平,切實地提高農牧民生活質量,國家推出了針對農戶、牧民的社會救助計劃。計劃將重心放在了對農村牧區醫療救助、農村牧區特困戶救助、五保戶供養、農村牧區低保戶救助等方面。在特困戶救助方面,地方工作部門主要選用臨時救助與定期定量相結合的救助辦法,有效提升了社會救助工作的靈活性和高效性。此外,各區、各部門已經實現了對農牧區個性化低保制度的初步建設,并積極采取城鄉一體化的建設思路,對各區各縣的低保制度進行科學的補充。在一些經濟發展極端落后、貧困現象極端突出的地區,省級政府、市級政府給予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資源支持,更新了當地的年救助最低標準,實現了150萬人次共同獲取臨時救濟的最新數據。2.2制度落實仍存在著一定的困難。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的持續深入,各級政府高度關注農牧民的精準救助工作,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的救助方針、救助策略。然而,農牧民大量聚居的民族自治區域,不具備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再加上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系統、健全的農牧民針對性社會保障制度遲遲無法真正建立。與此同時,集體保障功能的弱化、自然災害的頻發、資源的逐漸短缺以及農牧民自身家庭架構的變化,加大了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難度,出現了“多邊難”的建設問題。此外,自治區內的醫療保健水平一直沒有得到有效的改善,這也是實現養老、醫療等基本生活質量保證過程中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3完善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思路

3.1健全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法律法規。在經濟推動背景下,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但是,部分管理制度、組織機構等發展不健全,缺乏完善的法律支持體系。從內部允許機制不完善以及日常運作不夠民主,直接導致決策失誤以及全局掌控不利等情況出現。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在內部控制等方面,存在監督體系不健全,溝通不充足等影響因素。對于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政府沒有因地制宜來制定科學的政策,國家很多的優惠政策沒有得到有效的實施。在這些因素等方面,直接影響了農民享受社會保障制度帶來的福利。雖然針對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制定了相關的政策,但是受扶持力度不大、傳播范圍不廣、受益面積小等因素的影響,直接影響了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康發展。想要健全現有的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首先要加強該領域的法律建設,讓社會保障工作有法可依。各級、各區政府要堅持以強制性作為法制建設的基本原則,從普法、立法、落實這三個角度出發,結合自治區內的實際發展情況,在充分貫徹國家層面法律規定的基礎上,實現對地方性法規、農村牧區社會保障單項條例的基礎性建設,為我國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提供制度性的保證。3.2加強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人才隊伍建設。人才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力量源,在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中也極需要專業化的人才,人才的引進可以更好地解決在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中出現的專業性問題,所以我們需要從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吸收高級專業人才,為他們提供各種優惠政策、財政補貼等,使他們能夠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為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和人才培養貢獻一份力量。人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發展中,需要專業的人才體系,在人才發展中,要充分提高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專業性,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積極引進先進的人才,為其提供優惠的政策,加強財政補貼,并且在基層扎根。應該加強人才體系建設,并且選拔優秀干部來進行工作,進而完善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從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進行分析,以保障農牧民社會保障利益為核心,積極鼓勵采納有益建議,積極學習和儲備先進的管理手段,從而提升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專業水平。對于一些優秀的人才,要積極給予獎勵和物質方面的激勵,通過引進人才來促進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3.3拓寬農牧民社會保障籌資渠道。建設農牧民社會保障體系并非容易之事,需要結合國家宏觀層面、地方政府中觀層面以及農牧民微觀層面的多重努力。國家相關部門要更加密切地關注農牧民生活的實際需求,并對其加以分析,出臺更多高效的改進方針;當地政府要緊緊把握公共財政支出向農牧區傾斜的關鍵時機,加大支付轉移的力度和廣度,積極聯合當地、外地的大型企業,建立多元化的籌資渠道;微觀個人層面的工作,也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總之,要加強對農民脫貧的思想建設工作,積極調動農牧民投保積極性,并對有特殊情況的特困家庭提供一定的政策減免幫助。以農牧民社會保障籌資渠道進行投資包括一系列的經濟行為,是一項較為復雜的經濟活動,它不僅需要對籌資渠道進行資源評估,也需要對當地的資源進行評估,滿足籌資條件,同時研發一系列與當地相適應的農牧民社會保障產業,發展當地經濟的同時,為當地帶來大量的就業機會和社會保障資源。所以發展農牧民社會保障籌資渠道,一定要建立起投資融資服務平臺,將當地的農牧資源公開向社會開發,充分展現農牧資源的可投資性和規范性,為后續的社會保障提供強有力的經濟支持。

4結語

綜上所述,受到民族文化和自然地理環境的限制,農牧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始終是受到全社會范圍廣泛關注的熱點。現階段,農牧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與全國基本保持一致,但制度的落實情況不容樂觀,還需要對其進行針對性、地方性的調整完善,確保有效改善他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穩定發展。

參考文獻:

[1]于存海.牧區社會政策建構的需求約束及適應路徑分析———以內蒙古牧區社會保障制度建設為例[J].內蒙古社會科學,2008(02):104~108.

[2]陳娟.青海湖流域濕地保護中農牧民權益保障的困境與對策———基于共和縣江西溝元者村的田野調查[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147~153.

作者:徐寧 單位:烏蘭察布市外出務工人員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