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教堂建筑文化分析

時間:2022-03-27 10:37:31

導語:歐洲教堂建筑文化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歐洲教堂建筑文化分析

【摘要】教堂是現存西方古建筑中保存最為完好的,在歐洲各個時期不同的政治、宗教環境影響下呈現出各不相同的建筑風格建筑特點,成為整個歐洲歷史在不同時期保留下來的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關鍵詞】教堂;歐洲;哥特式

建筑是歷史的畫卷,是一個特定時期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宗教和藝術精神的集中體現。歐洲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每一位有幸造訪歐洲的人都會驚嘆于歐洲建筑的風格迥異和精美絕倫。歐洲建筑匯集了繪畫與雕塑這兩大歐洲經典藝術形式,我國建筑設計大師貝聿銘也曾說過:“建筑是光與影的結合”。不同于我國古典建筑的磚木結構,歐洲古典建筑更加偏愛磚石結構,這種建筑材料的選擇大大延長了建筑壽命,使大量的經典建筑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保存下來。在歐洲諸多建筑之中,無論皇家建筑、民用建筑或是軍用工事類建筑,能夠完整保留到今天,并且保存狀況最為完好、數量最多的,都不及歐洲的宗教建筑——教堂,并且歐洲現存的教堂幾乎囊括了所有歐洲所有類型的建筑形式。數量眾多的教堂能夠完整保留到今天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歐洲宗教信仰統一

在歐洲,幾乎所有人都有較為統一的宗教信仰,無論是始于羅馬帝國一脈單傳的傳統天主教、羅馬帝國一分為二后東羅馬帝國的東正教,還是經過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運動后崛起的基督教新教,這三大教派都有著較為相近的信仰,無論各教派間如何爭斗,但教堂這一宗教建筑卻是它們共同進行宗教活動的場所,因此在歐洲境內,無論是羅馬、佛羅倫薩這種歷史悠久的城市,還是巴黎、法蘭克福這種年輕的新興城市,即便是只有幾百人的山間小鎮,都會有若干座美輪美奐的教堂分布在城市的各條大街小巷,被稱為“永恒之都、不滅之都”的羅馬全城更是擁有超過700座教堂。

二、建筑結構選材優異

中國幅員遼闊,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中原地區森林資源豐富,而能夠滿足建筑所需的天然大型石材儲備并不豐富,因此,我國的古建筑大多屬于磚木結構,最初使用小型的石塊作為墻體材料,木材作為房屋支撐結構的支柱和房梁的選材,在掌握磚的燒制工藝后,墻體材料得到了改變,但主要的受力支撐結構仍然延續了過去的木材。木材在歲月的流轉中不利于長期保存,容易受到潮濕、干燥、火災和地震等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中國古建能夠原封不動保存下來的并不多見,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南禪寺建于公元670年唐高宗時期,并且已經在歷朝歷代屢經修復。而歐洲,特別是中、西歐地區,大多地處阿爾卑斯山區,大理石材豐富,歐洲人就地取材,直接在各種皇室或宗教的建筑上大規模使用大理石。這些巨大的天然石材在經受了各種惡略天氣甚至是自然災害后,仍然保持著它們本來的結構,只在石塊的表層留下了風化帶來的歲月痕跡。例如,羅馬城中的斗獸場和君士坦丁凱旋門,分別建于公元72年和公元315年,至今矗立。甚至在20世紀中期部分考古學家還在歐洲文明發祥地——克里特島發掘出了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1450年米諾斯文明時期的部分建筑遺址。

