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的人學思想

時間:2022-04-05 04:28:00

導語:論的人學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的人學思想

【關鍵詞】/人的本質/人的價值/人的自由解放

【正文】

中圖分類號:A8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854X(2001)03-0051-07

人學思想在哲學思想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從一定意義上說,哲學思想的中心問題,就是解決人在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問題,解決人的存在發展、自由解放的問題。的人思想包括關于人的本質、價值、特性,人的自由解放和人性、人權、人道主義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它表現在《實踐論》、《矛盾論》、《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關于人的基本特征及其他》、《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等著作之中。

一、人的本質、人的價值和人的特性

所謂人的本質就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根本性質,是人之所以成其為人的原因和根據。人作為自然界的一種最高存在物,必然和自然界中的其他動物一樣具有某種共同的自然屬性,但人之所以和自然界的其他動物不同,就在于人具有特殊的社會屬性,這種特殊的屬性就是人的社會本質。人的社會本質是多方面的、多層次的。

第一,以制造和使用工具為特征的物質生產勞動,是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馬克思曾經說過:“自由的自覺的活動”即勞動是人的本質(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指出:動物僅僅利用外部自然界,人則改變自然界使之為自己服務,“這便是人同其他動物的最終的本質的差別,而造成這一差別的又是勞動”(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頁。)。要勞動,人就要制造和使用工具;同時,人與人之間必須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否則生產勞動便不可能進行。正是根據馬恩的思想,指出:人和動物“最基本區別是人的社會性,人是制造工具的動物,人是從事社會生產的動物”(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1頁。)。

第二,人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的,即具有“自覺能動性”,這是人區別于動物的又一特點。馬克思說: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6頁。)。恩格斯也指出:人的活動是有意識的、憑激情或經過思慮的(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頁。)。正是根據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進一步指出:“思想等等是主觀的東西,做或行動是主觀見之于客觀的東西,都是人類特殊的能動性。這種能動性,我們名之曰‘自覺的能動性’,是人之所以區別于物的特點。”(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7頁。)

第三,人的社會性即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人的本質最集中的表現。人總是和一定的社會關系內在聯系著的,并且存在于和活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因而具有社會性。社會關系包括經濟關系、政治關系和思想關系,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構成人們賴以存在并活動于其中的社會關系總體。正是這種社會關系總體規定著個人、社會集團、階級的特殊本質。所以,馬克思說:“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具體的社會關系即人的社會性是人們互相區別的根本標準,是人的本質的集中表現。堅持和發揮了這個觀點,指出:“當作人的特點、特性、特征,只是一個人的社會性——人是社會的動物,自然性、動物性等等不是人的特性。人是動物,不是植物、礦物,這是無疑的、無問題的。”(注:《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83頁。)

人的本質的上述方面或層次是相互聯系的。物質生產勞動是基礎;自覺能動性是物質生產勞動所派生的;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是最深刻的、最根本的本質,它支配和貫穿于其他方面的本質之中。前兩個方面或層次是人所共有的,它們只能把人和動物區別開來,只能是人區別于動物的規定性,而不可能是人們之間相互區別的規定性。所以社會性是人的根本的社會本質,是人的根本特性。在階級社會里,社會關系主要表現為階級關系,社會性主要表現為階級性。只有把人置于以特定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特定的社會關系之總和中,并對他們所處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思想關系進行綜合的觀察和分析,才能把人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把握現實的人,才能深刻地揭示人的本質。

人的本質又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是抽象不變的。這是因為作為人的本質的社會關系是具體的。在社會歷史長河中各個不同階段里,由于社會生產發展的狀況不同,以生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關系也就不同,因而人的社會本質也就不相同。因此要求我們不能“離開人的社會性,離開人的歷史發展”去觀察認識問題(注:《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2頁。)。

與人的本質密切聯系的是人的價值問題。人的本質決定人的價值,而人的價值及其實現又體現著人的本質。只有正確理解人的本質,才能正確了解人的價值。而正確把握人的價值,又有助于更加具體而深刻地理解人的本質。

