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服務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1-04 00:49:5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氣象服務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氣象服務論文

暴雨洪澇氣象服務論文

1“14•07”流域降雨情況

2014年7月11日晚開始一輪強降雨自湘西北拉開帷幕,14—16日上半夜,強降雨帶穩定維持在沅水上游地區,16日下半夜至18日強降雨北抬至沅水中下游流域,強降雨中心位于沅水上中游地區的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懷化中北部地區。地處沅水流域下游的常德市,強降雨出現時間晚于中上游地區,持續時間短,累積雨量遠不及上游地區,然而由于位于沅水中游的五強溪水庫連續8次增加泄洪流量,加之與當地強降雨相疊加,使常德市沅水全線水位迅速飆升,逼近或超過歷史最高水位,全市共發生險情1000多處,其中潰垸性大險13處。

2流域水位情況

2014年7月11—18日,湘中偏北地區特別是沅水流域出現強降雨,11日8:00至18日20:00,湘西自治州中南部、懷化中北部地區累計降水量超過250mm,湘西吉首市累計降雨量達480.6mm,鳳凰縣累計降雨量達457.1mm,懷化辰溪累計降雨量達419.8mm,過程流域累計降雨量見圖2。受上游持續強降雨影響,地處沅水流域中游的五強溪水庫入庫流量不斷增加,水位逐步逼近保證水位108m。7月17日5:00,五強溪水庫下泄流量達到了26000m3/s,10:00沅水流域桃源站、常德站、漢壽站全面超過保證水位;17:00桃源站水位達到47.05m,突破1996年46.9m的歷史最高水位。與此同時,常德市境內沅水干支流地區也出現較強降水,導致沅水流域沿岸水位不斷上升,沅水流域桃源站7月17日23:00水位達47.37m,超過歷史最高水位0.47m,7月16日8:00至19日00:00,桃源站在警戒水位上運行了64h。此次沅水流域特大洪水持續時間長、強度大,給其下游地區農業、交通等行業及人民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據統計,此次特大洪水導致常德市140萬人受災,緊急轉移安置10.01萬人,倒塌房屋781戶1779間,嚴重損壞1727戶4195間,農作物受災面積13.5萬hm2,其中成災面積9.29萬hm2,絕收3.92萬hm2,直接經濟損失16.9億元。2預報預警從整個過程來看,常德市、縣2級氣象部門對此次暴雨過程在暴雨落區、強度預報基本準確,精細化程度也較高。常德市氣象臺提前5d關注了上游地區的強降雨及上游地區的大暴雨對下游地區水位的影響,特別關注到了中上游的五強溪水庫的蓄水情況,同時關注到強降雨帶后期會影響常德所轄區域。16—18日強降雨帶臨近常德市時,及時暴雨、雷電等災害性天氣預警信號,16日20:00至19日8:00共暴雨黃色、橙色紅色預警信號9次,共9縣(區、市)。據對市氣象臺此次過程的強降雨、暴雨等預警消息的提前量為5d左右,而對短時臨近預警信號提前量的統計,預警的提前量都在1h以上,部分預警的提前量在1~3h。

3氣象服務特點分析

“14.07”沅水流域暴雨洪澇決策氣象服務流程。根據決策服務工作流程,分析此次氣象服務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查看全文

農村氣象服務論文

1現代信息技術在農村氣象服務中應用的策略

如何做好新時期農村的氣象服務,應先從提高認識入手。在農村氣象服務中,農村氣象服務和現代信息技術猶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是2項同樣重要的工作。農村氣象服務要以現代信息技術為基礎和依托,因為沒有先進的技術和裝備,就談不上優良的氣象服務。

1.1轉變認識,貼近三農,提升氣象服務水平

在農村氣象服務的傳統認識中,經常把“天氣預報”混同于“氣象服務”,事實上,天氣預報是氣象業務,把預報當作服務的錯誤認識會導致氣象部門放棄了“農村氣象服務”的研究,還會產生重技術輕服務、重硬件輕軟件的思想。氣象服務是對農村用戶需求的滿足,農村氣象服務不僅要滿足農村用戶的需求,還要挖掘其需求,洞察其潛在需求,更要洞悉隱藏在農村用戶需求后面的思想、渴望和動因。氣象服務是氣象服務者將特有的業務服務產品與現代信息技術、現代通信技術和現代信息服務技術相結合,形成為用戶服務的解決方案。農村氣象服務是現代信息通信技術、氣象業務和農村用戶需求三者的密切結合。氣象部門要把農村用戶的需求變為氣象服務者的思想,氣象信息服務的技術、手段和產品,也要緊跟通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發展。

