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馬克思視角下的資本主義與生態危機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5 09:48:00
導語:西方馬克思視角下的資本主義與生態危機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就西方馬克思主義中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關系的理論意義、方法以及缺陷進行了闡述,最后提出了資本主義生態危機的根源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最終克服生態危機的出路就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而這只能是用共產主義來代替資本主義,實施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資本主義;生態危機;可持續發展
一、生態危機的社會和政治意義。
從理論上解釋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就是把生態危機的原因歸結為一般的生產力發展、科技進步或人性的普遍弱點。這樣的一種研究是把生態危機看作是人類在進行生產、運用科學技術和追求幸福的過程中,必然出現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基于這種看法,克服危機的出路有悲觀主義和樂觀主義兩種態度。悲觀主義態度主張通過縮減或停止生產、放棄或抑制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對人的行為進行道德約束等措施來解決生態危機。而樂觀主義態度則認為通過運用經濟、法律等手段調整生產過程、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并規范其應用來解決生態問題。在實際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實踐中,后者是真正的主流。實質上,這兩種解釋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都指出了生態危機在人類社會上的普遍性。正因為如此,許多學者在討論生態危機時都考察了歷史上曾出現過的生態問題和當代生態危機的全球性。在馬克思看來“,人們對自然的狹隘關系制約著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而他們之間的狹隘關系又制約著他們對自然界的關系。”在不同的社會形態中人與人間的社會關系狀況制約著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狀況有著不同的特征。由于馬克思和恩格斯側重于聯系資本主義制度來分析實踐和科學技術的應用。因此,揭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當代生態危機的聯系,從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方面來分析生態危機的原因,指明克服危機的出路就是以馬克思主義視野來研究可持續發展的應有之義。也就是說,我們應該突出生態危機和可持續發展問題所具有的社會和政治意義。在這一方面,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對生態運動的最初反應就是對解釋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進行了批判,揭示忽略生態危機的社會關系緯度以及藏在其解決方式之后的政治利益和特殊的意識形態性質。
德國學者愛森伯格對生態運動的批判是最早和最有影響的馬克思主義回應。他指出:“生態運動體現著特定的意識形態,這一方面往往被其研究生態問題的方法論缺陷和理論的混亂所掩蓋。生態學在當代己經變成了研究人類生物學的分支學科”。事實上,人類生態學作為一門交叉學科,其研究的趨向已涉及到越來越多的學科,而這一趨勢的合理性并不是被它的實踐者在科學基礎上所證明,而是在生態目標的緊迫性基礎上所證明。因此,當人們已經在運用這一學科預測人類未來的時候,它從全球增長的趨勢來預測即將到來的大災難,也就僅有戲劇性的含義,其合法性尚未得到證明。可以說,生態文化的固有缺陷就是缺少歷史的和社會政治的內容,它提供解決問題的手段相應地也就幼稚、不現實和自私。另外,根據在現實生態運動中的三種人群劃分,愛森伯格進一步指出,作為第一種人的技術統治論者,是生態運動中最強大的團體,可以被看作是樂觀主義的代表。只要對解決當前的經濟或政治問題有用,他們就總是如此去做。因此,他們對生態問題沒有正確的意識,只有當他們屬于生態運動的操縱者并能從中獲益時,他們才加入生態運動。
實際上,生態運動為了爭取一個清潔的環境而進行的斗爭,雖然常常包含反對資本主義的因素,但它最終還是變成了為資本利益服務的工具。對環境問題和生態運動進行社會和政治分析,其本質就是揭示生態運動的背后所隱藏的特殊階級的經濟、政治利益和意識形態。在全球性生態危機面前,真正的全球生態危機意識,事實上并沒系統的確立起來。因此,解決危機就難以達到協調一致性,其原因就正在于研究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缺少歷史的和社會政治的內容。這一點,在西方發達國家解決生態危機的主流方法中表現得極其明顯。
二、解決生態危機的主流方法及局限性。
技術統治論者作為生態運動中最強大的團體,所采取的措施占據著當前解決生態危機和環境問題的主流,其主要研究方法是經濟學的理論應用。然而,這樣的研究方法往往只重視技術進步和經濟手段的作用。
所以在解決生態和環境問題的時,往往導致理論上的偏頗和實踐中的失敗。
