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的學科借鑒

時間:2022-02-15 11:16:56

導語: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的學科借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的學科借鑒

摘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需借鑒和吸收其他學科的優秀研究成果。本文借鑒了傳播學、語用學、修辭學、播音學等多門學科的相關理論知識作為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研究的學科借鑒,對于完善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有著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學科借鑒

馬克思說:“我們的世界是普遍聯系的世界”,因此,任何學科都不可能是孤立地存在,它一定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同其他學科有著密切的聯系;它的發展完善,也一定會以這樣或那樣的方法來對其他學科的優秀研究成果作以借鑒和吸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如此,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的研究更是如此。具有藝術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借助語言這一載體,根據受教育者的特征和教育場合的特點,在語句合乎邏輯、語法規范、修辭妥帖的基礎上,能夠以完美的手段和技巧、獨特的方式和內容使理論的表述具有審美性、感染力、獨創性和表現力,從而使受教育者與之產生情感共鳴和良性互動,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此,要想使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真正實現上述的藝術效果,我們就應該借鑒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修辭學中的修辭格以及播音學中的語言表達技巧。

1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

傳播學是以人的社會交往過程為基本研究對象。在整個傳播過程中,受眾是信息傳播的“目的地”,同時受眾又是傳播效果的“顯示器”。受眾,就是信息接受者或傳播對象。在傳播過程中,受眾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眾多人。受眾作為傳播過程兩級中的一級,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受眾既是信息的消費者,又是傳播符號的“譯碼者”,更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受眾不僅僅是被動的接受信息,有時受眾也將直接參與到傳播活動過程中。關于受眾,學者們將其歸納為:個人差異論、社會類型論、社會關系論、滿足需求論、社會參與論五種。個人差異論認為受眾成員心理或認識結構上的個人差異,是影響他們對媒介的注意力以及對媒介所討論的問題和事物所采取的行為的關鍵因素。①這種觀點認為:傳播者在進行傳播前應該考慮受眾個體的性格、愛好、興趣、態度、信仰、價值觀等因素,選擇與之相適應的信息進行傳播。社會類型論認為,受眾會根據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等方面的相同或相近性,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受眾群體。社會關系論認為,受傳者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圈,受眾在接受信息時會受到生活圈中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和約束。滿足需求論,也叫“使用與滿足論”,認為:受眾是能動的媒介使用者,受眾不再被動接受,而是主動地選擇自己所喜歡和所需要的媒介內容和信息。社會參與論認為,大眾傳播媒介應是公眾的講壇,而不是少數人的傳聲筒。公民及其團體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傳播者。信息的傳播還要考慮受眾的接受需要、接受動機、心理傾向等因素,以保證傳播的實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語言這樣的傳播方式來完成同受教育者的溝通與交流,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與宣傳。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就猶如傳播活動的兩級,好比傳者與受眾的關系,因此,借鑒傳播學中的受眾理論研究,對于更好地了解思想政治教育中受教育者的需求和接受特點,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傳播不無裨益。

2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

語用學是語言學的一個新興領域,迄今不過幾十年的發展歷史。關于語用學的定義,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差異,但歸根結底,語用學是一門研究如何理解語言、如何使用語言、如何使語言合適、得體的學問。它從說話者和聽話者的角度,把人們使用語言的行為看作受各種社會規約制約的行為,研究特定語境中的特定話語,著重說明語境可能影響話語解釋的各個方面,從而建立語用規則。②語境和言語行為,是語用學中兩個重要的概念。語境,簡而言之,就是言語理解和表達的環境。語境這個概念,是由馬林諾夫斯基在1923年提出來的,他將語境分為兩類:一是“情景語境”(contextofculture),指言語行為發生時的具體情況。二是“文化語境”(contextofculture),指說話者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費斯將馬林諾夫斯基的“情境語境”這個術語規定了以下范疇:參與者的有關特征;有關的事物,非語言性、非人格性事件以及言語行為的效果。語境的功能體現在對意義的表達和理解所產生的影響。語境的功能也并非獨立發揮作用,它是參與、協助話語的表達和理解過程。從說話人角度看,語境的作用表現為:根據交際目的,確定說話的大體內容;根據交際場合,確定說話方式;根據交際條件,確定交際渠道。從聽話人的角度看,語境的功能包括確定指稱對象,消除歧義,充實語義。③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說話者和聽話者之間交流和溝通的橋梁,如何使橋梁更好地發揮作用,我們應該借鑒語用學中的語境理論,充分考慮到“情境語境”和“文化語境”兩種不同語境形式,根據說話人和聽話人的主客觀因素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表達手段和表達內容,盡可能使聽話人確定指稱、消除交流中的歧義、充實語言表達的語義。