價值是指客體滿足主體之需要的作用和意義。價值必須在主體需要和客體滿足主體需要的相互關系中得到確定和表現。人的價值是一切價值形態中最有價值的價值。所以說:“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間奇跡也可以造出來。”(注:《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2頁。)

由人的本質即社會性所決定,個人必然要與集體、社會發生相互關系,因此人的價值可分為社會價值和個人自我價值兩個方面。人的社會價值指個人對集體、社會所盡的責任和義務,為集體、社會所作的貢獻;個人自我價值指社會滿足個人(或群體)生存發展的需要的情況,即每個人的權利和地位問題。人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是有機聯系、辯證統一的,但在兩個方面之中,社會價值是主要的、主導的方面。因此,每個個人都應該把對集體、社會的貢獻擺在首位,同時,集體、社會又要適當滿足個人正當的合理的需要。如何看待和評價社會價值和個人自我價值的關系,體現出不同的人的價值觀來。

青年的價值觀是個人價值至上的價值觀。他在《〈倫理學原理〉批注》中寫道:“離群索居誠哉不堪,然社會為個人而設,非個人為社會而設也。”(注:《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46頁。)他十分強調“個人有無上之價值,百般之價值依個人而存,使無個人(或個體)則無宇宙,故謂個人之價值大于宇宙之價值可也。故凡有壓抑個人,違背個性者,罪莫大焉。故吾國之三綱在所必去,而教會、資本家、君主、國家四者,同為天下之惡魔也”(注:《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151-152頁。)。可見他的價值觀雖然是唯心的,但同反對封建專制、追求個性解放聯系在一起,具有進步作用。在他世界觀轉變,成為馬克思主義者之后,特別重視人的社會價值。他提倡集體主義,提倡以最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為出發點,強調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結合,當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要無條件地服從集體利益。共產黨員要做“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模范。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他強調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之間的利益。但晚年有過分強調集體利益而忽視個人利益特別是物質利益原則的傾向。

與人的本質和價值密切聯系的是人的特性。人的本質和價值規定和制約著人的特性,而人的特性則是從不同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具體地表現出人的本質和價值來,其中最突出的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社會性和個性、群體性和個體性的統一。

人在物質生產勞動中從自然界分離出來,并結成一定的相互關系,從而形成了社會。人總是生存于和活動于一定的社會關系之中,并通過各種社會形式、各種社會構成單位,參與社會活動,了解社會生活。社會既然是人賴以安身立命的現實基礎,就必然從多方面規定和影響著人的存在和發展,因此人本質上是社會存在物、是社會的人,因而具有社會性。然而,現實的人所生活和活動于其中的經濟地位、周圍環境、所受的教育、所經歷的人生道路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這就決定每個人必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個性。離開人的個性觀察人,也是不能真正了解現實的具體的人的。人們在社會活動中,由于經濟關系、需要、利益、目標和理想等相一致,便以此為紐帶而緊密聯系和組成聯合體、群體。任何現實的人總是一定群體中的成員。任何群體都是由一定數量的個體組成的,并且都受個體的狀況和作用的影響。因此,群體和個體是辯證統一的。現實的人總是群體性和個體性的辯證統一。

在談到群體性和個體性問題亦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黨性和個性問題時指出:“解放個性,這也是民主對封建革命必然包括的。有人說我們忽視或壓制個性,這是不對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注:《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頁。)1945年在黨的“七大”上對此更有所發揮。他說:有些人懷疑中國共產黨不贊成發展個性,其實這是不對的。民族壓迫和封建壓迫殘酷地束縛著中國人民的個性發展。我們主張的新民主主義正是要解除這些束縛,保障廣大人民能夠自由發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個性。他指出:“說共產黨要消滅個性,只要黨性”的意見不是正確的。中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帝國主義與封建勢力是摧殘個性的,使中國人民不能發展他們的聰明才智,他們的身體也不能發展,精神也不能發展,都受到了摧殘。中國共產黨代表全國人民要求獨立!中國如果沒有獨立就沒有個性,民族解放就是解放個性,政治上要這樣做,經濟上要這樣做,文化上也要這樣做。

