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概論考核要點與重點解答

時間:2022-08-29 03:54:00

導語:思想概論考核要點與重點解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思想概論考核要點與重點解答

第一章思想的形成和歷史地位

本章重要考核

1.思想科學概念的涵義。

2.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3.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及特點。

4.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5.思想科學體系的特點。

6.《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的評價。

7.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作用。

8.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1.思想科學概念的涵義是什么?

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就是思想的科學涵義。

2.試述思想產生的社會歷史條件。

(1)20世紀前中期世界和中國政局的變動,是思想產生和形成的時代背景。

(2)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是近現代中國社會和革命運動發展的客觀需要和歷史產物。

(3)新的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

(4)新文化運動的興起和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傳人與傳播,為思想的產生和形成準備了思想理論條件。

(5)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是思想產生和形成的實踐基礎。

3.試述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思想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與建設的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這一過程大體上可分為開始萌芽、初步形成、走向成熟、繼續發展和曲折發展等多個階段。

(1)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和國民革命時期,等初步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思想,標志著思想開始萌芽。

(2)在土地革命戰爭前中期,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理論,提出了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的基本思想,標志著思想初步形成。

(3)在土地革命戰爭后期和抗日戰爭時期,寫了大量著作,對新民主主義理論作了系統而完整的闡述,標志著思想達到成熟。

(4)在解放戰爭和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思想在軍事原則、戰略策略和政策、國家政權理論、革命轉變理論等方面,均有新的重大發展。

(5)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歷程中,等在工作重心轉移、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中國工業化道路、經濟體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設、思想文化建設、執政黨建設等方面,提出了許多重要思想觀點,特別是創立了社會主義社會矛盾學說。但晚年也有失誤,思想在曲折中得到發展。

(6)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堅持思想的基礎上,發展了思想,創立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即鄧小平理論。鄧小平理論是對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開辟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

4.簡述思想形成和發展的特點。

思想在形成和發展中,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主要是:

(1)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

(2)思想是在同錯誤思潮的斗爭中形成和發展的。

(3)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就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5.試述思想的主要內容和活的靈魂。

(1)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內容。它在以下幾個方面,以獨創性的理論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即:①關于新民主主義革命;②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③關于革命軍隊的建設和軍事戰略;④關于政策和策略;⑤關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⑥關于黨的建設。

(2)思想活的靈魂,是貫穿于思想各個組成部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它們有三個基本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獨立自主。其中,實事求是是思想的精髓,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路線,獨立自主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基本立足點。

(3)思想的獨創性理論和活的靈魂,構成思想的科學體系。這一體系具有科學性、獨創性、完整性等特點。

6.論述思想的歷史地位和指導作用。

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它的歷史地位和偉大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思想是奪取中國革命勝利的理論武器。

(2)思想是社會主義中國立國建國的思想政治基礎。

(3)思想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先導。

(4)思想是中華民族團結振興的精神支柱。

(5)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豐富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要階段。

總之,思想具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已經并將繼續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發揮巨大而長遠的理淪指導作用。

7.如何堅持和發展思想?

思想是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因此必須以科學的態度來對待它。這個科學態度,就是堅持和發展思想。

(1)要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掌握思想的科學體系。

(2)要把晚年的錯誤思想與思想的科學體系嚴格區別開來。

(3)要在實踐中豐富和發展思想。

8.為什么必須把思想的科學體系同晚年的錯誤區別開來?

思想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而晚年的錯誤思想則是被實踐證明是錯誤的。個人的思想,主要指階級斗爭擴大化的理論和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等“左”傾錯誤理論觀點。這些錯誤理論觀點嚴重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原則,明顯脫離了思想的科學軌道。因而,晚年的錯誤思想不應屬于思想的范疇。

9.怎樣理解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是一脈相承的統一的科學體系?

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都是對社會歷史發展規律和社會主義歷史進程的認識成果。雖然,它們創立于不同的歷史時期,形成于不同的時代,所要解決的問題不盡相同,但從本質上來看,它們是一脈相承的,是統一的科學體系。

第一,在基本立場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原則立場,就是集中代表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第二,在基本觀點上是一致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論。

第三,在思想方法上是一致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科學的思想方法。這既是馬列主義、思想的精髓,也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

總之,在當代中國,堅持鄧小平理論,就是真正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高舉鄧小平理論的旗幟,就是真正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

10.簡述一生所做的兩件大事。

(1)的一生為中華民族的振興和發展做了許多事。他的前半生探索中國民主革命道路,在領導黨和各族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統治的斗爭中,敢于和能夠抵制黨內的教條主義以及從國際來的錯誤影響,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找到并堅持唯一能使中國革命勝利的新道路,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任務,達到了完全的勝利,這是一件大事。

