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探討

時間:2022-03-27 10:34:55

導語: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探討

摘要:組織力是實現非公企業黨建“兩個覆蓋”、發揮“兩個作用”的基礎性保證。非公企業文化建設與黨建工作既存在天然組織屬性分歧,又具有內在價值觀念的協同性。將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探索提升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的文化協同路徑,有利于實現黨建與企業文化“共振”,提高黨組織號召力、凝聚力、執行力,能夠成為提升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的新著力點。可以從構建情感共性、加強民主建設等方面入手,尋求提升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與企業文化協同建設的最佳結合方案。

關鍵詞: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文化協同

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187.7萬個非公有制企業已建立黨組織,占非公有制企業總數的73.1%[1]。雖然當前非公企業黨組織覆蓋面持續擴大,許多地方也成立了專門的“兩新”組織黨工委,但由于企業與黨組織之間的組織差異與文化價值分歧依舊存在,黨組織與企業的融合程度不深、組織力不強仍是當前非公企業黨建領域亟待解決的突出問題。將黨建與非公企業文化建設相協同,實現“紅色引領”,從根本上講是“非公黨建發展的更高層次的追求”[2],對實現企業黨建與發展互利共贏有巨大作用。著眼破解基層組織建設存在的現實問題,黨的報告提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著力解決一些基層黨組織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3]的要求。在這種背景下,嘗試在文化協同視域下探索出一條新時代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的提升路徑就顯得意義重大。

