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學思想科學價值論文

時間:2022-07-20 03:45:00

導語:人學思想科學價值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學思想科學價值論文

【內容提要】人學思想是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實際,圍繞中國人民的自由解放和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形成了以人的本質為基礎,以人的價值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核心的人學思想,在人的一系列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的獨到見解,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人學思想。晚年在人學思想上雖然發生過一些迷誤,但其基本方面仍然是正確的,具有科學價值和當代意義。人學思想把人的全面發展確立為共產主義的遠大目標和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對于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忘“人的全面發展”的大目標,又立足于積極“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現階段實踐,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人學思想/人的全面發展

人學思想是哲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認真研究和評價的人學思想,對于哲學思想的發展,對于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人學思想的科學價值和晚年的迷誤

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運用馬克思主義于中國實際,圍繞中國人民的自由解放和黨的思想理論建設問題,形成了以人的本質為基礎,以人的價值為中介,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核心的人學思想,在一系列問題上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表現出對勞苦大眾、社會底層命運的特別關注;對社會公平的執著追求;對主體觀念的改造和重建的高度重視;對個性解放和集體主義精神的大力推崇的中國特色,體現了中國哲學人本主義傳統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人文精神,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現簡要分述如下:

一是從勞動(實踐)和社會關系的角度闡明了人的基本特性和本質。馬克思曾經說過:勞動即“自由的自覺的活動”[1](第96頁)是人的類特性,又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2](第56頁)根據馬克思的思想進一步指出:“自覺的能動性”是人區別于物的特點。[3](第477頁)自覺的能動性包括思想等等主觀的東西和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實踐(做或行動),而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因此,人的基本特性表現為“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人是階級斗爭的動物(一定歷史時期),一句話,人是社會的動物。”[4](第81頁)也就是說,實踐、特別是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為特征的生產勞動,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然而,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人又如何區分呢?指出,要從社會關系即“人的社會性”和“人的歷史發展”上加以區分,[5](第282頁)因為人要實踐、要勞動,就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而社會關系又是具體的、歷史的。奴隸和奴隸主、農民和地主、工人和資本家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地位不同,即“人的社會性”不同;現代人和原始人之所以不同,是因為他們的社會關系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即“人的歷史發展”情況不同。而社會關系在階級社會中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所以強調在階級社會里要從人的階級性上了解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質。這是對人的特性和本質深刻而獨到的見解。

二是從歷史創造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指出“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馬克思說過“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2](第585頁)因而人是創造價值的最高價值。發揮了馬克思的思想,從人民群眾是歷史創造者的角度充分肯定了人的價值。他指出:“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勞動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6]“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7](第1031頁)因而有了贊揚人的價值的那句名言:“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8](第1512頁)而人的價值有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之分,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辯證統一:個體要自覺地為集體、社會作貢獻;集體、社會要盡可能滿足個體的正當需要。

三是從必然與自由的哲學范疇的分析中引伸出政治自由的概念,提出共產黨人要為人民的自由解放而斗爭。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由是根據對外界必然性的認識來支配我們自己和外部世界。[9](第456頁)自由存在于主體的認識和實踐之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自由,人對社會的自由和人對自己本身的自由。政治自由不過是整個人類一般自由的一個方面,屬于人的社會自由范疇。根據馬恩的思想,總結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指出“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10](第485頁)“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10](第845頁)認為政治自由同其他形式的自由一樣,也必須以對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為前提,指出要想獲得指導中國革命的自由,就必須認識“中國革命這個必然性”,即中國革命的規律,要想獲得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自由,就必須認識中國社會主義這個“必然王國”。他還進一步指出,在階級社會中,政治自由是有階級性的,需要人們去爭取、去斗爭。因此共產黨人要與爭取自由、爭取平等的人們站在一起,為中國人民的自由解放而斗爭,要讓自由的陽光照遍祖國大地。[11](第210頁)