例如,經濟學家作為西方社會中技術統治論者的主要代表,在初始關注環境和資源問題的時候,有一種主流觀點認為:環境和資源問題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并不大,甚至是可以忽略的。198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麻省理工學院的羅伯特·索洛把技術進步看作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而忽視自然問題的嚴重性。他認為:“這個世界可以沒有自然資源而有效地進展,因此耗竭只是一個事件,而不是災難。”耶魯大學經濟學教授威廉·諾德豪斯也表明環境破壞對國民經濟的影響不大。從以上兩位經濟學家的闡述可以看到,經濟學家在剛剛關注資源、環境等問題時,對資源和環境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并不充分。這種理論上的偏頗一方面是因為古典經濟學的邊際效用理論傾向于根據消費者的主觀偏好和市場交換來確定商品的價格,而把自然資源對國民經濟的貢獻排除在外,從而使經濟學家往往忽視自然資源對經濟增長的限制。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經濟學家做為技術統治論的代表,出于維持社會穩定的需要,面對日益嚴重的資源和環境問題而采取了“快速技術修理”的方法來掩蓋問題。
隨著“可持續發展”概念的提出,西方經濟學家越來越從正面來關注環境和資源問題,并通過發展原來的經濟學理論來尋找解決問題的出路。環境經濟學就是在這種理論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環境經濟學通過賦予環境和資源的貨幣化,以此衡量和評估環境和資源的價值,從而把環境和資源計入生產成本中,這樣就可以通過稅收或其他經濟手段來調節企業生產,從而控制企業的污染物排放量和對非再生資源的無節制使用。然而,如此解決問題往往不能達到預期目標。根據現實情況,大型集團憑借雄厚的經濟實力往往可以在市場上購買更多的污染許可證,從而比其他企業更多地享受了污染的權利。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后代人無法參與目前的政策制定,政府對環境或資源的定價往往過低。因此,正如澳大利亞學者阿蘭·加利在其《后現代主義與環境危機》一書中所指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和經濟學家們呼吁的措施己經被商業組織和政府以極大的熱情所接受,但在實踐中,對付生態危機的主流建議已經失敗了,這反映了市場作為經濟調節工具的局限和不足,這種策略并不顧及社會和政治方面。”
當代的生態危機不僅涉及到技術問題、經濟問題,而且涉及到社會關系和政治問題。西方學者看待生態危機的主流范式比較重視技術和經濟問題,而忽視了社會和政治問題,因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來看,生態危機的社會和政治意義就在于它和在當今世界上占統治地位的資本主義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要探索克服危機的出路必須首先考察這種聯系。
三、生態危機與資本主義。
自18世紀年代以來,伴隨著環境、資源等問題的日益嚴重和生態運動的興起,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就試圖以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來分析生態危機和資本主義以及社會主義的關系,出現了生態學的馬克思主義。其實,在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出現以前,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已經考察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人與自然的矛或生態危機。
(一)法蘭克福學派的批判。
法蘭克福學派作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學派,在建立之初就重新考察馬克思主義,對當代工業社會進行批判的“批判的社會理論”。法蘭克福學派的早期代表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在《啟蒙的辯證法》一書中,將人與自然的矛盾以及人的異化狀態做出了考察。他們認為,人對自然的統治是人對人統治的基礎,自然的解放是人類解放的前提條件。在現存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類憑借科技進步把自然作為征服、掠奪的對象,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導致嚴重的生態危機。要避免生態危機,只能是在未來的自由社會中。這些觀點構成了后來“西方馬克思主義”關于生態危機問題討論的先導。馬爾庫塞繼承和發揮了霍克海默關于對自然的統治構成人對人統治基礎的論點,認為人類運用有效的科學方法,人與自然的關系被嚴重異化,導致了人類自由的喪失。在現存社會中,無節制的控制自然已經成為擴大對人類控制以及政權統治的一個因素。公務員之家
生態危機的產生與資本主義制度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是一種政治危機。
對于克服生態危機的途徑,馬爾庫塞認為,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是密切相關的。自然的解放是人的解放的手段或前提。自然的解放并不意味著使科學技術倒退,而是把它向前推,通過新的方式來利用科學技術的成果,將科學技術從為剝削服務的狀態中解放出來。
這只能在自由社會形式,即社會主義社會中才能實現。