一、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在分歧與協同

探求提升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的文化協同路徑,需要先對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在分歧與協同進行分析。企業文化承載著企業發展的宗旨和核心價值理念,是企業軟實力的重要體現。由于非公企業產權的私有性,企業文化建設與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具有天然的組織屬性分歧,但企業文化建設包含的對“企興我榮”集體主義思想的構建與提升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又存在實踐目標、實踐價值的協同性。因此,以黨建優勢打造凝心聚力的企業精神并切實提升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凝聚力、吸引力,是完全能夠實現的。(一)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在分歧:組織屬性差異產生的競爭。非公企業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產物,是產權歸私人所有的生產經營性經濟組織,非公企業的組織屬性決定了其成立的原始目的就是實現企業盈利并達成發展目標。而中國共產黨是有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領導國家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既要制定和謀劃國家大政方針,也要把黨的領導體現到各行各業、方方面面,保證各基層黨組織在各個領域發揮政治核心和政治引領作用。二者組織屬性的差異,決定了非公企業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在同一空間內存在先天組織競爭。1.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組織時間競爭。非公企業文化是企業的發展戰略、生產經營以及內部管理原則的文化情感體現,這種文化本質上服務于企業主的發展意向和企業發展目標。特別是對于一些市場導向型、產品營銷型企業來說,其企業文化構建往往將激勵型、效益型話語作為核心價值理念。突出特征就是在內容上普遍追求工作內容的純粹性與工作效率的最大化,如“細節決定成敗”“將時間用于工作是成功的代價”等。而在非公企業特別是小微型、營銷型企業開展黨建工作,無疑會產生企業營銷時間成本外的獨立時間消耗,由于其組織屬性差異產生的活動內容相對獨立性,實際上形成黨建長遠目標與企業短期效益的相對割裂。如果不能做到黨建工作開展產生的長遠發展效益與企業生產營銷產生的短期市場效益相統一,對于企業主而言,黨建工作與企業營銷之間就產生一種時間成本競爭關系。從現實情況看也是如此,當前一些企業主對黨建工作持不合作態度,就是由于在他們看來黨建工作影響企業正常經營、占用員工工作時間,所付出的時間成本與企業文化內核要求相悖,與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組織時間競爭。2.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存在組織空間競爭。非公企業由于產權原因具有靈活多樣的組織結構和管理方式,如組織形式上有單個企業、企業集團等之分,管理上也分為家族式管理、股份制管理等模式。與之相比,中國共產黨黨組織的組織結構和組織管理方式相對簡單統一,在組織形式上嚴格按照總支、支部、黨委結構建立組織體系,組織管理上嚴格按照黨內法規制度選舉任用干部人員并嚴格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則。這種組織結構和管理形式的差異實際上使非公企業黨組織與企業管理人員體系、組織結構、活動內容相對獨立,造成非公企業黨組織建設與企業文化建設在各自獨立的組織空間內各自為戰。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建設活動開展,需要嚴格遵從黨工委或黨總支統一安排部署,而非公企業文化建設則完全由非公企業自主決定且很多文化活動開展完全由企業主臨時起意決定活動的內容、步驟和措施。非公企業黨組織不能用行政命令或政治要求強制性把黨建要求嵌入企業文化建設,黨組織也不能放棄自身組織原則向企業原生文化建設相妥協。這難免造成非公企業黨組織成為生硬嵌入的“具有嚴格固定標準的外部政治組織”,在企業文化建設氛圍中顯得格格不入。(二)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內在協同:功能協同產生的實踐一致。盡管非公企業與黨組織之間存在組織屬性差異,但并不能認為非公企業文化建設與黨建工作沒有協同性與結合點。雖然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質,是構建服務于企業生產發展的價值理念,必須遵循降低成本、提高企業競爭力的原則,但企業效益的提高離不開企業社會形象、社會責任的提升。而非公企業黨建工作實質上是“用黨的先進理論、集體主義奉獻精神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等去引導員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發揮組織在企業團結凝聚職工和維護員工合法權益的職能,讓員工對企業產生依靠感和歸屬感”[4],在增強企業凝聚力、提升企業社會形象上有諸多功能相容性,這就為二者提供了協同空間。1.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服務發展的實踐目標相容。當前,非公企業快速發展已經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成為解決中國現階段主要矛盾的重要力量。黨中央大力支持、鼓勵、引導非公經濟發展,既是完善黨的建設需要,也是促進非公企業發展需要,更具有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重要意義。從這個角度看,加強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建設就包含實現企業發展與黨建工作雙贏的實踐目標,即“在遵循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下,合法經營,增效創收,黨組織發揮了政治引領和政治核心作用,黨員發揮出先鋒模范帶頭作用”[5]。因此,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就具有實踐目標相容性。從現實情況看也是如此,那些具有鮮明黨建文化烙印的企業,往往能夠充分發揮非公企業黨組織的政治引領和政治核心作用。既能夠為非公企業自身發展提供政治支持,又能夠發揮黨組織善于做群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優勢。在凝聚群眾的同時,發揮非公企業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形成“企興我榮”的強大推力。2.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貫徹人本精神的實踐指導思想具有協同性。人本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執政思想的核心底蘊,這一方面體現在基層黨組織作為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時刻履行代表維護黨員及群眾合法權益的最大代表功能;另一方面,還體現在基層黨組織貫徹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帶領群眾提高理論素養、全面提升自我,落實政治、文化引領功能。非公企業的市場競爭性決定了非公企業文化建設同樣需要貫徹人本精神的方向。當前,人才競爭已成為企業市場競爭的核心,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既需要良好的內部氛圍,也要有人盡其才的工作平臺。這些都需要以企業文化建設為載體加以實現。企業文化已經成為人才市場中展現企業軟實力的重要“宣傳頁”,如果不能體現企業尊重人才、保護人才的文化品格,不僅很難達成人才引進預期目標,還因缺乏企業凝聚力使企業人才流失風險加大。因此,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實踐中貫徹人本精神的目標雖不相同,但其建設實踐指導思想上卻有內容的協同性。以人本思想指導非公企業黨建工作與文化建設雙重實踐,既能直接提升非公企業黨員的政治理論素養,也能引導企業黨組織協調好競爭上崗、工資福利等實際問題;既能夠培育符合市場需要的復合型企業人才,也能促使企業內形成團結一致、尊重人才的共同價值取向與信念基礎。3.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實踐主體一致。非公企業黨的建設實踐主體是非公企業黨組織內的廣大黨員,其來自企業職工群眾并以黨的群眾路線方針政策為重要實踐遵循。而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主體則是非公企業內廣大干部職工,其中也包含職工黨員,文化建設的方向也要遵循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領導方針。從這個角度出發,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主體是相互重疊的。無論是非公企業黨的建設實踐,還是企業文化建設實踐,實質上都是“具有先進政治覺悟的黨員職工帶領廣大職工群眾對先進文化的探索建設”。因此,非公企業黨建工作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實踐主體也具有一致性。

