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學發展想法
時間:2022-09-19 05:09:00
導語:政治學發展想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編者按:在21世紀即將到來之際,政治學對未來社會的全面發展、協調經濟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和其他體制改革的發展,解決改革中出現的新問題,克服社會不穩定因素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為此,本刊特邀部分學者就政治學的發展問題,談他們的見解。
全球化背景下的政治與政治學
(張志堯副教授)
世紀之交的人類世界,正在發生著一系列的重大變化。以公共權力為核心的政治現實,必將受到經濟、科技、社會及文化等方面變化的影響。全球化即是這一系列的重要變化之一,它已經并將繼續對人類的政治生活發生重要影響。
全球化乃是一種全球范圍內的民族國家間日益緊密的相互依存狀態。它以經濟貿易、金融的全球聯系為動力。交通、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為全球化提供了強力的支撐和結實的紐帶;而一系列危及人類生存的共同問題則從反面作為一種壓力推進著全球化的進程。全球化的一個突出表現是相互交錯的地區聯合體的紛紛建立。
全球化的重大政治后果之一,是它在日漸模糊著仍然很清晰的民族國家的疆界。科技、信息、價值觀、污染、、疾病等等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民族國家的疆界對于它們不具有太大的意義,而民族國家卻不能忽視它們的存在。從政治方面看,一個國家的政治法律制度的變革、政策的制定及實施、政治文化的形成與變遷無不受著全球化的影響。處于變革與發展中的民族國家尤其如此。
政治學乃是社會科學中最具現實敏感性的科學。全球化所帶來的政治現實的深刻變化,要求政治學者對政治學中一些相關的概念、范疇、原則、理論和方法進行反思,做出修改、補充,并發展與創新,這是時代賦予政治學者的歷史性使命。而中國的政治學者的任務就更加艱巨,一方面要補課、繼續堅實原本薄弱的基礎,同時也更需要關注新的現實并給出自己的解釋與結論。
國際格局多極化與全球戰略
(劉清才副教授)
蘇聯解體后,兩極格局終結,國際格局正出現多極化的發展趨勢。從全球戰略關系上看,形成“一超四強”的結構狀態,即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歐盟、日本、俄羅斯和中國構成四大強國。它們以美國為圓心,分別構成了三個大三角關系,即美國、歐盟和俄羅斯構成的大西洋三角關系;美國、中國和日本構成的太平洋三角關系;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構成的戰略三角關系。它們構成了當代國際政治舞臺上的五大主角。它們的相互關系及發展走勢直接關系到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世界大國。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綜合國力的增強,極大地加強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它對于維護亞太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反對美國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際政治學的研究要加強國際政治意識,要面向21世紀研究國際政治理論,從全球戰略角度去研究國際關系的變化,科學地制定21世紀的國際戰略。
對中國政治學發展的幾點思考
(張賢明博士生)
政治學在我國是有待加強的一門基礎性社會科學,為此在政治學的研究過程中,我覺得有這樣幾點應該注意:第一,擺正政治學研究的學術性與政治性的關系。與其他社會科學相比,政治學更具敏感性。在某種意義上,它既是學術問題,又是政治問題。因為從科學分類的角度看,它是學術問題,而從其內容來看,又不能不關涉到現實政治現象。作為學術問題,政治學研究的是理念問題,有研究者主體選擇的可能與自由,但作為政治問題,它又要受制于客觀現實。因此,如何既以學術的態度來研究政治現象,又以對國家、社會、人民負責的態度作出科學的回答,為現實政治提供理論指導和服務,是政治學研究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問題。只有從學術的態度來研究政治學,政治學才不至于停留在對現實政治的闡釋與論證的水平上,而是提供理論指導;只有以對國家、社會、人民負責的態度來研究政治學,政治學才可能獲得生存空間與發展的可能性。第二,著力于政治學基本范疇研究。我國政治學研究的歷史還不長,政治學的基本范疇問題急需認真地清理、概括和總結。從我國政治學研究的現狀來看,研究隊伍越來越大,涉及的領域越來越廣,但沒有基本理論的支撐,正常的邊緣交叉學科的研究會缺乏根基、難以深入,政治學本身也難有長足進展。第三,關注社會現實政治問題。社會科學的生命力在于社會現實的發展,政治學也不例外。只有密切關注社會現實政治問題,捕捉其熱點,并作出有說服力的分析論證,政治學研究才有其現實根源,從而才會有不斷發展的動力。
