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03 05:05:00

導語:詩詞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wǎng)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chuàng)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詩詞分析論文

一、“山水情結(jié)”的文本體現(xiàn)

情結(jié),即情郁于胸,揮之難去,聚久凝結(jié)而具有雋永的文化韻味。情結(jié)的生成,源自于人對某物由好感、艷羨,到終極的崇拜。崇拜是崇拜者對被崇拜者所懷有的一種尊敬、欽佩的情感和心態(tài),是人類自我意識的產(chǎn)物,它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支柱,是對現(xiàn)實的一種彌補。山水情結(jié)源于山水崇拜。山水崇拜作為一種植根于農(nóng)業(yè)社會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崇拜,在中國這個以農(nóng)業(yè)為本的國度里,延續(xù)了幾千年,影響涉及到社會的各個群體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一個從閉塞的湖南山村突圍而出的"山伢子",足跡幾乎遍及了天南地北的名山大川,其山水情結(jié)更是彰顯在他的詩詞中,真可謂:"萬水千山"何其多,"綠水青山"百般美。

1、"山"之意象

從地域方位而言,有北國"山舞銀蛇"的秦嶺,有南方"直接東溟"的會昌城外的嵐山,有東部沿海"魏武揮鞭"的碣石山,有西北邊陲"橫空出世"的昆侖山……就風光名勝而言,有鐘靈毓秀的"一山飛峙大江邊"、"無限風光在險峰"的廬山,有以雄險聞名的"天高云淡,望斷南飛雁"的六盤山,有"萬山紅遍,層林盡染"的岳麓山,有"雨后復斜陽"的關(guān)山,有氣勢雄偉、攔腰鎖江的龜山、蛇山,有"云雨"被"截斷"的巫山、"白云飛"的九嶷山、"云欲立""呼聲急"的白云山……從革命斗爭史而言,有聆聽渡江戰(zhàn)役隆隆炮聲的"風雨起蒼黃"的鐘山,有烙印紅軍將士長征足跡的"騰細浪"、"走泥丸"、"千里雪"的五嶺、烏蒙山、岷山,有記載反"圍剿"勝利篇章的"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的武夷山、"蒼山如海,殘陽如血"的大婁山,更有記錄紅軍不斷成長壯大的"高路入云端"、"參天萬木,千百里"、"霧滿龍岡千嶂暗"的巍巍井岡山……

2、"水"之意象

南有"漫江碧透,百舸爭流"的北去湘江、"那邊紅一角"的贛水、"紅旗躍過"的汀江,有"水拍云崖"的金沙江、"橋橫鐵索"的大渡河,有適宜"觀魚"的富春江、"波涌連天雪"的洞庭湖,更有一再出現(xiàn)的"煙雨莽蒼蒼"、"萬里橫渡"、"百萬雄師過大江"的長江……北有"池水淺"的昆明湖、"白浪滔天"的北戴河,有"頓失滔滔"的大河(黃河),有"翻騰"的四海……

二、“山水情結(jié)”的內(nèi)在意蘊

詩詞的繪山畫水,絕非僅關(guān)注到物象之外表,而是在本已生動無比的自然山水之中灌注了豐富的社會與人文內(nèi)涵:

1、以山水的自然蹤跡刻錄中國革命實踐的史跡

策馬踏上長征途,揮師奏凱全中國。從浩浩井岡山到巍巍寶塔山,從南方湘江之濱到北國中南海邊,寄情于雪山草地,興嘯于長河大江。這一路的山山水水,在烙印其烽火歲月的偉岸身軀,將"第一自然"與"第二自然"的風景疊加的同時,也忠實地刻錄下20世紀上半葉中國革命與建設的華美詩章。