三、建筑規制在傳承中發展

根據有文字記載的資料,歐洲文明始于公元前20世紀的愛琴海,至今已經有超過4000年的歷史,從古希臘時期的克里特文明開始,歐洲建筑的演化從未停止。歐洲建筑按照時間順序可分為:古代建筑(古希臘、古羅馬建筑)、中世紀建筑(拜占庭、羅曼和哥特式建筑)、15~18世紀建筑(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19世紀建筑(浪漫主義建筑、新古典主義建筑和折中主義建筑)和20世紀建筑(現代主義建筑和現代建筑)。“輝煌屬于希臘,偉大屬于羅馬”,古希臘、古羅馬時期除了奠定了西方社會政治、法制的基礎,也確定了歐洲建筑的方向。古希臘建筑是以神廟為主要的建筑,柱式體系是其精華所在。在天主教尚未出現前,古希臘萬神教的神廟是最初的宗教建筑。現在保存較完整的柱式建筑是公元前6世紀左右的希臘阿爾提彌斯神廟。古希臘藝術接觸的普標有點在于高貴的單純和肅穆的偉大,集中體現在兩種柱式中:多立克柱式和愛奧尼柱式,也是古典柱式建筑種最主要最基本的兩種,它們得名于古希臘的兩個民族。多立克人勇武威嚴、充滿陽剛之氣;愛奧尼人秀雅多姿,蘊含陰柔之美,它們的建筑體現了各自的民族特色。也有人說,多立克柱式體現的是男性的雄健,愛奧尼柱式體現了女性的柔美,人體的天然比例最初成為了建筑比例的參考,使建筑從此有了生命的活力,并貫穿了以后歐洲建筑的演變。到羅馬時期,極具創造力的羅馬人繼承了古希臘神廟建筑,于公元2世紀在羅馬城的正中心建造了舉世聞名的萬神殿并且保留至今。羅馬萬神殿采用了穹頂覆蓋的集中式形制,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整個半球形穹頂直徑43米,只依靠墻壁和大理石磚支撐,中部沒有任何用于承重的石柱,是羅馬古代建筑中最為宏大、保存近乎完美的,同時也是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建筑之一。當西羅馬帝國覆滅,日耳曼人成為西歐地區的主宰,歐洲步入了持續千年的中世紀。在這千年之中,歐洲出現了三種新型的建筑類型:拜占庭、羅曼和哥特式建筑。拜占庭式建筑源于東羅馬帝國,即拜占庭帝國,地處歐亞大陸正中,靠近小亞細亞和埃及,貿易直達印度和中國,古老的東方文明在這里與古希臘古羅馬文化積極融合,這種交融在建筑中有著鮮明的體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各大東正教的教堂。如在6世紀查士丁尼打的修建的圣索菲亞大教堂,高舉的穹頂與古羅馬萬神殿如出一轍,精美的鑲嵌畫體現了阿拉伯和埃及的手工技藝,尤其是其巨大的“洋蔥頭”穹頂成為了拜占庭式建筑的符號——其實穹頂的靈感并不是來源于食物,根據東正教的教義,無論蠟燭向什么角度傾斜,燭火都始終朝向天空,代表燭火對于上帝的忠誠和天堂的向往,因此,東正教將教堂穹頂的外形由古羅馬式的半球形改為燭火的形狀。羅曼式建筑又被稱為羅馬式建筑,多見于教堂和修道院,但也偶爾見于城堡、府邸等建筑,其建筑特征是墻體巨大厚實,墻面連接小券,門宙洞口用同心多層小圓券減少沉重感。最具代表性的羅曼式建筑非意大利的比薩大教堂莫屬,其成名得益于教堂傾斜的鐘樓,即比薩斜塔。哥特式建筑在今天的歐洲隨處可見,“哥特”一詞原本是“粗野、低級”的意思,哥特式建筑起初也被人們賦予了野蠻建筑之名,因為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希臘、羅馬式建筑才是正統,源自日耳曼人的哥特式建筑被賦予了貶義。但隨著歐洲社會逐漸突破改變了古代希臘的社會模式,建立起了一個以教會組織為核心的社會結構,哥特式建筑以其獨有的建筑特點成為教堂的首選建筑形式,并且迅速推廣到西歐地區的每個角落。哥特建筑有四大特點:十字拱頂、尖拱加肋拱、飛扶壁和彩色玻璃,這四要素所共同營造的氣氛完美符合教會對教堂的需要。以著名的巴黎圣母院為例,整個教堂主體的俯瞰圖是一個巨大的拉丁十字,恰好符合天主教圣物十字架的形狀;尖拱加肋拱,并且在所有的外側墻壁頂端及拱頂建造了大量的尖塔,像一叢叢朝天燃燒的火焰,因此,巴黎圣母院也被稱為典型的哥特火焰式建筑;飛扶壁是在建筑主體內部的支撐柱穿過外墻向外延伸的部分,原本應該是延伸出的支撐墻體被掏空,只保留了墻壁的外緣和頂部的歇梁,提高了墻體的承重,能夠將教堂主體建造得更為宏大;彩色玻璃取自威尼斯,匠人們在燒制玻璃時,混入了水晶以提高硬度,并且摻入不同的金屬元素,例如鐵、銅、錳等,使燒制出的玻璃呈現出不同的顏色,建筑師們將彩色的水晶玻璃安放到教堂唯一的采光窗戶上,制成了圣母院最具代表性的玫瑰花窗。站在圣母院外,高聳的尖頂和尖拱肋拱上大量的尖塔像火焰一樣指向天空,教堂鐘樓高聳入云,比周圍任何建筑更加靠近天堂。走進圣母院內,耶穌受難像懸掛在穹頂之下,昏暗的教堂內之依靠墻壁上的玫瑰花窗透進來的五彩光線采光,營造出一種天國深邃幽遠的氛圍。到了文藝復興時期,文藝復興式、巴洛克式建筑再次融入教堂,佛羅倫薩的圣母百花大教堂、梵蒂岡的圣彼得大教堂,吸收了歷史上其他重要建筑形式的諸多特點,分別成為文藝復興式及巴洛克式建筑的典范。

四、免于戰火摧殘

在歐洲歷史進程中,不可避免也會爆發戰爭。在戰火中,各種民用建筑、戰爭工事乃至皇家建筑等都被毀于一旦,唯獨教堂這一全歐洲共同信仰的宗教場所避開了戰火的摧殘,即使是在近現代的幾次大規模戰爭中,無論戰事激烈到什么程度,任何參戰方都會將自己的炮火避開教堂,使這些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建筑藝術瑰寶得以保留。作為歐洲古典建筑中保存數量最多、保存狀態最完好、建筑形式最豐富的教堂,保留建筑形式演變的同時,也通過教堂內外宗教題材的雕塑、繪畫,全方位地向世人展示著歐洲建筑藝術的方方面面,成為歐洲歷史的獨特見證。

作者:葛琪 周俊良 單位:北京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