1.2堅持氣象信息品牌,堅持服務的主動權不動搖

氣象信息品牌是氣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氣象面向社會的服務,更多地體現在信息服務方面。綜合氣象信息平臺是面向社會大眾最直接、最實時的服務窗口,只有在綜合氣象信息平臺的支撐下,才能展現氣象信息服務的深度和廣度,展現氣象文化的魅力。氣象事業是一項基礎性的社會公益性事業,氣象工作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堅持氣象信息服務的主動性,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一是氣象信息權的專屬特性;二是氣象信息服務手段的全面保證;三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需要和突發臨時性的應急需要;四是氣象基本業務發展的需要。

查看全文

氣象服務效益評估論文

摘要:文章立足于理論和方法的應用上,對氣象服務效益評估在國內外的發展情況進行分析,對氣象服務工作在未來的發展的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業務進展

1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發展歷程

1.1世界氣象組織在氣象服務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世界氣象組織在評估氣象服務效益中發揮著積極作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世界氣象組織就開始重視水文和氣象服務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在1987年召開的氣象信息應用的會議上,就明確提出要對氣象服務中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加以重視。在1990年的專題會議上,層面分析了氣象水文服務對社會和經濟的影響,1994年的第二次會議上,則指出氣象服務效益不僅包括經濟效益,還包括生態和社會效益[1]。1.2國外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現狀分析。20世紀60年代,美國天氣局就對氣象服務的成本以及效益進行了分析,調查研究表明,氣象服務的國家收益和支出的比值為十比一。1992年,美國天氣局根據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對成本效益分析進行了調整。澳大利亞則是在1997年開展了氣象服務評估工作,在農村、城市和區域的中心開展問卷調查,對預報的準確度以及氣象服務的滿意程度進行調研,調查的結果主要是為改革提供重要的依據,進一步推進業務改革。

2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理論和方

法氣象服務效益將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進行整合,具有整體、層次和多元性的特點。氣象服務效益評估較為復雜,需要從理論的角度進行界定。2.1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理論基礎。1957年,有學者指出需要通過氣象服務來有效提升不同行業的經濟效益。我國是重要的農業大國,氣象對農業的經濟收益有著直接的影響,所以關注度較高。隨著社會對氣象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廣泛,人們開始思考氣象服務的屬性,對氣象經濟的概念進行分析。我們認識到氣象服務產品不僅是公共物品,也是生產要素。但氣象的不穩定性,很多的決策都是不確定性的,氣象服務效益在實踐和理論上概念不清晰,所以必須要推進氣象服務走上正軌[2]。2.2氣象服務效益評估的主要方法。氣象服務效益的評估工作,從實踐的角度進行分析,有著不同的劃分標準,為了加深認識,可以從較為普遍的氣象服務效益評估方式來分析。1)社會效益的評估。氣象服務滿意程度是衡量公眾氣象服務社會效益的重要標準,主要是用戶在使用了氣象產品和服務之后,對比自己的期望值,所產生的感覺。最常采用的評估手段是抽樣調查,對公眾的滿意度和實際需求進行跟進,并提出具體的改進意見。從目前來看,公眾氣象服務評估開始朝著客觀定量的方向發展。2)經濟效益的評估,國內外使用的比較多的經濟效益評估方法包括影子價格法、節省費用法和支付意愿法。支付意愿法是國內外普遍認可的公益性設施和服務效益的評估方式,很多公眾的氣象經濟效益的評估都是希望能夠通過支付意愿的方法來計算。從計算方法上來看,支付意愿法和節省費用法是一樣的,不同的是節省費用法主要是希望節省消費者的支出。影子價格法也是常見的一種公眾評估手段,每次撥通了一個號碼,就會扣掉通訊的成本,這樣每個人每次獲取天氣預報的影子價格也相應的就能計算出來。三個方法雖然應用的比較廣泛,但是還是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很多的氣象效益評估,都會同時使用三種方式,選平均值或者是有代表性的數作為最終的效益值[3]。

查看全文

三農氣象服務論文

1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

1.1農民缺乏氣象科學知識

就目前而言,三農氣象宣傳教育缺位,氣象主管單位因管理、人力、財力關系沒有將氣象科學知識及時添加到農民培訓內容中,也缺乏相關深入農村的氣象宣傳教育工作,導致農民欠缺氣象科學知識,懂得氣象科學知識的人嚴重欠缺。此外,農村中文化素質較高的人通常會選擇外出打工或經商,部分經濟條件較好的人也選擇遷居到大城市中,因此,無法在氣象服務信息中提出更多具有較強針對性的指導意見,嚴重降低了氣象信息在農村中發揮的作用。

