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之物理教材的分析

時間:2022-03-16 10:26:48

導語:人教版初之物理教材的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教版初之物理教材的分析

一、物理教材內容的次序編排調整

(一)物理教材內容次序調整的理論依據

教材編寫的過程中教材內容的安排既要考慮學生的認知能力同時也要考慮教學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奧蘇貝爾提出有意義的學習,其中一條要求是學習的內容對學生具有潛在意義,也就是說能夠與學生的知識結構建立起聯系。這就要求教材內容之間也要注意這種知識內部的聯系,在教材內容安排時要考慮到教材內容的前后聯系和承接性。

(二)物理教材內容的次序的調整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初中學生在學習物理時,要了解實驗的工具和基本的測量單位,在教材中可以分在與之相關聯的章節中講解,也可以集中把比較常見的或者是基礎的測量工具放在一起呈現。例如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級全一冊中的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質世界》分為四節來講物理中基本量及其測量的方法:一是宇宙和微觀世界;二是質量;三是密度;四是測量物質的密度;五是密度與社會生活。但是這些量都是常用的基本量,放在九年級這一冊來講不如放在八年級上冊來講,基本物理量的內容要放在其他內容之前來講。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第四章物態變化分別有以下四節:一、溫度計,二、熔化和凝固,三、汽化和液化,四、升華和凝華。但是第五章到第十章都是電磁學部分,第十一章是基本的物理量的內容,第十二章到第十五章是力學部分的內容。直到第十六章才是熱學部分。第四章和第十六章的內容具有知識內在的連貫性,并且第四章物態的變化和第十六章熱和能放在一起講可以使得學生對熱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放在一起還可以有助于學生知識的遷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中在教學內容按照聲、光、電、磁、力、熱的順序依次呈現。力學部分和熱學部分放在了教材的最后來學習。

本教材分八年級上冊,八年級下冊和九年級全冊。而力學部分和熱學部分位于九年級這一冊。總體來看力學分布在最后。按照物理的六大部分分布來看,本教材。但是力和熱是學習電和磁的基礎。例如,第八章電功率中第一節能,在這一節中涉及到了機械能、熱能的概念。但是在這之前,力學和熱并沒有學習。如果在學習這一章之前,力和熱已經學習了,那學生就可以很容易知道并且有助于學生對電能和電功率的學習掌握。但是由于力熱部分在電磁學后面學習,八年級的學生沒有關于力和熱的整體概念,更不要說機械能和熱能的理解啦。當給學生講到機械能和熱能時就比較吃力,并且還得不到好的學習效果。經典力學作為物理學最早研究成型的理論體系,是后來物理學研究的基礎。本論文認為在初中物理教材編排時要考慮到學習內容之間的承接性,所以本論文認為初中物理教材的內容應該把力熱部分放在電磁學的前面。大體上要按照物理科學發展史上的順序來安排教學內容。物理科學發展前后有順序的問題,學生學習物理的過程整體上也要按照物理科學發展的先后順序。物理學發展順序是人類認識的過程符合學生的學習認識過程。因為學科內部具有一定的前后具有一定的承接性。所以無論是物理也好其它自然科學學科也好,在編排教學內容是都要遵循科學發展的脈絡。

二、物理教材中加強人文教育的內容

(一)物理教材中加強人文教育的理論基礎

工業革命后大工業生產需要大量的技術工人,自然科學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隨著人類進一步的大分工,學校教育的學科劃分也越來越細,自然科學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在培養技術工人,科學家時,教育者忽略了學生本身,忽略了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養人。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內容。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有機的結合有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初中學生大多數都是青少年,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人文精神的養成有助于學生逐步樹立起科學人生觀、價值觀的世界觀。教育本身是關于人的教育,在查爾斯•賽爾博曼的《教室中的危機》提出“未來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識分子,而是大量受過教育的人”。而人文教育是指對受教育者所進行的旨在促進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個人與社會價值實現的教育,其實質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養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對一個人的一生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而人本主義取向的教材觀在教學內容的組織上更加強調學生的情感教育,重視學習的自發性、自由性、情感性、向善性。強調教材內容編排上引導學生的人文精神的培養,進而使得學生達到向善的目的。所以在教材編排上要體現人本主義取向的教材編排的觀念。[6]