一生的詩詞創(chuàng)作,大體有三個高潮。第一個高潮是大革命失敗后的井岡山歲月。從落腳井岡山,到制定出對今后中國革命影響至深的"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創(chuàng)新性決策,他以其善于畫山繡水之妙筆,再現(xiàn)了江南山川這段"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的烽火歲月。"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煙雨蒼茫、龜蛇鎖江的物境與作者抑郁的心境相合,象征著當時蓬勃發(fā)展的工農(nóng)運動受到反動勢力的猖狂打擊和黨內(nèi)右傾機會主義的粗暴阻撓,隱含詩人對大革命前途的憂患之情;"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詩人以輕松幽默的筆調(diào),辛辣地嘲諷了敵人失敗逃跑的丑態(tài),熱情歌頌了黃洋界保衛(wèi)戰(zhàn)的偉大勝利;"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明白曉暢的語言,準確的詮釋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發(fā)展態(tài)勢;"頭上高山,風卷紅旗過大關(guān)。"山岳綿亙的茫茫天地間,一獵獵繡著鐮刀斧頭的紅旗迎風招展,引導紅軍將士奮勇前進,在這些"高山"的巨大形象面前,我們也同時看到了站在大山之巔"離天三尺三"的無畏戰(zhàn)士,體味到這位偉大人物巨大精神力量的具體顯示和外化。第二個高潮是1934年秋到1936年的長征歲月。在變幻莫測兇險異常的戰(zhàn)略轉(zhuǎn)移中,樂觀的在馬背上吟詠出了不少和"萬水千山"相關(guān)相連的詩句:《七律·長征》一詩,記錄了紅軍過五嶺、越烏蒙、渡金沙、搶大渡、翻岷山、進陜北的歷程,簡直就是一部微縮的長征史書;"六盤山上高峰,紅旗漫卷西風。"長征幾近勝利,紅軍將士登上六盤山頂,望著如火的戰(zhàn)旗,在山巔西風中自由舒卷,輕松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第三個高潮是建國后的和平建設歲月。"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詩人在北戴河適逢海濱風雨大作,浪濤翻涌,遂起擊水之興,借波瀾壯闊的大海圖景,謳歌"換了人間"的社會主義正在新中國的大地上實現(xiàn);"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江上是風送千帆齊飛動,兩岸是龜蛇二山靜守望,中國人民在風浪滾滾的大江上,開始了實施全面改造長江的宏偉計劃;"一山飛峙大江邊,躍上蔥蘢四百旋。"在為廬山又留下一首豪放之歌的同時,也借此詩喻指當時轟轟烈烈的""和農(nóng)村化運動。

在大眾的眼里,就是一位類似于李白的狂放的浪漫主義詩人,但在詩人"萬水千山"的詩卷里,博大恢弘、一瀉千里的詩勢中,我們分明感受到現(xiàn)實主義習習詩風的拂面而來,讀到中國現(xiàn)代的革命篇、軍事篇、建設篇、政治篇……恰似詩圣杜甫用韻律所書就的"詩史"。

2、以山之高闊水之浩淼映襯大寫之"人"

人的本質(zhì)力量在對象世界里并不是和客體和諧統(tǒng)一的,而是處于尖銳的對立之中。客體有一股沖決一切的氣勢和力量,要壓倒主體,但主體卻不被壓倒,反而更加激起自身的本質(zhì)力量,與之抗衡,轉(zhuǎn)而征服客體。正是在嚴峻沖突中,人的本質(zhì)力量得到比在優(yōu)美事物中更加充分、鮮明的顯示。人類主體對山水客體由對立、抗衡到征服、崇拜的過程,首先是對山水的人格化和神靈化。在自鑄的山川藝術(shù)世界,山多為崢嶸險峻、磅礴雄渾、桀驁不馴"刺破青天鍔未殘"……水可謂清澈碧透、蒼黃橫溢、湍急洶涌"倒海翻江卷巨瀾"……這些分別從不同角度、用不同筆調(diào)狀寫的山水系列形象,始終躍動著一個"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的"氣"灌于中的"大我"。"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自古以來,有誰敢對昆侖山妄下評論和裁決。可詩人卻以氣吞山河的氣魄,用不容違抗的強制性口吻對"橫空出世"的昆侖發(fā)號施令,任意驅(qū)使;"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一方面極言山的高大綿亙,另一方面又盡說山之渺小瑣細,客觀的存在物和被主觀感情化審美物,于極大極小的矛盾對立關(guān)系,動靜明暗的完美結(jié)合中,反襯出紅軍樂觀進取、頑強豪邁的英雄氣概;"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一"擊"一"遏",其力既剛既強,其神至豪至壯,革命狂瀾掀起者的激昂情態(tài)和英武形象躍然紙上。在對山川的肆意描摹中,多從大處落墨,直接以大襯大,以高制高,以力凌力,顯示出一個在中國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中具有睥睨千古、駕馭宇宙之力的頂天立地的"大"人形象。

三、"山水情結(jié)"生成之探究

1、傳承中國文化模山范水的傳統(tǒng)

