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9 09:04:00
導語:思想政治工作理念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說過一句名言:“在行動中,要把不管是你自身還是任何其他人的人性都永遠當作目的,永遠不能只當作手段。”這就是道德的“絕對命令”,也可以說是道德的最高原則。這一原則與孔子倡導的“仁者愛人”可謂不謀而合。把人看成目的,這就像十七大報告里第一次出現“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字眼所蘊含的意義一樣:體現了執政黨對人的關懷、社會對人的關愛,嚴肅的思想政治工作開始更加注重關心人內心的感受,貼近人的心靈。所以人本原則指導我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應尊重每一個有特點、有價值的生命個體,走進大學生的心理。新時期大學生的認知特征,從受教育者的視閾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提供了依據。因此為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應針對大學生認知特征對癥下藥。
一、針對大學生認知價值性、理智性,轉變思想政治工作理念
1.針對大學生認知導向的價值性,堅持整合一元導向。認知心理學認為,構成人類最基本的知識是陳述性知識。我們不妨借鑒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觀,也對道德知識做一個粗略的層次劃分。我們認為,在道德知識體系中,人們關于規則、正義、善惡、良心、榮辱的觀念與認識應是陳述性知識的主要內容。這些“底線”的道德認識是個體日后形成關于具體道德事件分析和評判能力的基礎。認知心理學認為,知識掌握的最高目標是形成和發展元認知知識,就道德知識而言,這種元認知的知識應該包括個體在綜合了解道德基礎知識的前提下,進行正確的道德判斷和自主價值選擇的自由境界。然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完備的陳述性道德知識和程序性道德知識為基礎。據此,我們是否可以依據認知心理學的知識觀,對大學生的認知活動作出這樣的解釋:個體在道德發展過程中,需要基本的道德知識的積累,這種積累與具有價值傾向性的認知導向密切相關。隨著改革開放的日益深入和網絡資源的高度共享,大學生認知導向的多元價值性更加突出,在這種狀況下,我們應當堅持價值觀教育的一元導向,在堅持主導前提下促進多樣化的發展,保證價值觀呈現生動活潑的局面。所謂一元價值導向就是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標準,對大學生進行開放性和寬容性的價值引導。為此,一方面,要唱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主旋律,兼顧本人、他人、集體、國家的四者利益,當四者利益發生沖突時,以國家、集體和他人利益為重。另一方面,在充分了解大學生價值觀現狀的基礎上,運用辯證的方法進行價值評價,在開放與寬容之中加強價值的篩選和濾導,引導學生吸納合理化程度較高的意識觀念,縮短學生在學校中的理念價值與在社會中的經驗價值之間的距離。
2.針對大學生思維發展的理智性,注重啟發道德思考。認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培養學生的認知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強調的是教給學生吸收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學會如何學習。這就等于在學生的心里培養了一位“老師”,隨時可以告訴自己在什么情況下,使用什么知識和策略,就可以解決其學習中的問題。一般情況下,一個人的認知策略水平越高,其思維的理智性也越強。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在知識獲取中逐步培養了自身的認知方式,具備較強的理性選擇能力。僅靠思想政治工作者灌輸的教育方式難以使學生接受并履行某種道德規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與強化是一個道德信息接收、理解、加工等知、情、意、行的過程,涉及一種道德知識或規范的理性認同,以及由知識的理解到內化的機制,是由相互交錯的復雜的思維系統的層次結構關系決定的。在這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下,大學生道德認知方式從以往的以外部權威為主轉向了以內部理性為主。“所謂道德思維,是指根據道德感知而進行的理性思考和推理,是對道德現象的本質、特征、內部聯系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過程。”所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注重培養大學生對道德規范的理性認識和判斷能力,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理”的角度提升大學生價值觀和道德觀,使學生掌握道德思維的藝術,而不是滿足于對規范的表層灌輸,要在充分說理的基礎上建立起信仰,使“知道-理解-信念”三個教育環節緊密相連。
二、針對大學生認知意義性、敏銳性,拓寬思想政治工作途徑
1.針對大學生記憶活動的意義性,積極創設真實情境。在很大程度上,大學生的記憶就是一個意義賦予的過程。大學生傾向于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活動,即在新的學習材料與主體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之間建立起實質性的、非任意的聯系,從而使其獲得確定的意義。顯然缺乏個體的理性理解和判斷,道德規范只會是一種他律性和強制性的外在規范。如果大學生對道德的認知只是一種簡單的、不穩定的工具性認識和記憶性認知,那就難以升華為價值性和觀念性認知。怎樣實現信息有意義加工呢?認知心理學依據概念、命題和圖式予以說明,而它們三者的聯系是用組塊和序列來描述的。組塊是由聯結在一起的概念所組成的、序列是指組塊排列的順序。因此在學習某些信息組塊以前先要掌握其他某些信息組塊。當然,如果不按一定順序,通過反復學習,也可以掌握任何信息,可是這種信息不可能與記憶中其他信息相互聯系,因而是孤立的,很難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由此可見使信息的組塊前后有序,其重要性并不是是否習得信息,而是因為它決定了在學習新的組塊時能夠激活的命題的質與量。意義性是根據學生能夠形成的,把新信息與已有信息聯系起來的命題的數量來測定的。因而認知心理學的教學觀念認為要用例子來闡述信息,以增加其意義性。為此,思想政治工作者應根據教育目的和大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目的、有意識、有計劃地創設貼近生活實際的情境,引導他們融入其中,激發他們對道德信息的意義加工。情境的創設法有很多。可以從生活截取情境,直接就同學中所發生的有道德教育價值的生活內容開展情境教育;可以用畫面再現情境,通過看圖畫、投影、錄像等來再現學生生活中的真實表現開展情境教育;可以將故事描繪成情境,通過敘述虛擬的在現實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故事開展情境教育等。
