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與鄧小平的理論綜述

時間:2022-04-26 03:49:00

導語:全球化與鄧小平的理論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全球化與鄧小平的理論綜述

什么是全球化?目前對這一概念沒有統一的看法。有的從經濟角度理解,認為全球化主要是指經濟活動在世界范圍內的相互依賴,是世界市場和國際分工的全面形成以及資本、商品和人員在全球的自由流動;有的從文化方面理解,認為全球化是文化或文明的整合;有的從民族主義立場出發,認為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甚至美國化,如此等等。這些觀點,從一個角度看,都有些道理,但從總體看,都失之偏頗,缺乏宏觀整體的把握。我們認為,全球化的最本質、最一般的含義,應是指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建立,整個世界經濟日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從而導致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上的相互往來和相互依賴,最終走向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全球一體化過程。

對全球化概念作為這樣的理解,根源于馬克思(恩格斯)的有關思想。

馬克思雖然沒有使用過“全球化”的術語,但他用“世界性”或“世界歷史性”的概念表達了同樣的意思。例如:他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因而,“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①馬克思還指出,雖然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在歷史上曾經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但它卻包含著否定自身的因素。隨著歷史的進程,資本主義不可避免地要被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所替代。《共產黨宣言》的這些觀點,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作了深刻的論證。他在那里寫道:由于生產力的發展,分工和交換的擴大,沖破了地域的壁壘,把各個民族都推向不可分割的聯系和交往之中。這樣,“各個相互影響的活動范圍在這個發展進程中越是擴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閉狀態由于日益完善的生產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間的分工消滅得越是徹底,歷史也就越是成為世界歷史。”②馬克思還指出,世界歷史的形成對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他認為只有隨著世界交往的普遍發展,生產力的普遍增長才能獲得真正的保證。因此,“生產力的普遍發展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③是共產主義產生的兩大前提,并且它“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④

馬克思的上述觀點,如果說在當時還只是一種天才的預見的話,那么,這個預見在今天幾乎是一字一句地被證實了。自20世紀中葉以來,生產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市場經濟的普遍建立,極大地加強了世界的聯系和交往,全世界各民族幾乎都卷入世界歷史的巨流,即使是第三世界,也深深地介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就這個意義而言,當今世界已經以整體的步伐跨入世界歷史的行列;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下的國家和民族要生存和發展,都不可能置身于全球化的浪潮之外。

同時,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只有作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實現”的觀點,也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因為從這一觀點看,一些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遭受嚴重挫折,并非是這些國家在發展階段上跨越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卡夫丁”峽谷,而是在它們取得革命勝利建立政權后,沒有高度重視并卓有成效地解決“生產力的普遍發展和與此相聯系的世界交往”問題,有意無意地把自己封閉起來,因而不能參與全球化潮流,無法獲得全球化帶來的諸多益處,難以堅持社會主義。蘇東劇變的教訓實際證明了:馬克思關于共產主義不可能是狹隘的“地域性”的觀點是完全正確的。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必須主動地擴大世界交往,積極參與全球化過程,真正使自己成為世界歷史性的存在,才能有效地克服民族和地域的局限,把社會主義事業不斷推向前進。

因此,20世紀中葉以來的全球化趨勢和社會主義國家所發生的程度不同的挫折,客觀上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深刻的教訓。它要求我們重新認識世界,重新認識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要求我們打開國門,大膽吸收和利用各國包括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所創造的一切先進文明成果來發展生產力,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的開放理論,就是在這樣一種世界大勢和時代要求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它以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基礎,運用和發揮了馬克思關于世界歷史的思想,系統回答和闡明了在全球化趨勢下,中國為什么要開放和如何開放的問題,從而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