法蘭克福學派的另一個重要人物哈貝馬斯,對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也多有論述。他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在解決經濟增長方面是十分有效的,但它無法克服資源的有限性以及生態系統吸收污染能力的局限性。除非資本主義社會放棄其組織原則,否則,就無法將增長控制在一定的界限內。因此,資本主義必然破壞外部自然的生態平衡。
(二)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危機理論。
生態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一種關于資本主義的危機理論,它把當前的生態危機和資本主義的現實相聯系,而把危機的出路和社會主義的未來相聯系。它認為當代的資本主義社會存在著雙重危機,即在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和整個生態系統相互作用的方式中存在根深蒂固的矛盾。因此,生態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也是雙重的。作為法蘭克福學派另一代表人物,萊斯認為人對自然的統治主要是通過科學技術的手段實現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對自然的統治逐漸演變為一種基本的社會意識形態,掩蓋了科學技術發展同持久的社會沖突和政治統治這兩者之間的聯系。實際上,資本主義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必然導致生態危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從而造成過度生產,嚴重浪費了生產力和資源,導致人的異化和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要消除危機就要縮減資本主義生產,創立穩態經濟。這種穩態經濟是一種較分散的、放慢增長速度的社會經濟組織形式。本·阿格爾明確提出,生態危機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異化消費。資本主義國家和國家社會主義的結構上的弱點使人們不得不通過個人的高消費來尋求“幸福”,從而加速工業增長,對業已脆弱的生態系統進一步造成壓力。消除危機的模式不能是原本馬克思主義設想的社會主義變革模式,而是通過“期望破滅了的辯證法”去進行的變革模式。即生態危機的出現使人們對豐裕的消費品的期望破滅,因此不得不對自己尋求自我滿足的方式,即異化消費從根本上進行評價,并最終放棄原有的滿足方式,而轉向生產領域去尋找快樂和滿足。為此,就需要工業生產的“分散化”和“非官僚化”,以使工人從事創造性生產并參與生產的管理,來獲得滿足。
(三)生態危機理論的缺陷。
從總體上來說,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就是把當前的生態危機和資本主義的現實相聯系,而把危機的出路同社會主義的未來相聯系。他們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科學技術的發展不但加強了對自然的統治和掠奪,而且強化了對人本身的統治和壓抑。但是,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的生態危機理論也有著嚴重的缺陷。第一,一些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特別重視現代的科學技術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因此常常不自覺地以對科學技術的分析和批判代替了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的批判。第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看到了資本主義的大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的大規模應用對人和自然的壓抑和破壞,卻很少看到資本主義大工業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對于推動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積極意義,看不到它們為社會主義的到來準備著條件。第三,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自然和科學技術之間的矛盾時,往往忽視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甚至認為資本主義的新發展己經使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危機理論己經過時,主張用生態危機理論來代替經濟危機理論。第四,許多西方馬克思主義者特別是法蘭克福學派僅限于從理論上來揭露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卻未能在革命措施和步驟方面提出具有實踐意義的東西。因此,不少評論家指出,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生態危機理論是一種“缺少實踐的馬克思主義”,其特點在于批判性而非建構性。
三、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生態危機的根源。