(2)的后半生探索中國社會主義的道路。在社會主義改造中,所采取的方針和政策是具有符合中國國情的特色的,但就所要達到的目標和結構模式來說,從根本上說是照搬蘇聯模式的。在社會主義改造以后,努力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標志著試圖擺脫蘇聯模式,克服學習蘇聯中的教條主義,開始從中國實際出發,獨立自主地把握社會主義本質,形成適合自己情況的社會主義觀念,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這種探索后來走人歧途,造成了“”這樣的嚴重錯誤,沒有能夠達到應該達到的目的。但是是這種探索的開創者。正是因為有這種探索,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既糾正了晚年的錯誤,又繼承了的正確的基本思想,找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這是又一件大事。

11.試述20世紀為振興中華,領導中華民族奮起斗爭的三個領袖人物及其歷史作用。

(1)20世紀是中華民族歷史發生偉大轉變的世紀。一個世紀以來,中國人民在前進道路上經歷了三次歷史性的巨大變化,產生了三位站在時代前列的偉大人物:孫中山、、鄧小平。

(2)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孫中山是在中華民族衰落到谷底的19世紀末走上中國的政治舞臺的。1894年,孫中山建立興中會,發出“振興中華”的號召,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孫中山的偉業:一是領導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這是20世紀中國的第一個偉大的歷史變革,二是指出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推動了國共合作反對北洋軍閥的革命斗爭。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革命民主派的旗幟。

(3)第二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在辛亥革命十年之后,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者之一,走上中國政治舞臺的。把馬列主義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尋找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所作的創造性勢力,直到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才被承認,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開始逐步形成,走向成熟。在以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在全國的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這是繼辛亥革命以后20世紀中國的又一次更偉大的歷史變革。因而成為全中國人民公認的領袖,思想成為全中國人民共同的指導思想。建國以后又取得向社會主義過渡的勝利,新中國呈現一派欣欣向榮的氣象。然而,后來又經歷了嚴重的曲折和失誤,造成了對的歷史地位和思想認識上的極度混亂和困惑。

(4)第三次是改革開放,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奮斗。鄧小平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走到中國政治舞臺的中心位置上來的。鄧小平把握開創新局面的關鍵,重新確立以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把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經驗的正確總結的思想同晚年的錯誤區別開來,并領導和主持制定了《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從而肯定了的歷史地位和思想。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在以鄧小平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領導下,開始了新的更偉大的革命。在建國以來革命和建設成就的基礎上,我們黨總結歷史經驗和教訓,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

(5)在孫中山、、鄧小平三位領袖人物的領導下,20世紀成為中華民族奮起斗爭、走向振興的世紀。

第二章近代中國社會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本章重要考核點

1.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

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

4.鴉片戰爭后中華民族面對的兩大歷史任務。

5.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的原因。

6.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的歷史必然性。

7.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思想演變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8.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

9.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0.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領導、動力、性質和前途。

11.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綱領。

1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綱領。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1.簡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過程。

(1)第一次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等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成為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點。

(2)1856年開始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天津條約》、《北京條約》等第二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加快了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演變。

(3)中日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進一步加深。

(4)1900年的八國聯軍的侵華戰爭和次年簽訂的《辛丑條約》,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控制中國的工具,標志著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形成。

2.試述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基本特點。

第一,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統治中國的決定性力量。

第二,中國的封建勢力同帝國主義侵略勢力互相勾結,成為帝國主義奴役近代中國的社會基礎。

第三,外國列強的入侵,使封建時代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基礎被破壞了,但封建剝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階級對農民的剝削,不但依舊保持著,而且同買辦資本和高利貸資本的剝削結合在一起,在中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占據著明顯的優勢。

第四,民族資本主義有了某些發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頗大的作用: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是在外國資本主義勢力、本國官僚買辦資本勢力和封建勢力的夾縫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經濟地位脆弱,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

第五,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實行分裂、剝削政策,又由于小農經濟的廣泛存在,加上中國地域廣大,造成中國實際上長期不統一,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表現出極端的不平衡。

第六,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中國廣大群眾尤其是農民群眾,日益貧困化以至大批破產,過著饑寒交迫和毫無政治權利的生活。中國人民經濟上的貧困和政治上不自由的程度,是世界上所少見的。

3.為什么說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1921年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具備了各方面的條件:

(1)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礎。

(2)工人階級的成長和工人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奠定了階級基礎。

(3)經過,一批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成長起來,他們開始到工人群眾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在這個基礎上建立共產主義小組,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

(4)外部條件主要是列寧領導的共產國際從各個方面給予幫助,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因此,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思想演變的結果,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4.簡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從此,中國革命的面目就煥然一新了。

(1)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核心,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有了可以依賴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革命從此在無產階級領導下,不斷向前發展,由民主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推進。

(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的政黨,把馬克思主義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制定了正確的革命綱領和斗爭策略,為中國人民指明了斗爭的目標和走向勝利的道路。

(3)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使中國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溝通了中國革命和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之間的聯系,為中國革命獲得廣泛的國際援助和避免資本主義的前途提供了客觀可能性。

5.簡述中共二大的民主革命綱領。

(1)1922年7月在上海召開的中共二大,初步揭示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指出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民主主義革命運動是極有意義的”。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在現階段的革命綱領;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的完全獨立;統一中國使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這是中國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不可超越的一個階段。