二、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的協同建設:提升組織力的新著力點

將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協同建設作為提升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的新著力點,使黨建工作厚植于企業文化土壤中,能夠實現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建設“共振”,為傳統非公有制企業黨建工作開展帶來新氣象、新變化。既為解決當前存在問題提供了破題之策,又給推進非公企業黨建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新的視域,對提升黨組織在非公企業中的號召力、凝聚力、執行力無疑具有重要價值。(一)提升黨組織號召力的新載體。截至2017年年底,非公企業對國家財政收入的貢獻占比已超過50%,對新增就業的占比貢獻更超過90%[6],非公企業已成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力量,但非公企業屬于營利性經濟組織,具有強烈的行業自發組織性,由于各企業功能定位不同、營利模式各異,難以保證其始終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始終履行社會責任。這就需要更進一步加強改進非公企業黨建工作,提高黨對非公企業的號召力、政治引領力,保證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確領導。非公企業黨組織作為一種“后天嵌入”的政治組織,要使其工作指導思想被企業職工群眾接受,把“黨建要求”變成“企業文化自覺”,就需要一種領域內“原生文化土壤”作為載體實現指導思想的具象化傳播。企業文化是一種微觀文化,是“一個企業在長期經營實踐中所凝結、積淀起來的一種文化氣氛、精神力量、經營境界和廣大員工所認同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方式”,能夠“通過大量微妙的方式來溝通企業內部人們的思想,使企業成員在統一的思想指導下,產生對企業目標、準則、觀念的認同感”[7]。作為企業最具普遍影響力的“原生文化土壤”,企業文化為我黨發揮在非公企業中的政治引領作用提供了新載體。將非公企業黨的建設與企業文化建設相協同,能夠改變以往黨建工作單向灌輸和僵化模式,在發揮黨的理論思想先進性優勢基礎上,增強黨建工作滲透力。這無疑為黨建理論思想的“嵌入”提供了一個重要載體。(二)提升黨組織凝聚力的新渠道。黨的凝聚力來自黨的群眾基礎,是否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也是黨組織是否具有強大組織力的重要標準。就非公企業黨組織而言,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具有黨建工作影響力,能夠切實做好群眾服務工作讓廣大群眾看到黨組織有真作用、能信賴、可依靠;二是具有黨建工作吸引力,通過宣傳黨的理論路線和方針政策,讓廣大黨外英才認同黨的思想理論科學性、先進性,自愿加入黨的隊伍中。要實現上述目標,黨組織除了要處理應對好企業與員工之間的勞資關系突發矛盾、維護好各方合法權益以外,還需要一個能夠不斷提升企業群眾員工對黨組織認同感、提升黨組織凝聚力的長效氛圍。企業文化建設作為企業管理的一項長效機制,普遍以突出人本精神意蘊來提升企業員工的認同感、歸屬感。雖然企業文化建設的人本意蘊與黨的以人民為中心思想屬性不同、地位不同,但二者都要求企業要尊重員工正當權益、重視員工個人發展。因而,把黨的以人為本思想理念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能夠形成提升黨組織在非公企業中凝聚力的新渠道。一方面,為提升黨組織感召力提供了更為樸素的實現渠道。通過以企業文化建設的角度樸實展現黨的群眾路線思想包含的人本精神、思想取向,更易于被企業黨外群眾理解接受,使其與企業文化產生內涵共鳴,增強黨組織感召力,為黨組織吸納更多黨外英才。另一方面,為提升黨組織吸引力提供了縱深渠道。通過以文化活動開展為契機加強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進一步增強黨的群眾工作穿透力,進而提高黨組織凝聚力,擴大黨在非公企業中的群眾基礎。(三)提升黨組織執行力的新路徑。具有強大的執行力既是我黨能夠取得革命、建設、改革等一系列偉大斗爭勝利的重要保證,也是新時期黨組織是否具有堅強組織力的重要依據。黨組織堅強的執行力來自廣大黨員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紀律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西方功利主義思潮、利己主義價值觀的涌入,對提升黨組織執行力提出更大挑戰。要在思維更為活躍的非公企業領域守住黨的意識形態領域高地,就需要為增強黨組織執行力尋求新的實現路徑。企業文化是一種具有強大日常約束功能的文化工具,它通過約定俗成的、潛移默化的非強制性規范和人際關系準則約束著企業每個職工的言行。將企業文化建設與黨的建設相結合,一方面,能夠以企業文化為載體強化黨組織執行力建設,彌補當前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開展過程中出現的黨的方針政策難落實、黨的規章制度難執行等問題,能夠增強企業黨建工作的公信力與滲透力,營造具有嚴格組織性、紀律性的黨內生態環境;另一方面,能夠形成更為先進的企業文化內核,改變我國非公企業文化通常是“老板文化”、企業之間理想信念高度參差不齊的現狀。通過把黨的紀律性、組織性要求融入企業文化建設中,形成更具思想性、先進性的企業文化約束內核。以黨的崇高理想信念和優良的傳統作風抵御西方個人主義、功利主義思想,提升企業員工的使命感、責任感。

