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解決三農問題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重要性
時間:2022-01-11 10:53:00
導語:剖析解決三農問題在和諧社會構建中的重要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提要]“三農”問題是當今中國最大的問題,它不僅關系著農村的發展和穩定,而且關系著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的穩定。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層面來審視,“三農”問題仍是個重點和難點問題。我們必須從戰略高度進一步認識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抓住當前有利時機,著力破解“三農”問題,以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立和全面小康目標的實現。
[關鍵詞]“三農”問題;和諧社會
一、“三農”問題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點和難點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不僅影響著整個中國經濟的發展,而且事關中國社會的安定和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全面實現。因此,“三農”問題已不單純是一個涉及農村經濟、農民收入的局部問題,而是關系到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全局性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業產量不斷增長,農民收入逐年提高,農村面貌有了顯著變化。但是,我們還應充分認識到“三農”問題仍然相當突出。一個來自農村基層干部所反映的“現在農民真苦,農村真窮,農業真危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三農”問題的嚴重性。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視角看,“三農”問題仍然是實現和諧目標的重大障礙。主要表現在:
第一,農業比較效益太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大大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影響到農村的和諧穩定。改革開放初期,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農業連年豐收,很快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一部分地區發展了鄉鎮企業,農民收入繼續提高,有的也真富起來了。然而,在大部分地區特別是以糧棉生產為主的地區,農民收入增長卻減緩或停滯了。據統計,1979—198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每年增長15.1%;1989—1991年下降到只有1.7%。之后幾年,由于國家大幅度提高農產品的收購價格,農民收入增長幅度又有所上升。1997年以后,因農產品總量基本穩定而市場價格卻下降了30%以上,并且在農產品價格下降的同時,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卻不斷上升。1999—2001年農民人均收入增長率為7%,而農產品成本卻增加了24%,增產不增收。這不僅不利于農業生產和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也必然影響到農村社會的穩定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
第二,農民工問題仍是一個較長時期內影響和諧穩定的重大問題。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由于種種原因,鄉鎮企業不斷萎縮,甚至紛紛倒閉,大量富余的農村勞動力便涌入城市,形成一支數量巨大的農民工隊伍。今后,農村每年還將有大約1000萬富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農民外出打工成為近幾年農民增收的一個重要渠道,也是城市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對外出務工的農民來說,面臨著更多的壓力和阻力,除了他們自身素質不高,缺少技能培訓,影響到就業和收入外,還有城市門檻高、制度障礙多、權益保護難的問題。進城就業七證八證要收費;社會保障農民工無份;住房享受不到公積金;子女上學困難重重;辛苦工資常被拖欠;遇到困難缺少救助……,一系列問題猶如一條條繩索,捆住農民,把農民推向城市邊緣,甚至被黑社會所利用,這不僅影響到社會的穩定,而且影響到全面小康進程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
第三,鄉、村兩級黨政機構日益擴大,農民負擔越來越重。上世紀80年代中期以后,農村鄉(鎮)村兩級機構越來越大,干部隊伍迅速膨脹。現在不少鄉鎮正副書記、正副鄉鎮長就有近10個,甚至10多個,加上七所八站以及為數不少的臨時人員和超編人員,一個鄉(鎮)人員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甚至有的多達二、三百人,超過正式編制的幾倍、十幾倍,比50年代一個縣政府的人員還要多。至于村一級組織,按照國家規定享受固定補貼的是3-5人,大的村也只有5-7人。但現在村里有黨支部、村委會,除幾個主要負責人外,還設有工業副村長、牧業副村長……還有人數不等的支委、村委,以及民兵連長、婦女主任、治保主任等等。一個村少則10多人,多則幾十人。這么多人要拿錢,只能以多種名義向農民收取,這就不能不增加農民的負擔。有的地方反映的“頭稅輕,二稅重,三稅是個無底洞”,也從一個層面反映了農民的沉重負擔。
第四,城鄉差距不斷擴大,矛盾日益凸現。據統計,2001年城市人均收入為6860元,農村人均收入為2366元,二者之比為3:1;城市和農村人均可以用于消費的貨幣收入之比為5:1;在城鄉居民存款中,70%的農民只占19%的份額;在商品消費中,70%的農民只購買了占商品總量39%的份額。城鎮人口的恩格爾系數從上個世紀50年代的55%左右一路下滑到2001年的37.9%。恩格爾系數的降低反映了城鎮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它同時又說明居民用于維系基本生活的費用越來越低,農民從農業產出中獲得的收入就難于大幅度增長。加上多年來積累下來的工農業“剪刀差”,市民和農民的不同“國民待遇”以及財政重城市輕農村等問題,城鄉差別不斷擴大,在有些地方,城市是三年一個樣,五年大變樣,而農村則是十年八年“江山”依舊,面貌未改。