第二,實踐性與主體性的統一。

人之所以成為人并同其他動物區別開來的第一個基本前提,就是要從事物質生產活動。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它是人們的社會關系、社會性形成發展的基礎。可見實踐性是人所固有的,是和社會性內在聯系著的。實踐性是人的社會本質的體現和對象化,是人的一種客觀規定性。實踐是人的有意識有目的的活動,因此,實踐性也是人的主體性的基本內容,但主體性不僅包括實踐性,而且還包括人的能動性和自我調控性等內容。實踐性和主體性是辯證的統一。離開實踐性去了解主體性,就會把主體性抽象化;離開了主體性去了解實踐性,就會把實踐庸俗化。所以在講實踐性時總是把它同知識、情感、意志等主體因素聯系在一起的,講主體性時又同實踐性聯系在一起。

第三,能動性和受制性的統一。

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動是有意識有目的地進行的,是人的自覺能動性的表現。但人的自覺能動性的發揮是要受客觀規律和客觀條件制約的。只有尊重客觀條件,符合客觀規律,自覺能動性才能得到正確的有效的發揮,才能在實踐中獲得成功。反之,不顧客觀條件,違背客觀規律行事,就要受到懲罰,就會在實踐中失敗。因此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必須把能動性和受制性辯證統一起來。

第四,自覺性與自發性的統一。

人在實踐中具有正確認識世界的能力和可能性,以及運用這種認識去指導行動的可能性。一旦這種能力和可能性得到體現和變為現實,就確認了人的自覺性。但人們不能窮盡一切事物和它的規律,因此人的行動又往往帶有自發性、盲目性。因而,人的行動是自發性和自覺性的統一。

二、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

人類的生存發展過程以及人們創造歷史的過程就是爭取人的自由和人的解放,提高人的價值的過程。

自由的含義不是單一的,而是多層次的復雜的。自由既有哲學含義,又是一個政治歷史范疇。自由首先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產物,是勞動的產物。人類從自然界分化出來后其生存和發展面臨著同整個世界(包括社會)的關系問題。在自然界、社會的客觀規律面前,人能不能達到自己改造世界的目的,這就是所謂自由問題。人類從自然界分化出來的過程,是同人類勞動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分不開的。因此,自由首先是勞動的產物,并隨著人類物質生產勞動的發展而發展。人類為了生存和發展,不能不從事物質生產勞動,把“外在的必然”轉化為“為我的必然”,從而獲得自由。恩格斯說:“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于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5頁。)所以,自由不是認識活動和改造活動本身,而是人們認識必然性和利用必然性為自己服務的那種能力,是人在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自覺、自為、自主的狀態。馬克思恩格斯不僅論述了自由的一般含義(哲學含義),而且闡明了“哲學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聯系和區別,指出所謂政治自由不過是整個人類一般自由的一個方面、一種特殊形態,它涉及的是人和人的關系,與制度、法制、紀律相對待,也是以必然性為前提的,依賴于對社會政治生活規律的正確認識和利用,政治自由有其階級性,各階級都為自己的政治自由而斗爭。

