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影響論文
時間:2022-04-16 04:30:00
導語:匯率變動對商業銀行影響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既對商業銀行的資本管理、資產負債配置及風險管理等方面帶來了挑戰,更為其業務發展、盈利空間的增長以及國際化進程加快等各方面帶來了機遇,關鍵在于商業銀行自身能否通過加快改革來應對挑戰,抓住機遇。
我國以“完善匯率形成機制”為核心的人民幣匯率制度綜合改革已經實行了一年半,實踐表明,匯率變動對商業銀行的風險管理、資產負債配置以及業務發展等均有較大的影響,其對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外匯資本金縮水
目前境內商業銀行外匯資本金的來源主要有三類,且均以美元計價:一是在境外資本市場通過公開發行上市募集的外匯資金:二是由境外戰略投資者認購部分股權形成的外匯資本金:三是通過外匯儲備注資方式形成的外匯資本金。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2005年4月吸收了中央匯金公司注入的150億美元的外匯資本金,2006年初與高盛集團、安聯集團及美國運通公司三家境外戰略投資者簽署戰略投資與合作協議,獲得總計37.82億美元的外匯資本金,隨后于2006年10月通過IPO在H股市場籌資約160億美元外匯資本金。
隨著人民幣兌美元升值頻率及幅度加大,商業銀行的外匯資本金不同程度地縮水,對資本充足率和經營績效帶來了不利影響。例如中行、建行和工行3家商業銀行累計接受了600億美元的儲備注資,截至2006年12月12日,人民幣兌美元較匯改前累計升值約5.37%,外匯資本金折算為人民幣資本縮水了約355億元人民幣。外匯資本金保值成為商業銀行亟待解決的問題。另一方面,隨著人民幣匯率浮動區間的擴大及銀行間外匯期貨、期權市場的發展,商業銀行回避匯率風險的渠道也增多了。
外幣負債結構改變
近來,市場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有所強化。受此影響,企業外匯存款和居民外匯儲蓄存款增速都出現大幅下滑,甚至在2006年二季度出現負增長(見圖1)。居民外匯儲蓄存款比企業外匯存款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的敏感性更高,主要原因是企業必須保持足額外匯存款以滿足日常生產和經營需要。
另一方面,匯率改革又使人民幣的匯率彈性加大,客戶對沖風險、套期保值并提高收益的需求因此增加,商業銀行代客外匯衍生品交易逐步活躍,為銀行間外匯衍生品市場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亦為商業銀行開發外匯理財產品、穩定外匯儲蓄存款帶來機遇。例如,2006年4月份出臺的QDII外匯政策就為境內居民和銀行開拓了新的投資渠道。
資產風險加大
受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加快及升值預期強化影響,近年來境內外匯貸款需求持續旺盛,外匯貸存比攀升,外匯資金流動性風險加大。2006年三季度末外匯貸款余額1615.22億美元,同比增幅達19.34%,同期外匯存款卻增長乏力,境內外匯貸存比持續攀升(見圖2、圖3),外匯資金短缺加劇。
人民幣升值預期還導致外匯貸款結構不合理,中長期現匯貸款占全部外匯貸款的比重過高,已由2003年一季度末的35.63%升至2006年9月末的49.01%,而短期現匯貸款則由30.89%降至25.95%。目前銀行外匯資產向貸款集中、貸款又向中長期貸款集中的趨勢無疑加劇了外匯資金短缺。削弱盈利能力
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加快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強化導致境外資金入境量增加,客觀上加劇了境內流動性過剩。截至2006年9月末,外匯占款余額已攀升至89668億元人民幣,基礎貨幣投放激增導致商業銀行體系的流動性過剩。同期境內金融機構人民幣存差超過10萬億元,是2000年末的4.37倍,貸存比降至67.44%,2006年新增量的貸存比更低至59.29%。
與此同時,外匯資金的流動性風險和匯率風險都在加劇。不斷走高的外匯貸存比對商業銀行外幣的資產負債管理形成挑戰,匯率風險凸顯。2006年6月末境內各主要商業銀行各類外匯敞口已達800多億美元。
