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觀研究論文
時間:2022-08-28 10:29:00
導語:唯物史觀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馬克思對人類的最偉大貢獻,為人類提供了正確認識人類社會歷史的理論武器。在接受馬克思主義之初,就指出:唯物史觀是吾黨哲學的根據,全面繼承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作指導,結合中國國情,分析中國社會的歷史,根據中國社會的歷史和現狀,制定出一系列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的唯物史觀。
一、闡述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基于對中國近代社會特點的認識和分析,運用馬克思關于革命發展階段論和不斷革命的理論,提出了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階段性和一套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
(1)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分為舊新兩階段運用唯物史觀,分析了中國近代社會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和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民主革命,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無產階級掌握了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人民大眾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去完成資產階級舊民主主義革命所未完成的任務。
(2)提出了完整的新民主主義理論新民主主義理論是在唯物史觀的指導下,在革命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在《新民主義論》、《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等論著中較系統和完整地表述了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理論。
(3)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的轉變根據中國近代社會的特點,指出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必須分兩步:第一步是民主主義革命,第二步是社會主義革命,這是性質不同的兩個革命過程。只有完成了前一個革命過程才有可能去完成后一個革命過程。民主主義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主義革命的必然趨勢,只有認清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區別,同時又認清二者的聯系,才能正確地領導中國革命。要在民主革命勝利后,在適當的時機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這種轉變不是武裝的流血革命,而是和平的不流血的改造,使中國社會順利地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僅不使生產力遭到破壞,而是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廣闊的前景。這是對馬克思唯物史觀的革命階段論和不斷革命論在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運用及發展。
二、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階級斗爭觀點是唯物史觀的一個基本觀點,用這個觀點觀察和分析社會,則是唯物史觀的基本方法。用馬克思的階級觀來研究中國社會,形成了的階級斗爭觀點和階級分析方法。
(1)將是否用階級斗爭觀點分析歷史,作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水嶺認為,在階級社會中,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有了階級,就存在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階級斗爭,一些階級勝利了,一些階級消滅了,這就是歷史,這就是幾千年的文明史。拿這個觀點解釋歷史的就叫做歷史的唯物主義,站在這個觀點的反面的是歷史的唯心主義。
(2)階級斗爭是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指出,在階級社會里,存在著階級的對抗,無論是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都存在著相互矛盾的兩個基本階級,他們長期并存于一個社會中,互相斗爭著,待兩個階級的矛盾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時候,雙方才取外部對抗的形式,發展為革命,革命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因此,階級斗爭、社會革命是解決對抗階級之間矛盾的根本手段,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通過對中國封建社會的研究,得出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爭,才是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的結論。
(3)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的一致性在抗日戰爭時期,提出了民族斗爭與階級斗爭一致的觀點。他指出:在民族斗爭中,階級斗爭是以民族斗爭的形式出現的,這種形式表現了兩者的一致性。在抗日戰爭的民族統一戰線中,我黨既要處理好國共合作的統一性,又要保持我黨和階級的獨立性,一切階級斗爭的要求都應以民族斗爭的需要(為著抗日)為出發點,這樣便把統一戰線中的統一性和獨立性、民族斗爭和階級斗爭,一致起來了。這是我黨在民族統一戰線中正確處理國共兩黨合作關系的基本準則。
(4)用階級分析的方法觀察和研究中國社會研究中國社會的根本方法就是階級分析方法。他在作了大量社會調查的基礎上,對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各個階級進行了分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一切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官僚、買辦階級、大地主階級以及附屬于他們的一部分反動知識界,是我們的敵人。工業無產階級是我們的革命領導力量。一切半無產階級、小資產階級,是我們最接近的朋友。那動搖不定的中產階級,其右翼可能是我們的敵人,其左翼可能是我們的朋友。這樣,就為我黨解決了依靠誰、團結誰、打擊誰這個革命的首要問題。正是在對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的基礎上,制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特別是對中國資產階級和農民階級的透徹分析和科學把握,構成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基點,形成了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的理論和策略,找到了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中國革命道路。
對社會主義社會的階級斗爭,作出了革命時期大規模的急風暴雨式的群眾階級斗爭基本結束,但階級斗爭還沒有完全結束的正確判斷。但從50年代中后期開始,將階級斗爭超范圍的運用,搞“以階級斗爭為綱”、“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走入了“階級斗爭一抓就靈”的思想誤區,給黨的事業造成嚴重挫折,給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造成巨大損失。
三、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觀點
馬克思第一次闡明了人民群眾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認真總結歷史,提出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創造性地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群眾觀。