從本質上講,資本主義的生態危機根源于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最終克服生態危機的出路就在于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解決,而這只能是用共產主義來代替資本主義。從這一立場出發來分析當代的生態危機,可以使我們克服技術統治論者和西方馬克思主義者在分析生態危機時的理論偏頗。當代資本主義社會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原動力依然來自于資本運行的唯一目的,即對利潤的無止境追求。然而,私人資本主義同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高度社會化發展趨勢是根本沖突的,這必然將抑制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資本的本性同那些有利于環境保護、節約資源的綠色科技更是相沖突,私人資本主義對于綠色科技的發展來說,更多的是一種抑制性的力量。試圖對綠色科技進行長期壟斷,也妨礙了作為克服全球生態危機之手段的綠色科技的擴散,從而使綠色科技的應有價值不能得到充分實現。概括說來,資本主義私有制條件下,科學技術的開發和應用都受到資本的選擇,資本由于其目的的狹隘性必然抑制科學技術應有的發展潛力和價值無法實現。
西方馬克思主義者非常重視消費領域的危機,認為通過“期望破滅了的辯證法”,可以克服危機。但是,消費領域的危機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于資本的本性。
資本主義生產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兩極分化,為了緩和社會矛盾和維持政治統治,資本主義不得不最大限度地發展生產、刺激消費需求。因此,資本主義生產對物質利益的畸形追求,把整個社會的人們捆綁在一起,共同展開了對自然的無止境掠奪。資本主義生產無限擴張的本性使它所掌握的科學技術和生產力最終變成了破壞生態環境的反面力量。經濟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生產向全世界范圍的不斷擴張,使得資本主義對資源的掠奪和對環境的污染也擴張到全球范圍,這是生態危機具有全球性的主要原因。
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闡述了資本主義矛盾運動過程的基礎上,具體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在人與世界關系的各個方面所導致的不合理狀態,提出了公有制基礎上的共產主義社會作為對人與世界關系的理想建構。
共產主義作為對資本主義的揚棄,必然將克服資本主義的不合理性,不但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被克服,當代的生態危機也將被克服,從而能夠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是因為,生產資料私有制使得資本主義無法從社會關系和社會制度的變革方面來根本解決貧富差距和兩極分化問題,就不得不通過生產領域的擴張來提高社會整體的物質生活水平,以掩蓋和緩和貧富差距、兩極分化所造成的社會矛盾。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主義生產的不斷擴張,除了滿足經濟上追求利潤的需要以外,還具有維持社會穩定、鞏固政治統治的意義。然而資本主義緩和社會矛盾和鞏固其政治統治的這種方式卻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貧富兩極分化,也就是說解決問題的手段使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因此,從根源上來看,生態危機是由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所引起、推動和加速的。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對現代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約束,直接影響著人類克服生態危機的實際能力發展,而這一切都根源于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資本的本性。就資本的本性而言,對資本的追求是可持續的增殖,而不是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因此,克服生態危機的最終出路就是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曹光章。馬克思主義與可持續發展[J].哲學動態,2002,(06).
[2]陳中立等。思維方式與社會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
[3]徐篙齡。環境倫理學進展評論與闡釋[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4]王克敏。經濟倫理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5]馬爾庫塞。反革命和造反[A].工業社會與新左派[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6]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7]薩克塞。生態哲學[M].上海:東方出版社,1991.
[8]B.G.Norton.WhyIAmNotaNonanthropocentrist:Cal2licottandtheFailureofMonisticInherentism[J].EnvironmentalEthics,1995,17,17:3412358.
[9]B.G.Norton.AnthropocentrismandNonanthropocentrism[J].EnvironmentalEthics,1984,6,6:1312148.
- 上一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綜述論文
- 下一篇:物理教學創造性思維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