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研究
時間:2022-08-25 09:33:40
導語:扶貧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就貧困農村的現狀和扶貧政策做了研究和分析,并就后扶貧時代扶貧政策的去留和存在的問題給出了理性的分析和客觀的結論,最終給出了由扶貧政策向社會保障體系平穩過渡的路徑和實現的現實基礎。
關鍵詞:扶貧政策;社會保障;后扶貧時代;鄉村振興
隨著精準扶貧、脫貧攻堅戰略的實施和推進,加之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及各項民生工程的同步進行,特別是青山綠水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文明發展理念,新時代的貧困農村正在發生著歷史性的變革。在精準扶貧的背景下,后扶貧時代的中國農村如何實現有效治理,后扶貧時代的扶貧政策如何與社保體系進行有機銜接,正是當下亟待探討和解決的課題。
1后扶貧時代的問題及解決
1.1扶貧政策的基本現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扶貧政策是否延續,其實是個兩難問題,一方面,如果政策不延續,實際上,在貧困戶群體內部同樣存存在著不均衡性矛盾,還有人們由于長期享受扶貧政策而固化的價值觀念、思想認知上的問題,另一方面,既然脫貧了,如果繼續享受扶貧政策,那么對非貧困戶來說就產生了新的不平衡,加深了彼此之間的鴻溝。本來,在扶貧脫貧的過程中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就因為政策上的差異而存在著些許怨氣和矛盾,如果脫貧后繼續保留這種政策上的差異,顯然有悖于社會公平的理念,也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在扶貧實踐中,人們也在擔心扶貧政策的去留問題,從理論上或者邏輯上說,沒有貧困人口的小康社會,當然也就不會再有扶貧政策,正是那句俗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另一方面,從社會實踐看,后扶貧時代,也不宜繼續保留扶貧政策,精準扶貧不僅是不能承受的社會之重,同時也暴露出了些許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后扶貧時代的根本要務,應當把主要精力放在社會治理、產業發展、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上來,這才是更具廣義的、可持續的扶持。就目前農村的現實來看,如何變扶貧政策為社保制度,在覆蓋范圍和水平上,相對城鎮人口,就扶貧政策與社保的比較來看,不但已不存在落差,而且有些還有所超出。那么,后扶貧時代,一旦扶貧政策斷奶后,尚存在幾個值得關注的問題。1.2相對穩定的收入問題。農民的收入不固定、不穩定是我國長期以來的歷史性問題,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農村的產業振興,產權制度改革,社保體系的進一步完善,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等三變改革,農民會有一個相對穩定的收入保障,問題會逐步自然消解。1.3價值觀問題。精準扶貧背景下,鄉村經濟的發展和美麗鄉村建設的同時,人們從貧困走向小康,但仍掩蓋不了某些價值觀扭曲的現實,仍存在某些塌陷的精神洼地。脫貧攻堅過程中及戰后的鄉村社會重建,尤其是價值觀的重建,同樣是我們扶貧工作的一項重大課題。如果扶貧政策斷奶,思想上的落差,特別是扶貧過程中形成的依賴思想和扭曲的價值觀,農村社會將面臨著斷崖式的思想變革。人們能否適應和順利過渡,是焦點所在。可以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有效的社會治理、鄉村振興戰略、美麗鄉村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及文化建設等逐步實現思想的轉變和升華。1.4扶貧經濟與市場經濟。輸血式的扶貧,政策性的扶貧,政府產業發展扶持,幫扶單位或幫扶人進行農產品高價收購,銀行小額貼息貸款以及其他的扶貧工程項目等幫扶措施,從根本上說背離了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因此,我們無不擔心后扶貧時代,農村、農民能否適應并承受市場經濟的風風雨雨。1.5各項扶貧政策的不均衡問題。光伏發電扶貧項目,其政策將延續20余年,小額金融貸款支持扶貧項目也有其滯后性,而其他產業扶持政策僅限于當年,更沒有明確到脫貧后,因此,對享受不同產業政策的貧困戶來說,將來難免存在產業政策不均衡的矛盾,當然,這方面的問題和矛盾可以通過市場經濟來解決。
2后扶貧時代的扶貧政策
2.1后扶貧時代的中國農村。從國際上看,關于貧困沒有統一標準,因為各國的社會發展水平、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和消費水平等都沒有可比性。每個國家對貧困的定義和標準是大不相同的,按照美國的標準,美國尚有四千多萬貧困人口,如果按照美國的標準,那中國的貧困人口將達到百分之七十。因此,從國際上看,各國的貧困人口是相對的,但從中國的人口貧困和扶貧實踐看,既存在著相對貧困,也存在著絕對貧困。在扶貧的實踐中,脫貧后的中國農村,應該怎樣鞏固、建設和發展,不過,這一問題,報告中已經作了明確回答,鄉村振興戰略、產業振興戰略、生態工程、文化建設、城鄉融合發展及美麗鄉村建設等正在與扶貧同步進行。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鄉村指日可期。2.2后扶貧時代的扶貧政策。