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精神塑造下的公共管理論文
時間:2022-10-09 02:58:09
導語:公共精神塑造下的公共管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首先,公共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應具備獻身公共利益的價值追求,這是推動其正確履行公共管理職責的根本動力。雖然每個公民都負有維護和促進公共利益的義務,但作為擁有公共權力,掌握公共資源的公共管理者來說,其特殊的崗位和角色,決定了其主要的職業使命和責任,就是最大限度地促進全社會的福祉,增進公共利益,真正做到利為民所謀。缺少對公共利益的奉獻精神和責任意識,對擁有公共權力并掌握公共資源的公共管理人員而言,不僅無法保證其正確履行職責,甚至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輕則容易造成漠視公共利益、浪費公共資源等問題,重則容易引起貪污腐化、損公肥私等違法犯罪行為。其次,公共管理專業培養的人才還應樹立恪守公共規制和秩序的意識,這是進行公共管理的前提。所謂公共規則既包括現代法制體系、民主規則等宏觀政治架構,也包括行政系統內部的決策和執行規則等微觀規范。公共規則和公共秩序是社會良性運行和人們安定生活必不可少的前提。公共管理者一方面是公共規制的維護者和執行者,但另一方面更應該是遵守公共規制的示范者。只有公共管理人員帶頭恪守公共規則和秩序,才能確立公共管理機構的權威,從而帶動民眾遵守公共規則和社會秩序。霍爾巴赫認為:“再也沒有什么東西能夠像政府那樣對人民的風俗習慣產生如此直接的影響”,如果“在不道德的國王統治之下,惡德本身也變得高尚起來”。[3]最后,公共管理專業所培養人才還必須樹立正確的權力觀,這是其正確履行職責的關鍵。正如孟德斯鳩所說,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要使未來的公共管理者能夠正確運用權力,必須使他們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念。其一,在權力的來源問題上,必須使他們明白權力來自于民眾的授予,因此,權力應該受到民眾的監督和制約,濫用的權力會被人民收回。其二,在權力的目的問題上,權力的運用僅僅是為增進公共利益和民眾福祉服務的,絕不允許將權力用于謀取私利。其三,在權力的運行方式問題上,應該做到公開透明,自覺接受監督,應該杜絕暗箱操作。其四,在權力的邊界問題上,必須使他們明白權力的有限性,權力的運用絕不能越“雷池”半步,越界的權力就是濫用和對公民權益的傷害。
二、公共管理專業塑造學生公共精神面臨的困難和挑戰
近年來,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發展迅猛,然而不少高校都存在重視知識技能教育,輕視公共精神塑造的問題。另外,宏觀環境中也存在不少不利于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公共精神塑造的因素,導致總體來說,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公共精神塑造效果也不盡理想,筆者在調研中經常聽用人單位反映部分公共管理專業的畢業生存在責任意識差,紀律和規則觀念淡薄等公共精神缺失的問題。首先,在激烈的就業競爭壓力之下,不少高校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建設指導方針,造成在教學內容設計和教學實踐過程中,過分重視知識技能的傳授,而忽略學生公共精神塑造的問題。在市場化的就業競爭中,知識技能由于其外顯的特征容易被量化考核,而且能夠滿足用人單位的現實需要,因此越來越被重視。相反,公共精神由于其內隱的特征難以被量化,甚至難以通過短期的考察予以判定,因此,越來越被忽視。這種傾向也必然反映在公共管理專業建設和教學實踐中。學校對人才培養方案和教學計劃的審定中,大多會強調加強實踐性和應用性課程,而不能直接體現為就業競爭力的理論性課程,則被要求盡可能壓縮。在學校的專業建設方針指導之下,教師在教學的實踐過程中,同樣存在重實踐技能傳授,而輕視學生公共精神塑造的傾向。其次,宏觀的社會和經濟環境也對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公共精神塑造構成挑戰。其一,市場經濟背景下,功利化傾向影響了學生公共精神的塑造。當前在校的學生基本都屬于市場經濟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人。市場主體利益最大化和平等交易是市場經濟的基本原則,這實際與對公共利益的奉獻精神和公共事務的擔當意識存在矛盾。市場經濟背景下形成的消費主義文化,也會對學生的價值觀造成影響,不利于培養學生恪守公共規則的意識和正確的權力觀念。其二,在市場經濟背景下,不少家長將子女的大學教育當成投資,講求回報的功利教育觀,也不利于學生公共精神的塑造。家長的上述期望與要求會使學生急功近利,只追求表面的能直接增強就業競爭力的技能學習,不注重深層的公共精神等思想品格的養成,甚至為謀求理想工作崗位不惜弄虛作假。其三,我國市民社會發育滯后,也不利于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公共精神的養成。成熟的市民社會是公共精神養成的理想土壤,而我國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成長于市民社會發展滯后的環境,缺少民主參與、法治熏陶和奉獻于公共事務的歷練,缺乏養成公共精神的良好思想觀念基礎。最后,思想文化環境中也存在不利于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公共精神養成的因素。其一,我國傳統文化的基因缺少公共精神養成必須的成分。我國傳統政治文化屬于王權文化,一方面,民眾被賦予臣民的角色,缺少關心、參與和奉獻于公共事務的意識,更缺少憲政和法治觀念。正如梁啟超所批評的,中國人的政治品格中有四大缺點:“愛國心之薄弱”“獨立性之柔弱”“公共心之缺乏”“自治力之欠闕”。