四是從人的本質和人的價值出發,提出了人權問題和革命的人道主義原則。馬克思很早就提出無產階級的人權思想,要求把爭取人權和公民權納入無產階級的政治綱領。[12](第12頁)恩格斯主張把“政治自由、集會結社的權利和新聞出版自由”作為無產階級向資產階級斗爭的武器。[9](第124頁)并認為無產階級要向資產階級提出“社會的、經濟的平等要求”。[9](第448頁)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使人發生異化時,多次提到共產主義是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揚棄,而這種共產主義就包含著人道主義。[1](第120頁)根據馬恩的思想,認為人的本質在于勞動,勞動使人成為歷史的主人,具有無上的價值,因而應當享有作為人的權利即人權,而人權首先是人民大眾的人權,其中最基本的是生存權,然后是發展權、管理權。在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人民管理國家,管理上層建筑,管理各種企業事業,則是勞動者最大的權利。[13](第129頁)與尊重人權相聯系,還提出了處理人際關系最起碼、最普遍的原則——革命的人道主義。這個原則不僅適用于革命隊伍和人民內部,而且適用于放下武器的敵人和不再搗亂的反動分子,目的是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化腐朽為神奇。這是人學思想的一大貢獻。

五是堅持和發展了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思想,提出和實踐“解放個性”的口號。認同《共產黨宣言》關于“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思想,[4](第416頁)提出了“解放個性”的口號,強調“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14](第239頁)他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了壓在自己頭上的三座大山,使“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7](第1058頁)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創造了條件;在社會主義時期提出了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方針,強調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新人,制定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希望營造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15],從各個方面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遺憾的是,晚年對馬克思主義的人學思想存在著片面的認識和誤解,在一些問題上發生子迷誤。例如,在人性和人的階級性問題上,由于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因而只講人性的階級性,否定共同的人性,認為“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是資產階級的口號,把一切學術理論問題都歸結為你死我活的階級斗爭,宣稱“無產階級要在上層建筑其中包括各個文化領域中實行全面專政”。[16]因而在“”中混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摧殘了文化,踐踏了人性;在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關系、個人和集體的關系上,把個人和集體完全對立起來,把個人物質利益原則視為“最近視的個人主義”,[13](第134頁)否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口號;在人權問題上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從制度上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反而認同“和尚打傘,無發(法)無天”的行為,提倡“馬克思加秦始皇”的奇異人治思想,[17]其結果是使法制遭到破壞,人權受到侵犯;在自由問題上,建國以后不再把自由民主看成共產黨人和革命人民奮斗的重要目標,而僅僅看成一種手段或權宜之計,在“輿論一律”、“集中統一”的名義下,公民的民主自由實際上受到很大限制;在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上,只講變革生產關系、社會制度對人的發展的意義,不講發展生產力對人的發展的作用,還把人的全面發展誤解為通過消滅分工和社會角色功能互換來實現社會身份的人人平等;等等。

盡管晚年在人學思想上發生了一些迷誤,但其正確的方面仍是基本的、主要的,我們應當客觀地、全面地評價它的得失,肯定其科學價值和當代意義,指出其歷史局限性,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超越和發展的人學思想。

二、深入研究人學思想是發展哲學的重要途徑

哲學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經驗的哲學概括和總結,同時又批判地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是一個開放的思想體系,它必須與時俱進,隨著實踐的發展而發展。哲學的發展,當然有各種各樣的途徑,如深化基礎理論《實踐論》、《矛盾論》、《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的研究;開展應用哲學的各分支學科如的經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道德哲學、文化哲學等的研究;進行多向度的比較研究,如哲學與鄧小平哲學的比較、哲學與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比較等等。但筆者認為,最重要的途徑還是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當代世界哲學的主題轉換與發展趨勢,開拓哲學思想研究的新領域。

哲學要向前發展,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和當代世界哲學的主題轉換與未來趨勢。哲學本來就是以人的問題為研究主題的,他的認識論、辯證法、歷史唯物論和應用哲學的各分支學科無不體現出他的人學思想。的《實踐論》是研究認識論的,但它首先講人的特性和人的本質,講社會和人的改造;《矛盾論》是講辯證法的,但它主要講人應如何分析社會矛盾、解決社會矛盾,促成事物的轉化,達到改變社會結構、實現人的自由解放的目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講歷史唯物論的,但它的主題是講如何協調社會主義條件下的人際關系,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他的經濟哲學、政治哲學、軍事哲學、道德哲學、文化哲學等應用哲學各分支學科,也是以人學為基礎,圍繞人的問題而展開的。但是這些哲學思想中的人學維度長期以來卻被階級斗爭的迷霧所遮蔽;其專門的人學著作如《人的基本特性及其他》、《致秦邦憲》(1944年8月31日)、《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等又尚未認真發掘和利用;其他著作中的人學思想也未得到系統的梳理和提煉;加上對其人學思想本身的歷史局限性的認識尚未取得共識,因而的人學思想研究未能全面系統和深入的開展。所以,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超越和發展人學思想就成為發展哲學的重要途徑了。

