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建設民俗文化保護研究

時間:2022-11-26 11:35:00

導語:新農村建設民俗文化保護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農村建設民俗文化保護研究

[論文題要]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具有較大的發展彈性和生命力。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民俗作為整合社會文化的基礎,將發揮其重要作用。然而,新農村建設中容易出現重視物質而忽略人文的問題。本文筆者從民俗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和應采取的對策措施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

[關鍵詞]新農村民俗文化保護

隨著新農村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民俗作為整合社會文化的基礎,將發揮其重要作用。然而,新農村建設中容易出現重視物質而忽略人文的問題。如何調和這種現實矛盾?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思考:

一、民俗文化的特征

1、地域特征

民俗文化是某一個地域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帶有普遍意義和典型意義的文化現象,具有強烈的地域特征。每個地域都有自己的民俗文化,這也正是人類文化多樣性的體現。

2、傳統特征

民俗文化具有相對固定的表達方式和內容(如節慶、禮儀等表現出的規范做法),具有一定的傳統性。民俗文化往往是通過較長歷史時間的地域融合而形成,已經構成了地域生活形態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穩定性,輕易不會發生變化。

3、生活特征和動態特征

民俗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的體現,有其獨特的傳播方式,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和動態特征。民俗文化體現在具體生活行為中,是一種生活文化,人作為民俗文化的載體,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傳播民俗文化,生命力強大;民俗文化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其形式和內容不斷更新,不斷適應社會時代的需要,動態特征明顯。

二、農村地區民俗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

1、基礎削弱

農村地區社會經濟條件相對落后,伴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潮的沖擊,民俗文化基礎遭到削弱。原有民俗文化氛圍淡化、現代氣息增強,地方性文化或民族文化逐漸拋棄,民俗文化主體不斷縮小,農村地區民俗文化保護的難度不斷加大。

2、同化變異

現代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技及大眾媒體在農村地區的迅速發展和交互作用,使得民俗文化同化變異日趨突出,民俗文化本真性不斷褪化、特色淡化,原有的地域民俗文化平衡被打破,尤其是思想觀念、生活習俗等變化明顯,失去了地方文化吸引力。

3、氛圍淡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想深入人心,市場經濟利益的思想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村地區居民的思想文化觀念:受經濟意識驅動,許多良好的民俗文化氛圍逐漸淡化消失,尤其是親情關系,如農村留守老人、留守小孩的問題等;休閑娛樂,如農村賭博之風等方面,很多不健康文化得以蔓延,破壞了農村地區社會風氣。

4、缺乏規劃

隨著村鎮建設中規劃意識的不斷普及,地方政府對規劃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但是可能是缺乏文化上的認識或受限于經濟實力等原因,這種重視往往只在于物質層面,對于文化保護規劃卻缺乏必要的重視,造成民俗文化資源不斷流失。

5、脫離生活

現有農村地區民俗文化保護往往脫離生活實際,追求“古、新、奇”的“眼球效果”。實際上,民俗文化是一種生活文化,任何脫離生活實際的民俗文化保護的做法,都是一種虛偽的做法——沒有生活的底蘊,民俗文化的個性和特色將不斷淡化,而失去民俗文化特征的文化也將不再是民俗文化。

三、新農村建設中的民俗文化保護應采取的對策措施

1、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制訂民俗文化保護政策

由于農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缺乏對民俗文化的相關研究,因此無論是對民俗文化保護的重視程度還是工作力度,都明顯不足。新農村建設,是我們黨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全局出發,提出的歷史任務。我國作為一個農業人口大國,通過加快健全民俗文化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制訂民俗文化保護政策,在農村地區大力開展以民俗文化保護為主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并籍此推動物質文明建設,可以大大加快這一宏偉歷史目標的實現。民俗文化保護作為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一項惠及后代的歷史工程,需要社會各方面加強相關研究、需要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持久規范。

2、科學合理地制定文化保護規劃

文化保護規劃在我們國家長期以來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考慮多放在物質性規劃之后,或沒有相關規劃、或流于表面形式(只有部分歷史文化名城在該方面做得較好)。我國農村地區范圍廣、人口多、文化表現形式豐富,為民俗文化保護帶來了難度,同時由于新農村建設時間緊、任務重,民俗文化保護存在沒有規劃考慮、照搬規劃思路等問題。民俗文化作為一種生活文化,具有較大的發展彈性和生命力,同時很大程度上又缺乏再生性,因此應該根據各個地方的文化特點和社會經濟條件漸進式推動民俗文化的保護工作,并將其放在物質性規劃之前考慮,科學合理地制定具有地方特色和可操作性的文化保護規劃。

3、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利用經濟杠桿調動社會積極性

我們黨把“生產發展、生活寬?!弊鳛樾罗r村建設的前兩條要求,體現出改善農村地區物質生活水平的迫切性,這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也是農村地區社會經濟條件的反映,農村地區民俗文化保護不能脫離這樣的農村地區落后的社會經濟現狀條件。因此,在保持民俗文化本真性的基礎上,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資源創造經濟利益,不僅可以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也可以為民俗文化保護提供資金支持,引導全社會重視民俗文化,改善其生存狀態,實現民俗文化資源的良性生長。

4、保留或改善民俗文化活動場所,舉辦相關民俗文化活動

由于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村地區現有民俗文化活動減少、民俗文化氛圍淡化,通過保留或改善民俗文化活動場所,舉辦相關民俗文化活動(如民俗表演等),可以增加民俗文化資源的現實利用程度,提高農民參與民俗文化活動的積極性。新農村建設,必須避免對相關民俗文化活動場所一拆了之的做法,必須注意到其有著通過舉辦相關民俗文化活動凝聚民俗文化資源的作用,防止造成需要保護的民俗文化失去物質載體。

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我國民俗文化資源類型豐富的同時也存在良莠不齊的情況,因此對于現有民俗文化資源,我們要持一個開放式的態度,加強相關研究,采取不同的措施,對有利于改善農民精神面貌和農村社會風氣的健康向上的文化,要大力宏揚;對不利于改善農民精神面貌和農村社會風氣的腐朽落后的文化,要堅決抵制。有取有棄,才能符合黨對新農村建設的具體要求、促進新農村建設宏偉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