的貢獻首先是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和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對自由的含義從認識論上作了進一步的規定。他說:“自由是必然的認識和世界的改造。”(注:《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85頁。)“所謂必然,就是客觀存在的規律性,在沒有認識它以前,我們的行動總是不自覺的,帶著盲目性的,這時候我們是一些蠢人。”經過反復的實踐,有了成功和失敗的比較,認識了必然性。“到那個時候,我們就比較主動了、比較自由了。”(注:《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33頁。)在談到人的自覺能動性在戰爭中表現為主動性、靈活性、計劃性時,他說:“這里說的主動性,說的是軍隊行動的自由權,是用以區別于被迫處于不自由狀態的。”(注:《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7頁。)可見他是把自由看作是主動性的表現,不自由是被動性地位的表現。靈活性是說明指揮員審時度勢而采取及時和恰當的處置方法的一種才能。不僅如此,還闡明了政治自由的具體性、相對性和階級性,以及政治自由對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重要意義。指出:“世界上只有具體的自由,具體的民主,沒有抽象的自由,抽象的民主。”“在階級斗爭的社會里,有了剝削階級剝削勞動人民的自由,就沒有勞動人民不受剝削的自由。有了資產階級的民主,就沒有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民主。”(注:《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1頁。)民主和自由都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都是在歷史上發生和發展的。民主要受到集中的制約,自由要受到紀律的制約。他強調民主革命時期,爭取民主自由既是實現革命勝利的必要手段和條件,也是革命的基本內容和所要達到的目的;社會主義時期,人民的國家要采取措施,切實保障憲法所賦予公民的民主自由權利得以實現。

其次是指明了人們從必然達到自由的諸多條件。條件之一是,要學習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他說:“人們為了在社會上得到自由,就要用社會科學來了解社會,改造社會,進行社會革命。人們為著要在自然界里得到自由,就要用自然科學來了解自然,克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從自然里得到自由。”(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頁。)條件之二是,不斷消除錯誤和盲目的必然性。認為,在認識過程中,當人們還沒有認識客觀必然性,處于盲目狀態時,總是要犯錯誤的。只有不斷消除錯誤和盲目性,人們才能逐步獲得自由。條件之三是,主體必須自覺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改造自己的認識能力,改造主觀世界同客觀世界的關系。”(注:《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96頁。)正確的立場、觀點、方法,主體認識能力的提高,是獲得自由必不可少的條件。條件之四是,必須不斷創造和改進“認識工具”,人是制造工具以從事生產勞動的動物。人要在實踐中獲得自由,就必須不斷地創造和改進自己的生產工具,這種生產工具在一定意義上就是認識工具。說:“認識工具”這個概念有點道理,在“認識工具”這個概念中還要包括镢頭、機器等等。人的認識來源于實踐。我們用镢頭、機器等改造世界,我們的認識就逐漸深入了。工具是人的器官的延長,望遠鏡是人的眼睛的延長,身體五官都可以延長。這就是說,人們變革環境,改造世界,獲得自由不能不使用工具,而改造世界的工具就是認識世界的工具。認識工具的創造和改進大大提高了人的認識能力,不斷擴展著人們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認識工具是人類認識水平的尺度,它凝結著人類的集體智慧,是認識的社會性和能動性的集中表現。

再次是從歷史觀、認識論上闡明了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轉化是一個無限發展的過程,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必然王國”和“自由王國”本來是馬克思、恩格斯揭示不同社會狀態的本質的范疇。“必然王國”是指人被物化的社會關系所支配的社會狀態,“自由王國”則是指人支配自己的社會關系即人支配物的社會狀態。馬恩借助這對范疇正確地闡明了自然領域的自由和社會領域的自由的聯系和區別,從而深刻地揭示了社會歷史領域自由的實質。所謂“人類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飛躍”,就是從一種社會狀態向另一種全新的、合理的社會狀態過渡,即由人受歷史必然性統治狀態向人支配歷史必然性的狀態過渡,由人受社會關系支配狀態向人支配社會關系狀態過渡,即由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過渡。這個過渡的關鍵是要有以剩余勞動為基礎的“自由時間”的出現。因為人類的自由王國是依靠“自由時間”建筑起來的。有了“自由時間”,作為歷史主體的人才有活動的自主權、主動權,才有人類能力的發展,才有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有勞動生產率的極大提高,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必須有社會關系的根本改造,即必須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整個社會制度實行完全的變革。人類社會走向自由王國是一個漫長而艱巨的歷史過程。