深入開展人學思想研究,一是可以使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匯入世界哲學的潮流,走向人類文明發展大道,成為真正開放性的哲學,體現出“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精神,證實其科學價值和當代意義。二是可以深化理論哲學和應用哲學各分支學科的研究。過去人們對哲學的研究,較多地注意其認識論、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的研究,這是非常必要的,并且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是由于未能看到其中的人學思想主題和人文關懷的維度,很難領會它們的真諦和神髓,因而影響了研究的深度,后來開展的哲學分支學科研究,雖然是一大進步,但由于對人學思想在理論哲學和分支學科中的重要地位沒有透徹的了解,也影響了研究的功力和水平。人學思想在哲學思想體系中占有獨特的地位,既具有中介性又具有總體性的特征,它是理論哲學(尤其是歷史唯物論)的應用,又是分支學科的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原則,它涉及實踐、主體性、矛盾、本質、社會關系、價值等諸多范疇,橫跨哲學、社會學、人類學、倫理學、心理學等諸多學科,對它的深入研究,必將帶動認識論、辯證法、歷史唯物論和應用哲學分支學科以至整個思想體系生動活潑地向前發展。三是為哲學的發展找到了新的生長點,開辟了新的領域、新的途徑。我們說的理論哲學以人學為主題,包含有豐富的人學思想,其應用哲學又以深厚的人學意蘊為基礎和方法論原則,這種研究框架,對于推動哲學的發展是有作用的,但是非常不夠的。要想有新的突破,新的進展,必須適應時代的要求和世界哲學的發展趨勢,開辟新的領域,尋找新的生長點。這個新領域、新的生長點就是開展人學思想的專門的系統的研究,回答人學思想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建構人學思想的科學體系。

三、人學思想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思想

人學思想對于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重要意義,首先表現在它告訴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堅定共產主義信念,不忘“人的全面發展”這個遠大目標。

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核心就是《共產黨宣言》中提出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思想。在確立其人學思想時充分肯定了這一點。他指出:“這個問題,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里講得很清楚,他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不能設想每個人不能發展,而社會有發展。”[4](第416頁)還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情,指出“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個大目標是分階段實現的。首先是通過民主主義革命,實現中國人民的獨立和民族解放,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創造條件,然后經過社會主義到達于共產主義,徹底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并且論述了樹立遠大目標和立足當前實踐的辯證關系,指出“現在的努力是朝著將來的大目標的,失掉這個大目標,就不是共產黨員了。然而放松今日的努力,也就不是共產黨員。”[5](第276頁)當時資產階級頑固派跑出來說:你們共產黨既然把社會主義社會制度推到后一階段去了,那末就請你們把共產主義收起來好了。憤怒地駁斥了這種狂妄叫囂,滿腔熱情地歌頌共產主義是自有人類歷史以來最完全最進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思想體系和社會制度,她正以排山倒海之勢,雷霆萬鈞之力,磅礴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他強調共產主義思想的指導作用,指出中國的民主革命沒有共產主義去指導,是決不能成功的,更不必說革命的后一階段了。因此,共產主義是“收起”不得的,一收起,中國就會亡國了。[3](第685-686頁)

從那時起到現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了曲折發展,出現了蘇聯解體、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的形勢。于是,有的人認為共產主義也應該“收起來了”;有的人則由于過多地注意吸取超越階段的共產主義“空想論”的經驗教訓而重蹈了共產主義“渺茫論”的覆轍,認為共產主義是“渺茫的幻想”,“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遙遠將來的事情,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今天,沒有必要宣傳共產主義的美好前景,沒有必要講什么“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只要埋頭做好當前的每一項工作就行了。我們認為,這種觀點是片面的、不正確的。暫時的曲折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總趨勢,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的發展之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和發達階段,是互相聯系、互相銜接的,前者要為后者的實現創造條件,后者是前者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不能囿于現階段的實踐而忘記或放棄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和最終目標。不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只有在生產力高度發展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才能徹底實現。但是,人的全面自由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只有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積極創造條件,不斷推進其發展程度,到了發達的社會主義以至共產主義社會才能達到目的。這不是超越社會發展階段,恰恰是遠大目標和當前實踐的辯證統一。所以我們應當牢記的教導,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收起”共產主義,而是理直氣壯地宣傳共產主義,不是放棄“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是積極提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歷史任務,以它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并貫徹到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之中,貫徹到黨的各項方針政策之中。否則我們就會重犯忘記遠大理想、迷失前進方向的錯誤。