(1)科學地認識人民的概念認為,人民是一個社會歷史的范疇。人民這個概念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容。在中國,在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也不全部否定剝削階級在歷史上曾起過的進步作用:歷史上的奴隸主階級、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在他們取得統治權力以前和取得統治權力以后的一段時間內,它們是生氣勃勃的,是革命者,是先進者,是真老虎。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反復強調,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在社會發展中起決定作用。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物質資料是勞動者的雙手創造出來的,生產活動是社會一切活動的前提和基礎,以不同形式從事和促進生產實踐活動的人民群眾,也就對社會發展起著決定性作用。通過對封建社會的研究,論證了在封建社會農民和手工業者才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他說:中國歷來只是地主有文化,農民沒有文化,可是地主的文化是由農民造成的,因為造成地主文化的東西,不是別的,正是從農民身上榨取的血汗,只有農民和手工業工人是創造財富和創造文化的基本階級。歷史上涌現的科學家、發明家,他們的發明創造也是建立在廣大勞動人民勞動實踐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高的結果,而文學、詩歌、哲學等大量的文化遺產,也是依據人民群眾生活中創造的基本原料,進行加工和再創造的結果。所以歸根到底,人民群眾通過物質生產創造了社會財富,推動了社會文化的進步,他們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打破了幾千年來英雄創造歷史的觀點,指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把顛倒的歷史又顛倒過來,恢復了歷史的本來面目。
(3)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進一步分析了在中國封建社會,當人民生活不下去,統治階級處于危機之中再也統治不下去的情況下,統治階級不會自動退出歷史舞臺,只有農民用暴力手段,推翻腐朽王朝,新王朝建立后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農民起義的教訓,采取一些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措施,從而推動歷史的發展。對中國歷史上歷次農民起義的原因、發展和結局進行分析,從而得出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的結論。然而,農民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農民起義的結果,最終成為地主階級改朝換代的工具。將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動力的觀點運用于當時中國的實際,指出中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中沉淪,人民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苦苦掙扎,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的力量,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在中國的統治,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革命的動力,有無產階級、有農民階級,還有其它階級中一切愿意反帝反封建的人,他們都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力量,目的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的共和國。領導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進行了改天換地的斗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革命勝利的成功實踐,雄辯地證明了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發展的動力的觀點。
四、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和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的理論
馬克思闡明并運用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理論,揭示了人類社會各個發展階段上生產方式變革的規律性和社會革命的必然性。則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矛盾的原理運用于社會主義社會,并對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進行了獨創性研究。
(1)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規律,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不是對抗性矛盾,它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不斷地得到解決”。闡明了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非對抗的性質和特點。
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既相適應,又相矛盾。相適應是由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都是嶄新的,充滿了生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新的生產關系的保護下,充分發展生產力,充分發揮生產者的主動性、創造性和積極性,比較舊時代生產關系更能夠適合生產力發展的性質,就是指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相矛盾是由于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還有不完善的方面,要不斷地調整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方面和環節,不斷地調整上層建筑不適應經濟基礎的方面和環節,以保證生產力長期高速地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這種社會基本矛盾的調整,決不能一蹴而就,在解決這些矛盾之后,又會出現新的問題,新的矛盾,又需要人們去解決。矛盾的不斷出現,又不斷解決,就是事物發展的辯證規律。
(2)正確處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即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矛盾。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根據,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在人際關系上的表現。因此,指出,怎樣處理社會主義社會的敵我矛盾和人民內部的矛盾,這是一門科學,值得好好研究。其一,要劃清兩種界限,敵我之間的矛盾和人民內部之間的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敵我矛盾是對抗性矛盾,人民內部矛盾是非對抗性矛盾,解決敵我矛盾是分清敵我的問題,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是分清是非的問題。其二,兩類矛盾的性質不同,解決的方法也不同。我們歷來就主張,在人民民主專政下面,解決敵我之間的和人民內部的這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采用專政和民主這樣兩種不同的方法。其三,對抗性矛盾與非對抗性矛盾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可以轉化的,在一般情況下,人民內部的矛盾不是對抗性的,但是如果處理不適當,或者失去警覺,麻痹大意,也可能發生對抗。其四,在社會主義時期,人民內部矛盾是主要矛盾,而敵我矛盾是次要矛盾,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此外,還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具體方法。
- 上一篇:社會主義問題分析論文
- 下一篇:醫院急診科醫生科學發展觀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