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學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2 04:50:32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行政管理學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行政管理學論文

行政管理學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

【內容提要】在如今行政管理實踐追求以人為本理念的條件下,行政管理理論中出現的解釋方法和批判方法對推動行政管理學學科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該文對建筑在實證主義認知論之上的傳統研究方法,尤其是結構一功能主義方法的局限性進行檢討的同時,提出解釋理論和批判理論對行政管理研究各理論和方法的相互吸收與借鑒,并共同促進行政管理理論的發展有著突出的貢獻,特別是對完善行政管理者和公眾之間的有效溝通,以及改進行政管理實踐有著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實證論/解釋視維/批判視維

【正文】

當今的行政管理理論取向從功能主義和制度主義到解釋視維(inte-rpretiveperspective)、批判視維(criticalperspective),以及到后現代的視維發展變化著。事實上,還沒有任何一種理論方法得到行政管理學術界和實踐界大多數人士的支持。在庫恩(thomaskuhn)看來,當今行政管理領域正是缺乏一個我們這個學科大多數人認同和支持的典范(即占統治地位的理論)。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比較論文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謂的“搭便車”現象。這樣,單個個人一般不會自己花錢來購買公共物品,這種物品只能由政府來購買或提供。第五,政府組織行為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組織是一種公共服務組織,從理念上講,它應該把全體公民當成自己的服務對象,它不應該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對于政府組織來說,凡是追求自己本組織、本部門利益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因此,政府應該是一種“公益人”而不應該是一種“自利人”。它應該也只能把追求和維護公共利益作為本組織、本部門的行為目標。在這里,公共利益應該理解為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當然,在一個存在著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社會里面,由于不同階級之間、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沖突的,而且這此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利益與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發生沖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對待社會共同利益的問題上也有一個哪個階級、哪個團體的利益優先的問題,但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組織行為以公共利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這一事實。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分析論文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贍芟硎芄參鍥罰此降摹按畋慍怠畢窒蟆U庋ジ齦鋈艘話悴換嶙約夯ㄇ垂郝蜆參鍥罰庵治鍥分荒苡燒垂郝蚧蛺峁5諼澹櫓形募壑等∠蚴槍怖妗U櫓且恢止卜褡櫓永砟釕轄玻Ω冒訝騫竦背勺約旱姆穸韻螅揮Ω糜兇約旱奶厥飫妗6雜謖櫓此擔彩親非笞約罕咀櫓⒈靜棵爬嫻男形際譴砦蟮摹R虼耍Ω檬且恢幀骯嬡恕倍揮Ω檬且恢幀白岳恕薄KΩ靡倉荒馨炎非蠛臀す怖孀魑咀櫓⒈靜棵諾男形勘輟T謖飫錚怖嬗Ω美斫馕騫竦墓餐妗5比唬諞桓齟嬖謐挪煌準丁⒉煌盤宓納緇嶗錈媯捎誆煌準噸洹⒉煌盤逯淶睦媸竅嗷コ逋壞模藝獯瞬煌準丁⒉煌盤宓睦嬗肴騫竦墓餐嬉部贍芊⑸逋唬虼耍謖綰味源緇峁餐嫻奈侍饃弦燦幸桓瞿母黿準丁⒛母鐾盤宓睦嬗畔鵲奈侍猓獠⒉荒芤虼朔穸ㄕ櫓形怨怖孀魑炯壑等∠蛘庖皇率怠?/P>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學案例教學論文

一、行政管理學案例教學法改革的基本原則

1、真實性原則。所謂行政管理學案例教學的真實性原則就是指所選取的案例必須具備現實可查閱性。那些不能有效查閱的郵件,那些只是在想象中存在的案例,那些案例的部分內容來自于文學手法的案例,都會干擾教師對行政管理學案例的選擇,所以一定要盡量避開。比如我們在講授政府決策失誤對國家和社會造成的損失的時候所采用的“三峽決策”的功與過的課件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

