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民族文化論文
時間:2022-04-10 08:58:55
導語:中國瓷器民族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瓷器是由陶器演變而來的,“瓷源于陶,而精于陶”,陶器向瓷器演變的階段學界稱之為“原始瓷”,對于原始瓷的出現年代,學界尚存爭論[2]98-99。20世紀60年代以來,學界普遍認同自商代起中國就出現了原始瓷的觀點,但隨著考古工作的不斷進展,原始瓷的出現年代一再被刷新,1980年,山西夏縣馮龍山遺址中出土的數十件原始瓷碎片,經過碳14檢測顯示,距今已有4000年歷史(位于夏代紀年內)。而2002年,在偃師二里頭遺址一座貴族墓中發現了一件盔形器,在其表面發現覆有一層薄青綠釉,被認定是目前中國發現的最早的原始瓷,這把原始瓷的出現時間再次刷新至約公元前18世紀。目前關于瓷器的起源學界達成的基本共識是:夏代中晚期開始出現高溫施釉瓷,其滿足成瓷的三個必要條件是:高溫、原料、釉。而更早發現的“原始瓷”因在溫度、材質和施釉標準上普遍達不到要求,因此不能稱作原始瓷,只能稱其為開啟了燒制原始瓷的序幕。
二、中國瓷器的發展
中國瓷器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融入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汗水,幾經蛻變,終于在東漢時期燒制成功真正意義上的瓷器。東漢瓷器質地細膩,釉彩光滑,胎釉結合緊密,釉下已無石英殘留。這種釉在外觀方面或在顯微鏡下,都擺脫了原始瓷的特征,已符合真正的瓷器標準。魏晉時期,浙江越窯最為著名。越窯青瓷質地細膩,做工考究,胎質密度高,吸水率極低,且表面發現有一層藍色玻璃質釉,這種精湛的制瓷工藝,表明中國瓷器生產水平已邁出重要一步。數百年后,在青瓷基礎上產生北方白瓷,白瓷與青瓷的區別僅在于二者胎、釉中含鐵量的不同,制作工藝并無太大差異。但白瓷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深遠的意義與影響,標志著中國瓷器開始從單釉瓷向彩瓷的發展。中國瓷器至唐初已基本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唐代以長沙窯的復彩瓷最為知名,長沙窯瓷器在亞非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出土,說明唐朝瓷器海外貿易繁榮。其出土文物中不乏有西域風格的肖像和動植物圖案以及阿拉伯造型風格的瓷器,由此推斷,唐朝時可能出現了針對海外市場而生產的瓷窯。宋代瓷器在繼承唐代生產工藝基礎上出現大繁榮局面,呈現出“定、汝、官、哥、均”五大名窯并存于世的繁榮景象。宋瓷已掌握了窯變及兩面彩技術,擅長在釉面作“金絲鐵線”冰裂紋。景德鎮“瓷都”稱號便由景德年間為宮廷生產瓷器而得名。宋代瓷器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元代中國瓷器制作工藝取得突破性進展,“釉里紅”和“元青花”相繼燒制成功,其中元青花以鈷料呈色,在胎胚上繪畫,然后施透明釉、經高溫燒結,制成白底青花的彩瓷。青花瓷極具中國民族特色,它一經出現,便迅速流傳,成為主流產品達數百年之久,顯示了極旺盛的生命力。明清兩代是中國瓷器發展歷史中最繁榮的時期,明代流行“青花瓷”、“影青”,瓷胎細薄,雕刻暗紋,花紋略微帶青色,透光可見。清代以彩瓷見著,其中“琺瑯瓷”、“粉彩”尤為杰出,此外還有霽紅瓷、“天青釉”、霽青瓷、仿五代柴窯瓷等。景德鎮是清代著名陶瓷產地,以制作青花瓷、彩釉瓷和粉彩瓷而聞名。中國瓷器在清朝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數千年制瓷經驗的積累、優質的制瓷原料、社會穩定、手工業經濟繁榮、政府對瓷業的重視,使得中國瓷器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極大刺激了國內外市場對景德鎮瓷器的需求;在與西方藝術的交流融合中,學習西方制瓷技術和引進西洋原料,使瓷器作品更加生動和具有表現力;畫院追求精工細刻,精益求精,屢有驚人之作。景德鎮制瓷工藝在康乾時期代表了當時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最光輝燦爛的一頁。
三、中國瓷器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生生不息,陶瓷文化作為中華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文化的經典象征。從瓷器紋飾的使用到造型的發展,無不體現鮮明的時代特征和對民族傳統文化的完美表達。遠古時代,人們用繪畫和文字記載生活,這些記載日常生活和慶典活動的繪畫經過壓印在器皿泥胎上形成紋飾,這些紋飾體現了祖先們對生活的熱愛和對未來吉祥如意的祝福。從另一個視角也說明,祖先在裝飾瓷器的同時,也融入了個人主觀意識,表達了當時的社會風貌和思想情感。在表達個人審美取向的同時,也反映了當時社會條件下的審美風格。
(一)幸福和諧、熱愛生活
“和”文化是中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文化包括:心態和諧、交往和諧、生活和諧等。其中“五福”又是“和”文化的具體表現:
(1)“福”是對美好生活的基本表達,是一切美好愿望的出發點。瓷器中的百福圖、福紋飾等表達了勞動人民對幸福生活的樸素向往;
(2)“祿”是莘莘學子追求的目標,也是不同階層希望奮斗達到大展宏圖、為國效力的普遍愿望;
(3)“壽”是傳統文化的代表,表達了中國人民對生命的熱愛與珍惜;
(4)“喜”是中國人民在精神層次上的最高追求,與“喜”密切相連的喜鵲圖案常在瓷器中出現,生活中人們常把喜鵲與喜事聯系在一起,家中擺放喜鵲裝飾的瓷器被視為吉祥的象征;