2.針對大學生感覺知覺的敏銳性,大力優化校園環境。認知心理學情境認知理論認為,人的認知與學習具有情境性本質。其對人的文化適應的研究表明,人從出生直到生命的終結,都有意或無意地通過觀察和實踐接收著他所處的各種社會團體的信念、行為標準與價值取向的影響。由于這種文化適應的隱蔽性、復雜性和客觀存在性,人們往往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人們所熟悉的一切不是外部教學的結果,而是周圍環境文化的產物。因此,就必須關注教育過程中的一切環境,且設法凈化這些環境。現實中學校為學生提供的環境并非一個完全適宜道德成長的環境。學校行政事務中的不正之風,教師中的一些不良教育觀念所形成的校園文化環境,校風、班風,作為動態呈現都對學生的道德品質產生現實的影響。真實情境的不道德作為知識形態作用于學生,他們更多的是在對真實情境的感知中學習的,而不是依賴于課本、依賴于教師的說教。因此,優化學生生活其中的自然真實的環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提高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我們要通過營造一個健康、明朗、樂觀、向上的文化氛圍和教育環境,開展各種喜聞樂見的文化藝術活動,使大學生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受到思想道德的熏陶和滲透。換句話說,就是寓教于境、寓教于情、寓教于樂。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是隱形教育的一種形式,它的突出特點是提升美的感知體驗,是道德教育的審美滲透。馬克思也說過,“人們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社會生活的,而社會的進步就是人類對美的追求的結晶。”美的事物、美的情境常常使人賞心悅目,身心愉快,并自覺約束自己不合乎道德的行為。思想政治工作者應善于利用各種方式激起大學生美的感知體驗,以凈化心靈、陶冶情操、開啟智慧。
三、針對大學生認知靈活性、多元性,錘煉思想政治工作藝術
1.針對大學生認知過程的靈活性,充分利用認知沖突。在認知心理學中,元認知是與認知靈活性是緊密相連的概念。元認知是信息加工模型的最高控制執行機制,它監督并調節著人的信息加工過程,使信息加工得以順利進行。它包括兩種成份:其一是元認知知識,認識到自己具有什么知識、經驗,掌握了哪些認知策略,這些策略在什么樣的學習情境中運用等等;其二是元認知監控,在自我認識的基礎上,借助自己的某些知識,調用自己掌握的學習策略去處理某種特定的學習、記憶、思維或問題,從而提高工作效率。由此可見,元認知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極為重要。認知加工通過編碼及相應策略的使用雖然有助于與已有知識的相互作用與聯接,但是對材料的深加工并不意味著新舊知識聯系的必然形成。在學習過程中,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調整加工策略達到學習的目的對學習來說更為重要。學習者只有監控和指導他們的認知過程,才可能成為有效的學習者或者彈性的有效的問題解決者。大學生樂于接受新事物,不拘泥于舊事物和方法,能容納不同觀念,善于根據情況變化而改變認知策略,在認知過程中表現出比較好的靈活性。因此思想政治工作應向社會開放、向世界開放,通過否定的行動解決矛盾。思想政治教育要結合信息全球化的現實,積極發揮計算機網絡等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大眾傳媒的作用。敞開思維的大門,利用網絡上存在各種對立、沖突的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為大學生呈現多方面的教育材料,讓他們接受豐富的信息,并在信息與信息之間的矛盾,信息與原有認知圖式的矛盾,信息與現實的矛盾中,激發大學生對社會、對道德的認知沖突,激起求知的欲望。
2.針對大學生認知風格的多元性,提供個性匹配策略。由于任何認識活動都是個體主動的建構,因此,即使是同樣的內容,不同的個體也完全可能由于知識背景和思維方法等方面的差異而具有不同的思維過程,也即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或個體特殊性。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不能停留于對認識共性的普遍認識,而應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各個學生的特殊性。更為重要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應看到合理地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個體化了的”。大學生認知風格的差異,主要體現在認知表征與認知加工這兩個維度上。所以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根據日常對學生言行舉止的觀察,分析學生可能具有的認知風格。在觀察分析時要注意:一要細微,要留意,從學生感知、記憶信息時的微觀表現中收集資料進行分析;二要善于綜合,不能以為學生的認知風格是純而又純的,而對號入座,事實上很多人的類型特征是混合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須根據觀察分析提出假設和嘗試,并進一步驗證探索。然后根據不同的認知風格設計不同的思想政治工作匹配策略。例如,獨立型學生易于給無結構的材料提供結構,比較適應結構不嚴密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對于有這樣認知風格的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在談話過程中不時地留有幾個獨立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去思考、去解答,不需太注意內容的層次。而依賴型學生喜歡嚴密結構的方式,因此他們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明確指導與講解。對這些學生可采用分小組討論的方法,引導他們在互動中學習,且談話時要給出明確的結論。所以說,思想政治工作者應該針對不同的認知風格善于采取相應的匹配策略,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全面發展。
- 上一篇:獨家原創:勞教人員性病矯治研究論文
- 下一篇: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創新論文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