政治學研究必須面向現實貼近現實
(孫曉春副教授)
有人說,政治是“分配價值的價值”,可以說,政治是決定一個民族社會生活的質量的最為關鍵的要素。所以,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忽視政治學研究與政治學的學科建設。政治學在我國剛剛恢復了十幾年的時間,在這十幾年的時間里,在老一代政治學家和廣大中青年學者的共同努力下,政治學研究與學科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不過,我們也應該看到,中國社會政治、經濟形勢的飛速發展,正不斷地為政治學研究提出新的課題。
在社會科學領域,任何一個學科所取得的實質性的進展,都有賴于基礎理論的進步。十幾年來,我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下,建構了中國特色的政治學理論體系,這是改革開放以來政治學研究最為顯著的成就。不過,我們也應該承認,對于每一個學科來說,都不存在能夠以不變應萬變的理論與方法。政治學的發展,需要我們在不同的研究領域,針對不同的研究對象,由不同的研究者建立起各不相同的分析框架。馬克思主義政治理論是指導我們從事政治學研究的指導思想,但是,不同于其他學科的政治學專業理論與方法卻仍然需要我們去建構。
近年來,國外60—70年代的一些政治學研究成果,諸如以繆塞爾·享廷頓為代表的秩序學派、以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學派的理論以及李普塞特的政治社會學理論、盧西安·派伊的政治文化理論,都被介紹到了國內,這對于我國政治學研究的方法產生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到目前為止,我們對于國外政治學的研究成果大體上還處于介紹、引進的階段,真正地消化還需時日。如何在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指導下,在融匯貫通國外政治學研究的成果的基礎上,建構出理論分析框架,無疑是世紀之交政治學研究最為艱巨的任務。
目前,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傾向是十分注重政治學的實用性,從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政治學類指導課題來看,應用研究的課題占了絕對的比重。可以說,這是由政治學科自身的屬性決定的。但是,我們在注重應用研究的時候,切不可忘記,所謂應用,在實質上是理論與方法的應用。如果沒有堅實的理論的根基,應用很可能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由于學科自身的特點,政治學研究必須面向現實,怎樣使政治學研究更加切近于現實,需要我們對于二者之間的關系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往,人們十分強調學術研究服務于現實,這無疑是對的。不過,政治學研究與現實之間,終究并不只是簡單的服務的關系。應該說,現實之于政治學科,它首先是研究的對象,然后才是服務的對象。世紀之交的政治學研究,一方面要對于當代中國基本的政治、經濟制度的合理性的闡釋,另一方面,尤需加強對于社會生活中具體的政治過程的客觀描述與研究、對于公共政策的評估、對于國內外重大政治事件及其發展趨向的探索性研究等等。只有這樣,政治學才能在社會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建構政治學理論體系的思考
(鄭維東博士生)
當下政治學的落后與社會發展對政治理論的要求相差甚遠。盡管十多年來我們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就整體水平而言,仍處于一種不能令人滿意的局面。因此中國政治學要在下世紀有長足的進步,就必須構建自己的政治學理論體系。