(5)“財”也表達了勞動人民對物質的努力追求,中國傳統文化認為財富是幸福的基礎,幸福生活的實現離不開財富的積累,并視積累財富為一種美德。這種價值觀至今仍對中國人民產生深遠影響。“五福”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既是勞動人民渴望過上幸福生活的美好表達,同時也是追求和諧生活的終極目標。以“五福”文化為核心的“和諧”文化構成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符號體系。
(二)勤儉節約、剛健自強
瓷器作為民族文化傳播的載體,對民族心理起到重要的暗示作用。中國人在使用瓷器的過程中注重瓷器的德育功能,如在瓷器裝飾中選擇了大量的孝道題材,充分體現了勞動人民重視倫理道德的文化傳統。此外,古代著名神話故事如“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夸父追日”等也作為創作題材大量融入瓷器制作中,反映了中國人民堅持理想、奮斗不息的民族精神。這種剛健、奮發、自強、進取的民族精神,正是中華民族延綿5000年歷史仍保持旺盛生命力之核心。“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中國瓷器完美詮釋了民族精神在文化傳播中的道器轉化。同時瓷器本身也向世人傳遞了樸質、永生的簡約理念,使人們在使用瓷器的過程中養成勤儉節約的優秀品格。
(三)團結求精,敢闖創新
同心協力、團結互助是中華民族固有的優良傳統,瓷器制作中也包含著“一杯眾力,方克成器”的陶瓷精神,“千里挑一,一瓷萬價”是制瓷人對陶瓷作品精益求精的永恒追求,“白瓷如玉,一鳴天下”是制瓷匠人敢于開拓、勇于創新的豪邁表達。制瓷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制瓷匠人的創新思維。從制瓷技藝上看,宋代首創“影青瓷”,元代創制“青花”、“釉里紅”,明清兩代先后創燒彩瓷、“甜白”、“郎窯紅”、“美人醉”等名瓷,民國“珠山八友”首創用中國畫技巧裝飾陶瓷等,這些技法的運用在對傳統工藝繼承的同時也展示了勞動人民不竭的創新活力。
(四)兼容開放,海納百川
中國瓷業繁榮發達,歷經千年不衰,秘訣在于兼容開放、海納百川。雖然歷史上受封建體制影響,瓷器制作易拘泥于傳統,但改革創新的思想無處不在,先人以“不筑有形之城墻,亦不筑心中之圍墻”做祖訓來訓導后人,如景德鎮制瓷藝人拜東晉來此隱居的趙慨為師,使其制瓷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南宋時因戰爭逃亡至景德鎮的大批北方難民,后來融入到陶瓷生產中成為制瓷藝人,有效補充了勞動力資源,為維護社會穩定做出貢獻;元代青花瓷的出現首先是由于引進波斯產的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間,景德鎮瓷器借鑒西洋畫技,引進西洋色料,把瓷器制作技藝推向頂峰,在世界為中國贏得“瓷都”美譽。明清時期景德鎮陶瓷已“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拓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陶舍重重依岸開、舟帆日日蔽江來”形容了當時壯觀的瓷器貿易景象。
(五)義美忠孝,親仁柔韌
“碎石成泥,泥做火燒”凸顯了制瓷祖先的忍性;“欲成大器,執著千年”凸顯了瓷器的耐性。瓷器承載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美好憧憬與祝福。以龍鳳呈祥為素材,體現了對吉祥如意生活的期盼;以歲寒四友為題材,展現了人們對品格高潔人士的景仰與贊美;以觀音、菩薩等為題材,直觀表達了博愛眾生的思想,以關羽為題材,表達了對忠、孝、仁、義思想的贊頌。瓷器的裝飾是民族文化思想的直觀反映,主要表現的是義美忠孝、親仁柔韌、奮發進取等民族精神。瓷器裝飾中,常可以見到“年年有余”、“福在眼前”、“節節高升”、“松鶴延年”等吉祥圖案與文字。這種樸素的情感表達,讓使用者仿佛感受到了制作者的真誠祝福,在藝術表達上體現了間接性與直接性的互容。
(六)求真務實,至善至美
瓷器制作原料取于自然,燒制過程處處體現簡約理念,土是自然界中分布最廣泛的原料,火是人類最早駕馭的自然力量,二者的搭配對人類發展進程產生重要影響,瓷器的基本功能是實用性,而后才延伸出審美價值,對瓷器的裝飾風格體現了勞動人民的審美取向。在燒制瓷器的過程中,堅持尊重自然規律,不斷改革創新,體現了制瓷匠人對“真”的追求;堅守社會倫理道德,重視德育價值,體現了制瓷匠人對“善”的追求;在滿足實用功能基礎上,追求瓷器的裝飾審美價值,不搞怪異媚俗,反映了制瓷匠人對“美”的追求;如今瓷器的藝術價值已遠超實用價值,成為一種高雅的藝術符號。瓷器作為中華民族“崇德重禮”、“謙慈友愛”、“頑強拼搏”民族精神的表達載體,必將對弘揚民族文化、推動民族精神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承與發揚做出積極貢獻、。今天,每一個民族區域只要保持了自己的文化個性與民族精神,就意味著為世界文化多元性做出了貢獻。對于中國陶瓷產業來說,它能否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取決于一個怎樣的發展態度,在積極參加國際交流的同時又能認清自己的方向,對傳統理念和文化符號進行正確的定位,才能使中國瓷器在具備獨特的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時又飽含鮮明的時代氣息。
作者:王蒙汪先平單位:安徽財經大學
- 上一篇:頂崗實結專題13篇
- 下一篇:英語學習與民族文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