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有派環(huán)境保護論文
時間:2022-03-26 01:26:00
導語:學有派環(huán)境保護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則有派環(huán)境保護論文作者:本站來源:網絡時間:2006-9-2322:35:00人:admin內容摘要不同學派和流派的產生是學術理論百家爭鳴、藝術風格百花齊放自然形成的結果。學派和流派紛呈,從來都是一門科學、一門藝術發(fā)展和進取的標志,同時也會促進學術組織和設計市場的日益完善和成熟。
“文人相輕、自古有之”。這是老話,通常含有譏貶知識分子的意思。可是聯(lián)想到2004年《中國園林》第5期上的一場小辯論,我覺得在一定程度上學者之間有點“相輕”,既難以避免,也無大害。它至少說明把自己的觀點用理論形式歸納發(fā)表出來的人是勤于思考而且比較自信的。關于這次圍繞著學科名稱和領域不同見解的爭論,大家基本上把各自的觀點講清楚了。讀者可以自己判斷接受怎樣的說法。惟一有結論的是,對應國際上的“LA”,中國正式的學科名稱還是“風景園林”,不同的意見只好暫時保留起來。這恐怕也有必要,一個學科的名字哪有誰說改大家就得跟著改的道理。而有關學科的性質、領域等問題,則還要各抒己見。
其實學術之爭的目的不在于駁倒甚至封殺不同意見。特別在文化藝術和社會科學領域,一般情況下都是各有各的理,并無邪正之分。持不同意見的各方通過講道理使自己的理論認識得到深化和提高,并贏得讀者和同道的支持,乃至形成不同的學派或設計流派。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不是非要達到“統(tǒng)一思想、統(tǒng)一認識”不可。學派流派紛呈,從來都是一門學科、一門藝術發(fā)達和進取的標志。詩文、繪畫、戲劇、建筑等發(fā)展的歷史無不證明這一點。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缺少學術思想上的探討和論爭,甘于平庸,盲從時尚和官、款,乃是中國園林近年來實踐規(guī)??涨埃碚摵退囆g創(chuàng)新卻少有建樹的重要原因。實際上這也是中國“后”時代和經濟轉型期相當普遍的社會文化現象。
當然,并不是打面旗子就可以稱流稱派的,流派也不是隨便加封的。派以學為基礎,當初北大唯真,清華務實,同濟求新等等都代表了一代名校的學風;流以藝為前提,齊白石、梅蘭芳等大師無不以藝精而成一派宗師。而學派流派的繁榮,則取決于學界、藝界,乃至全社會對多元文化精神價值的肯定程度和容量;也取決于是否有一個官、款、學各歸其位,共促發(fā)展的良性機制。
中國傳統(tǒng)的園林雖有皇家與民間、南式與北式等不同,但由于大文化環(huán)境的“超穩(wěn)定”(見周維權先生《中國古典園林史》序言),造園風格一直呈漸進式發(fā)展,真正的從業(yè)者不掌握設計理念,園林的藝術質量往往取決于業(yè)主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兩千年中只出現了一部較系統(tǒng)的理論性著作,即計成的《園冶》,在專業(yè)技術領域更缺少總結和研究。因此中國古典園林只有因歸屬、地域的不同而形成的風格差異,卻沒有因基本理念的不同而導致的實質性區(qū)別。即便可以說客觀上存在著藝術和技術的流派,卻基本上不存在不同的學派。況且,當年也沒人把營造園林當成一門能和“經世濟民”相提并論的正經學問。
今天不同了。首先“超穩(wěn)定”的文化環(huán)境已經徹底不復存在,園林學也已經是龐大的現代學術體系中的一個成員?!鞍偌覡庿Q、百花齊放”是作為基本國策提出來的,非常深入人心。曾流行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新嶺南派園林可以算是花中一朵。改革開放20年,中國繁榮起來了,國人的現代意識和時尚意識不斷增強(盡管時常不夠理性);與國外日益頻繁的交流,使中國人認識了多樣的世界;海外學子的歸來,為知識界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園林從業(yè)者除了真實地接觸到過去只在書本概念中認識的世界各地的花園、公園、城市綠化和廣場之外,還深切地感受到人類應該怎樣為自己營造更為廣義的綠色人居環(huán)境。這一切對我們初創(chuàng)未久卻歷經坎坷的現代園林學來說無疑是深刻的啟發(fā)和有力的促進。
與此同時,在不斷擴大的園林建設實踐中,各種風格都有所嘗試,對園林學的理論問題也開始了更深入的思考并產生了不同的見解,對過去習以為常的學術構架也提出了尖銳的質疑。我以為這是一個正常的,而且值得歡迎的好現象。對此,如果我們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定要用一種“正確”的,甚至“惟一正確”的理論來“統(tǒng)一”大家的思想,那么出現不同的理論學派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結果了。能夠形成這樣的局面,對學科和事業(yè)都是好事。