2、針對性原則。作為管理學的分支學科,行政管理學課程不同于一般的經濟管理學課程。它需要教師針對該課程的實際進展,采用即時的案例進行講授。比如在講解政府管理對社會政治穩定的作用時,我們就采用了時下最為關注的案、案和中國鐵道行賄受賄案,這些生動的案例,一方面暴露了中國大一統行政機制的弊端和不足,另一方面也顯示出中國政府堅決捍衛民生福祉的信心和決心。如果我們不采取現實發生的生動案例,而是用民國時期的郭嵩燾腐敗案例、譚嗣同受賄案例,抑或拿和案例來附會當今的王廷江案件、徐才厚案件,那就很容易使我們的分析陷入死胡同。

3、典型性原則。通過典型案例獲得一般性的專業知識,是行政管理學課程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案例的代表性一方面反映了教授者得知識存量和潛在增量,另一方面也對我們產品的知識構成最優化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比如在講授行政監督中的輿論監督時,可以以孫志剛案作為案例進行分析,使得學生對輿論監督的相關理論能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另外,對于當今社會反對恐怖主義方面的行政決策,我們要結合國務院出臺的針對恐怖主義,特別是東突恐怖主義分子、伊斯蘭極端主義分子和中亞地區的宗教極端分子展開論述。這些政府決策理論對于學生獲得鮮活的公共管理學知識具有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

4、價值中立原則。在行政處罰法上,任何針對國家和政府的訴訟都會牽扯到行政法方面的知識。最近內蒙古發生的錯判誤殺的案件就顯示了政府司法部門的價值偏好性。一般來講,一個價值偏好性的政府除了危害社會、禍亂眾生、造福土匪、殃及漁民之外,幾乎沒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地方。有的身處行政管理重要部門的領導和干部,每次下去視察都會發一個幾萬塊錢的紅包,而那些沒有實權的部門,就只能望洋生嘆。所以說,改革中國的行政管理體制,讓所有的政府部門都變成清水衙門,讓做官變成一種責任,讓“為官一方,造福于民”的理念深入人心,絕非靠治標不治本的打打殺殺就能解決,必須靠價值無涉原則。也就是說,一定要讓公共管理人員徹底放下功利之心,做一名完全中立的服務生。舍此,中國的問題肯定永遠無法得到解決。5、難易適中原則。太難的案例,對于行政管理領域的大學生來說,可能永遠無法理解和接受,比如牽扯到國際私法、國際法、國際合約、行政訴訟、刑事訴訟和國家賠賞等方面法律的案件———薄谷開來案件就是一件極為棘手的國際法案件,如果學生沒有系統的民法學和刑法學知識和經驗,要想真正理解判處薄谷開來死緩的原因是很難的。因為按照國際慣例,特別是英國的國內法,必須將簿谷開來引渡到英國,使用英國的國內法,如果那樣,薄谷開來必死無疑。所以從這個角度上講,有些案例的選擇是非常困難的,必須做到難易適中的原則。

二、行政管理學案例教學法改革的實施步驟

查看全文

海洋體系行政管理學論文

一、海洋行政管理學發展現狀

海洋行政管理學始自20世紀后期人類對于海洋利益的高度重視。超越陸地,走向海洋,拓展人類生存發展空間成為社會共識,如果說古代海洋開發利用與近代航海時代停留在尚未完全成型、統治管理職能不夠明晰的政府的引導之下,那么近幾十年來海洋事務的興盛,則是由成熟的管理型行政的政府統攝之下推進而成,海洋行政管理獲得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內涵。海洋行政管理學正是在工業化時代背景下研究人類海洋事務管理規律,服務于社會對于海洋快速增長的需求。中國海洋行政管理學發端于上個世紀90年代,學者與海洋部門官員對于海洋領域具體管理問題的論述。進入21世紀,學者逐漸開始由實證研究轉向理論提升的過程,作為一門學問的海洋行政管理學也在其中不斷地得到展開,如鄭敬高于2002年出版的《海洋行政管理》一書。目前學界的研究集中在海洋行政管理學定義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學框架體系設計上。最初的研究尚無明確的“海洋行政管理學”定義。學者通過基于海洋管理學探討“海洋行政管理”,略加闡述海洋行政管理學的基本理論。學界對于海洋管理學的定義突出政府的主體作用,這與海洋行政管理學以政府為核心主體相合。