孔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③宋代朱熹對此解釋道:"知者達于事理,而周流無滯,有似于水,故樂水;仁者安于義理,而厚重不遷,有似于山,故樂山。"④這說明智者、仁者都是從自然物中看到有與人值得肯定的品德的相似之處,而欣賞、贊美的。儒家之經(jīng)典道出了傳統(tǒng)中國對山水的最天然情感,并以自然作為道德精神的象征:知者如水之靈動不息,仁者似山之厚重安固。從歷史方面看,山川是傳統(tǒng)祭禮的見證。在王祭中,山川作為統(tǒng)治的中介而獲得化育萬物的威力。祭禮的山川生長著豐富的植被,山頂在云霧之間飄渺隱現(xiàn),人們相信那是人間甘霖的源泉。山川蘊藏著自然界最偉大的力,不僅給人類提供美味果實,治病草藥,也是大江大河的發(fā)源。人們認為山川給他們帶來了眾多的子嗣,也為他們施展驅(qū)除病患的魔力。這正是"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⑤從文化方面看,在中國士大夫傳統(tǒng)觀念中,山水隱逸總是與社會仕途對立的。孔子"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觀念,對后來士大夫的影響相當深刻。自漢代以來,遁跡山水即被視為一種清高,同時也是通往仕途的捷徑。到了魏晉,由于政治黑暗,隱逸之風大盛,士大夫階層以山水為樂土,他們往往把自己的理想生活和山水之美結(jié)合起來,模山范水蔚然成風,山水大量地步入藝術(shù)長廊,綿延不絕地滋潤著后世千秋。從文學方面看,先秦時期,雖然還不能作為一種獨立的審美對象,往往只能成為生活的襯景或比興的媒介,但山水景物就已大量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楚辭》中。到南朝謝靈運開創(chuàng)山水詩,把自然界的美景引進詩中,標志了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和和諧,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趣味的產(chǎn)生,使山水從此成為獨立的審美對象,并更多被賦予肯定的意義,其空間的壯大、生命的和諧、環(huán)境的幽靜、時間的永恒常被視為人們超越世俗之局促、乖違、喧囂的精神樂園。由此,山水詩詞成為我們最好的朋友,成為中國文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代代都有杰出的代表涌現(xiàn)。歷覽古人有關(guān)山水的文學作品,可以發(fā)現(xiàn),隨著時代的變遷,山水以相應的姿態(tài)進入當時盛行的文體中,文字呈現(xiàn)了山水的千種風情、萬般神奇,而山水也透露了精神的積淀與時代的遷移。在千崖竟秀、萬曲回漩的山川風光中,流淌著中國文化滾滾如潮的生命氣息。"是在中國的土壤中生長出來的巨大人物",(語)吮吸著民族母親甘甜而又苦澀的乳汁,一生酷愛中國的歷史文化和文學藝術(shù),在薪火相傳之中,把中國文化模山范水的傳統(tǒng)發(fā)揚到了極致。但寫山水,不同于古代山水派詩人那樣寄情山水,或流露遁世的消極,或顯示傲世的清高,而是借"綠水青山",或記載中國偉大的革命建設事業(yè),或寄托情思抒發(fā)壯志。在完成對中國詩詞模山范水優(yōu)秀傳統(tǒng)繼承之重任的同時,也實現(xiàn)了一次甚至是可以載入史冊的文化突圍。

2、鐘情的山水為的政治成功提供依托

湖南,湘水由南而北,長江自西往東;北有洞庭,南、東、西為連綿起伏的山脈。出生在湖南一翠綠的群山環(huán)抱的田園山?jīng)_、土墻草房掩映的山巒綠茵里。他曾以散文的筆調(diào)對此做過熱情洋溢的描繪:"一路景色,彌望青碧,池水清漣,田苗秀蔚,日隱煙斜之際,清露下灑,暖氣上蒸,嵐采舒發(fā),云霞掩映,極目遐邇,有如圖畫。"⑥生于斯,長于此,"如此多嬌"的江山,引領這位"英雄競折腰",奠定了他作為山川物象一生情人的基礎,決定了他與山川不可分割的血肉關(guān)系,更何況山川也鑄塑了他堅強的性格和意志,給了他革命成功的條件和機會。"要知道,井岡山,雖然它磨破了我們的腳,爬酸了我們的腿,但是,它給我們存糧食,給我們作根據(jù)地,便于我們機動,便于我們打敵人。……所以說:這座山,它革命,這座山是革命的山。"⑦當年遠在國統(tǒng)區(qū)的魯迅先生,就從最初流傳的幾首詩作中體會到了毛氏"山大王"的氣概。從"黃洋界上炮聲隆"的井岡山的第一個革命根據(jù)地開始,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開始蓄勢,由"槍桿子里面出政權(quán)"的強勢認識,到走"農(nóng)村包圍城市"的獨創(chuàng)道路,并由此逐漸"燎原"到五嶺、烏蒙、六盤、昆侖;中國革命的洪流也由湘江之濱涌向大渡河邊、金沙江畔、大河上下、長江兩岸。正是這種山水的慈愛滋養(yǎng)和無私庇護,使這位歌者,一路走來一路縱歌,從一個于"春水綠波"、"群山萬壑"走出,以自然山水為依托,打擊敵人,壯大自己,對"山溝里出不了馬列主義"作了最有力的反叛的"山伢子",真正成為一位"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到中流擊水"的人民領袖、浪漫詩人。