1.2農業氣象服務針對性弱

農業氣象服務針對性弱主要表現在以下3個方面:絕大部分氣象單位只單純提供糧食生產服務,但沒更深入地提供經濟作物、環境保護、資源利用、林業、畜牧業和農副產品行業等項目的服務;各級氣象部門對當地農業生產情況不了解,導致在為地方政府和農民提供氣象服務時,未能提供針對性的解決方案和措施,在實際生產生活中,農民關注的焦點是天氣預報,尤其是農業年景預報、農事關鍵期,以及各種氣象災害事件的天氣預報;農業氣象未能提供一個能夠推廣良好技術及某一地區的農業種植布局的專業指導。

1.3氣象服務信息獲取渠道不通暢

查看全文

農村氣象服務對策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當前農村的氣象服務產品的需求、氣象信息傳輸渠道、科普教育宣傳、防雷安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由此提出氣象和相關部門還有各級政府各行職責切實解決農村氣象服務存在問題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農業農村農民;探討

引言

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始終是關系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特別是農業生產受天氣、氣候影響較大,各類氣象災害對廣大農民生命財產安全和農村社會穩定構成了嚴重威脅。根據中國氣象局統計,我國每年因各種氣象災害造成的農作物受災面積達5000萬公頃,受重大氣象災害影響的人口達4億人次,造成的經濟損失平均達2000多億元人民幣,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1%-3%,因氣象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80%在農村。因此,了解當前農村氣象服務狀況,提出改善農村氣象服務的應對措施,對于防御和減輕氣象災害,充分發揮氣象服務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的作用,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這里通過分析當前農村氣象服務所存在的問題,并由此提出了做好農村氣象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1.當前農村氣象服務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氣象服務產品滿足不了農村的需求。氣象服務產品單一,沒有針對農村實際需求的預報產品,如名特優農作物經濟作物生育期采摘期的氣象保障服務、新品種引種的氣候論證、養殖業發展的氣象服務、適應特色農業發展的農業氣候區劃等等在農村均還得不到;農業氣象災害、突發性氣象災害預報農民很需要,但不能及時得到;農民要求低溫凍害、高溫干旱、臺風暴雨等各種氣象預測預報產品要更及時、更準確、時效性要更長,并盡可能的定點、定時、定量。

查看全文

休閑農業氣象服務論文

1、休閑農業的發展現狀

1.1休閑農業基本概況休閑農業是指利用田園景觀、結合農林漁牧生產、農業經營活動、農村文化及農家生活,發展觀光、休閑、旅游的一種新型農業生產經營形態,其特色主要在于滿足人們對農村自然環境和農村人文活動環境的向往。休閑農業以與大自然密切相連的農業為基點,以鄉村休閑為最大的賣點在國內得到迅猛發展,先后形成了農家樂、休閑農場、民俗度假村和休閑農業生態園等形式多樣、功能各異的模式和類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國共有8.5萬個村開展了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活動,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經營主體達到170萬家,其中農家樂150萬家;從業人員2800萬,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6.9%;年接待游客8億人次,實現營業收入超過2400億元[3]。同時,“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費方式的轉變、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都為休閑農業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1.2休閑農業面臨的氣象災害休閑農業是以農業和農村為載體,傳統農業和休閑旅游業相結合的一種新型生態產業。農業生產在種類、品種和布局上都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高投入、高產出的果樹、花卉、茶葉、反季蔬菜、水產養殖等特色農產品占據主要地位,通過人工規劃布置,與田園風光相結合,營造一種回歸自然鄉村的氛圍。但這種人工農業生態系統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嚴重不足,大風、暴雨、冰雹、雷電、強降溫、大雪、連續高溫以及連續陰雨寡照等氣象災害都可能造成經濟損失。大風天氣會使農作物葉片機械擦傷、苗木倒伏、樹枝折斷、落花落果而影響產量。暴雨天氣會致使田塊受淹,影響作物生長和品質。冰雹和大雪都會破壞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對棚內農畜產品帶來嚴重損失。2013年4月山西陽泉出現暴雪天氣全市塌損溫室104個,大棚41個,露地蔬菜受凍面積50畝,涉及14個鄉鎮20個基地,直接經濟損失500余萬元。連續的陰雨寡照常常造成種子霉爛、發芽,病蟲害的滋生蔓延,導致作物減產。夏季熱雷雨能導致魚塘殘渣加速分解,水中還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魚類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溫在25-35℃、久晴不雨時,草魚出血病流行。強雷暴天氣還會使大面積鋼架大棚以及戶外務農人員遭受雷擊事故。全國雷電災害統計報告顯示,全國每年都有多起農民田間務農遭雷擊身亡事件。由此可見盡管很多農園采用了溫室、大棚、人工氣候室等現代化農業設施,通過環境調控為動植物生長提供適宜的溫度、濕度、光照和空氣等環境條件,一定程度上擺脫了對自然環境的依賴。但仍然受到自然氣候條件(如光、溫、水)的約束[5,6],氣象災害更對休閑農業具有直接破壞的影響,多發的災害天氣還會影響農園的經營。