王琪在《海洋管理:從理念到制度》一書中引述以往有關海洋管理的定義,如美國學者J.M.阿姆斯特朗和P.C.賴納在《美國海洋管理》對于“海洋管理”的定義:“指政府能對海洋空間和海洋活動采取的一系列的干預行動”。早期國內學者對于海洋管理的理解近似于海洋行政管理的定義,比如“海洋管理市政府對海洋及其環境和資源的研究和開發利用活動的計劃、組織和控制活動”。而王琪等編著的《海洋管理:從理念到制度》多是從倡導海洋管理的高度,著重介紹海洋管理的已有研究成果,并且將海洋管理歸于公共管理范疇,認為“海洋管理是以政府為核心主體的涉海公共組織為保持海洋生態平衡、維護海洋權益、解決海洋開發利用中的各種矛盾沖突所依法對海洋事務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活動”,這一思路與世界公共管理運動的興起一脈相承,海洋行政管理學只是以專業名詞的身份出現,并沒有形成獨立的篇章,也沒有構建海洋行政管理學的理論體系。2013年3月出版的《變革中的海洋管理》一書中在公共管理的思路下審視行政管理,辟有“海洋行政管理”一章。在該書中,王琪等認為“海洋行政管理是指國家尤其是政府部門依法對涉海行業及涉海事務進行的計劃、組織、協調和控制活動”,并且按照理論聯系實際、突出海洋特色、系統性、以政府為核心等原則,將海洋行政管理體系劃分為基本理論、管理組織、管理行為以及工具、具體實踐、海洋行政倫理、海洋行政管理發展等六個方面,并結合國內海洋管理實際,具體分析了海洋執法體制與海洋政策問題。這部分論述關涉海洋行政管理定義、構建原則、體系設計等基礎內容,可以視為學界系統探索海洋行政管理的代表,為海洋行政管理學科以及海洋行政管理學自身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海洋行政管理學》一書是國內第一本系統總結海洋行政管理學理論的著作。

海洋行政管理學從屬于行政管理學,行政管理學是“研究國家行政機關依法有效地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和行政機關內部事務進行管理的活動以及一般規律的科學”,因而行政管理學的基礎理論對于海洋行政管理學具有總體的規范效應,但是海洋行政管理學有其獨特的研究對象,具有學科的獨立性,它是“以涉海行政組織及其行政實踐行為為研究對象,要揭示海洋行政組織的職能、結構特征,海洋行政組織的運行過程和運行規律,更要研究海洋領域中的特殊管理問題”,由此海洋行政管理學既要研究傳統行政管理已有的行政職能、行政組織、海洋政策、行政法治等內容,也要展現海洋信息管理、海域使用管理、海洋環境管理、海島管理、海洋應急管理等特色部分,海洋行政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從而兼具行政管理學以及海洋特色內容。針對海洋行政管理學的框架體系,國內學者還有其他表述。鄭敬高在《海洋行政管理》一書中將海洋行政管理的體系分為海洋行政管理體制;海洋立法與執法管理;海洋政策與決策;海洋權益管理;海洋資源管理;海洋環境管理等幾個方面。滕祖文的《海洋行政管理》一書主要從行政法的角度進行闡述,全書的體系也類似于行政法教材的體系。呂建華等從公共管理的視角出發,將海洋行政管理學的體系設計為“海洋職能、海洋制度、海洋戰略、海洋決策、海洋實施、海洋財政、海洋倫理”等七個方面。現有的海洋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已經初具規模,但是依然沒有達致理論自洽。其一表現在海洋行政管理學的理論基礎研究不足。原有研究只是原則性的將其理論基礎劃分為行政管理學以及海洋科學理論,這種思路無疑是對的,然而由于缺乏細致的理論再分解,因而缺乏較強的理論解釋力;第二海洋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缺少管理行為工具層面的論述。以往只是在論述政府職能時提及經濟職能,體現資源分配作用的海洋政策以及海洋財政沒有凸顯出來,而海洋政策與海洋財政正是與海洋管理實踐結合最為密切的部分。此外,正式著作中缺少海洋戰略的規劃設計,這與國家層面海洋強國的整體實踐不能有效銜接,因而也不能體現行政管理學的問題導向意識。理論體系的前瞻性設計影響著后續理論發展乃至具體實踐,實踐的需求又會反作用于理論,推動理論的不斷發展。中國的海洋行政管理學本就是由海洋管理實踐所觸發,當前海洋強國建設的實踐更是呼喚著完善海洋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的指導,由此需要重新構建海洋行政管理學的基本理論體系。