3、對山水的"踐踏"吻合的超邁氣魄

"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目既往還,心亦吐納","情往似贈,興來如答"。⑧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理論中,人與自然是一種"對話"的關(guān)系,是物我雙向建構(gòu)的關(guān)系,要求作家要善于在身邊景物中找到與心律合拍的自然的律動,找到物我共振共鳴的契合點。自幼便"性不好束縛",認為"與天奮斗,其樂無窮!與地奮斗,其樂無窮!與人奮斗,其樂無窮!"⑨推崇文采斐然、氣勢雄放的"詩人之父"屈原、唐朝三李、宋代蘇辛。成年后,在長期的革命風浪里,在血與火的磨礪中,他又"盼望挑戰(zhàn);他一生不曾停止挑戰(zhàn),這是他性格的基礎和核心。"⑩這種張揚的個性,具有挑戰(zhàn)意識的叛逆性格,使他經(jīng)常用理想的標準去衡量現(xiàn)實社會,一旦二者出現(xiàn)差距,他便要義無反顧地打破這種固有的平衡和成規(guī)秩序,既要"善于破壞一個舊世界",也要"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從而養(yǎng)成了革命的樂觀主義和革命的英雄主義的偉大人格、超邁氣魄,加上他胸藏萬冊、學富五車的知識,思接千載的想象力,視通萬里的廣闊胸襟,過人的詩詞天賦和才華,所以,他的詩情似巖漿奔突于胸中,他的詩詞創(chuàng)作如火山噴發(fā),光彩奪目,既有現(xiàn)實主義佳作,更有浪漫主義精品。在與山水的對話中,以一位屹立蒼穹的巨人凌駕一切的態(tài)度,直接用一種不容違抗的強制性手段"踐踏"山水,抒寫其英武的精神:對"橫空出世"的昆侖山,喝令"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把汝裁為三截";對"逶迤"的五嶺、"磅礴"的烏蒙,戲如細浪泥丸;夏季,他要"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冬天,他要令"大河上下,頓失滔滔";在他深情的俯視下,自然的景觀是"海釀千鐘酒,山栽萬仞蔥"……這里,自然山水與詩人"物我"相融,"物"在"我"的情感浸淫下,成為有知覺有靈感的抒情體。作者在"萬水千山"中確是找到了與自己心律性情合拍的律動,找到了物我共振共鳴的契合點,顯示出領袖人物非凡的氣概和樂觀進取的豪情。而這一切恰恰印證著哲學大師黑格爾曾說過的"人格的偉大和剛強只有借矛盾對應的偉大和剛強才能衡量出來。"

參考文獻:

①②蘇桂:詩詞大典[C],廣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第10頁第517頁。

③論語o雍也[M]。

④朱熹:論語集注[M]。

⑤禮記·祭法[M]。

⑥李湘文:家世[M],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版,第20-21頁。

⑦時鑑:聽講中國[M],紅旗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7頁。

⑧劉勰:文心雕龍[M]。

⑨⑩權(quán)延赤:紅墻內(nèi)外--生活實錄[M]昆侖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26頁第112頁。

摘要:的詩詞可謂"萬水千山"何其多,"綠水青山"百般美,形成"山水情結(jié)"。其內(nèi)在意蘊是:以山水的自然蹤跡刻錄中國革命實踐的史跡;以山之高闊水之浩淼映襯大寫之"人"。其生成的原因有:傳承中國詩詞模山范水的傳統(tǒng);鐘情的山水為的政治成功提供了依托;對山水的"踐踏"吻合了的超邁氣魄。

關(guān)鍵詞:;山水詩詞;水情結(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