三、以文化協同路徑實現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提升的對策分析

以文化協同路徑實現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提升,應從兩個關鍵點入手尋求破題之策:一是把黨的建設融入企業生產發展,以人本精神為重點構建文化協同的情感共性,增強黨組織吸引力與凝聚力;二是搭建有效平臺加強黨組織管理,營造務實高效的黨建氛圍,提升黨組織號召力和執行力。(一)以打造“品牌”效應,提升黨的思想感召力。以文化協同路徑實現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提升,最關鍵的就是以黨員先進典型作為黨的先進思想在企業樸素化、具象化體現的載體,打造“品牌”效應,提升黨的思想感召力。首先,打造黨員示范品牌。在企業生產發展中鼓勵黨員職工沖在第一線,高質量完成崗位目標,同時企業黨支部在結合各部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為每位黨員制定科學合理、符合實際的崗位目標責任要求,并公開黨員身份、公開崗位承諾,讓黨組織和每一名黨員自覺接受企業內職工群眾的監督和評議。其次,打造企業群眾服務品牌。非公企業就業人員構成復雜,要在充分發揮黨組織政治優勢的基礎上積極了解企業內職工思想動態,并積極參與妥善協調處理企業內矛盾糾紛。既可以在企業內建立黨代表聯系群眾工作室專門傾聽企業黨員和群眾職工心聲,也可以嘗試建立職工事務黨員干部工作機制,讓黨員干部代表出面維護職工合法權益,維護好企業和諧的勞資關系。最后,樹立優秀“企業英雄”黨員品牌。“如果說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那么英雄人物就是價值觀的人格化并集中體現了組織的力量所在”,英雄主義情結具有強大的精神引領效能。打造非公企業自己的“企業英雄”對實現非公黨組織組織力與企業文化建設的“雙提升”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嘗試在企業榮譽評選體系中設立“企業黨員英雄”和“先進共產者”等優秀黨務工作者獎項,重點評選出一批敢擔當、業務精、工作熱情高的先進典型,激發企業員工干事積極性,同時選取幾個事跡先進性特別高、人物形象特別豐滿的先進典型作為“企業英雄”向社會推廣,打造企業“先進英雄”品牌效應,既能提升企業形象,也能提高廣大員工的企業榮譽感與歸屬感。(二)以強化“雙重身份”人才建設,提升黨組織凝聚力。要以文化協同路徑提升非公企業黨建組織力,加強擔負著“黨員”與“企業員工”雙重身份的企業骨干隊伍建設是基礎。一是要凝聚企業人才,促進企業精英雙重身份的有機融合。優秀的企業文化既培育了企業內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也培養了一批素質過硬的企業員工精英,這為企業黨建提供了優質的人才庫。要重點把企業內的生產骨干、管理骨干發展成黨員,或者著重把黨組織中敢于擔當、熱愛企業的年輕人培養成為企業發展骨干,以企業骨干雙重身份的有機融合增強非公企業黨組織的建設影響力。二是要培養企業人才,提升工作能力。一方面,應繼續加強企業內黨務工作者黨務培訓,可以將其納入當地組織部門對黨員干部的培訓計劃框架中,由各級黨校定期對其進行統一教育培養,重點培養支部書記的黨務常識和組織程序知識,提高專業黨務能力和素質;另一方面,各地黨委要鼓勵企業黨組織書記或專職副書記、黨建指導員多參與企業文化建設工作,既暢通黨組織參與企業先進文化建設的渠道,又使黨務工作者更深入地了解企業文化建設規律。三是要以經常性政治活動來提升黨組織吸引力。可以要求企業內黨員日常佩戴黨員徽章提升其政治榮譽感,并經常性開展如“黨的思想沙龍”“黨建演講會”“黨的生日會”等文化互動交流活動,邀請職工黨員與群眾一同參加,重點展現出黨組織的文化魅力與思想底蘊,增強黨組織吸引力。四是要健全黨務工作者薪酬待遇保障,提升擔負雙重身份的榮譽感。要保證黨務工作者的獲得感和榮譽感。一定要保證津貼、補助發放到位,讓非公黨建工作者享受機關同職級人員的工資福利待遇,人事關系也要掛靠或繼續保存在上級黨委機關中,并制定一些輔助晉升的措施,使黨建指導員這個崗位有更多的榮譽感和獲得感。