(2)中共二大在全國人民面前破天荒地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解決了八十多年沒有弄清楚的革命對象問題,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同時也表明,中國共產黨在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上邁出了可貴的第一步。

6.試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集中表述為: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

(2)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對象:①分清敵友是中國革命的首要問題;②帝國主義是中國人民最兇惡的敵人;③封建主義是中國社會進步的主要障礙;④官僚資本主義也是革命的對象之一。

(3)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權:①無產階級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②堅持無產階級對民主革命的領導權。

(4)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動力:①農民階級是無產階級員可靠的同盟軍;②城市小資產階級是可靠的同盟者;③民族資產階級也是革命的動力之一。

(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性質和前途:中國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革命的性質是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已不是一般舊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義革命、它與社會主義相聯系,其前途是社會主義。

7.怎樣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1939年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指出,“現時中國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已不是舊式的一般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這種本命已經過時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我們稱這種革命為新民主主義的革命”。這是因為:

第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新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根本區別是領導階級不同。第二,新民主主義革命發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屬于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范疇。

第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

第四,新民主主義革命前途,是經過新民主主義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

8.試述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途及中國共產黨在這方面的歷史教訓。

(1)新民主主義革命前途,是經過新民主主義逐漸過渡到社會主義。

(2)根據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認為中國革命必須分兩個步驟走:第一步,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中國成為一個獨立的新民主主義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民主革命是社會主義革命的必要準備,社會主義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趨勢。

(3)關于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關系問題,黨內曾流行過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陳獨秀的“二次革命論”,二是王明的“畢其功于一役”。這兩種觀點都違背了中國革命的發展規律。

(4)中國革命兩步走的思想,正是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客觀規律,揭示了中國革命的前途,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學說。

9.試述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

(1)在解決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同時,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作為貫徹執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具體目標和要求。

(2)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綱領是在中國建立一個以無產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3)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是,沒收封建階級的土地歸農民所有,沒收蔣、宋、孔、陳為首的壟斷資本歸新民主主義的國家所有,保護民族工商業。

(4)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綱領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是無產階級領導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5)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綱領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的具體化,是新民主主義理論體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基本輪廓。將引導中國經過新民主主義最經走向社會主義。

第三章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

本章重要考核點

1.武裝斗爭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形式。

2.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3.八七會議的歷史功績。

4.《反對本本主義》的基本內容。

5.中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和發展的條件。

6.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

7.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8.中國革命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9.人民軍隊的建設和人民戰爭路線。

10.解放戰爭初期,人民解放軍打敗進攻的軍事原則。

11.“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1.簡述“八七會議”的歷史功績。

(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了緊急會議。會議堅決糾正了以陳獨秀為代表的右傾投降主義,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并把發動農民舉行秋收起義作為當前黨的主要任務。八七會議為黨指明了革命斗爭新的出路。

(2)八七會議是一個轉折點,這是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但由于受到共產國際及黨內“左”傾思想的影響,當時中央即開始出現了“左”的傾向,其繼續發展給中國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2.為什么說中國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1)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分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的實際狀況,強調中國革命只能以長期的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

(2)從中國反動統治階級的殘酷性出發,面對龐大的反革命武裝,強調中國革命只能是以武裝的革命反對武裝的反革命。這是革命的特點和優點。

(3)還進一步分析了敵我力量對比,帝國主義和國內各派軍閥之間的矛盾、國內反動統治集團之間的矛盾,以及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狀態,規定了中國革命的武裝斗爭將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長期而曲折的過程。

3.為什么說中國的武裝斗爭實質上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1)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國革命的最廣大的動力,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2)農民——這是中國軍隊的來源。不同時期的中國人民的武裝力量——紅軍、八路軍和新四軍、中國人民解放軍,絕大部分是穿著軍裝的農民。

(3)中國革命進行長期的武裝斗爭。主要的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農民游擊戰爭。

4.簡述中國紅色政權存在與發展的原因和條件。

(1)中國的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

(2)良好的群眾基礎。

(3)向前發展的革命形勢。

(4)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

(5)共產黨的正確領導。

5.試述中國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理論的主要內客和偉大意義。

(1)革命重心由城市轉向農村,實行工農武裝割據。

國民革命失敗后,在革命實踐中沖破了教條主義“城市中心”的模式,以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決定放棄進攻城市、轉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農村,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這是從進攻大城市轉向農村的新起點。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等文章中,系統地論證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和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為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2)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1928年到1930年,撰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井岡山的斗爭》、《反對本本主義》等著作,基本上形成了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理論。指出,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以農村為工作重心,以根據地為依托,以政權為杠桿,以土地革命為基本內容,以武裝斗爭為主要形式,奪取全國勝利的道路。

從1936年到1939年,發表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新階段》、《戰爭和戰略問題》、《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共產黨人>發刊詞》等文章,標志著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發展成為完備的理論形態,成為全黨的共識。