一旦大家認可了不同學術思想和藝術風格都具有存在的價值,學術爭論將淡化批判的意識而更強調充分地證明自己。比如我認為園林學歸根到底是藝術,我想讓別人接受我的觀點,那我就要把理由說得盡可能透徹。又比如俞孔堅先生說LA首先是科學,在LA中“人們真的用生態(tài)、生物多樣性或環(huán)保的科學標準或科技的先進性來衡量景觀”,他想讓別人接受他的觀點,那他也要把如何衡量講得盡可能明白。總之學術的進步要在不同的學術觀點都力求充分證明自己而不是否定別人的過程中實現。
學術思想的活躍還將促進學術組織和學術活動的多元化,也將促進評價體系的建立和成熟。因為形成流派的過程中,除了學者和設計師需要在長期的實踐中證明自己并對業(yè)界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之外,通過評論和輿論獲得公信和公認也是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目前這個環(huán)節(jié)還相當薄弱,以民間基金為依托的有權威的獨立學術組織和評論界還沒有出現,而計劃經濟體制下一切皆由官辦的烙印依然明顯。學術由官方定音使得評論的價值萎縮。如對國內空前規(guī)模的園林建設實踐,難得見到一篇針對具體項目客觀中肯的分析評論,這說明我們的學術還不是真的活躍。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學界和學術組織共同努力。
藝術流派或設計風格的百花齊放及代表性院所、代表性人物的明晰將為園林設計市場的繁榮和理性運作創(chuàng)造條件。時下流行的設計招標最后常常要求中標者綜合各家之所長,結果把種種互相矛盾的條件都“擺平”了,特色卻不見了。更多的情況是業(yè)主根據自己的見識、口味來“點菜”,對設計理念和思路乃至科學的規(guī)律缺少必要的尊重。應該說這是中國過去的傳統(tǒng),其前提是古代社會的制度、秩序和前文提及的“超穩(wěn)定”的文化環(huán)境。這種傳統(tǒng)根本無法適應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變化,每每把創(chuàng)新扼殺在襁褓之中;又使得不能不被市場引導的設計院所多半變成了集京、滬、川、粵于一廳的“家常菜館”,似乎點什么有什么,但什么都不地道。在我們操盤建設項目的人中,有真正獨特的認識比面面俱到更重要,而事實上所謂“最佳”的人仍然是少數。同時,設計院所缺乏鮮明特色反過來又增加了建設者選擇時的困惑。按理說,由于不同的項目有不同的先決條件,設計市場需求的多樣化是絕對的,理性運作市場,即把合適的項目交給合適的設計單位和設計師,有利于參與建設的各方,所以我們期待設計風格和流派傾向的明晰化,既可以更好地適應這樣的市場需求,又有助于形成這樣的市場。
盡管學派流派紛呈的局面并非呼之即出,是否近期就能分派別系,擁立“掌門”更不一定,但也并非沒有一點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前,園林設計單位少但比較精,幾乎都有自己的特點。如以開創(chuàng)新嶺南派園林而享譽的廣州園林建筑規(guī)劃設計院,以再造西湖十景著稱的杭州園林設計院,以繼承傳統(tǒng)、工藝精湛聞名的蘇州園林設計院,也有以綜合實力取勝的北京、上海的園林院等等。90年代以后,園林設計院所多如春筍卻少有特色,而有些個人則顯得比較突出。如在業(yè)內外都很聞名的檀馨女士,她在80年代初主持設計的香山飯店庭園,今天看起來仍不失為“新而中”的經典佳作。我與檀女士曾合作過10年,對她的能力和敬業(yè)精神有深深的了解,在有不同看法時我也會直言不諱,如對以她的名義推出的菖蒲河公園設計,我就認為過于迎合時俗。在年輕人里,俞孔堅先生個性最為鮮明,我和他在一些理論認識上雖多有歧見,但我贊賞他為介紹國外現代學術成果和堅持他本人的學術理念所作的不懈努力,對由他主導規(guī)劃設計的中山岐江公園評價也很好(當然只是從藝術的角度而非真的用科學的標準來衡量)。以上舉例很隨意,不是評論,只是為文章做些說明,說明不同的風格和有代表性的人物一直是存在的,但要形成局面則還欠缺很多條件。
近年由于實踐規(guī)模和市場擴大,如林業(yè)和工藝美術等也打破了行業(yè)的界線,分別以生態(tài)和景觀的名義進入風景園林的設計領域;園林設計也和其他專業(yè)如城規(guī)、建筑等有了更多的交叉和融和。這樣也會產生新理念和新風格。尤其是如今活躍在設計舞臺上的年輕人最終還是要在“中而新”的探索中有所作為才能證明成功。而大家有意識地開創(chuàng)和發(fā)現不同的風格流派,百家爭鳴而不“相輕”,百花齊放而不獨秀一枝,才能在新的時代里重振中國園林曾經擁有過的自信和風采。
- 上一篇:古典造園藝術環(huán)境保護論文
- 下一篇:出版物發(fā)行折扣探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