2、休閑農業氣象服務需求分析

2.1、高效準確的災害性天氣預報和預防措施天氣變化時刻影響著農業生產,農園依據每日常規天氣預報合理安排農事,但突發性天氣事件往往給農業生產帶來不便。準確率高、傳遞速度快、預報提前量長的重大災害性、關鍵性、轉折性天氣預報服務效果顯著。調研中無錫江陰一位農莊老板談到去年10月收到氣象與農業部門聯合的大風天氣預警短信后,及時對園內葡萄架和果樹進行加固和防護,避免了數十萬元損失。同年8月西安灞橋區村民幾年來苦心經營的150畝葡萄園遭受大風破壞,預計損失達300萬元。如果農園都能提前了解到各類災害性天氣的預報和預警,就能及時采取措施減少損失。同時由于廣大務農人員對氣象災害了解甚少,及時獲悉氣象災害的研究成果和預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閑農業防災減災能力。

2.2、微氣候的監測和研究農業微氣候監測是指對溫度、光照、濕度、風向、風速、氣壓等氣象要素進行連續不間斷觀測,通過研究分析,準確定量各類動植物優質生長的生態條件和氣候指標。準確的氣候測報改變了過去天氣預報區域性大,生產活動較為被動的狀態,使得種養殖過程中施肥、殺蟲、喂飼料、清潔等工作時效性更強,生產效率得到廣泛提高。同時在人工環境(溫室、大棚、人工氣候室等)中開展微氣候監測可以掌握氣象要素隨外界環境變化的規律,一些現代化農園通過科技手段調節室內的微氣候指標,可以控制農產品的生長指標,提高農產品的產量和品質。

查看全文

三農氣象服務論文

一、三農氣象服務存在問題

1、缺少多樣性。農業氣象要素包括空氣溫度、土壤溫度、濕度、雨雪、蒸發量、光照、冰(霜)凍等,這些要素從不同的側面、非線性地影響植物和動物的生長發育。對作物生長、發育來說,土壤溫度、管層內氣溫要比大氣候條件下的空氣溫度更重要。現如今氣象臺公開的氣象預報信息只包含晴雨、空氣溫度和風等三各方面,這與越來越精細化的農業生產管理要求極不相適應,更不能反映種植類氣象信息產品和養殖類氣象信息產品的不同特點。

2、缺乏準確性。預報預測水平有待于提高,特別是災害性天氣的精準率低,無法滿足社會對氣象日益增長的需求。當前的氣象信息只著重定時,在特定時間內氣象信息,而很多農民都不能長期定時坐在電視機前關注氣象信息,很容易會錯過氣象信息,導致災害信息農民無法及時獲取。

3、缺乏及時性。建設專業化的農業氣象監測預報預警系統,提高氣象預警信息覆蓋面,完善公共氣象服務通信網絡系統,建立天氣警報無線電臺系統,擴大信息覆蓋的范圍,升級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制作系統,增加氣象服務信息播報頻率和內容。針對以上三農氣象服務存在的問題,必須采取有效地措施以提升三農氣象服務能力,保證農民的經濟效益,促進農業健康發展。

二、如何提升三農氣象服務能力的有效措施

近年來,由全球氣候變暖所引發的氣候變化造成氣象災害連續發生,給農村經濟帶來嚴重影響。而有效的氣象信息能幫助農民規避風險,因此,氣象部門要全面加強為農服務建設,大力提升農業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及時將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傳輸給農民,充分利用準確、及時的氣象防災減災信息指導農業生產。