到1949年解放戰爭的勝利,農村包圍城市道路徹底實現,說明這一理論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3)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具有偉大而深遠的意義:

①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發展道路,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革命道路。

②農村包圍城市革命發展道路的理論,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成果。

③這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理論的產生、發展和完善,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出了獨創性的貢獻,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人民進行革命奪取政權樹立了榜樣。

④這條革命發展道路的理論及其實現,自始至終貫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走自己的路,對于中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具有啟迪意義。

6.為什么說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

在《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等文章中,闡明了農民問題的極端重要性。

(1)分析了中國農民在中國社會中的地位,指出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中心問題。

(2)農民是中國的基本群眾,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3)強調無產階級領導農民斗爭在推翻反動政權,建立人民革命政權中的重大作用。

7.簡述土地革命的路線、方針、政策。

(1)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制定的土地革命路線和土地分配辦法:依靠貧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以鄉為單位,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原耕地基礎上,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

(2)抗日戰爭時期,在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的土地政策。

(3)解放戰爭時期,強調中必須注意兩個基本原則:必須滿足貧雇農的要求;必須堅定地團結中農,不要損害中農的利益。

后來,又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和總政策:依靠貧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

(4)解放初期,根據全國解放后的新情況,將過去征收富農多余土地財產的政策,改變為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

8.人民軍隊為什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1)無產階級的軍隊,必須服從無產階級的意志。

(2)只有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能使軍隊不斷克服非無產階級思想,保持無產階級革命性。

(3)只有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才能使軍隊忠實地貫徹黨的路線和方針政策,執行革命的政治任務。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首先要堅持以馬列主義、思想為我軍的指導思想,教育全軍,保證黨在思想上的領導。其次,依靠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上的正確,以及強有力的政治工作,保證黨在政治上的領導。第三,在軍隊中建立和健全各級黨的組織,把支部建在連上,班排建立小組,保證黨在組織上領導。

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并實現黨指揮槍。

9.簡述人民軍隊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則。

(1)官兵一致的原則。

(2)軍民一致的原則。

(3)瓦解敵軍和寬待俘虜的原則。

10.簡述人民軍隊的戰略戰術。

(1)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方針。

(2)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

(3)集中優勢兵力打殲滅戰的方法。

(4)戰略進攻和戰略決戰的思想。

第四章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思想

本章重要考核點

1.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的重要性和可能性。

2.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

3.各個歷史階段革命統一戰線的內容和任務。

4.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本方針和原則。

5.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堅持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原則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6.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與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必要性。

7.人民政協是中國統一戰線的最好組織形式。

8.中國共產黨與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1.試述建立廣泛的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統一戰線在中國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中國社會是一個“兩頭小中間大”的社會,中國無產階級人數較少,中國革命的敵人異常強大。中國的無產階級能否領導革命到達勝利,關鍵在于能否團結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能否處理好同民族資產階級等中間階級、階層的關系,并在一定的形式下同他們建立并保持革命的統一戰線。

(2)建立廣泛統一戰線的現實可能性。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社會矛盾極其尖銳復雜,廣大人民群眾長期處于帝國主義侵略和封建勢力壓迫的深重災難之中。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占了全國人口的多數,革命要求強烈,是統一戰線的主要力量;民族資產階級能夠參加反帝反封建斗爭,但又缺乏革命的徹底性,是統一戰線中的中間派;帶買辦性的大資產階級中某一個集團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條件下,也可能成為統一戰線中的暫時的同盟者。

因此,在中國革命中,無產階級及其政黨領導建立廣泛的統一戰線,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

2.試述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和發展過程。

(1)國民革命聯合戰線。1924年1月,改組后的國民黨開始轉變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聯盟。在國共合作的國民革命聯合戰線內部,由于共產黨犯了右的錯誤,放棄無產階級領導權,導致了統一戰線的破裂和國民革命的失敗。

(2)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基本上是由工人、農民和小資產階級聯合起來,以反對封建壓迫和國民黨新軍閥統治為主要目標的工農民主統一戰線。1935年以后,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正式確定,促成了工農民主統一戰線向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轉變。

(3)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37年9月,國共第二次合作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共產黨制定和執行了一整套正確的統一戰線的方針政策,堅持了對統一戰線的領導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鞏固、發展、壯大,是奪取抗日戰爭最后勝利的根本保證。

(4)人民民主統一戰線。解放戰爭時期,為了打敗,建立新中國,中國共產黨領導建立起了包括全體中國人民在內的最廣泛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這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最基本的政治條件。

3.簡述堅持和發展統一戰線的基本方針原則。

(1)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的獨立自主的原則。

(2)具體分析、區別對待,利用矛盾、團結多數的原則。

(3)原則的堅定性和策略的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

4.簡速統一戰線的主要經驗。

(1)統一戰線中必須堅持無產階級領導權。

(2)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

(3)在同資產階級聯盟中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

5.為什么必須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在統一戰線中的領導權?

