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課程改革論文
時間:2022-05-08 11:38:00
導語:物理教學課程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新課程改革下的物理教學
一、新課程改革挑戰教師素質
第一,新課程改革挑戰教師教學觀念。新課程改革著眼學生終身學習理念和能力,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倡導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教學方式、學習方式、師生互動方式等在信息網絡條件下的更大改革,把社會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選擇性課程等多種新的嘗試納入發展目標。其功能不僅傳授知識技能,而且要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整個教育過程中的地位、作用、角色等都發生了很本性的變化。傳統的教育觀念、人才培養模式已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教師必須接受新的課程觀、知識觀、學生觀、人才觀和教師觀,用新的教育觀念指導自己的教育工作。
第二,新課程改革挑戰教師能力結構。新課程的實施要求改變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強調民主教學、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學習。這對傳統的以“講授一接受”式教學模式主導下的教學方法以及在這種教學模式和方法下構建的教師能力結構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要求教師必須轉換教師角色,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行為,并具備多種教學方法的整合能力。同時,教師教學的陣地從教室、學校向廣闊的社會延伸,形成大教育的格局。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具備活動組織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創新實踐能力以及社會活動能力。對于習慣了講臺和照本宣科的教師來說,無疑必須構建全新的能力結構。
既然新課改對教師有了這樣的挑戰,那么物理老師應如何應對呢?
二.、新課改下的物理教學方法
1..教師首先要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理念。
傳統的教育教學模式過分強調了知識的重要性、理論性,忽視學生的實際興趣,淡化了學生的學習思維、創造性和終身學習的一貫性。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課堂教學中超越了學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學生科學素質為教育目標,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在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在教學中鼓勵學生大膽對常見現象及熟知事物提出相反意見,培養學生科學的批判精神。
2.營造物理課堂情境,活躍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探究的場所。
(1)強化主體性參與策略。教學是一種特定情境中的人際交往,通過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需要和興趣,以此推動學生認知活動的進行是探究--發展模式教學中,啟動學生主體性參與的動力。例如初中物理“浮沉條件”一課的引入,用演示實驗創設情境,在盛有一定密度的鹽水的燒杯中,放進一個木塊,木塊浮于液面;放進一塊石子,石子沉入杯底;放進一個雞蛋,雞蛋懸浮于鹽水中,再將此蛋放迸清水里,則見蛋下沉,放進濃度更大的鹽水里,則見蛋浮于液面。
以上情境使我們看到,同一種液體里放進不同的物體,浮沉情況不一樣,而同一個物體放進不同的液體里,浮沉情況又不相同,物體的浮沉到底與哪些因素有關呢?從情境中引出問題有利于學生主體參與的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信號性增強;能更有效地調節、幫助學生認知;還可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調動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促進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方法教育顯性處理策略。科學重在探究未知,科學也正是在探究過程中不斷發展的。物理學就是一部記錄科學探究成果的歷史,也是總結物理思想、觀念和研究方法的歷史。目前的物理教材,科學方法教育因素等以分散的形式隱蔽在知識的表述之中,學生往往由于未能注意方法的學習而影響了知識的獲取及應用。倘若教師未注意到方法的指導,就會使教師只重視知識內容的教學,忽視科學思想、方法的教學,再加上科學思想、方法本身的抽象性、概括性,課本中零星運用不連貫,就使學生難于掌握,收效甚微,物理學中教育功能未能充分體現。針對如此現狀,借助于培養學生獨特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模式,如探究--發展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一提出假設--科學探究--歸納推理,把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教育寓于知識獲得過程中,并視為比知識更重要的內容--內核與脈絡,以知識形成過程中所包含的科學方法去組織內容設計教學過程,旨在把學生的學習過程物化為學生潛能的開發過程。
例如在學習“密度”概念時,可先通過實驗測出不同體積的鐵塊和鋁塊的質量,將實驗數據制成表格。接著設問:“體積不同的鐵塊(或鋁塊),它們的質量是否相同?體積相同的鐵塊和鋁塊,它們的質量是否相同?”在教師的設問引導下,學生感知到物體的質量不僅跟體積有關,而且還跟物質種類有關。這時教師要依據物理研究方法和思維方法,通過精心設計的問題或問題組(包括精心講解)“對鐵塊(或鋁塊)而言,它的質量跟體積有什么關系,它的質量跟體積之比(m/V)有什么特點?鐵和鋁的m/V值是否相同,它表明了什么?”引導學生由淺人深地分析物理現象,逐步認識物理現象的共同屬性和本質特征及其相互聯系,進而形成物理概念,建立物理規律,使學生體會和認識科學方法對形成物理概念和規律的作用。教育論文在線
(3)綜合能力演練策略。概念、規律的建立不是物理課堂教學的結束,更關鍵的在于針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特點、精心選擇、設計物理問題(包括例題、習題)和實驗課題或其他研究課題(包括調查報告等)。通過示范、討論、作業、報告等形式,解決物理問題,完成課題研究,進而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觀察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體會科學方法的作用,認識科學的價值。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根據需要和可能,盡力開拓作業的形式,要對作業的“示范性、啟發性、開放性、創造性”作統籌安排。正如密度問題設計除了密度公式、密度的物理意義、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屬性等例(習)題的示范及討論外,還可設計測定金屬塊、木塊、砂石等密度的實驗(后兩個實驗有一定的啟發性和創造性要求)等。本策略能促進學生努力運用物理概念和規律,解決實際問題,并不斷總結解決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和手段;同時對發現的物理現象進行研究,作出解釋,提高能力。
3.重視學生間的交流合作。
在探究過程中,個體學生得到的數據或結論往往是片面的,而讓學生通過交流或分工協作,加強了學生間的向心力和友好相處的心態,對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和日后的發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引導學生對問題的學習、探究,養成良好的評價習慣,在取得成功喜悅的同時,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發現不足,糾正錯誤的嚴謹的科學的態度。
4.在課堂教學中體現了因人而異的思路,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和學習興趣。
由于學生的先天條件和后天的興趣、愛好的差異,課堂教學中我們盡量避免統一的要求,采取分層次、多方位的教育理念。如有些學生對實驗操作感興趣,而有些對基本知識和規律感悟好,對他們不采取取長補短,而是揚長避短,讓他們在不同層面上有所發展,體會到成功喜悅。
5.充分體現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理念。
教學過程中我們圍繞著基礎知識和基本規律,引用學生熟知的事物現象去分析、實驗、探究、使用學生身邊的物品去演示、實驗,學生接受起來也較容易。教學過程中了引進了時代新科技等。如:“B超”“Y刀”“紅外線”“雙聲道立體聲”等,體現出物理的特點。
- 上一篇:物理實驗教學探討論文
- 下一篇:人大常委會會議質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