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農”問題復習備考
時間:2022-04-26 10:54:45
導語:高考“三農”問題復習備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熱點背景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于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舉行。會議上,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做好新時代“三農”工作的行動指南。堅持加強和改善黨對農村工作的領導,為“三農”發展提供堅實的政治保障;堅持重中之重戰略地位,切實把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落到實處;堅持把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主線,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立足國內保障自給的方針,牢牢把握國家糧食安全主動權;堅持不斷深化農村改革,激發農村發展新活力;堅持綠色生態導向,推動農業農村可持續發展;堅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讓廣大農民有更多的獲得感;堅持遵循鄉村發展規律,扎實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會議提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按照黨的提出的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分兩個階段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戰略安排,明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
二、備考教學建議
1.命題規律從考查內容看,主要集中在歷代政府推行的重農措施、孫中山的民生主義、中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不同時期采取的土地政策、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蘇俄時期列寧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時期的農業集體化政策以及羅斯福新政中對農業政策的調整等。從考查題型看,既有選擇題也有材料解析題。從考查能力看,突出對學生閱讀材料、獲取信息、調用知識分析問題能力的考查。2.方法指導(1)列表比較法:用列表法歸納總結民主革命時期農民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采取的土地政策及其影響。通過列表比較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生產關系的調整,理解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規律。比較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以及斯大林農業集體化政策的異同點。(2)從文明史觀和全球史觀角度,對中西方農業、農業科技和農業政策進行橫向比較,分析兩者的不同特點。(3)重視東西方農業政策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的不同影響及其原因。
三、知識鏈接
“三農”指農業、農民、農村。農業指促進農業發展,農民指增加農民收入,農村指小城鎮建設。(一)中國1.古代中國歷代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有利于社會安定;政府調整統治政策,輕徭薄賦、鼓勵生產、獎勵墾荒,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重視水利興修,如都江堰、靈渠、京杭大運河等;改革生產工具和推廣先進的生產技術;政府限制土地兼并,如北魏均田制等,但最終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土地兼并問題,造成農民普遍貧困,激化階級矛盾。2.近代中國(1)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孫中山在三民主義中提出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現有地價歸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會進步,有所增漲的地價歸國家所有,由國民共享。這表明資產階級已開始注意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31年,土地革命路線,依靠貧、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土地所有制,使廣大貧雇農在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了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從而提高了農民生產和革命的積極性。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團結了一切抗日力量。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中國共產黨決定在解放區進行,沒收地主土地,實行“耕者有其田”。經過一年多的斗爭,解放區一億多農民分到了土地,極大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3.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村生產關系的四次調整(二)蘇聯1.1918年實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行余糧收集制,國家實行對糧食的壟斷政策,不允許私人買賣,農民必須按國家規定的數額把全部余糧按統一價格交售給國家。這一做法確保了戰爭特殊時期戰略物資的供應,但嚴重損害了農民利益,引發了嚴重的經濟和政治危機。2.1921年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規定農民在交納糧食稅后,剩下的余糧由自己支配,這減輕了農民負擔,緩解了政府與農民之間的矛盾,政府允許農民有條件地出售土地,使用雇傭勞動。3.20世紀30年代初,實行農業集體化政策。隨著工業的發展,糧食需求日益增長。1926年,蘇聯開始出現糧食供應困難,于是農業政策發生變化,轉變為“全盤集體化”和“在全盤集體化基礎上消滅富農”。由于帶有強制性質,引起了農民的強烈不滿和抵制。4.赫魯曉夫進行經濟改革,取消農產品義務交售制,實行收購制;提高收購價格,增加農民收入;大規模開墾荒地;提倡種植玉米,提高糧食產量。(三)美國面對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調整農業政策,成立農業調整局;減少耕地,政府為農業提供補貼;調整農產品結構;提高并穩定農產品價格;保護土壤;改善了農業生產狀況,保護了農民利益,緩和了矛盾。
四、試題精練
1.兩宋時期,田宅交易十分活躍,在人們的實踐與政府的積極規范下,田宅典賣逐漸制度化。南宋初年,政府規定田宅典賣者納稅印契,均價每畝約五貫,稅率約8%,一次就征收到四千萬貫。這種現象間接造成()A.土地兼并的緩解B.自耕農的衰退C.中央財政收入大增D.商品經濟繁榮2.蔣廷黻在《大公報》上撰文指出,在江西蘇區,幾乎一無所有的紅軍,卻能抵抗十倍其眾的國軍,至今堅挺不倒,根本原因即在于它實行了國民黨不能實行的民生主義。這里,蔣廷黻所說的“民生主義”即是中共實行的()A.工農武裝割據B.土地革命C.創建革命根據地D.開展游擊戰爭3.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農民在分散經營中所發生的困難,要使廣大貧困的農民能夠迅速的增加生產而走上豐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國家得到比現在多得多的商品糧及其他的工業原料,同時也能提高農民的購買力……就必須提倡‘組織起來’。”為解決上述農村中不利于工業化建設的問題,政府開展()A.運動B.農業合作化運動C.化運動D.“”運動4.1927年底,聯共(布)十五大通過決議,黨在農村的基本任務是“把個體小農經濟聯合并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并指出這一過渡是“逐步的”,因為個體經濟“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仍將是整個農業的基礎”。這一決定()A.意圖解決工業化進程中的難題B.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C.與列寧的新經濟政策一脈相承D.在實踐中得到完整地貫徹執行5.1936年美國國會頒布的《土壤保持與作物調配法》規定:凡不再種植消耗土壤肥力作物,而改種保持土壤肥力作物,減少糧食生產的農民,由國家發給獎金。該法案的頒布主要是出于()A.平衡市場緩解危機B.保護農業生態環境C.保障農場主的利益D.推動農業布局調整【參考答案】1.B2.B3.B4.A5.A
作者:鄒永發 單位:云南省臨滄市第一中學
- 上一篇:三農氣象服務能力提升
- 下一篇:網絡輿情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