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年財政方針的思索

時間:2022-11-24 02:48:00

導語:中國近年財政方針的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國近年財政方針的思索

自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紛紛出臺多項財政方針包括宏觀的財政政策和具體的經濟刺激、復蘇計劃,用以扭轉國家經濟的頹勢。由于財政方針對經濟活動具有意識的指向作用,通過合理適時科學的政策決策使得很多國家保持了經濟民生的穩定;相反的,由于認識滯后、方法不當、運用不合理等諸多原因使得一些國家的經濟在寒潮中雪上加霜,更有甚者政府破產,國民埋單;還有一些國家,在危機面前束手無策,只能隨波逐流得過且過。

2008年我國的經濟走勢依然強勁,GDP比上年增長9%,完成了增長較快、價格回穩、結構優化和民生改善四個大的經濟主題工程。雖然在第四季度遇到了全球經濟嚴冬的沖擊,使得GDP增長速度從第一季度的10.6%滑落到6.8%,但是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正在顯現積極效果。2009年三月,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報告》,其中明確了2009年我國在財政上一系列具有指向性的政策方針。如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擴大財政支出結構性減稅等政策方案。充分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國家及國際經濟發展走向的準確把握,以及在全球經濟大滑坡的形勢下中國經濟要高調上揚的決心與信心,帶領世界經濟走向復蘇的大國責任心。

針對近年國家推出的財政方針,從以下三個方面談點思考。

一、財政方針目標定位準確適時合理,促進了經濟與民生的穩定與發展

1、根據國家政體指定的偏向民生的財政政策,收到了“保穩定、促增長”的雙重目標。由于我國的社會主義國家整體結構,就注定了所有的財政方針的最終獲利目標定位為廣大人民群眾。從我國開始進入市場經濟大潮時,沒有出現過的經濟現象、未發生過的經濟問題都不斷涌現。國家通過不斷優化經濟戰略結構、制定適時適應的經濟政策,解決了譬如失業、通貨膨脹等一些在計劃經濟中不會出現的經濟問題。自科學發展觀提出后,社會的關注焦點越來越集中在了就業、醫療、教育、養老、旅游等民生和社會失業問題上,國家的財政政策自然相應的向這方面進行大幅度偏移。從GDP、GNP等相應的指數數據上可以看出國家的收入在不斷上漲,而從居民收入水平、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數據的不斷增長的趨勢得出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是在穩步提高的。2008年二月開始,結構性價格調整所帶來的通脹壓力逐漸加大,國家通過調整財政政策,在積極地使用金融工具的同時,加大調整財政投入來擴大供給,使得物價穩定回落,經濟平穩增長。

2、相機抉擇的財政方針運用合理,審時度勢。為了應對亞洲金融危機的沖擊,1998年以來我國一直推行積極地財政政策,通過大規模的發行公債實現了公共收入的大幅增長。2003年GNP增長率高達9.1%;自2005年起,推行了“雙穩健”的政策,從“控制赤字、調整結構、推進改革、增收節支”四個方面考慮,通過國家減少發行長期國債,轉擴大需求為促進結構調整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等手段,確保了國家與國民經濟的快速穩定的增長;2008年隨著國際經濟形勢的低糜,國家為刺激經濟的快速發展,又重新推行積極地財政政策,通過投入拉動內需、保證民生等方式,保證國家平穩的渡過這段寒潮期,并逆勢上揚。可以看出國家對財政工具的選擇使用既慎重又靈活,而且能夠準確的根據國際國內經濟的波動和走勢,主動地通過調整稅收和公共支出方向結構等方式,來保證國家的財政方針目的的實現,保證經濟的高速發展。

3、在處理各種經濟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經濟生命力。我國雖然進入資本運行市場中的時間不長,對一些經濟問題的處理還缺乏實踐經驗,但是,在面對這些紛繁的問題時,國家總會及時的出臺相應的針對性強的財政方針。如我國在應對2007年下半年開始的物價指數(CPI)的不正常上漲,通過規范市場運行,不斷打壓經濟泡沫,多次調整證券交易稅費、再貼現率、變動利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逐步使物價回落。而過熱的房地產行業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資金,已經影響到了其他產業的正常運行,國家為了控制炒房和囤房、降溫房地產行業推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針,包括購房實名制和不允許以家庭貸款購買第二套住房等,起到了一定的積極效果。

4、注重營造市場經濟運行氛圍,國家宏觀經濟調控更人性化。我國從計劃經濟進入市場經濟的轉型期開始,就注重了兩種經濟模式的不同運行氛圍和對國民的影響,慢慢的糾正了在轉型初期涌現出的如誠信危機、信息披露不對等、不尊重個人財產等一系列的問題。而國家在采用新的財政政策時,會對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論證和預先通告,盡量全面市場信息。例如國家在規范證券市場打壓證券經濟泡沫時所出擊的一系列“組合拳”,多次對一些不理性的投資人進行了規勸、提示以及風險分析,注重了個體經濟人在市場投資上可以理性承擔的責任。國家通過政策改革,不斷的調整稅費,達到了結構更加合理更加符合市場運行規律的目標。而進來對全國影響最大、涉及面最廣的稅費調整就是取消了與數億農民切身相關的農業稅和不斷的提高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充分體現了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縮小貧富差距和還利于民的不斷嘗試,提高了居民可支配收入,既提高了總體的生活水平,又擴大了國內需求,一舉兩得。