二、海洋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構建原則

中國海洋行政管理理論與實踐歷經幾十載發展,海洋行業管理、海洋綜合管理、海洋區域管理等方面已經具備較為豐富的素材,從明確構建原則出發統合素材、形成海洋行政管理學的理論體系就水到渠成。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關系論文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可能享受公共物品,即所謂的“搭便車”現象。這樣,單個個人一般不會自己花錢來購買公共物品,這種物品只能由政府來購買或提供。第五,政府組織行為的價值取向是公共利益。政府組織是一種公共服務組織,從理念上講,它應該把全體公民當成自己的服務對象,它不應該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對于政府組織來說,凡是追求自己本組織、本部門利益的行為都是錯誤的。因此,政府應該是一種“公益人”而不應該是一種“自利人”。它應該也只能把追求和維護公共利益作為本組織、本部門的行為目標。在這里,公共利益應該理解為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當然,在一個存在著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社會里面,由于不同階級之間、不同團體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沖突的,而且這此不同階級、不同團體的利益與全體公民的共同利益也可能發生沖突,因此,在政府如何對待社會共同利益的問題上也有一個哪個階級、哪個團體的利益優先的問題,但這并不能因此否定政府組織行為以公共利益作為基本價值取向這一事實。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關系論文

最近一段時間以來,有關公共管理學的問題引起了行政管理學界的關注。其中一個基本問題是: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到底是一種什么關系?一種觀點認為,從國外的研究情況來看,公共管理學就是行政管理學,兩者的差別是由于翻譯的不同而造成的。另一種觀點認為,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是有區別的,二者不能等同。但這種差別何在?后者沒有做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筆者認為,在今天的中國探討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不能僅僅以西方學者的觀點為依據,而主要應根據中國目前的理論與實踐來探討。本文試圖首先通過對公共部門的科學界定來確定公共管理學的研究范圍,然后在此基礎上探究公共管理學與行政管理學的關系。

一、關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區別

人類社會是一個整體,然而這個整體又是由各個部分組成的。人們可以對這些不同的部分給予不同的稱謂,如社會團體、社會群體、社會部門等。其中,有關這些社會部門的分類,人們又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或運用不同的標準對之加以區分。例如,傳統社會科學一般將整個社會部門分為政治部門、經濟部門、文化教育部門、科學技術部門,等等。為了從更宏觀上對社會部門進行分類,并有助于研究不同社會部門管理的規律,當代一些社會科學家將整個社會部門區分為三大部門:第一部門為政府組織,這是純粹的公共部門;第二部門為工商企業,這是非公共部門,西方的一些學者將之稱為私人部門;第三部門是介于政府組織與工商企業之間的一些部門,這些部門非常復雜,有的更具有工商企業的特點但又不同于工商企業,往往被稱為公共企業或公益企業;有的則更類似于或依賴于政府組織,往往被稱為非政府公共機構。前者如在城市中由市政府投資興辦和經營的自來水公司、城市公共交通公司等;后者如由政府投資興辦和主管的高等院校、科研機構、社會福利機構、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機構以及類似于中國青少年基金會的中介組織等等。