繼承和發展了馬恩的這一思想。他指出:獨立性、個性、自由是一個意義的東西,這是財產所有權的產物。中國的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有財產所有權,他們使大批的人破產,使農民和小資產階級破產,財產集中在他們手里,他們自己有獨立性、個性、自由,而廣大人民喪失了財產所有權,也就沒有獨立性、個性、自由。因此要恢復他們的獨立性、個性、自由,就要進行革命斗爭,在新的社會制度下大力發展生產力。不僅如此,認為,新的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人們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歷史并沒有完結。他從歷史觀和認識論的高度對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飛躍的含義作了進一步的引申和擴展。他說:“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階級斗爭不會完結。在無階級存在的社會內,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斗爭永遠不會完結。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范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注:《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5頁。)由必然向自由轉化的無限性,要求我們堅持自由與必然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每一個人、每一代人只能根據一定的歷史條件來認識必然,改造世界,爭取一定限度的自由,而不可能達到絕對的自由。另一方面,必然向自由的轉化是一個世世代代無窮無盡的連續發展過程。任何一個人、一代人取得的自由都是整個人類自由鏈條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它既是前人自由的直接繼承和必然發展,又是后人將要取得自由的必要準備和新的起點。因此,人類要不斷地獲得和保持自由,就要“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晚年在哲學自由問題上,有忽視客觀規律,夸大意志作用的唯心主義傾向;在政治自由問題上,他把民主自由僅僅看作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沒有從法制上保障人民的民主自由權利,把爭民主、爭自由一律看作是資產階級自由化和階級斗爭的表現而加以批判。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人從自然和社會的盲目必然性的支配下解放出來,獲得駕駛和利用客觀規律的自由,就意味著人的解放。解放和自由是同等程度的概念。人的解放是多方面的,主要是指從自然力和社會關系的束縛中獲得解放,得到自由;與此相聯系,還包括人的思想解放,即從舊思想、舊觀念、舊傳統和舊模式的束縛下解放出來。

強調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進行革命斗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全國人民的解放,使中國人民不僅從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下解放出來,成為新社會的主人,而且要使他們從舊社會的舊思想、舊觀念、舊傳統、舊習慣的束縛下解放出來。他特別提倡解放思想、破除迷信,提倡敢想、敢說、敢干。他提出的農業機械化、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現代化,向自然界開戰,就是要使廣大人民群眾從自然力的束縛下和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成為自然界的主人。還指出,在人的解放過程中,全人類的解放和無產階級解放的一致性。他強調,無產階級與最先進的經濟形式相聯系,富于組織紀律性;身受多重壓迫,具有徹底的革命性;它本身沒有特殊的階級私利,它的階級利益同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完全一致,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就是解放全人類。

與人的解放相聯系的是人的發展問題。人的發展也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同社會解放、社會進步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一致的。

馬克思在把人類社會發展史劃分為前資本主義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三大社會形態依次發展的同時,相應地指出了人的發展的三大階段,即“具有原始豐富性的人”、“異化的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人”三大階段。他特別強調共產主義是“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49頁。)。所謂“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就社會方面來說,就是要使人成為自然界的主人,社會關系的主人,自己本身的主人(掌握自己的命運),就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發展,就是經濟繁榮、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協調一致;就個人方面來說,就是要有充分的“自由時間”來自由全面發展自己的德智體和個性,可以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興趣自由地選擇職業,使人的自我價值得到充分實現。

一向把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作為我們長期的奮斗目標。他要求干部“又紅又專”、“能文能武”,要求青年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要求全體人民解放思想、破除迷信,充分發揮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努力營造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為建設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這些都是他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和社會主義全面進步的思想。不庸諱言,晚年在人的全面發展問題上,也有過一些離開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社會分工狀況的空想成分。如所謂人人都要學工學農學軍;所謂“六億神州盡舜堯”,人人都要成為至圣至善的圣人等等,但總的來說,他關于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的思想仍然是有積極意義的。