領導權問題,是革命統一戰線的最根本的問題。統一戰線必須由中國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領導。

首先,這是由中國革命的性質和特點決定的。之后的中國革命,是新的、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國家為目的的革命。上述革命所需要的,自然只能是無產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統一戰線。

其次,是由中國無產階級的優點和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所決定的。中國無產階級是中國近現代社會中最先進、最革命、最有前途的階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這就決定了中國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把全體勞動者和一切愛國者團結在自己周圍,組成最廣泛的革命統一戰線,為實現革命的綱領和任務而奮斗。

第三,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發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始終是中國革命和中國統一戰線的倡導者、組織者和領導者的地位。

實現無產階級對統一戰線領導權的基本條件是:①制定正確的政治綱領,作為一致行動的具體目標;②對同盟者進行政治教育,提高他們的斗爭水平;③率領同盟者進行堅決的對敵斗爭并取得勝利;④照顧同盟者的利益,至少不損害其利益;⑤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6.為什么說工農聯盟是統一戰線的基礎?

工農聯盟在統一戰線中的重要地位,是由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決定的。

(1)中國是落后的農業大國,農民人口占全國人口的大多數;

(2)農民階級具有迫切的革命要求,“是最大的革命民主派”;

(3)民主革命的主要內容是土地革命,農民無疑是主力軍;

(4)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沒有農民的支持和參加,革命戰爭就無法進行。

鞏固和加強工農聯盟的主要條件,一是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二是對農民進行教育引導。

7.闡述無產階級及其政黨與資產階級又聯合又斗爭的必要性。(無產階級在統一戰線中應如何處理與資產階級的關系?)

(1)正確處理同資產階級的又聯合又斗爭的關系,對中國革命統一戰線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如果黨不在一定時期中同資產階級聯合,黨就不能前進,革命就不能發展;如果黨不在聯合資產階級時又同它進行堅決的、嚴肅的“和平”斗爭,黨就會瓦解,革命就會失敗;如果黨在被迫同資產階級,主要是大資產階級分裂時,不進行堅決的、嚴肅的武裝斗爭,黨也會瓦解,革命也會失敗。總之,黨的正確方針,既不是一切聯合否認斗爭,又不是一切斗爭否認聯合,而是綜合聯合和斗爭兩方面的政策。

(2)中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聯合民族資產階級,同他們結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統一戰線。同時,對他們的動搖性和不徹底性保持警惕,并進行必要的斗爭。在一部分大資產階級推行兩面政策時,無產階級及其政黨也應與其建立一定程度上的暫時的聯盟,同時實行又聯合又斗爭的政策。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對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的頑固勢力作斗爭時,必須采取“有理、有利、有節”的策略原則。

8.中國共產黨為什么必須與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

(1)“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是首倡、中國共產黨確定的處理與派關系的基本方針,是中國社會主義時期統一戰線的一項重要政策。

(2)中國共產黨認為:①凡屬一切確實致力于團結人民從事社會主義事業的、得到人民信任的黨派,都應對其采取長期共存的方針;②共產黨在加強自我批評和依靠群眾監督來改正缺點錯誤的同時,也應善于從派的監督批評中得到幫助,這就必須實行互相監督。

(3)“長期共存,互相監督”,既是中國共產黨同派長期合作歷史經驗的生動概括和總結,又是黨與派團結合作共事的一貫方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合乎邏輯的發展。

9.簡述人民政協的主要特點和作用。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是中國革命統一戰線的重要組織形式。這是一個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有各派、各人民團體、各界人士、國內少數民族和海外華僑等代表參加的廣泛的統一戰線組織。

(2)人民政協作為包括全國各民族、階級、階層、黨派、團體的統一戰線的最高組織形式,其主要特點是:首先,廣泛的代表性。其次,存在時間的長期性。

(3)正是因為人民政協具有上述廣泛的代表性和長期性的特點,所以它在我國的政治生活中有著獨特的地位,這就是最廣泛地聯系、團結各方面人士,進行政治協商,實行民主監督,從而更好地推動中國共產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的貫徹執行,發揮無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第五章人民民主專政理論與人民民主政治建設

本章重要考核點

1.抗戰勝利后國內各主要政治派別的建國主張。

2.的《論人民民主專政》。

3.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內容。

4.人民民主專政的主要特點。

5.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點。

6.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

7.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

8.闡述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內容和任務。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1.簡述抗戰勝利后各主要政治派別的建國主張。

(1)國民黨堅持獨裁、內戰、賣國的方針,要在戰后恢復其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獨裁統治。

(2)共產黨堅持和平民主,反對內戰獨裁,主張召開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

(3)中間黨派提出“民主統一和平建國”的口號,希望實現其資產階級共和國的主張。

2.簡述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形成的標志。

(1)1949年6月,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在這篇文章中,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根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國家學說,總結了近代以來中國革命的歷史經驗,闡明了建立人民民主專政國家的歷史必然性,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一系列根本問題。

(2)指出:“總結我們的經驗,集中到一點,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這個專政必須和國際革命力量團結一致。這就是我們的公式,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綱領。”