政府作為所謂“純粹的”公共部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點:第一,政府組織的基本職能是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這里所說的公共事務包含了社會中除私人領域(按西方學者的觀點,競爭性的工商企業一般屬于私人投資領域,因而這方面的事務被劃歸于私人領域,屬私人事務)以外的所有事務。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有些事情固然可以通過私人或私人組織來進行處理,小到個人的談情說愛、結婚生子,大到組織生產、經營管理;但是,還有很多事情是無法由私人或私人組織來辦理的。例如,人口的控制和管理、社會治安、大江大河的治理和維護、社會公共設施的建設和維護、公民基本生活的社會保障、國民素質的提高和智力開發,等等。有關這些事務的管理,必須由一個超越私人或私人組織之外的公共組織來進行處理或加以管理。第二,政府組織用來從事公共管理的權力是一種公共權力。把這種權力稱之為公共權力,主要基于以下兩方面的理由:一是這種權力就其性質而言,它總是表現為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某一個階級的權力,而不僅僅是一種個人的私人權力。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盡管皇帝把皇權當成自己的一種家族權力,但它實際上是代表整個封建地主階級的,離開了它所代表的整個階級,這種權力就不會存在了;在資本主義社會,政府組織的權力被宣稱為是一種來自于全體公民的權力,盡管它實際上仍然是有產階級的權力;在我國社會主義社會,國家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這已經被寫入了共和國的憲法。一句話,自從政府產生以來,幾乎所有社會的政府組織的權力在性質上都是公共的,當然,由于社會性質的不同,在“公共”這一概念下所隱含的意義有所區別。第三,政府組織所掌握和運用的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我們知道,政府要通過行使其權力來實現其職能,必須以掌握一定的資源為前提。沒有一定的人、財、物作基礎,整個政府組織就無法運轉起來。而在人、財、物等資源中,從政府控制的角度而言,對財源的控制又是非常基礎的。政府組織的財政來源于全體公民的稅收,因而其財政實質上是一種公共財政。此外,政府所控制的國土、礦山、水利等重要資源,也是一種公共資源。作為一種公共資源,就其本質而言,是為全民所共享的。第四,政府組織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是一種公共物品。這種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作為一個整體是不可分割的,它不能單獨提供給每一個人,而是自動提供給社會中的所有人。例如,國防作為一種公共物品便是如此。一個國家的國防力量保衛著該國的全體居民,而不需要每一個人單獨購買。因此,單個個人不會花錢也?贍芟硎芄參鍥罰此降摹按畋慍怠畢窒蟆U庋ジ齦鋈艘話悴換嶙約夯ㄇ垂郝蜆參鍥罰庵治鍥分荒苡燒垂郝蚧蛺峁5諼澹櫓形募壑等∠蚴槍怖妗U櫓且恢止卜褡櫓永砟釕轄玻Ω冒訝騫竦背勺約旱姆穸韻螅揮Ω糜兇約旱奶厥飫妗6雜謖櫓此擔彩親非笞約罕咀櫓⒈靜棵爬嫻男形際譴砦蟮摹R虼耍Ω檬且恢幀骯嬡恕倍揮Ω檬且恢幀白岳恕薄KΩ靡倉荒馨炎非蠛臀す怖孀魑咀櫓⒈靜棵諾男形勘輟T謖飫錚怖嬗Ω美斫馕騫竦墓餐妗5比唬諞桓齟嬖謐挪煌準丁⒉煌盤宓納緇嶗錈媯捎誆煌準噸洹⒉煌盤逯淶睦媸竅嗷コ逋壞模藝獯瞬煌準丁⒉煌盤宓睦嬗肴騫竦墓餐嬉部贍芊⑸逋唬虼耍謖綰味源緇峁餐嫻奈侍饃弦燦幸桓瞿母黿準丁⒛母鐾盤宓睦嬗畔鵲奈侍猓獠⒉荒芤虼朔穸ㄕ櫓形怨怖孀魑炯壑等∠蛘庖皇率怠?/P>