1.重視基礎理論研究。對于基礎理論的重視,我的理解是,應重視對一些基本概念范疇和價值的研究,對任何一門學科來說,基本概念的成熟是該學科成熟的標志和條件,沒有這個前提,無法構建學科大廈。這一點,對初建的中國政治學而言,尤為重要。沒有對政治基本性質的正確理解,就無法擺正理論研究的位置;沒有對政治學基本范疇(如政治、權力、共和、憲政、民主……)的深入理解,就無力進行深層次的理論研究和理論構建;沒有對政治的基本價值(公平、正義、人格、自由)的研究,就無法理解政治理論存在的合理性。所有這些,歸為一點,就是真正重視政治學基礎理論的研究。
2.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重視研究方法的更新。方法固然受制于該學科,但新的合適的方法又能引導學科走向繁榮。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象社會學的一些方法,理當成為政治學研究的當然手段。
立新體系形成新學派
(寶成關博士生導師、教授)
展望21世紀的政治學研究,我認為首先應對中國政治學的歷程做個簡要回顧。
中國政治學在古代內容雖很豐富,但一直與倫理學、哲學、歷史學糅合在一起,始終未形成獨立學科。把政治學當作獨立學科進行專門研究,是本世紀初才開始的。因此說到中國政治學的發展,其特點一是起步較晚;二是受西方政治學影響較深,從早期著作到建國前各大學的流行教材,大都以介紹西方政治學說為主;三是解放前的政治學研究,無論在理論、方法還是研究對象方面,大都未能擺脫傳統政治學的窠臼,更未形成新的完備理論體系。解放后,政治學研究一度被取消,改革開放后始得以恢復和重建,至今雖僅十幾年時間,卻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一是適應改革開放的需要,注重了現實政治問題的研究;二是開展了政治學理論和方法論的研究,初步建立了中國政治學的學科體系;三是對國外政治學理論與方法的介紹及研究,也有所加強;四是出現了把政治學與其他學科結合,進行綜合研究的趨向,使我國政治學研究領域不斷拓寬,視野更為開闊,并在政治學界出現了各具特色的幾大理論框架。這些成績的取得固然可喜,值得肯定,但總的來說,由于我國政治學學科發展的時間甚短,與國外政治學研究以及國內其他學科相比,仍很不成熟,尤其在基礎理論的研究方面還很薄弱,已經出現的幾大理論框架,均尚未形成完備的理論體系。因此,在未來的21世紀,中國的政治學研究,如何獲得體系性的構建能力,創立新體系,形成新學派,為馬克思主義政治學理論的發展和創新,做出突破性貢獻,應是我們的光榮使命和奮斗目標。
培育和強化公民意識
(周光輝副教授)
在社會轉型時期,現代社會主體的培育和塑造問題已愈來愈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我看來,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主體就是自尊、自立、自主、自律、自強、負責的公民。造就現代社會的公民,最重要的是培育和強化公民意識。對此,政治學理論工作者應當而且可以有所作為。
公民意識是對公民角色的自覺體認和所持有的基本態度。培育公民意識,首先要明確公民的基本涵義,現代意義的公民是指具有獨立自主和平等人格、合法享有一定的權利并相應承擔一定義務的個人。作為公民在與他人的關系上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與國家的關系上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具有獨立人格是公民的本質特征。長期以來,在人們觀念中把公民視為群眾,這實際上是封建等級觀念和群體本位觀的一種反映。這種群眾觀念是以把人分為上下等級為前提的,群眾的每個成員不具有獨立性和自主性,僅僅是群體中的一員。在一定意義上說,群眾觀念不過是臣民心理的現代表達,它與現代公民觀念是根本相悖的。
培育公民意識,關鍵是培養權利意識、自律意識和責任意識。所謂權利意識,是公民對自身的權利,包括財產權利、契約權利、勞動權利和消費選擇自由權利的自覺體認和維護。公民權利意識是把權利看作是一種普遍性的存在,即視其他人享有與自己同等的權利。否則,權利就成為自私的代名詞。所謂自律意識,是公民自覺按照道德和法律規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自我評價、自我約束和自我調整。自律的本質特征在于公民把法律和道德內化為自身的信仰,在社會生活中,遵守法律和道德要求不是出于無奈和外部的強迫,而是一種自覺。所謂責任意識,是公民在享有自由時對自己所承擔的社會角色的自覺體認,并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任何個人都是社會的成員,不僅有權利享受這個社會為他提供的各種條件,而且也有義務為社會條件的健全和完善盡一份責任。人們在追求自身的利益的過程中,不但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也要對后代負責;不僅要對他人負責,也要對社會負責。