二、財政方針的執行效果不甚理想,傾斜性滯后性明顯

1、對市場經濟規律及經濟運行環境的把握上,不夠全面。從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走過了31年的歷程,可以說我們國家是在不斷前進,也是在不斷探索一條從未走過的路子,既沒有固定的模式又沒有經驗可談。一些財政政策的目標、方向是正確的,方式方法是可行的,但是運行起來卻有諸多的問題。歸根結底還是對市場經濟的運行認識不到位。市場是個一直在運行的動態機制,這就要求它的理論體系也是動態的。而現行的一些財政政策在執行上所取得的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主要是對以下的兩個方面的把握有偏差。

(1)我國實行的市場經濟的獨特性使得財政政策的切入點不好準確把握。由于我國現行的經濟模式是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是從根本上區別于自由市場經濟和完全計劃經濟的。這就造成了政策在制定上的明顯邊界線痕跡,既想大程度的發揮市場機制對經濟的強力刺激作用,但在另一方面又加上了很多的條框限制。所以應該在不斷形成和完善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體系上下工夫。

(2)忽略了民眾的消費觀念和預期消費能力對政策執行的影響。在制定財政政策時,把主要的精力集中放在了市場運行是否合理合規上,而對作為經濟個體的個人消費行為的整體力量對經濟的影響力估計不足。如我國去年在壓制證券市場過熱勢頭時,所頒布的一些“組合拳”,都在短期內達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很快便被飛升的大盤指數給淹沒了。如果不能引導好民眾預期消費期望的話,只會是將財政政策扔進“人民戰爭”的海洋。

究其原因,是由于我國只注重了經濟層面的轉型而忽視了國民在意識層面的接軌。現今在國家各個層面的中堅人才力量都是經歷過計劃經濟的,而改革開放從31年前逐步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境,但對思想意識的轉變卻遠遠的落后于經濟發展的腳步。應該在注重營造經濟發展的人文環境的氛圍角度出發,培養民眾的經濟理性。

2、傾向性財政政策的導向性明顯,造成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財政政策方針作為國家宏觀經濟的法規性文件,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但是這種導向作用應該在一定的影響力下存在,不能超過這個影響的額度而反作用于經濟本身,從而造成財政方針的負面效應。而我國改革開放到現在所采取的財政方針,由于導向作用的過剩慣性而導致的負面影響主要又以下兩點。

(1)產業結構的不平衡。從這次東南沿海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受損最嚴重的角度來看,不難發現我國的制造業投資不足、依賴外資及海外市場嚴重,同時對自身制造業在產業鏈的定位也有問題。一方面由于近幾年房地產及土木工程等行業的過熱發展和2007年開始的以股市為牽頭的金融資產市場的火爆,吸收了各個方面的投資資金,包括較為整塊的制造業投資;另一方面,對一直占據對外貿易絕大份額的制造業沒有放長眼光去督促轉型,去占據能夠獲利更多的產業鏈環節。這些都與我國一開始的一些為了能夠迅速見成效而忽視正確引導和分配資金比例流向的財政方針,是密不可分的。造成了現在要從世界工廠的人力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的尾大不掉的現狀。在面對加工成本增加和海外需求縮水的雙重打擊下,只能主動停產或是被海外銷售公司無情的拋棄。

(2)區域經濟的不平衡。我國的非均衡發展戰略及傾斜性財政方針策略雖然迅速擴大了GDP數值,加速了國家的經濟發展,但是也造成了區域間的發展不平衡。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占據了全國10.7%的土地,承載了國家28.1%的人口的中部地區,在國家的經濟板塊中越來越“邊緣化”,人均地方財政收入列全國最低的現象。面對東南沿海的先一步發展優勢,西部大開發熱潮及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的這種大背景,國家這才提出了中部崛起的戰略。但是現在發力如何之難?長期的政策底谷,一方面打擊了當地民眾就業及創業信心,造成了中部地區的人才及勞動力的流失;另一方面,長年的國家公共財政投入不足不僅造成了基礎設施的缺乏,缺少迅速吸收投資的氛圍,而且當地資金被原有的經濟熱區所吸引,回撤不易。而由財政政策導致的投資資本的高差坡度,使得資金流動起來的速度回更快,更難以駕馭。