(三)以企業文化帶動黨內民主建設,強化黨內制度執行力。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非公企業黨組織黨內民主制度的貫徹落實與否也對企業內民主作風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不僅直接影響到普通黨員對黨內事務的參與程度,而且間接影響到職工群眾對企業事務的關切程度”[8]。以企業文化帶動黨內民主建設,就是通過吸收企業文化中的先進精神內涵,結合持續不斷的黨內民主建設形成科學合理的黨內民主制度體系和民主工作作風,強化黨內制度執行力。一是要“交叉任職”擴大黨內民主集中制影響力。應嘗試把非公企業董事治理與黨組織工作制度結合起來,以“交叉任職”的方式引導企業主參與黨組織工作,為擴大民主集中制影響力奠定基礎。在此基礎上,推進構建“用制度管人、按規則辦事”的工作機制,形成具有非公企業特色的“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工作程序,使黨組織能夠對企業內重大決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項目安排和大額度資金運作等“三重一大”事項提出更多建議意見,降低決策失誤風險。二是要堅持完善民主選舉制度。在文化協同路徑下完善非公企業黨組織黨內民主制度的重點,就是一定要積極引導年輕黨員參與黨內管理、激發年輕黨員的熱情和積極性。在執行黨內民主選舉、領導換屆選舉程序時,除了嚴格按照《中國共產黨章程》等黨內規定以外,還要重點保障黨員的選舉權、被選舉權,充分尊重黨內選舉結果。不以輩分論資格、不以資歷定能力,大力提拔年輕非公黨建干部,激發作為企業文化和黨建工作“雙實踐主體”的年輕黨員參與黨組織管理的熱情和積極性,樹立非公企業黨組織良好政治形象、民主形象。三是要堅持黨務公開制度。公開、公平、公正的指導原則是企業文化與黨建人本精神意蘊的重要結合點,因而堅持黨務公開制度也是落實黨員知情權和監督權、增進企業員工對黨建了解程度的最有力武器。應結合企業具體實際,建立企業黨內情況通報制度、反映制度、決策征求意見制度,同時充分運用企業內宣傳平臺,如報刊、網站、宣傳欄等形式在企業內將有關制度文件、會議精神及黨務工作情況特別是發展新黨員、選拔任用黨員領導干部等予以公開,增強黨內民主與企業民主制度契合,營造企業雙重組織空間的共同民主氛圍。

參考文獻:

[1]2017年中國共產黨黨內統計公報[EB/OL].news.12371.cn/2018/06/30/ARTI1530340432898663.shtml,2018-06-30.

[2]高國舫.非公黨建發展第三波———非公黨建引領非公企業文化[J].長白學刊,2013,(3):64-69.

[3].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5.

[4]毛傳清,胡煥文.非公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認同的雙向契合[J].學習月刊,2016,(5):20-21.

[5]蔡文華.組織融合與文化協同:非公企業黨建工作難點及其解決之道[J].理論學刊,2017,(7):49-52.

[6]全國工商聯主席:2017年非公企業對新增就業占比貢獻超過90%[EB/OL].mini.eastday.com/mo-bile/180306171632698.html,2018-03-06.

[7]李娟,陳傳偉.以企業文化為載體創建特色國企黨建[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2,(3):77-79.

[8]周秀紅,孔憲峰.國有企業黨建與企業文化創新的共生效應[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2):164-168.

作者:李中陽 單位:河南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