(3)這篇著名文章的發表,標志壽人民民主專政理論已經完全形成。

3.闡述人民民主專政理論是,把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總結中國革命經驗的產物。

(1)人民民主專政是以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關于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政權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經驗的基本總結。

(2)一方面,中國特殊的國情和革命的歷史決定了革命勝利后,必須建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包括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和一切愛國人士在內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型國家政權。

(3)另一方面,近代以來,中國資產階級一再發動的改良運動、革命運動和第三條道路運動屢遭失敗,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是中國近代社會發展規律和中國革命發展規律的必然結果,是中國人民的共同選擇。

4.闡述人民民主專政是民主和專政的辨證統一。

人民民主專政作為一種國家制度,是民主和專政的辯證統一。民主和專政這二者是既相區別又相聯系、緊密結合而不可分割的。

首先,民主與專政有各自不同的對象和方法,二者是不能混淆的。民主的對象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而專政的對象只是占人口極少的被推翻的反動階級。人民民主專政有兩種方法,對敵人來說,是專政的方法、強迫的方法;對人民來說,是用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即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

其次,民主和專政是緊密結合、相輔相成的。對人民實行民主是對敵人實行專政的需要,對敵人實行專政也是對人民實行民主的需要。

第三,歷史經驗證明,離開了人民民主,就不能鞏固對敵人的專政;離開了對敵人的專政,就保證不了人民民主。二者決不能割裂或有所偏廢,更不應互相排斥和互相代替,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堅持民主和專政的統一。

5.怎樣理解人民民主專政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無產階級專政?

以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國情出發,創立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理論,具有中國的特色。其主要特點是:

(1)它銜接兩個革命階段。

(2)它擴大人民民主范圍。

(3)它概念表述準確表明。

總之,它不僅更直接、更清楚地表述了我們國家的階級狀況和民主性質,而且它容易為廣大人民所接受,并理解我們國家的政權的性質、內容和職能,有利于在實際工作中防止誤解和片面性,比無產階級專政這一提法更符合中國的實際。

6.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包含哪些主要內容?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黨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也是我國的一項重要的政治制度。

7.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特點和優點是什么?

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在總結長期革命政權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權組織形式和適合我國國情的根本政治制度,有著自己鮮明的特點和優點。

第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體現了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的原則,能夠充分發揚最廣泛的人民民主,吸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國家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第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充分體現了民主集中制原則,既保證國家權力的統一,又使國家機關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既能保證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又能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第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有利于實現黨對國家事務的領導,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穩定,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途徑和形式。

第四,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采取協商和表決結合的原則,有利于保證國家重大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有利于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

8.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優越性是什么?

(1)有利于加強和改善共產黨的領導。

(2)有利于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

(3)有利于維護社會的長期穩定。

(4)有利于調動各方面的積極因素,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5)有利于“一國兩制”的進展,實現祖國的和平統一。

9.我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何在?

(1)有助于少數民族在與漢族形成平等的民族關系的基礎上,實現當家作主。

(2)有助于民族自治地方調動本民族的積極性,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3)國家可以通過宏觀調控,使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協調發展,實現國家富強和各民族共同繁榮。

第六章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理論

本章重要考核點

1.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2.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的發展,為過渡到社會主義創造了條件。

3.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內容。

4.中國社會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是歷史的必然。

5.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

6.對個體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7.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經驗。

8.社會主義改造的勝利完成及其偉大意義。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1.簡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性質和特點。

(1)新民主主義社會是屬于社會主義體系,并逐步向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過渡性質的社會。(2)特點:①在經濟上實行在國營經濟領導下的合作社經濟,個體經濟,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國家資本主義經濟五種經濟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制度。②在政治上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各個革命階級聯合專政的人民民主專政。③在文化上實行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即民主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

2.簡述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其基本內容是: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條總路線是照耀我們各項工作的燈塔,各項工作離開它,就要犯“右”傾或“左”傾的錯誤。

3.為什么說中國從新民主主義轉變為社會主義是歷史的必然?

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和中共中央根據列寧關于過渡時期的學說,借鑒蘇聯的經驗,在認真總結新中國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它符合中國客現實際,反映了中國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轉變的歷史必然。

(1)實現國家工業化,是國家獨立和富強的物質基礎和先決條件。

(2)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迅速實現國家工業化,建設社會主義強大國家的迫切需要。

(3)對個體農業和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發展農業和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需要。

總之,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是具有現實依據的,是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的,反映了歷史的必然性。

4.簡述關于農業合作化運動的理論。

(1)提出了“先集體化,后機械化”的觀點,闡述了在中國先實現農業合作化的必要性。

(2)分析了實現農業合作化的條件和可能性。

(3)提出了農業合作化的步驟、方針、政策和具體措施。

5.試述農業合作化的成功經驗及其重要意義。

(1)成功經驗主要有:

①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農民的積極性,及時地領導農民走上互助合作的道路。

②根據我國農業的特點和農民習慣,采取互助組、初級農業合作社,高級農業合作社等由低級到高級的步驟和形式,逐步引導農民走上集體化的道路。

③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和自愿互利的原則,貫徹了依靠貧下中農,團結中農的階級路線。

(2)重要意義:

農業合作化的實現,改變了農村的生產關系,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調動了農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為國家工業化積累了資金,推動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6.簡述手工業合作化運動的成功經驗。

(1)黨和政府對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采取了“積極領導,穩步前進”的方針,在具體改造過程中從供銷合作社入手,逐步發展到生產合作社的道路。

(2)采取耐心的說服教育、典型示范和國家援助的辦法,提高手工業者的社會主義覺悟,引導他們在自愿的基礎上聯合起來。

(3)規定手工業合作社的生產經營方針是為農業生產服務,為群眾生活服務,為出口貿易服務,特別強調為農業生產服務。

7.試述我國對民族資產階級實行和平贖買政策的可能性。

(1)馬克思、思格斯、列寧關于和平贖買的設想,為中國共產黨通過多種形式的國家資本主義,把資本家私有制逐步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全民所有制提供了理論依據。

(2)中國是個經濟落后的國家,全國解放后,讓資本主義工商業在一定時期內繼續存在和發展,是有利于國計民生的。此外,新中國建立初期,資本主義企業還可以維持和吸收一部分職工就業,對解決社會勞動就業也有很大好處。同時,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與民族資產階級在政治上有長期合作的聯盟。

(3)但是,因為追求利潤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實質,民族資本主義也有不利于國計民生的消極作用。

(4)中國共產黨為此對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采取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對資方人員采取團結、教育、改造的政策。

(5)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利用國家資本主義形式,通過和平贖買的辦法,逐步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和資產階級的和平改造。

8.試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的經驗教訓和歷史意義。

我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之所以能進行得比較順利,主要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和平贖買之路。總結歷史,可以得出以下經驗:

第一,嚴格區分官僚資本與民族資本,對民族資本采取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實行和平贖買。

第二,創造了一系列由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保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順利進行,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第三,注意把對企業的改造同對資本家的改造結合起來,逐步把資本家改造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但是,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中也存在著一些缺點和偏差,這主要是在后期要求過急,速度過快,工作過粗,把大量的小商小販小手工業者和小業主錯定為資本家,混淆了勞動者與剝削者的界限;合營后改組、合并過急,使產品單調,質量下降,商業網點撤消過多,給人民生活帶來不便;對一部分原工商業者的使用和安排也有不當之處,使他們不能發揮所長為社會主義服務。

偉大的歷史意義:①標志著我國已基本上消滅了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資產階級,為生產力的發展開辟了廣闊的前景。②實現了馬克思、思格斯、列寧提出但沒有做到的對資產階級的和平贖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國家資本主義的學說。

9.試述一五計劃的主要經驗教訓。

(1)在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前提下,必須加強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特別是農業的發展,對重工業和輕工業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2)社會主義經濟建設必須貫徹量力而行的原則,實事求是,穩步前進,既反保守又反冒進,保持工農業發展的綜合平衡。要加強調查研究,反對主觀主義,使經濟建設的計劃建立在積極可靠的基礎上。

(3)要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關系,貫徹統籌兼顧、全面安排的原則,照顧到國家、集體、個人三者的利益,要充分地調動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

(4)在搞好綜合平衡條件下,要保證重點建設,以重點為中心,帶動和促進整個經濟建設的協調發展。

(5)增加生產,厲行節約,降低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辦好社會主義企業的重要辦法和經驗。

10.簡述社會改造勝利完成的深遠歷史意義。

(1)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2)黨在實踐中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馬克思和列寧關于對資產階級和平贖買的設想。

第七章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本章重要考核點

1.1956年4月,發表《論十大關系》。

2.1957年2月,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3.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過程。

4.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方針。

5.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理論依據。

6.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成果。

7.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意義。

8.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歷史局限。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1.拭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過程。

(1)1955年底,在中國共產黨內率先提出了以蘇聯經驗為鑒戒,探索適合中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重大問題。

(2)1956年4月,發表《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3)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黨在今后的根本任務,并制定了黨在經濟、政治、組織等方面的基本方針和政策。

(4)1957年2月,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提出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學說和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系列方針政策。

(5)隨著黨在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日趨嚴重,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走上歧途,導致“”的發動,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嚴重曲折。

2.簡述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基本方針和理論依據。

(1)基本方針:

①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建設現代化的社會主義強國。

②正確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建設社會主義強國的立足點。

(2)理論依據:

①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學說。

②社會主義社會的兩類社會矛盾學說。

3.簡述《論十大關系》的主要內容。

(1)1956年4月,發表《論十大關系》的重要講話,正式提出了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任務。

(2)在這篇講話中,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總結了我國的經驗,論述了正確處理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系列重大關系,提出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對適合我國情況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

(3)《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思想,即: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學習別國長處,借鑒別國經驗,走自己的路,把我國建設成為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4.簡述《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主要內容。

(1)1957年2月,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重要講話,提出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的學說,取得了探索中國自己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新成果。

(2)講話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指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之間的矛盾,上層建筑和經濟基礎之間的矛盾,它們之間存在著又相適應又相矛盾的情況。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一般不表現為對抗的性質,可以經過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自我調整和完善,不斷得到解決。

(3)講話提出了兩類社會矛盾的思想,指出,社會主義社會存在著敵我之間和人民內部兩類社會矛盾,這是性質完全不同的兩類矛盾。前者需要用專政的方法,后者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講話提出了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針。要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

(4)這些理論和政策的提出,是中共八大路線的繼續和發展,是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新成果,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

5.以為核心的第一代領導集體在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取得了哪些重要成果?