3、財政政策的滯后性大,作用效率大打折扣。所有的財政政策都有政策的滯后性和緩釋性,這與財政政策傳導機制的流暢性有關,也與一個國家的經濟運行機制有關。美國的貨幣政策滯后性為6—18個月,而我國的貨幣政策時間的滯后性為7—24個月。從數據上看,我國的財政政策滯后時間尚可,但是如果從對經濟現象的預測、發現、制定對策直到政策發揮效用整個過程加以貫之的話,就會花費更長的時間。如我國自1993年宏觀經濟緊縮、到以低膨脹率的軟著陸、再到“雙積極”的出臺、直到現在“雙穩健”的實施,都是在被總體的經濟環境牽著走,而且每每的財政政策的出臺都是在經濟問題已經對我國的經濟形勢產生極大不良影響后,才緩慢出臺,并且每項需要廢止的財政方針政策,都會有一個剎車式的效果實現的慣性,對新的財政政策的實施產生消極的影響。原因主要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對于經濟現象的分析預測估計能力不足;二是由于我國的市場經濟機制的不成熟,導致財政方針作用效應受制度的影響大。很多過去制定的且與經濟社會不相適應的制度繼續在發揮作用,對財政政策的效果產生重大影響。

三、三點建議

1、廣泛的吸收意見,正確估計民眾投資意向對經濟的影響。由我國經濟模式的特有性所產生的經濟人的投資心理也應該具有其特殊性,從投資理財科學角度考慮的話,應盡快形成針對我國特有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氛圍下的“民眾投資心理學”。而作為國家財政政策的制定部門,在制定政策方針前所召開的聽證規模應擴大,要有普遍性的統計數據,可以將廣布的互聯網絡利用起來進行聽證。弄清作為廣大經濟個體的民眾到底需要什么、意向指向何處、接受的底線到什么程度。這樣做不僅可以使財政政策方針更順利的下達實施,而且符合民眾意愿,以人為本。而各類大型網站上可以設立更多的討論更全面的經濟論壇,從國家的角度去進行支持百家爭鳴,廣泛收集民間意見和聽取爭辯,為國家經濟職能部門平添無數個工作在各個經濟部位、環節上的耳目,提供更多的第一手信息。

2、加大對經濟大國經濟動向和各種經濟現象的監視、分析的力度,加強預測經濟走向的能力。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警示:一個世界級的經濟大國國內的經濟問題,可能會把地球上的每個國家的經濟都拖入到泥潭中。也就是說,由于全球經濟的一體化,使得身在同一個經濟鏈條上的各個國家都要為可能不是自身問題的問題來承擔后果。而正如“蝴蝶效應”所描述的那樣,這次次貸危機的原因簡單的也許只是從某個人的失業還不起房貸開始的。而應對經濟問題時,越快的反應速度就越能為下一步的制定和實施相應政策贏得寶貴時間,把財政政策的滯后性在環節消耗上的時間縮短。我國對各個大的經濟國家及群體都有相應的監視機構,但是力度不夠,而且缺乏分析和預測能力及機制。首先,要建立多方位收集國內外經濟動向咨訊的機構。可以依存于現有的我國駐海內外的各類媒體機構收集信息,然后專職機構可以通過構建大型的信息交流平臺進行收集。國家可以通過考量媒體貢獻予以資金上的補貼,因為只有真實及時的信息才能保證預測的有效性,從而降低國家經濟風險。其次,要對信息進行科學分析及推導。廣泛吸收大眾輿論及專家學者看法,從不同角度對收集的信息進行分析。分析出對我國下步經濟走向可能的影響就達到了為科學預測節省時間的目的。如監控、分析及預測功能的成本為“1”的話,那么所帶來的對經濟風險的控制收益是不可估量的。

3、以經濟危機為契機,向“注重公平,兼顧效率”轉型。自1993年中央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文件中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分配原則以來,對公平與效率的討論就不曾停息。從“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到越來越多的“更加注重社會公平”,表明了國家對現在的一些只注重效率不注重公平的現象而導致諸多問題的態度。不能否認自改革開放以來,效率優先的增長方式符合了“發展就是硬道理”的戰略方針,也達到了非均衡性增長的目的,將我國的生產總值不斷的推升。但是也產生了區域發展不平衡、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本文認為,可以以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機為一個契機短時間的改變一下戰略發展的著眼點為“注重公平,兼顧效率”。原因有兩點:一是逆勢的快速增長需要付出的成本加倍,不能達到“效率優先”的考慮。身處全球性的經濟寒潮中,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把握好,就要考慮成本問題。我國有信息也有實力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情況下依然實現經濟的增長,但是沒有必要任然“保8”的快速增長。環境的惡劣肯定會使步伐更為艱難,同樣的增長速度所要付出的資金、人力、環境會以加倍的形勢進行消耗。應該將主要力量放在國內的完善公共事業、調整產業結構、減少貧富差距上。棄難從易,以低成本換取高收益,其實這也是一種效率的體現。二是樹立民眾信心。從去年的大盤跳水開始,民眾的投資信心倍受打擊,而長篇累牘的對全球性金融危機的負面效應渲染也使得人心惶惶。而占國民絕大多數的中間階層,承受了更多的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壓力。既然要更加注重社會公平,就要加大對社會公平的投入,就要使民眾能夠看到實實在在的實惠,只有這樣才能樹立起廣大民眾度過困難期的信心。而信心形成后,投資熱情的調渡和居民消費預期的回暖,也會使國家的經濟增長的步伐更為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