二、破解“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黨和政府對“三農”問題一貫高度重視,特別是黨的十五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央反復強調“三農”問題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制定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富裕農民為主線,不斷深化農村體制改革的方針,對農民采取“多予、少取、放活”的一系列政策,實行稅費改革,減輕農民負擔,積極推動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大力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突出成就,農村經濟綜合實力持續增長。同時,我國已進入“從農業支持工業,到工業反哺農業;從農村服務城市,到城市帶動農村”的歷史轉變新時期。這一切,為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必須抓住機遇,加大力度,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的進程中,進一步破解“三農”問題,建設和諧穩定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首先,要狠抓發展。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只有農業大大發展了,農村大大繁榮了,農民的生活大大提高了,徹底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農村才有堅實的物質基礎。根據各國的經驗和我國的國情,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長遠目標應該是:實現農業的產業化,農村的城鎮化和農民的市民化。
分散與小規模的農業,難以進一步提高農業的生產率;難以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適應不了市場經濟和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所以,必須站在市場化、全球化的高度逐步轉變目前的農業經營方式,走農業產業化道路。只有農業產業化才能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使農業從單純的原料生產向貿工農一體化轉變,使農副產品從初級產品經過加工、儲運、轉化實現多層次增值,使農民從單純出售原材料,轉變到分享加工、運銷環節的利潤以增加收入,使千家萬戶的小生產順利地進入大市場,這是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和市場化程度,使我國農業逐步走向現代化的現實途徑之一。
要使農業、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地發展,還要大力推進城市化的進程,加速發展小城鎮,使農村城鎮化,農民市民化,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近代歷史表明,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城市發展帶動農村發展,城市發展不起來,農村許多問題也難以解決。就我國當前情況看,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推動第三產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進步,都要求加快城市化的進程。通過大城市的輻射,中小城市的中介,帶動大批小城鎮的建立和發展。讓幾千萬乃至幾億農民進入城鎮,成為城鎮的新居民,進入第二、第三產業,而交出原來承包的耕地。這樣,鄉鎮企業、第三產業才能得到發展,農業也才能比較普遍地實行規模經營,使用現代生產工具,提高勞動生產率,逐步實現現代化。農村人口逐漸向城鎮轉移,這是所有小農經濟國家向現代文明社會轉變過程中的必然現象,也是最終解決中國農村問題的必由之路。如果目前這種9億農民耕種15億畝土地的格局不改變,農村是難以實現現代化的。
其次,要推進民主政治。實現農民當家作主,是建設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內在要求,也是構建和諧農村的政治保證。現階段一是要繼續實行村民自治,推進農村政治民主化。村民自治是中國農村民主建設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全面建設農村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村民委員會干部由村民進行直接選舉,農村的重要事項實行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并實行村務公開,民主監督,這是保證億萬農民直接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在農村有效的實現方式,實踐證明效果是好的,農民是滿意的;二是加快鄉鎮的機構改革,減少人員,提高干部素質,增強干部的政策水平和執政能力,使他們善于帶領農民增收致富,建設和諧的新農村;三是要推進農村法制建設,使農民的權益得到法律的保護,并積極開展農村法制教育,使廣大農民學法、懂法、守法,并能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四是建立民主保護機制,強化民主的監督和約束功能,建立下傳上達的民主渠道,將民情、民意、民苦、民難原原本本地、及時地傳送到決策層,通過制度和一定的組織形式來維護農民自己的權利。公務員之家
再次,要加強文化建設。先進的思想文化是團結農民共同奮斗的精神紐帶,加強農村的文化建設就能為解決“三農”問題和構建和諧農村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過去,在“經濟優先”思想指導下,農村文化一直處于次要位置,不僅農村文化與農村經濟發展之間不和諧,農村文化體系內部也存在不和諧因素。農村和諧社會的構建對農村的文化困境提出了挑戰。因此,必須從多方面來加強農村文化建設。一是要著力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農村基礎教育,認真落實教育振興計劃,大力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和科技水平,增強就業本領和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能力,改變由于農村教育落后使廣大農民信息閉塞,思想觀念落后,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狀況;二是要深入開展鄉村文明家園創建活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讓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占領農村文化陣地,阻止落后的、愚昧的、反動的文化思潮在農村蔓延,從而提高廣大農民的生活質量和農村文明程度,為構建和諧農村奠定思想基礎;三是進行科學發展觀的教育與實施,大力推進生態家園建設。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對于一個農業資源匱乏的農業大國來說,“三農”問題的解決,更需要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農業持續增效,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發展。
- 上一篇:裝潢藝術設計理念及文化的融合淺議論文
- 下一篇:安徽城鄉信息化水平差異及對策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