(二)物理教材中參透人文教育的可能性

雖然物理學是自然科學,但是在物理教材中參透人文教育也不是不可能。物理學發展史本身無數的科學家為追求真理而付出了艱辛的奮斗史,每一個新思想、新理論的形成過程都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光輝。他們奮斗的過程充滿了“人情味”他們奮斗的過程本身就是人文教育最好的素材。在眾多的物理學家身上有許多寶貴的精神,例如愛國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為科學大義獻身精神,不畏困難和權威的科學精神等等。學生在閱讀和學習物理學家的奮斗過程中對學生本身具有很大的激勵作用。在物理教材中或者是除了物理教材之外另外附加一本與教材學習內容相一致的一些物理學家的奮斗故事。例如在物理教材學習浮力時開始讓學生學習阿基米德的故事,阿基米德在提出浮力時的小故事,起初國王要做一頂純金的王冠,但是等王冠做好之后,國王認為這頂王冠里摻雜了銀,但是王冠的重量和起初國王交給工匠金子的重量一樣。國王和大臣們都沒有辦法了。國王把驗證王冠是不是純金這件事交給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也試過很多方法,但是都沒有得到好的效果。有一天,當他一邊考慮這個另他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一邊洗澡時。他看見浴池里的水由于他的進入而溢了出來,他突然跑了出來大喊“我知道了”。然后他通過驗證得到了浸在液體里物體的體積等于排開液體的體積,以此他驗證了王冠里摻雜了銀。一邊洗澡發現了浮力,這是由于阿基米德對問題專注和對真理的不懈的求解。學生看完故事可能有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也想做一下實驗。這樣利用物理學家來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教育和科學精神的陶冶。還有很多物理學家的精神是我們學生人文教育的良好素材。例如牛頓,伽利略,本杰明•富蘭克林,愛因斯坦等等。將物理學史融入物理教材中不僅可以增加物理教學中對人文精神的教育。

物理學史融入物理教材中還有其他的優點:

第一,有助于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

第二,物理學史的融入還可以拉近學科之間的距離。

第三,物理學史的學習可以有力的消除物理課堂中的教條主義。[2]

三、物理教材向學材過渡

(一)理論基礎

建構主義學習論認為學習是學習者主動的建構的過程。斯騰伯格(R.J.sternberg)和卡茨(D.Katz)等人強調個體的主動性在建構認知結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并對認知過程中如何發揮個體的主動性作了認真的探索。教材要變成適合學生學習的學材。以便于學生的自學,便于學生對知識的掌握。[3]

(二)教材中的問題

2002年初審通過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物理教材不適合學生自學,內容講述不詳細,學生自學有困難。例如九年級全冊中第十三章第一節壓強,在壓強這一節中開始是“想想議議”給學生展示了幾幅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有沙漠之舟之稱的駱駝還有蟬的口器。接下來就是“探究”這一模塊,在這一模塊中根據上面提到的壓力的作用效果,主要討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關?”接下來就講到壓強和壓強的應用。我們知道壓強是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壓強的形成或者說存在的前提是一定要有壓力,但是在這一節中并沒有對壓力做出解釋。

初中的學生在沒有壓力的概念,這樣在學生自學時就會造成困惑。學生的自學能力對一個學生的發展來說很重要,物理學科相對于其它學科更加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格式塔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學習是不會遺忘的”,他們強調“頓悟”并且認為通過“頓悟”獲得的知識不僅不容易遺忘而且有助于學生的遷移,這種“頓悟”不是靠老師灌輸而是學生自己內化理解從而真正掌握的知識,這種“頓悟”要基于學生的自學。[4]在教材編訂時一定要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和已有的知識儲備,在內容編排上把一些需要解釋的概念和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內容述說詳細以便于學生自學。

作者:劉曉鳴趙義泉單位:吉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