那么,一旦扶貧政策不再延續,對貧困農村或者是貧困人口是否能夠承受,是否能夠適應。從現有的扶貧政策看,可以分為幾大類。現有的教育扶貧政策,是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又涵蓋了從幼兒園到大學教育的不同階段、不同規模的資助和獎助制度,同時還享有綠色通道政策、雨露計劃、少數的減免學費等民生工程政策。該項政策可以從義務教育立法上,擴大范圍,或者從民生工程上解決。健康扶貧政策,雖然全國各地不盡相同,但總體來說,已經達到城鎮基本社保水平,合規的基本醫藥費、住院費等報銷比例和水平基本達到體制內員工的水平,還有家庭簽約醫生,享受基本的醫療服務,并享有免繳住院費及綠色通道等優先政策。隨著新農合,大病醫療救助政策、養老保險等日益普及,這些,都為從產業扶貧政策向全面城鄉融合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平穩過渡,提供了支持。2.3社會性政策。其它的金融扶貧、危房改造、易扶搬遷、光伏發電、產業扶貧等的補貼及扶持等政策具有行業性和社會性,且目前均已經超出了社會保障的范圍。這方面的扶貧政策,可以走市場化運作或者由社會保障體系的建構來完善。沒有貧困人口的小康社會,并不意味著五保、低保政策的取消,因為五保、低保政策與扶貧政策是不同的概念。五保是根據《農村五保供養工作條例》施行的,該政策不會因為脫貧而取消,至于低保政策,是城鄉居民共有的政策,同樣是繼續施行的,這也是城鄉融合的一部分。
3扶貧政策與社會保障體系的有機銜接
目前的扶貧政策與其說是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扶持和幫扶,倒不如說,是為了城鄉融合發展、體現社會公平、實現城鄉一體的社保體系的銜接。3.1黨的領導。扶貧著重的是經濟發展,讓貧困人口過上幸福生活,扶貧更是黨心的集中體現。扶貧是黨的宗旨在中國大地的偉大實踐,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體現了中國社會的強大動員能力,實現了社會資源的再平衡。基于黨的指導思想,基于黨的初心和使命,在后扶貧時代,黨的群眾路線、黨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仍將在中國大地光大,這是后扶貧時代中國農村發展的基礎。3.2中國農民的優秀品格。一直以來,中國農民勤勞、樸實,是靠自身的勞動和發展過生活,在他們身上從不缺少市場經濟的體驗和歷練,更不缺少創市場的意識和勇氣。3.3變產業扶持為行業補貼。如何實現從扶貧、脫貧時態向小康社會的平穩過渡,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針對這一問題,可以學習、借鑒發達國家對農業、農民實行的補貼政策,實質上是對行業的一種補貼和保護,是對行業而不是對人群,這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心理平衡和社會公平。同時也有利于國際貿易的競爭。換句話說,我們國家的扶貧、脫貧政策是建立在對貧困人口的脫貧、脫困層面,屬于基本的民生保障,與發達國家的行業補貼保護有著本質的區別。把扶貧政策轉化為行業補貼,實行行業保護制度或進行市場保護,這也是發達國家的慣常做法,一則,中國的農業及農村產業競爭力不強;二則中國農民都是小規模生產,無論從產業還是從社會分工來說,農民都是弱勢群體,理應受到行業補貼和保護。3.4社會保障和社會發展。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實現現代化強國的基本要素。報告指出,“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民健康和醫療衛生水平大幅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設穩步推進”。尤其是扶貧政策的強力支撐,就目前的扶貧政策來看,貧困人口或貧困戶所享受的扶貧政策已經不亞于,甚至超過現有的社保涵蓋范圍和水平。實現平穩過渡轉換的基本條件,現行的健康扶貧政策,教育扶貧政策。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家財力的增長,可以逐步普及開來,并且隨著新農合,大病醫療救助政策、養老保險等日益普及,土地、房屋等權益的明晰,這些,都為從產業扶貧政策向全面城鄉融合的社會保障體系的平穩過渡,提供了支持關于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的思想;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健全醫療保障制度;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等。為后脫貧攻堅戰的小康時代,為扶貧政策向社保制度體系的平穩過渡繪就了美好藍圖。
參考文獻
[1]楊臨宏.扶貧工作研究參考文獻集萃[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17.
[2]李裕瑞,曹智,鄭小玉,劉彥隨.我國實施精準扶貧的區域模式與可持續途徑[J].中國科學院院刊(社會科學版),2016,(2).
[3]王介勇,陳玉福,嚴茂超.我國精準扶貧政策及其創新路徑研究[J].中國科學院院刊(社會科學版),2016,(3).
[4]羅江月,唐麗霞.扶貧瞄準方法與反思的國際研究成果[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
作者:劉安國 單位:徽商職業學院
- 上一篇:全面預算管理在酒店管理的運用
- 下一篇:二元體制下農民工社會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