三、人性、人權、人道主義

這里講的“人性”,就是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的,與人的本質、價值相聯系的人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性。現在要回答的問題是:有沒有一般的共同的人性,即不同時代、不同社會、不同階級的人性中是否具有某些共同點,是否具有跟神性、獸性、非人性、反人性相對待的東西。

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說過一段話:“有沒有人性這種東西?當然有的。但是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而沒有什么超階級的人性。”(注:《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70頁。)這段話現在看來,基本上是正確的,但又有不完全的地方。正確的方面是指出了只有具體的人性,沒有抽象的人性,在階級社會里,人性一般帶有階級性,批判了超階級的人性論;不完全的地方是實際上否認了一般的共同的人性,把人性歸結為階級性,對于實際生活帶來了不良影響。

應該承認,無論在理論上和事實上都存在著“人性”這種東西。因為“人性”是對人類共同性的一種科學抽象,是從各色各樣的具體的人中抽象出來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性。如自己所說的:“人,這個概念已經舍掉了許多東西,舍掉了男人、女人的區別,大人、小孩子的區別,中國人、外國人的區別,革命的人和反革命的人的區別,只剩下了區別于其他動物的特點。”(注:《論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67年版,第25頁。)人是社會的動物,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的科學抽象,社會性就是共同的人性。但是共性(一般)只存在于個性(個別)之中,共同的人性(社會性)只存在于具體的人性之中。不同的歷史發展時期、不同的社會集團的人性又是不同的、具體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不同,人性也就不同。但不管怎樣,“人”的概念、“人性”還是存在,不是虛構的。

至于“在階級社會里就是只有帶著階級性的人性”,這個提法似有絕對化的毛病。的確,在階級社會里,由于受階級的影響,很大一部分人性帶上了階級的色彩,打上了階級的烙印,但不能說人性就是階級性。因為階級性并非人的唯一特性。此外還有別的特性,人性概念大于階級性概念。在階級社會里,社會關系除階級關系外,還有其他關系,如民族關系、血緣關系、關系、鄉里關系、師生關系等等。不僅如此,在階級社會里,還有不帶階級性的一般人性,即不同階級的人們所共同具有的東西。一個明顯的例子是,各階級的人也有某些共同的審美感受。

承認共同的人性,是不是抽象的、超階級的人性論?不是,所謂超階級的人性論,是認為人性(共同人性)能夠超越(消除)人們之間存在的階級差別(階級性),具有超越(消除)階級對立的力量和作用。其實,共同的人性是不可能消除階級利益的對立,不可能填平階級對立的鴻溝的。否認共同的人性的后果,一方面是把人性等同于階級性,把社會關系等同于階級關系,強調“用階級斗爭的觀點分析一切、觀察一切”,導致階級斗爭擴大化;另一方面是在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上踐踏人性,導致非人性甚至反人性的行為不斷發生,給人們帶來深重的災難。

既然承認人有共同特征,人有無上的價值,人就應當有做人的權利即人權。所謂人權就是指人身自由及其他民主權利。在階級社會里,人權有其階級性。在資產階級革命時期,針對封建專制對人性的踐踏,資產階級進步的政治家在個性自由的基礎上提出了人權這一概念。他們鼓吹“天賦人權”的思想,直接以人權作為反對封建專制、進行民主革命的武器,在歷史上具有進步意義。當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人權成為資產階級的專利品,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由于處于被剝削壓迫的地位,人權對他們來說是一紙空文。社會主義國家消滅了剝削制度,人民成了國家的主人,他們的民主權利有了根本保障,人權得到真正實現。近年來,人權問題成了國際斗爭中的一個重要問題。西方敵對勢力借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的內政,甚至發動侵略戰爭。因此,對于人權問題必須給予高度重視。

