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頻道電視直播類節目探討

時間:2022-09-18 10:53:13

導語:氣象頻道電視直播類節目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氣象頻道電視直播類節目探討

1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現狀

1.1節目體量。作為24小時播出的中國氣象頻道,目前日常的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為周一至周五每天5檔首播,每檔25分鐘,周六和周日每天3檔首播,每檔25分鐘,每周共計775分鐘。此外還會根據突發的重大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和重大社會活動來增加節目的頻次。1.2節目內容。中國氣象頻道的立臺宗旨是“防災減災、服務大眾”,所以其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也圍繞這一中心思想展開:節目的主要內容為聚焦各種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為大眾提供各類防災減災、氣象服務和科普信息,其節目制作理念是把最新、最準確的防災減災信息最快速地傳遞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如果按照節目直播的頻次來分,主要可分為兩大類:日常直播和突發性直播。日常直播的內容為最新的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當天或近期發生的重要天氣氣候事件、較大的自然災害,以及出行、旅游、運動、健康等與公眾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氣象服務。日常直播的特點是:節目的時長、結構、內容、形式以及人員構成等各方面都相對比較固定,而且因為直播時間長、節目體量大,所以承擔了公眾氣象服務的絕大部分任務。突發性直播的內容主要是聚焦重大、突發的災害性天氣,比如臺風、強降雨等,關注這些災害性天氣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社會生產生活等各方面的影響。所以它的特點也非常鮮明:直播目的明確,關注的多為單一的重大災害性天氣事件;直播的啟動時間和持續時間不確定,要根據所關注的重大災害性天氣事件的發展進程來決定;另外,直播節目的結構、形式以及人員構成等也都根據內容需要進行調整。所以,重大災害性天氣直播是一種非常規的節目形式,它體現的是一種應急狀態。除了天氣事件本身以外,突發性直播還會關注一些與氣象息息相關的重大社會活動和社會熱點,從而反映出氣象與國計民生之間的深層關系,比如中國氣象頻道在2016年3月23日針對“世界氣象日”啟動的特別直播報道就是一個典型案例。這一類直播報道的特點與重大災害性天氣直播的特點存在很多相似之處:直播目的同樣非常明確,關注的是單一的重大社會活動,以及其與氣象之間的深層聯系;直播的啟動時間和持續時間也不確定,要根據所關注的重大社會活動的發展進程來決定;直播節目的結構、形式以及人員構成等方面同樣也都會根據內容需要進行調整。而它與前兩類直播的最大不同之處在于:節目組對于直播內容的選擇主動性更強、準備時間更長。1.3節目制作流程。目前中國氣象頻道的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主要制作流程可分為策劃、籌備、直播三個階段。策劃階段時間跨度大,既有以年、月、周為單位的長期策劃,也有以日、檔(次)為單位的短期策劃。之所以會有這樣豐富的時間層次,是由氣象本身的特性所決定的:各類災害性天氣事件既具有氣候上的必然性,又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不確定性,所以在年際上可預測,但面對具體的單次天氣氣候事件策劃又必須更新。因策劃的周期不同,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的籌備階段也各有長短。根據策劃的內容,節目組會分別從內容和硬件支撐兩方面進行籌備,參與籌備的人員通常有外采記者和攝像、后期編輯、節目責編(導播)及相關技術支撐人員。直播階段是所有前期工作和資源儲備的集中體現:因為在直播過程中,既需要現場記者的實時報道,也需要后期編輯制作的新聞儲備,同時還要依靠節目責編(導播)的實時調度,并且各個環節都需要技術支撐人員進行保障,每個環節絲絲入扣,形成合力才能順利完成一檔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1.4技術支撐手段。中國氣象頻道現有的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主要使用了以下幾種技術支撐手段。音視頻制播設備:主要用于制作和播出電視節目所需的音頻和視頻信號。該大類設備與其他電視節目制播所需設備一樣。直播信號即時傳送設備:主要用于將記者在各個新聞現場采集到的音視頻信號即時回傳并實現同步播出。該大類設備是實現電視直播的基礎。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該大類設備也在迅速的升級換代,其便攜性、穩定性和信號回傳質量都有了大幅提升,目前已經具備了通過移動客戶端實現直播的功能。氣象和地理信息圖形制播設備:主要用于制作氣象預報類信息、地理信息并播出。該大類設備的氣象屬性強,通常為有針對性開發的設備,其背后依靠的數據庫為氣象大數據資料庫和地理信息資料庫。觸摸屏:具有觸摸感應功能的電視大屏幕。作為硬件支撐,適用范圍廣,目前主要應用于氣象預報類信息、地理信息的。虛擬植入技術:將現場的攝像機信號和制作的三維虛擬場景同步渲染并合成在一起,從視覺上呈現出無縫銜接的完美畫面,適用范圍廣,目前主要應用于氣象預報類信息、地理信息的。