競爭性工商企業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主要有以下特點:第一,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投資主體,在西方國家主要是私人,因而其權益主要歸私人所有。這表明,這類組織所控制的資源,實際上歸企業的所有者所有,因而是一種非公共資源。當然,這里的私人不一定是某一個人,而可能是多個人的聯合,但其產權是非常明確的,因而每個人所享有的權益也是非常明確的;在我國,國有資產也將逐步從競爭性行業中退出。在有些競爭性企業,雖然國有資產還占有很大比例,但已實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享有充分的自主經營權,實行自負盈虧,因而也正在逐步向真正的非公共部門過渡。第二,競爭性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一般屬私人物品而非公共物品。私人物品的基本特征是:它能夠加以分割,因而每一部分能夠分別按競爭價格賣給不同的個人,而且一般不會對他人產生外部效應。因此,個人對私人物品的消費是可計價的,這樣的物品可以由私人自己購買,而不必由政府來提供;其價格完全可以通過市場競爭來加以確定,而不必由政府來加以控制。第三,競爭性工商企業的行為價值取向是本企業利益的最大化。競爭性工商企業活動所遵循的是“經濟人”原則,這種原則實際上是一種“自利人”原則,其目的是追求本企業利潤的最大化。盡管企業必須提供社會所需要的產品,并在這個過程中創造出有益于整個社會的價值,但就其基本動機而言,為社會提供產品只是手段,其目的是追求自身利潤的最大化。這種經濟人的實質正如18世紀英國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在其著名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即《國富論》)一書中所指出的那樣:“我們每天所需的食料和飲料,不是出自屠戶、釀酒家和烙面師的恩惠,而是出于他們利己的打算。我們不說喚起他們利他心的話,而說喚起他們利己心的話。我們不說自己有需要,而說對他們有利”[1](第14頁)。這就是經濟學家眼中的“經濟人”,這也是競爭性工商企業的基本特性。

以上分析表明,“純粹的”公共部門與“純粹的”非公共部門之間至少存在以下三點區別:一是在它們所占有的資源問題上,作為“純粹的”公共部門的政府組織所占有的是一種公共資源,公共權力也可以看成是公共資源的一部分;而作為“純粹的”非公共部門的競爭性工商企業所占有的是一種產權明確的非公共資源。二是在它們為社會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方面,政府組織所提供的是一種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包括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而競爭性的工商企業為社會所提供的則是一種私人化的產品。三是在它們的行為價值取向上,政府組織必須以公共利益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而工商企業則往往以其自身利潤的最大化作為其行為的價值取向。

查看全文

校園文化建設行政管理學論文

摘要: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各種新的管理思想逐漸涌入高職院校中,行政管理學工作在加快富有高職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活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上,行政管理學的作用在高職院校管理中日益凸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日常時間處理效率以及未來發展。同時提升高職校園文化建設也是新時代高職院校適應社會發展的必然走向。行政管理學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諸多作用毋庸置疑。但它同時又存在一些問題。本文綜合實際從多方面分析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普遍存在的詬病,針對問題提出幾點改進意見。

關鍵詞: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校園文化建設;作用;問題;對策

2019年的二月,高職院校迎來了一場喜雨——教育部宣布高職院校將擴招一百萬學生。這體現了國家重視職業教育,要下大力氣培養職業人才。在剛剛過去的四月,教育部在官網上正式“官宣”:實施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該計劃也被簡稱為“雙高”計劃。“雙高”計劃的實施,是為了提高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辦學質量和水平,培養一批具有競爭力的高職院校。這些利好政策的落地將給入選的高職院校帶來更多的資源。學校資源的豐富、生源的擴招固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它也必然對校園的行政管理學工作提出新的挑戰。本文也將重點探討研究行政管理學工作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發揮著哪些作用,以及如何更好地開展行政管理學工作來服務校園文化建設。