大量外匯存款轉化為人民幣存款進一步加劇了商業銀行的人民幣流動性過剩,削弱了銀行的盈利能力。貨幣市場的低利率以及信貸市場的激烈競爭給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造成極大壓力。
另一方面,匯率改革的推進將促進信貸、資金尤其是本外幣一體化的產品創新加快,有利于商業銀行緩解外匯資金短缺而本幣資金過剩的難題。
匯率風險管理成必須
交易風險。即商業銀行在客戶外匯買賣業務或外幣貸款、投資及外匯兌換的經營活動中,因匯率變動遭受的損失。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例,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以美元進行的貸款和投資折算成人民幣分別為1323億元和919.8億元,按當年底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升值約2.5%估算,交易風險損失就達56億元人民幣。另外當年工行304億美元的代客外匯買賣業務也承受了較大的交易風險。
折算風險。即匯率變動導致的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某些外匯項目金額變動的風險。按規定,境內商業銀行對會計報表的外幣資產、負債項目要按照期末匯率折算成人民幣,而目前商業銀行的外幣資產主要以美元為主,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使商業銀行的資產折算成人民幣的絕對額下降。以2005年6月末的數據為例,人民幣兌美元一次性升值2%后,境內金融機構資產總額減少539億元人民幣,縮水0.16%。隨著2006年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升值幅度及頻率加快,美元資產縮水對銀行的不利影響加大。
經濟風險。即由于匯率非預期變動導致商業銀行未來現金流變化,這將直接影響商業銀行整體價值。匯率波動可能引起利率、價格、進出口及市場總需求等經濟指標的變化,從而對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規模、結構以及結售匯、國際結算等業務產生影響。根據中國銀行和建設銀行2006年8月公布的半年報,上半年兩家銀行受結匯限制導致外匯資本金項目下外匯敞口產生的凈外匯損失匯率改革的推進從市場需求和產品供給兩方面推動T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的快速增長。分別為35億和24億元人民幣。
同時,匯率改革的深入亦可望給商業銀行帶來更多的產品、工具和更大的市場空間,使其能夠利用結匯、遠期保值及海外直接投資等方式來加強匯率風險管理。
有利于銀行國際化
有利于機構國際化。人民幣升值使商業銀行的境外戰略投資者收益頗豐,其示范效應及人民幣升值預期將吸引更多的戰略投資者參與我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實現商業銀行資本來源和股權結構國際化與多元化的最優選擇。
人民幣升值降低了境內商業銀行海外并購擴張的成本,從而可以加速國際化進程。近年來境內商業銀行海外并購明顯增多(見表)。例如,工行近期正式收購印尼哈利姆銀行,擴大其在東南亞市場的影響力,建行于2006年10月收購了美國銀行(亞洲)的全部股份,其在港業務可望增長一倍。
有利于客戶國際化。客戶資源國際化是商業銀行國際化的重要依托,跨境經營的公司、機構客戶和有多幣種金融服務需求的個人客戶是主要的國際化客戶群體。隨著匯率改革的深入,全國57萬家外資企業、40多萬家外貿企業、3萬多家中資跨國企業以及近萬家境外中資企業對遠期結售匯、遠期外匯買賣、貨幣互換、外匯期權以及貿易融資等市場需求日益擴大。同時,個人客戶跨境、跨幣種金融服務需求,以及境內居民出境購匯、境外消費、投資外幣金融產品以及境外居民投資國內金融產品的需求增長迅速。業務發展隨勢而變
信貸結構變動及貿易融資增長。從行業來看,受匯率改革影響最大的行業類型有三:一是外債型行業受益,其中航空業是負債國際化、收入國內化的典型行業,其因購買、租賃飛機及相關航材等方面形成的外幣債務直接受益于人民幣匯率升值。據統計,境內7家航空公司2005年共獲得20.6億元人民幣的匯兌凈收益。二是大宗原料進口行業受益,例如鋼鐵業、造紙業、石化、汽車、有色金屬及國際海運等行業。據統計,境內24家鋼鐵業上市公司2005年凈匯兌收益9.49億元人民幣(2004年匯兌凈虧損4.43億元)。三是產品出口型行業,典型的如家電業。境內26家家電制造企業2005年匯兌凈損失達2.33億元人民幣(2004年匯兌凈收益399萬元)。行業總體效益的變化影響到商業銀行的信貸資產質量及信貸市場需求。同時值得關注的是,匯率改革的推進從市場需求和產品供給兩方面推動了商業銀行貿易融資的快速增長。