2目前存在的問題

雖然中國氣象頻道目前制作的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體量大、節目內容豐富、技術支撐手段先進,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1)內容過于專業,缺乏易受性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關注的三大內容方向——日常直播、重大災害性天氣直播和重大社會活動直播——不論哪一種,其實最核心、最根本的內容都是氣象。但氣象領域的知識非常專業,社會普及率低,所以在傳播過程中,稍不注意,就會導致節目內容中充斥著氣象專業術語,給普通受眾的接受造成一定障礙,從而減弱傳播效果。2)信息來源單一,局限性太大由于目前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的最核心內容都是氣象,導致節目內容的提供方絕大部分都是全國各級氣象部門,信息來源單一,同時,這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信息的局限性,讓整個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的視野顯得不夠開闊,也降低了受眾的收視興趣。3)缺乏創新歷經十余年的發展,中國氣象頻道的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已經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結構模式,這個結構模式包括記者的報道思路、節目的編排思路、節目包裝風格等各個方面。應該說,這樣相對固定的結構模式保證了整個節目在直播的巨大壓力下還能夠安全、有序的運行,但同時也顯得缺乏變化、缺少驚喜,對受眾的刺激也在日益降低。

3發展方向探討

在自媒體全面發起挑戰的今天,依托著傳統電視媒體的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要如何發展才能激發更大的活力呢?大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1)改變表達方式,消除專業壁壘,提升傳播效果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在牢牢抓住“氣象”這個根基的同時,應該將視野放得更開闊一些,關注的范圍可以是“氣象+”,也就是說跟氣象直接間接相關的一切事情都可以進入到節目的視野范圍中來。這樣一來,關注的內容更接地氣,自然也會改變目前這種非常“氣象風格”的表達方式,轉而采用更為生活、生動的語言,受眾接受起來也會更加輕松,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2)各級多部門聯動,擴大信息來源,增加播發渠道①建立共享融合的氣象服務信息資訊平臺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一旦把視野打開,將需要更多、更豐富的內容來進行支持,而現在已經非常單一的信息來源必然無法滿足這巨大的缺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中國氣象頻道可以聯合中國天氣網建立“多媒體采集、共平臺生產、多渠道分發”的新型資訊采編播模式、業務流程及信息化平臺,實現頻道、網站、移動客戶端的全媒體融合策劃與播出。②加強跟省級氣象部門的聯動對于立足基本公共氣象服務、突發事件預警信息、重大災害直播報道節目,要突出氣象業務優勢和專業頻道特色,由頻道聯合省級氣象部門集中力量做出品牌。③建立新型中國氣象頻道本地插播模式在加強聯動的基礎上,還要提升省級氣象部門的參與主動性,發揮省級氣象部門節目制作的積極性,可以在現有基礎上,釋放給省級更多的節目時段和自主權,提升本地化節目的針對性,特別是鼓勵各省利用中國氣象頻道主干時段開展重大災害、重大事件等直播。④強化天氣熱點事件營銷酒香也怕巷子深,在信息時代,要通過更多的信息手段來擴大影響力。對于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來說,應當著力開展重大天氣過程和重大社會熱點事件的營銷推廣:當有臺風、暴雨(雪)、霧和霾、沙塵等災害性天氣事件發生時,可以聯合中國天氣網和其他視頻網站、新聞網站等主流網絡媒體開展專題推廣,實現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在多家網絡平臺的同步傳播,擴大氣象服務品牌的影響力。3)多管齊下,鼓勵創新技術層面,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應當積極主動地嘗試使用新的設備和技術手段,給觀眾提供全新的視聽感受,甚至可能由此催生出新的節目形態。目前,視聽技術的主要發展方向是浸入式,也就是通過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來讓使用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強調現場的特點和受眾需求正好與之契合,所以,如何更好地利用最新的技術手段來讓觀眾感受到更真實的災害性天氣現場,將成為未來探索的方向與突破口。內容層面,電視直播類氣象服務節目可以嘗試改變現在一成不變的新聞語態,轉而使用更時尚更多元的表達方式,比如與自媒體語態的結合,與網絡主播語態的結合等等,也許能碰撞出新的火花。

作者:覃鑫 裴順強 單位:中國氣象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