查看全文

現代農業氣象服務論文

1寒亭區現代農業發展現狀

現代農業是寒亭區的第一產業。近年來,寒亭區不斷加大農業產業調整,把著力點放在發展品牌農業上,努力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經濟發展。全區已培育形成了以鄉鎮為主體的一批知名農業品牌,以濰縣蘿卜、固堤西瓜、高里甜瓜、雙楊蘆筍、朱里大姜等“5個萬畝農業園區”為核心的特色產業集聚帶初步形成,全區已建成標準化種植小區870處。圍繞綠色有機農產品的消費需求和樂居農村的休閑需求,以生態為本、科技為魂,打造全國最大的多功能現代都市農業示范區。

2寒亭區現代農業氣象服務現狀

寒亭氣象局農業氣象業務為國家基本氣象觀測站,在做好基本的農業氣象觀測工作的基礎上,不斷拓展為農氣象服務領域,完善氣象為農服務兩個體系,針對都市農業、設施農業、特色農業開展不同形式的氣象服務。

2.1基礎農業的氣象服務現狀

每年制定本地農業氣象服務周年方案,按照春耕春播、夏收夏種、秋收秋種服務方案開展工作,及時通過旬報、月報、墑情報和不定期農業專題分析等形式開展氣象服務。

查看全文

關于公共服務體系的氣象服務論文

一、公共氣象服務現狀

漢中市縣兩級氣象部門承擔著國家和地方氣象事業工作,實行氣象和地方的雙重領導、雙重計劃財務體制。氣象事業堅持科技型、公益性和基礎性,瞄準地方政府需求,大力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強化氣象依法行政和氣象社會化管理,積極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發揮重要作用。隨著氣象災害監測能力的不斷提高,氣象災害防御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增強,氣象服務的社會效益得到公認。為更好履行氣象防災減災職能,漢中市氣象部門工作總體目標是:建設覆蓋鄉鎮的高時空分辨率和觀測精度的氣象災害監測網和面向農業、林業、旅游、交通等行業服務的特種氣象觀測網;提高預報準確率,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達到90%以上,暴雨過程預報準確率達到70%;實施環境氣象服務工程,實現大氣、水文、環境、生態等方面的數據信息實時匯交、存儲、共享和服務;提高氣象災害預報預警時效性,強化山洪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和風險預防,確保提前20分鐘以上發出預警信息,覆蓋率達到95%以上;推進氣象管理工作和業務工作的法制化、標準化,提高行政執法能力和水平,加強氣象法律法規和科學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為推進氣象現代化建設創造良好的氛圍。目前,漢中市公共氣象服務主要有決策氣象服務、公眾氣象服務、專業及專項氣象服務,主要承擔為黨政各部門的領導提供決策氣象服務,為廣大市民和群眾提供公眾氣象服務,為有關行業和單位提供專業、專項氣象服務。決策氣象服務產品主要有為政府領導提供的“重要天氣報告”、“重大氣象信息專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臨近天氣預報”等;公眾氣象服務主要是通過氣象信息顯示屏、手機短信、12121氣象信息平臺、網站及電視天氣預報等形式向公眾洋縣及周邊城市天氣預報、旅游景區預報、森林火險氣象等級預報、地質災害氣象等級預報等;專業、專項氣象服務主要是根據用戶需求,提供專業天氣預報、中期天氣預報、時段天氣預報、節日及重大活動專題天氣預報等。

二、存在問題及其原因

雖然我們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效益取得顯著提高,但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和頻發的自然災害對氣象服務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我們的公共氣象服務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需求。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氣象服務產品由于技術條件原因,尚缺乏更精更細的加工,在服務產品的形式、內容及通俗易懂等方面與服務需求有脫節的現象;二是基層人員緊張、人才缺乏,服務水平和能力與需求尚有較大差距;三是公共氣象服務經費投入不足,服務能力建設滯后,特別是為“三農”服務工作推進難度很大。上述問題有的是技術發展的原因,有的受體制約束,但影響公共氣象服務能力和效益的主要因素還是地方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投入不足反過來也制約了氣象服務的整體效果。

三、解決對策

為促進基層公共氣象服務的可持續發展,我們考慮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謀劃和解決公共氣象服務方面存在的問題:

查看全文

氣象科技服務的問題及提議論文

循化縣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發展狀況

氣象科技服務領域得到拓展循化縣氣象科技服務初始,相繼開發了氣象聲訊電話12121、彩球、氣象影視廣告、防雷工程檢測等氣象科技服務內容;隨著科技的發展,又取得了人工增雨、興農服務、生態環境監測、旅游景點電視天氣預報、氣候資源開發利用等服務領域的拓展,已全面深入到了循化縣農牧業、工業、旅游業、生態環境保護、道路交通等各個領域。其中在興農氣象科技服務上,針對該縣特色產業辣椒病蟲害防治上,根據當地氣候條件,經過精心研究和試驗為防治病蟲害、增加農民收入提供了科學依據;又通過組織實施“冬小麥茬地移栽玉米”推廣試驗,調整了循化種植業結構,實現了一年兩熟種植制度。氣象科技服務能力和手段得到提高2003年循化縣氣象局增設縣人工影響天氣管理局、縣防護雷電管理局和生態環境監測站,管理、指導和組織實施該縣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組織管理防雷減災工作。測報業務實現自動化以及局域網的組建,使得監測范圍內氣象數據更加精確、完整,并在一定范圍內實現了資料共享,提高了天氣預報預警準確性和時效性,提升了氣象科技服務水平。氣象科技服務步入法制化軌道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青海省氣象條例》等法律法規規定,依托電視、報刊、網絡氣象日等進行氣象法律法規宣傳,擴大氣象法律法規的社會認識和影響,為氣象行政執法工作的順利開展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從而有利于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開展,切實規范了氣象信息服務、防雷管理、大氣探測環境保護等業務,氣象科技服務逐漸走上了法制化軌道。

氣象科技服務發展存在的問題

氣象科技服務管理法規尚不健全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中明確規定氣象臺站在確保公益性氣象配套的氣象無償服務前提下,可以開展氣象有償服務,但對于氣象科技服務工作的管理法規還幾乎為一片空白,還未對氣象有償服務管理及商業性氣象服務管理等進行單項法規制定,導致氣象科技服務出現一些行為不規范或監督管理不力等問題出現,阻礙著氣象科技服務的健康、順利發展。氣象科技服務投入相對不足氣象科技服務的開展,為氣象部門作出的經濟貢獻呈逐年增長,但同時,要求氣象部門對氣象科技服務產業的投入也逐年增大,技術裝備設備、業務體系建設、人員隊伍技能提高、組織管理等方面已遠遠不能適應氣象科技服務自身發展需要,使很多氣象服務業務的開展過程受到嚴重瓶頸制約,不利于氣象科技服務工作遵循社會發展規律的健康成長。氣象科技服務效益和科技含量不高近些年,循化縣氣象科技服務取得了一定效益,但從整體效益來看,還存在著很大的效益空間未開發,一些氣象科技成果尚未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應用于各行業,而且氣象科技服務產品科技含量低,創新能力差,不能切實依據用戶需求開發出一些有針對性、專業性的氣象科技服務產品,一些以公益氣象服務產品替代商用服務產品的氣象科技服務缺乏發展后勁,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發展建議

深化內部改革,規范管理機制目前,循化縣氣象局氣象科技服務工作還處于規模小、層次低,缺乏規模化發展的狀況,應借鑒企業管理體制,完善運行機制,創新發展模式,建立適應市場發展需求的服務實體,在規范運作上下功夫。通過理順關系,將所有工作納入規范化運作軌道,切實做好服務本質工作,杜絕發生只收費不服務的現象,提升氣象部門氣象科技服務形象,并依法進行氣象科技服務項目管理。加大投入,提升氣象科技服務能力統籌規劃,積極爭取縣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以及相關部門的理解、支持,加大科技服務投入,像抓基本氣象業務系統一樣做好氣象科技服務系統建設,為不斷強化氣象科技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奠定基礎,進而推出科技含量高、針對性強的服務產品,切實提高氣象科技服務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實現氣象科技服務與氣象基礎業務的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發掘支柱產業潛力,不斷培育新增長點防雷服務是循化縣氣象科技服務領域中的重要支柱項目,包括防雷工程服務、防雷檢測服務和雷擊災害評估等。氣象科技服務人員首先認識到雷電災害的危害,增強憂患意識。并利用雷擊事故通過電視、網絡、報刊等媒體進行大力宣傳教育,引起社會及相關行業對雷電災害的重視,為穩固、長遠開展防雷服務工作打好基礎,進一步開展新興服務項目雷擊風險評估業務。同時全局上下要集思廣益、創新思維、凝心凝力,緊跟市場發展動向,不斷培育氣象科技服務新增長點,如加強特色農牧業獨立小氣候監測、預警等。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