3修辭學中的修辭格

修辭學大概起源于公元前500年前后,是一門古老的學科,中西方對修辭學的研究路徑不同,特點各異。在西方,由于古希臘人建立起來的民主制度,為各種形式的演講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公民聚會、禮儀場合以及法庭辯論等,都需要進行口頭陳述和爭辯,言辭應用的效果直接決定著事物的成敗。④因此,人們開始了對話語論辯術的關注和研究。在西方對修辭學有系統性研究的當數亞里士多德,其專著《修辭學》和《詩學》都是代表性的學術作品,對后來修辭學的發展影響深遠。辭格,是修辭學的主要內容,又稱“修辭格”,或“修辭手法”,是語言重要的表現手段。無論是西方還是中國傳統的修辭學,都以辭格的研究為終級情懷。自古以來,學者們對辭格的定義各不相同。但通俗來講,辭格就是人們為了提高語言表達的生動性,提高語言表達的效果而對語言的一種特殊的運用。現代漢語中已被人們認知并定義的修辭方法共有63大類,78小類,我們常見的修辭格有:比喻、比擬、對比、夸張、借代、設問、反語、排比、對偶、頂真、拈連、雙關、移覺、通感等等。辭格是使語言藝術化的重要手段,它不僅要使語言表達通順、準確,而且要使語言形象生動、音韻和諧、節奏強烈、愛憎分明、內容深刻、富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⑤提高語言的形象性、感染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充分運用修辭方法。好的修辭手法將賦予語言信息和美感雙重價值;好的修辭手法能夠恰到好處地跨過邏輯的局限,讓思維在語言的天空自由翱翔;好的修辭手法可以突破舊的語言表達方式,創造出新的語言組合形式。學習并掌握修辭學中的修辭手法,并將其靈活恰當地運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表達的過程中,這將會使思想政治教育語言更加新穎、靈活、富有個性,充滿感染力和吸引力,因此必然會調動起受眾的學習欲望和興趣,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4播音學中的語言表達技巧

播音學是以播音創作為研究對象,研究播音創作發生發展的規律。播音學,是一門獨立的新興學科,它是在實踐中發展起來的,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它有自身的矛盾運動規律和自己的質的規定性,不能被某一學科所代替。播音最重要的載體是語言,廣播電視播音中主持人優美動聽的語言,讓人們喜歡聽、愿意聽,甚至產生情感的共鳴,這與主持人的語言表達技巧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語言在表達過程中,學習和借鑒播音學中的語言表達技巧,更能夠有效地解決思想政治教育語言藝術性所要求的吐字清晰,聲音洪亮;富有節奏,聲情并茂;體姿相助,通俗易懂的問題。有聲語言和副語言是播音創作的手段,也是播音創作活動的重要環節。有聲語言是由發聲和表達兩大要素構成。發聲要素包括:氣息控制、口腔控制和吐字歸音。氣息是發音的動力,聲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的變化都與氣息關系密切。用胸腹聯合呼吸的氣息方式,給說話者較穩健的語言狀態提供保障,避免發生情感激昂時“讀破音”的現象。有利于豐富情感表達時的不同需要,同時對說話者的嗓音起到保護的作用。口腔既是有聲語言的構字器官,又是語言用聲最重要的共鳴器官,很好地控制口腔狀態,可以為說話發音提供一個良好的語音制造場和良好的共鳴環境。吐字歸音,關系到字音的清晰、響亮、完整,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語言風格。平時有些人“口齒不清”、“吐字含混”、“吃字”等現象,都是因為吐字歸音存在問題。有聲語言的表達要素包括內部技巧和外部技巧。外部技巧有:停連、重音、語氣、節奏。外部技巧的運用可以使語言表達得清晰準確,生動具體,情感豐富語流富于生命活力,富于動態美感。內部技巧有:情景再現、內在語及對象感。情境再現,是創作主體的二度創作過程,能夠激發表達者的內心真實感受,調動表達者的豐富情感,是對內容從理解到表達的橋梁。除了有聲語言之外,在語言表達過程中,人們的表情、眼神、體態、服飾等副語言,也都傳遞著信息,表達著情感。“副語言”或“無聲語言”,在傳播學中也被稱作“非語言符號”。它是指語言以外,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受到的姿態、笑貌、顏色、氣味以及其他所有傳播符號的總稱。副語言大多是以其輔助、伴隨功能與有聲語言表達一起來傳遞信息的,對有聲語言表達具有補充、強調、調節的作用。比如用微笑表示親切感,用緊鎖的眉頭表示憤怒,用大幅度的手勢表達詼諧幽默等。副語言的運用增強了語言表達的形象性、可感性,能夠吸引受眾的注意力,增強傳播的效果。運用好副語言,對有聲語言的表達能夠起到強化、豐富、修正和補充的作用;運用得不好,則會弱化或干擾信息的傳遞。

借鑒受眾理論、語境理論、修辭方法和語言表達技巧,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和需求,把握教育的語境和特點,運用豐富多彩的修辭方法,掌握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的表達技巧,這將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語言感染力,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語言的藝術性。

作者:徐麗穎 單位:遼寧文化藝術職工大學

注釋

①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4.

②戚雨村.現代語言學的特點和發展趨勢[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147.

③何自然,陳新仁.當代語用學[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119-120.

④崔應賢.修辭學講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2:1.

⑤曹艷偉.政治語篇中的辭格研究[D].吉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13.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3.

[2]姚喜雙.播音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