歷來反對“天賦人權”的資產階級觀念,但是他特別強調人民當家作主,要求真正實現憲法所賦予人民的民主權利。他說:沒有什么“天賦人權”,人權靠斗爭得來,只有人賦人權,我們這些人的權,是誰賦予的?是老百姓賦予的。又說:我們的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等的自由,我們要采取措施保證這些權利的實現。他還強調,人民管理上層建筑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他說:“勞動者管理國家、管理各種企業、管理文化教育的權利,是社會主義制度下勞動者最大的權利。沒有這種權利,就沒有工作權、受教育權、休息權等等。”(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談話記錄》(1959-1960)。)這個思想是極其深刻的。

講了人性、人權,自然要講人道主義。所謂人道主義就是指強調人的地位,肯定人的價值,維護人的尊嚴和權利的一種思想體系。人道主義有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和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之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是建立在抽象的人性論基礎之上的。它從抽象的人和人性出發,認為歷史發展和歷史進步的動力在于人類的善良天性或理性;它以利己主義為核心,其政治目的是要建立一個符合他們“理性”的資本主義制度。這種人道主義具有進步和虛偽的兩重性。從它產生之時起,就既有反宗教、反神權、反封建專制及其人身依附關系的進步性;又有用“自由、平等、博愛”、“等價交換”、“公平貿易”的假象去掩蓋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的欺騙性。

馬克思主義在分析批判資產階級人道主義時,從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出發來考察人,批判和揚棄了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脫離具體歷史條件和社會關系來理解人的抽象性,認為人是“現實的人”、“具體的人”,是處在一定社會關系中的具體的發展著的人,把抽象的人道主義改造成為現實的人道主義即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我們今天宣傳和實行的社會主義人道主義就是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的表現形式,也是革命的人道主義(馬克思主義的人道主義在革命戰爭條件下的表現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在革命戰爭年代明確提出了“革命人道主義”的口號,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要求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1939年12月1日為悼念白求恩寫下了“救死扶傷,實行革命人道主義”的題詞。這雖然是作為醫療衛生工作方面的口號提出來的,但它不僅僅限于醫療衛生工作,已經擴展為我們的一項重要的倫理道德原則。在實際工作中,已把人道主義原則運用到待人處事的許多方面。

——怎樣對待群眾?認為要尊重群眾,以平等態度待人。

——怎樣對待犯錯誤的同志?1942年時就提出要“與人為善”、“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社會主義時期提出“團結——批評——團結”、“一看二幫”,正確處理人民內部關系。

——怎樣對待敵人營壘中可以爭取團結的力量?提出“既往不咎”、“以禮相待”的方針。

——怎樣對待俘虜?歷來主張優待俘虜,不如侮辱。

——怎樣對待停止搗亂的反動分子?主張“施仁政”、“給出路”。

現在的問題是,把人道主義作為一項倫理道德原則運用于待人處世的許多方面,這是不錯的,但應當說是很不夠的。如果把革命的人道主義或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簡單地歸結為某些倫理道德規范,那就把它的意義縮小了,地位降低了。筆者認為,革命的人道主義或社會主義人道主義說到底,是一種價值觀,它強調人的價值,贊美人的尊嚴,尊重人的自由民主權利,追求人的發展和完善,它的基本原則是“人的價值是第一位的”。其基本內容除上述待人處世最起碼的道德規范、行為準則外,主要是兩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社會、黨和政府以及各級領導,都要尊重社會成員做人的基本權利,保證他們的合法地位、人身安全、人格尊嚴不受侵犯,要把關心群眾疾苦,為廣大群眾謀福利作為自己的天職;另一方面,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每一個成員,都要關心國家的命運,民族的振興,把國家、集體的利益放在首位,為社會主義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全體社會成員都要發揚“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建立起團結、互助、友愛的新型關系。總之,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應當突出人的價值,把人看作是最寶貴的財富,看成是歷史的主體和社會的主體。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也應當十分重視創造條件來培養和開發人的潛能,使人不僅在品格方面,而且在智力、體力、審美能力方面都得到發展。這樣來了解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就能夠從歷史觀和價值觀方面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指導原則,推動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前進。這就是我們今天研究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