一、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一)重要的保障作用。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工作涉及校園日常管理的各個方面。往往要面對各種大小事務。所以這就決定了行政管理學工作具有一定的服務功能,要作為校園文化發展建設的基石后盾,同時盡最大努力為校園文化建設提供便利的條件。如果沒有行政管理學的運用,校園文化建設發展就會失去目標。所以工作要落實到位,不拖沓不推諉,以保證校園文化建設正常運行,促使學校這個大機器實現良性發展。(二)有效的潤滑作用。校園文化建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高職院校各個部門的協作配合。行政管理學工作要像潤滑劑一樣有效的溝通和協調各個部門的工作,將各種有利因素充分調動起來以促進校園文化建設。通過行政管理學以確保各部門、各工作達到均衡與協調的狀態,實現最為理想的效果。行政部門特點各異,無論在事項管理、工作程序、方式方法上都不相同。我們可以將高職院校設想成一個龐大的機器,各個部門就是機器中的零件,想要機器運轉,各個部門就要分工協作,相互支持,通力配合,將工作目標落到實處。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能對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及時總結、發現問題、提出建議和措施、及時改正。避免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多部門對問題理解不同、協作配合不協調,以保障校園文化建設高質高效的完成。(三)有利的督導作用。監管和督導在校園文化的建設過程中必不可少。行政管理學還要充分發揮其監控、督導、調節作用,保證了校園文化的實施與工作計劃相一致性。在日常工作過程中實時監管各部門能否高效執行校園文化建設的各項計劃,并對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偏差,遇到的問題及時干預,及時給予相應的解決意見和措施。定期梳理總結工作,時常反思,總結經驗查漏補缺,預防類似問題的發生。從而促進校園文化的良性健康發展。(四)良好的引導作用。通俗地講,高職行政管理學工作就是要負責學校的日常管理事務,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過程中,行政管理學的作用一貫體現在校園文化的引導上。所謂引導主要體現在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者根據上級部門的要求和本部門實際狀況,制定符合校園文化建設的方案,部署相關計劃。同時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者的示范帶動作用也更明顯強于其他群體,引導主流文化,宣揚文化自信,在網絡上傳播文化正能量,因此可以更加有效地引導其他群體積極地投入到校園文化的建設中。良好的引導有利于建成科學、有序的校園文化,形成新時代的優質校園文化。

二、高職院校行政管理學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學科建設實現特色行政管理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的路徑;建議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繼承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在借鑒和吸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中國行政管理學為中國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的行政管理學理論、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理論形成應有自己的特點、行政管理學建設的生態分析、行政管理學建設的重點轉移、行政管理學建設的路徑設計、鑄就共同的認識和思考、各級政府的重視和支持、不同研究組織或機構的關注和參與、國際國內的學術交流和合作等,具體請詳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和對實踐的貢獻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同時,在這一背景下,建立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已是迫在眉睫。建設中國特色行政管理學是中國行政管理學界的理性選擇和使命,也是中國行政實踐的現實需要和渴求。

一、中國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與發展

1.繼承中國傳統行政管理思想,在借鑒和吸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

中國歷史上有著豐富的行政管理實踐和思想,這是一筆寶貴的財富,至今仍對中國現代行政管理實踐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長期以來,中國的專家學者系統梳理了中國傳統的行政管理思想,合理借鑒吸收了西方行政管理學研究成果,不斷追蹤國際上關于行政領域的新理論,對中國現實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對中國行政改革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總結,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行政管理學領域相關研究空前繁榮和興旺。

2.中國行政管理學為中國行政改革提供了理論基礎和現實指導

查看全文

行政管理學科發展的必經之路

在我國,行政管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在許多人心目中,行政管理學沒有清晰的學科定位,沒有明確的學術人群,也沒有產生足夠廣泛的影響力。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回避的一點是:作為一門應用學科,行政管理學沒能回應和滿足時代提出的需求,其存在的現實意義遭到質疑。實際上,一門學科的地位最終取決于其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了所涉及的現實領域的問題。行政管理學亦是如此。要實現自身的發展,行政管理學科必須以問題研究作為其重要路徑,強化問題研究意識,增強問題研究能力,進而提高其理論的解釋力、包容力和影響力。