加強比較研究提供模式選擇
(王彩波副教授)
發展理論是當代社會科學研究中一個經久不衰的課題,而東亞發展模式對傳統發展理論提出了有力挑戰。目前對東亞發展模式的研究已成為國內外學術界一個熱點。特別是在經濟發展與政治發展以及政治發展與行政改革的關系上,它為發展中國家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和借鑒。東亞模式表明,發展中國家實現發展目標的首要前提和最根本步驟是經濟的發展,政府要有致力于經濟發展的明確目的性,在一定時期內通過恰當的手段有效地動用國內外現有的各種資源,優先實現經濟增長。在行政改革與政治發展的關系上,它表明,行政體制改革優先于政治體制改革,建立現代行政體系,使行政與政治分離,提高政府行政職能,而暫緩民主化,這是發展中國家政治發展的可行性選擇。東亞新興工業化國家與地區與我國在歷史傳統、國情特點方面有很多相似之處,對其發展經驗的研究比起西方早發現代化國家的經驗對我國更有借鑒意義。
政治學也要注重社會應用價值的研究
(李德志教授)
人事管理學作為政治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更注重其在社會上的應用價值。面向21世紀的中國人事管理學將在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取得重大發展,以實現我國人事管理制度的科學化與現代化。具體說來,就是圍繞我國經濟體制和經濟增長方式的兩個根本性轉變,實現人事管理的兩個重大調整。一是把適應計劃經濟的人事管理體制調整到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配套的人事管理體制上來;二是把傳統的單一的人事管理調整到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上來。
要實現第一個調整必須在人事管理中逐步建立和健全三項制度、三個體系。三項制度是指:符合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各自特點的科學的人事分類管理制度;具有激勵競爭性質的工資分配制度和適應機關、企事業單位需要的社會保險制度。三個體系是指:人才市場體系、人事管理宏觀調控體系和人事法律法規體系。
要實現第二個調整必須從社會需求和人才成長規律出發,全過程地實現整體性人才資源開發,造就一大批跨世紀的優秀人才。人才資源開發是世界各國人事制度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與落腳點,也是我國能否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礎,加強這方面的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意義深遠。
世界各國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因而人事管理學發展的水平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在21世紀的國際地位。大力加強這一應用學科的研究對于社會主義的宏偉大業、對于繁榮我國的政治學已顯得愈益迫切。
行政學面臨的兩大課題
(李靖副教授)
中國行政學從80年代中期恢復以來,走過了10年的歷程。這10年來,中國行政學的發展速度、影響規模,在社會科學領域中是不多見的。但是,就其面臨的問題來看,中國行政學仍處于引進——消化階段,并沒有進入深化——提高階段,因此,中國行政學的發展需要解決兩方面問題:一是構建中國的行政學體系,形成有自己特色,與中國實踐密切相關理論。理論的發展和創新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如果行政學只停留在“輸入”和“傳遞”西方行政學理論,那么它就無力去反映中國的行政實踐,也無從去指導現實問題。這是中國的行政學者面臨的重大課題。二是作為應用性、實踐性很強的行政學應加強其在政府制定政策、執行政策過程中的參謀、咨詢作用,即,注重政策分析在行政學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中國行政學將把研究重心轉入對政府的各項經濟、社會、科技政策的制定、執行、評估的范疇之中。這兩方面問題的解決同時也是行政學面臨的重大課題之一。
- 上一篇:政治學應強化自身建設
- 下一篇:服裝廠資料組述職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