其次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時刻把握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馬克思晚年曾對社會主義的本質進行過深刻的思考,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發展與人的全面發展的統一。[18](第130頁)繼承和發揮了這一思想,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10](第717頁),使全體人民“共同富裕”起來[19];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在于它“能夠容許生產力以舊社會所沒有的速度迅速發展,因而生產不斷擴大,因而使人民不斷增長的需要能夠逐步得到滿足。”[10](第767頁)這里講的“需要”,不僅是物質生活需要,而且包括文化生活需要,這里講的“共同富裕”,不僅指物質財富方面的共同富裕,也包括人民群眾在精神財富上的共同享有和全面自由發展方面的共同提高,所以我們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過程中要時刻把握這一重要指導思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展生產力,但是生產力的發展如果離開了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目的,那就失去了它的價值和意義。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本質內容之一。只有當生產力的發展和人自身的全面發展相協調時,才能符合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所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生產力的發展,又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再其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應當堅持人學思想的價值取向。這就是說,必須在各項工作中全面樹立以人為本,一切為了人,充分尊重人的社會觀念和價值原則。堅決反對見物不見人,見錢不見人,見權不見人的陳腐落后思想,堅決反對將人作為發展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形而上學思想和實用主義原則,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腐蝕人的靈魂的腐朽思想,積極建構尊重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遵循人道規范,體現人文關懷的社會價值體系,使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的全面發展有一個良好的人文環境。

當前貫徹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的人學思想,有幾點特別具有針對性和指導意義。一是物質文明建設方面要以“無產階級的革命功利主義”[7](第864頁)原則來協調社會各階層的利益關系。在當前社會階層結構變遷,利益結構多元化的情況下,執政的共產黨應當怎樣代表人民的利益?筆者認為,應當以當年提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功利主義”原則,統籌兼顧,各得其所,即既要關注那些新的社會階層人員的利益,承認他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充分發揮他們的積極性,保護他們的正當權益,又應當看到,廣大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仍然是人民的主體,共產黨代表人民利益,首先要代表作為人民主體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的利益要求。盡管目前經濟形式和產業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工人階級始終是我國先進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代表,工人階級作為領導階級和主人翁的地位不能動搖;廣大農民仍然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龐大的“農民工”群體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執政的共產黨必須以更多的精力去關注農村,關心農民,支持農業,善待億萬“農民工”;知識分子越來越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理應受到社會的尊重和愛護。所以代表占人口最大多數的人民主體的利益是最要緊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是無產階級革命功利主義的基本內容,丟掉了它,就丟掉了根本。同時還要特別關注下崗、失業人員和城鄉貧困人口等社會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決不能因為是“暫時困難”和“眼前利益”而置之不理。二是政治文明建設要以提出的“人民管理國家”、“人民監督政府”為目標。這就是說,當前的政治體制改革要確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讓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大事,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的思想;并且充分發揚民主,建立有效的監督機制,讓人民監督政府,監督干部,防止腐敗,跳出“其興也bó@①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律。三是精神文明建設應以“言論自由”、“個性自由”為價值取向。這就是說,要以馬克思主義的人類文化發展理論和人學思想、法學思想來重新解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健全法制,盡快制定出諸如《保護公民利益法》、《社團法》、《新聞出版法》等具體的法規,切實保障公民的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等方面的自由。同時,要把個性教育提到日程上來。為此必須改革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使學生的個性得到自由發展,培養有創造性和特殊才能的社會主義新人。

處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的中國人民正在朝著馬克思和的人學思想為我們規定的“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大方向、大目標努力,相信經過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奮斗,這個目標一定要達到,并且一定能夠達到。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5].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國農村的社會主義高潮》的按語(1955-9-12月)[Z].

[7].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11].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3].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14].書信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15].一九五七年的夏季形勢(1957年7月)[R].

[16].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通知(1966年5月16日)[Z].

[17].在北戴河政治局擴大會議上的講話(1958年8月19日)[R].

[1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19].農業合作化的一場辯論和當前的階級斗爭(1955年10月11日)[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