國際結算業務增長。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出口增長的影響并不大,出口結算增勢良好。2006年1—1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15936億美元,同比增長24.3%,同期境內四大商業銀行的進出口貿易結算總額達9512億美元,同比增長26.4%,出口貿易結算量為5570億美元,同比增長26.8%。從進口看,人民幣匯率升值有利于進口增長,從而促進進口貿易結算增長。2006年前11個月我國進口總額7185億美元,同比增長20.6%,同期境內四大行的進口貿易結算量達到3942.22億美元,增幅達25.9%。
結售匯業務競爭加劇。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使商業銀行結售匯業務的匯率風險開始顯現。如果出現市場平盤價劣于對客戶的結算價,銀行將承擔其中的匯率損失。外匯市場產品增加和做市商制度也加大了結售匯業務的匯率風險。匯率改革后,部分涉外收支量大的企業可直接在境內外匯交易市場開展自營性結售匯交易,非銀行金融機構也可申請結售匯業務經營資格。這可能導致商業銀行的優質結售匯客戶流失,影響其中間業務收入增長。
資金業務挑戰加大。從有利的方面看,做市商制度將促進做市商銀行的資金業務發展:結售匯綜合頭寸區間擴大,有利于提高外匯資金營運和風險管理水平,有利于增加資金業務收入,提高利潤率,擴大市場份額,可獲準同央行直接交易,提高資金價格發現能力和交易效率,可優先嘗試外匯市場推出的新業務,有利于規避外匯風險。另一方面,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催生了外匯金融衍生業務需求,有利于商業銀行增加中間業務收入。近來市場上名目繁多的外匯理財產品就是例證。
從不利方面看,人民幣匯率彈性加大不僅使商業銀行自身的外匯投資和交易業務面臨匯率波動損失,還導致外匯資金選擇結匯,從而對外匯理財和其他外匯衍生業務的發展造成一定的不利影響。更為重要的是,人民幣升值加快及進一步升值預期加劇了境內流動性過剩,推動債券價格走高,拉低市場利率,對商業銀行的交易類資金業務有利而對投資類資金業務不利。
衍生金融業務需求增加。從供給面看,人民幣遠期、掉期交易推出后,人民幣外匯期權交易也將推出,下一步各種新型本外幣衍生產品的推出節奏可望加快。從需求面看,金融機構、企業和個人規避風險及增加盈利的需求明顯上升。金融衍生業務因此逐漸成為境內商業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但同時也對商業銀行的定價、對沖及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目前,境內衍生金融業務大體分為代客衍生業務、以套期保值為目的的衍生業務以及以盈利為目的的自營交易。在這方面,在華外資銀行在給中資銀行帶來示范效應的同時,也給后者造成較大的競爭壓力。
投資銀行業務增加。隨著改革的深入,商業銀行的投資銀行業務可望在跨國并購,項目融資、公司理財、投資咨詢以及資產證券化等方面取得較大進展。例如,中國銀行近日通過支付9.65億美元現金,收購了新加坡飛機租賃有限責任公司100%已發行股本。
建議
樹立本外幣一體化意識。長期以來,事實上的人民幣固定匯率導致商業銀行對人民幣匯率變動缺乏足夠的重視,“輕外幣、重本幣”較為突出。面對新形勢,商業銀行應及時轉變觀念,高度關注匯率變動及其對商業銀行帶來的影響。
加強對外匯資本金的保值管理,全面提高外匯風險管理水平。將外匯風險管理意識貫穿于商業銀行所有的業務流程,準確計算外匯風險敞口頭寸,全面建立和完善市場風險管理體系,有效防范外匯交易的操作風險,嚴格控制外匯衍生交易風險。
拓展外匯存款,優化外匯貸款。商業銀行應密切關注外匯存款結匯后的資金流向,及時拓展新興市場,通過發展雙幣卡、國際卡及外匯理財產品和提供高效的外匯現金管理服務等措施穩定外匯存款,同時大力開拓風險相對較小的貿易融資、海外并購貸款等業務。
增強對衍生產品的創新。定價和風險控制能力。建立并完善清晰的內部資金價格轉移架構和內部交易系統平臺,實現產品統一報價、敞口頭寸集中管理以及交易權限的系統控制。
深化海內外業務聯動,推進國際化進程。完善為優質客戶全球統一授信、結算和現金管理等全方位的服務體系。利用跨境并購等資本運作方式,實現國際化的跳躍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