[4]另一方面,在傳統政治文化中,官員角色又缺少民主意識、公共利益觀念和正確的權力觀念,正如魯迅所指出的:“中國公共的東西,實在不容易保存。如果當局者是外行,他便將東西糟完;倘是內行,他便將東西偷走。”[5]總之,無論是官文化,還是臣民文化中,都缺少公共精神的基因和文化積淀,不利于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從傳統文化中汲取公共精神的養分。其二,當前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錯誤思想的影響也容易對公共精神的教育培養形成沖擊。改革開放以來,隨著西方文化的涌入,尤其是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諸如享樂主義、拜金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各種錯誤思想也在部分人中間開始流行,這難免對心智不太成熟而且充滿好奇的部分學生產生影響,從而消弱甚至抵消公共精神教育培育的效果。
三、加強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公共精神塑造的對策
要解決當前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公共精神塑造效果不佳的問題,不僅需要公共管理專業教師的努力,而且需要高校與政府高教管理部門以及用人單位之間密切合作形成的合力。首先,高校公共管理專業教師,是加強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公共精神塑造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主體。其一,要糾正將應用技能教育和公共精神塑造對立起來的做法,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使學生真正做到深刻理解公共精神的內涵和重要性。理解是認同和信奉的前提。要使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真正牢固樹立公共精神,必須通過系統的理論教學,使其真正理解公共精神的淵源、內涵及其對公共管理的重要價值。為此,在課程設置上,需要開設西方政治思想史、西方行政學說史、中國政治思想史和中國行政制度史等課程,以便使學生真正了解公共精神的歷史淵源和演變過程;另外還需開設行政倫理學、公務員制度等課程,以便使學生真正理解公共精神的內涵。其二,通過生動案例教學和實踐模擬,使學生真正樹立公共精神。案例教學的優勢在于真實、生動和說服力強。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具體案例,可以進一步使學生了解公共精神在公共管理中的重要價值,以及公共精神缺失可能會給公共利益及公共管理者自身造成的嚴重危害,從而使其真正樹立恪守公共規則,獻身公共利益和嚴守權力邊界的意識。其三,通過豐富的實踐教學給學生創造參與公共管理的機會,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公共精神。運用于未來公共管理實踐是學生樹立公共精神的最終目的,參與公共管理實踐則是幫助其鞏固公共精神的最好途徑。為幫助學生在未來充滿誘惑的道路上,能在公共管理過程真正堅持公共精神,還必須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環節,進一步鞏固課堂教學的效果。具體而言,既可以通過社會調查、專業見習、課程實習等形式,使其切身體會公共管理過程中公共精神的價值及其缺失的危害,也可以通過畢業實習等較長時間的真正實踐,初步磨練其抵制誘惑,堅持公共精神的意志和品質。其次,政府高教管理部門應發揮加強引導和提供規則的作用。我國高教管理部門擁有制定高等教育專業目錄和專業設置標準,組織專業審批和對專業建設進行考核的權力,肩負著引導高等教育健康發展的重要職責。因此,為保證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公共管理專業的健康發展,高等教育管理部門有必要對公共管理專業人才培養中公共精神的教育加強引導,通過在專業設置標準中做出明確要求,并將其列入專業質量考核的標準之中,引導高校在課程設置、教學過程、教學質量方面的內容和效果加強公共精神的教育,不僅在指導思想上糾正部分高校輕視公共精神塑造的錯誤傾向,而且切實落到可操作性的考核過程,真正發揮引導監督的作用。最后,由于公共管理的用人單位主要是公共機構,因此用人單位也負有營造良好氛圍,幫助學校塑造公共管理專業學生公共精神的義務。當前,公共管理專業學生的就業主要面向黨政機關、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和國有企業,這些組織大都屬于運用公共資源,掌握公共權力,提供公共服務的組織。因此,它們的態度和氛圍,對公共管理專業的學生樹立公共精神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具體而言,其一,它們可以為公共管理專業學生提供良好的見習、實習的環境,幫助學生鞏固學校關于公共精神教育的成果。其二,它們在人才選錄中的導向和態度,對學生樹立和鞏固公共精神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如果它們在人才選拔的過程中,將公共精神樹立和踐行的狀況作為選人用人的底線進行考核,即對凡是公共精神缺失的人員,進行一票否決,尤其是真正敢于將在試用期內公共精神明顯缺失的人員依法予以辭退,必然會有力地強化學校教育的成果。相反,如果用人單位僅僅著眼于當前表面的技能考核,甚至對在試用期內責任意識缺失、公共利益觀念缺乏、法治和紀律觀念淡薄,不能正確對待公共權力的人員,仍姑息縱容,則必然會使學校關于公共精神的教育大打折扣。
作者:祝天智單位:江蘇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 上一篇:高職高專人才培養酒店管理論文
- 下一篇:公共政策的性別意識和存在問題
精品范文
10公共衛生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