(1)經濟建設方針和經濟體制改革的思想

①關于走中國工業化道路的思想;②關于經濟建設的指導方針;③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考;④關于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的思考。

(2)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思想

①關于擴大民主,反對官僚主義的思想;②關于制定比較完備的法律,健全中國法制的思想;③關于我國人民政治生活中判斷言論和行動是非的標準。

(3)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方針、原則

①關于“向科學進軍”;②關于教育方針;③關于知識分子工作;④關于思想道德建設和思想政治工作。

6.試述鄧小平理論與建國以來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的關系。

(1)以為代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早在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之際,就已經覺察到按照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的弊端和不足。以《論十大關系》為標志,中國共產黨人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了長期、曲折的探索,其間既有成功的經驗,更有失敗的教訓,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思想財富。

(2)鄧小平在創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過程中,對的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和實踐,沒有采取簡單肯定或者簡單否定的態度,而是進行了科學的總結、辯證的分析,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開拓和創新。具體來說:

第一,繼承了的正確思想,使之成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直接思想來源或者重要組成部分。如中國走工業化道路的思想,正確處理農輕重三者關系的思想,調動中央和地方兩種積極性的思想,兼顧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利益的思想等。

第二,糾正了的錯誤觀點,特別是全面糾正了“”在理論和實踐上的錯誤。制訂了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這種糾正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形成的契機。

第三,在繼承和糾正的基礎上,進行了開拓和創新。它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的合理部分、精辟思想和正確設想,受到它在廣度、深度、確定程度和完備程度的歷史局限性,并根據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的實踐有了新的發展。二是根據國內外的新情況,在解決新問題中有新的開拓和創新。立足全面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嶄新實踐,提出了一系列充滿時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新思想、新觀點,充滿了理論上的創造性,如,關于社會主義本質,關于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關于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關于臺階式發展戰略,關于中國要警惕右傾主要是防止“左”等理論觀點,這些都是鄧小平理論的新內容,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新發展。

7.試述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重大意義和歷史局限。

(1)這一探索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第一,它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開始擺脫蘇聯模式,獨立自主地探索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第二,這一探索中形成的一些正確的和比較正確的理論觀點和方針政策,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驗總結。

第三,這一探索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逐步形成的鄧小平理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2)這種探索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歷史局限。

第一,這一探索從總體上說,還沒有擺脫蘇聯模式。

第二,探索中所取得的一些正確的理論成果,由于種種原因而未能在實踐中堅持下去,有的還出現了嚴重背離。

第三,這一探索中存在著的錯誤傾向逐步發展,最后導致“”這樣長時間的全局性的“左”傾錯誤的發生。

第八章中國共產黨自身建設的理論

本章重要考核點

1.中國革命的三大法寶及其相互關系。

2.中國共產黨進行自身建設的有利條件和特殊困難。

3.黨的自身建設理論的基本內容。

4.等關于在執政條件下加強黨的自身建設的若干思想。

本章重點問題解答

l.怎樣認識中國共產黨進行自身建設的有利條件和特殊困難?

(1)中國共產黨進行自身建設的有利條件主要是:

第一,黨的建設有一個好的思想基礎。

第二,黨的建設有一個好的階級基礎。

第三,黨的建設有一個完整的建黨學說。

(2)中國共產黨進行自身建設的特殊困難主要是:

第一,小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比較嚴重。

第二,黨的理論準備不足。

第三,封建主義的影響比較嚴重。

2.怎樣認識著重于從思想上建設黨?

第一,黨的思想建設是黨的各方面建設的基礎。

第二,黨的思想建設的根本任務是要幫助黨員不僅在組織上入黨,而且更要在思想上入黨,以保持黨的無產階級先鋒隊性質。

第三,黨的思想建設的基本原則,是把堅持對黨員進行思想教育作為中心環節。

第四,黨的思想建設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加強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理論教育。二是進行黨的基本知識的教育。

第五,加強黨員的黨德修養,是搞好黨的思想建設的重要途徑。

第六,整風運動是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的好形式。

3.等關于加強執政黨自身建設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第一,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用無產階級世界觀武裝全黨。

第二,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保持黨的優良作風。

第三,接受黨內和黨外的雙重監督。

第四,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嚴格貫徹黨的民主集中制。

第五,努力培養和造就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