一、行政管理學科中問題研究的價值

所謂問題研究就是以“問題”為對象,基于問題解決的研究。英國科學哲學家波普爾認為,“科學以問題開始,以實踐或者理論問題開始。”[1]問題的發現和提出,既表現了人類認識已經達到的高度,又成為人類實踐和認識進一步發展的新起點。我國學者王暉指出“人們確定了認識目標以后,接踵而來需要考慮的就是為達到目標,思維應該如何起步。任何理性認識的形成,都是從問題開始,并逐步展開其理論的。對問題的抽象程度、抽象方式的不同,就會形成不同的理論”。[2]“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而言,淡漠問題意識,脫離時代與社會現實,無異于切斷他們發展的源頭,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學術的生命力將隨之枯竭。”[3]對于行政管理學科來說,凡是令人感到疑難困惑并且是有意義的行政管理問題,都是行政管理學科“問題研究”的對象。

1.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科產生的本源。回顧西方行政學產生和發展的歷史,我們看到:行政管理學科自產生開始就是以問題取向為特征的。正是由于政府規模的日益擴大,政府職能的日益復雜,美國學者威爾遜主張建立一門學問去研究探討政府應當在多大范圍內更有效地發揮其職能。威爾遜和古德諾通過對國家職能與政府職能的比較分析,明確了行政學的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從而實現了行政學與政治學的分離。泰勒、法約爾等學者積極倡導運用科學管理理論推動政府行政與管理的科學化,主張將官僚組織和行政效率作為行政學研究的重點,并將“科學化”視為實現政府目標的根本手段。可見,行政管理學從產生之日起就是一種以問題為本的研究,其學科的重要使命和活動方式就在于對時代提出的行政問題進行解釋和分析。行政管理學在我國的發展也體現出問題取向的特質。隨著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中國行政改革與發展實踐中的問題越來越突出,需要及時捕捉行政改革過程中重大難點、熱點問題并作出解答。正是在這種面對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行政管理學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很快地在我國發展起來。

2.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科發展的基礎。“問題研究”是以實踐中的問題為出發點的研究模式,其研究的目的在于增進、深化和拓展對行政實踐問題的認識,并將其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這一過程和結果不僅有助于人們對該問題及該類問題的了解、評價和解決,還有助于為行政管理學理論體系的構建服務。問題研究貫穿于從發現問題到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中,當這個過程所達到的結果能夠構成新的行政管理學知識增量,從而能夠有效地納入行政管理學科建構之中時,行政管理學科建設就能切實推進。問題研究也是理論和實際之間互動的起點。它以解決問題為目標,以實踐問題為中心,強調現實性和體驗性,從而使行政管理學者有機會了解行政管理工作的真實情境。行政管理學者通過考察現實問題和具體的工作情境,能夠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并從實踐中去探尋問題的來源,使實踐和研究融為一個整體。

3.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科發展的現實要求。隨著我國行政改革的不斷深入,迫切要求行政管理學界為行政改革與發展提供理論指導,為解決日益復雜的行政管理問題出謀劃策。但是到目前為止,許多行政管理學者以通曉西方行政學理論為榮,卻不去研究中國的現實問題,或者不顧中西現實環境的差異照搬西方行政管理的實踐,缺乏原創性問題研究。行政管理學理論研究與行政改革實踐之間存在的顯著差距,是導致我國行政管理學“身份危機”的重要影響因素。正如北京大學趙寶煦先生所說:“政治學和行政管理學研究,要想得到社會認同,就必須能回答當前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提出的問題,提供解決當前中國現實政治問題的最佳方案。”[4]行政管理學研究必須面對行政改革、政府改革過程中的現實問題,把視野和觸角伸向活生生的行政活動。行政體制改革中關于政府職能定位、行政方式改革、行政法制與倫理、行政人員素質提升等重要行政實踐問題,都需要行政管理學提供有說服力、有操作性的指導。行政管理學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得到發展和繁榮,取決于行政管理學的研究能夠在多大程度上回應和滿足中國行政改革和發展的現實需求。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