這里,先來看鄧小平的開放理論是怎樣回答中國為什么要開放這個問題的。

第一,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從世界大勢的認識上為中國的開放提供了依據。

二次大戰后,時代主題發生了變化,由戰爭與革命為主題的時代轉變為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時代。之所以發生這種轉變,是戰后全球化趨勢迅猛發展所致。在這一過程中,整個世界日益聯結為有機的整體,不僅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相互聯系更加廣泛和密切,而且西方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的聯系和交往也加強了。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之勢,使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成為可能。一方面,無論哪一個國家都不敢輕易地操動干戈,發動大規模的戰爭。從西方發達國家整體來說,有能力發動戰爭的強國都已是世界經濟鏈條上的重要環節,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斷裂,各個強國都會受到程度不同的損害。單就美國來說,它的綜合實力遠遠超過其它西方強國,重新劃分勢力范圍的爭奪,在近期幾乎不可能。另一方面,無論哪一個國家都必須實行經濟開放,都不能搞自我封閉。從西方發達國家看,它們的資本要找出路,貿易要找出路,市場要找出路,不解決這些問題,繼續發展就要受到限制。從廣大發展中國家看,如果不開放,不發展市場經濟,就只能繼續貧困,甚至擴大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正是對戰后七八十年代以來全球化的特點和發展趨勢的分析,鄧小平對時代主題進行了重新概括。他在1985年提出:“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者說發展問題。和平問題是東西問題,經濟問題是南北問題。概括起來就是東西南北四個字”。⑤后來,他又明確指出:“當前世界上主要有兩個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⑥從而對世界大勢作出了科學的理論概括,為我們的開放提供了國際環境的依據。

當然,我們也要看到,在全球化過程中,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極力推行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世界和平是一種嚴重的威脅。南北之間經濟關系的進一步失衡和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的趨勢,也已成為影響世界發展的重要因素。對此,我們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但總的看,和平與發展仍然符合世界大勢和時代潮流,仍然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因而仍然是我們改革開放的出發點。對此,不能有絲毫的動搖。

第二,提出向資本主義學習,大膽吸收它的一切肯定的成就,從思維方式的轉變上為中國的開放提供了依據。

從本質上講,社會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替代物,它高于并優于資本主義。但在現實中,幾乎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都沒有經過資本主義充分發展的階段,它在經濟文化上落后于資本主義發達國家。這樣,如何對待資本主義社會創造的文明成果,便成為社會主義國家能否建成社會主義的一個突出問題。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一向采取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他充分肯定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開創世界歷史過程中所起的革命作用,認為“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⑦現在又過了100多年,資本主義所創造出來的文明成果,又遠遠超過它在前100年所創造的成果。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類所創造的文明成果主要是在資本主義下創造的。因此,不承認資本主義創造的文明成果,不吸收和利用資本主義所達到的技術和成就,就不能建成社會主義。但在過去相當長一個時期內,我們對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關系認識不科學,對人類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創造的文明成果采取一種排斥和拒絕的態度,關起門來搞建設,結果,嚴重影響了社會主義經濟文化的發展。對此,鄧小平有許多深刻的論述。早在1977年和1978年,他就指出:“搞現代化,理所當然不是拿落后的技術作出發點,而是用世界的先進水平作出發點”。⑧他嚴厲批評那種把引進世界先進成果看作“洋奴哲學”的觀點,認為這種觀點是“最愚蠢的”。因為一切先進成果都是全人類共同努力的結果,就是資產階級也懂得這個起碼的常識,世界上先進的東西它都引進。因此,他要求我們“不管那些‘洋奴哲學’的帽子”,實行‘拿來主義’”。⑨可以說,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先進的知識和文化,是鄧小平開放理論的一個基本觀點;并且正是由于這個基本觀點,對我們從思維方式上轉變對資本主義的認識,朋膽開放,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第三,提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從總結自身的歷史經驗上為中國的開放提供了依據。

中國在歷史上有過對外開放、經濟繁榮的輝煌時期。但到了近代,當西方資本主義進行工業革命,開拓世界市場,并稱霸整個世界時,中國古老的文明就開始衰落了。自明代以后,中國又走向了閉關自守。鄧小平在總結這一段歷史時指出:“總結歷史經驗,中國長期處于停滯和落后狀態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閉關自守”。⑩他說,如果從明朝時期算起,到鴉片戰爭,有300年的閉關自守,如果從康熙算起,也有近200年。“長期閉關自守,把中國搞得貧窮落后,愚昧無知”。[11]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時間,我們還是實行了對外開放,不過那時只能是對前蘇聯、東歐開放。以后關起門來,成就也有一些,總的說沒有多大發展。其原因,一是人家封鎖我們,迫使我們處在孤立隔絕狀態;二是在“左”的思想的指導下,把閉關自守看成是獨立自主,把對外開放看成是崇洋媚外;三是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產品按計劃生產和分配,不需要市場競爭,生產不按國際慣例進行,不遵守市場規則,也無法打進國際市場。這種閉關自守的經濟體制,不但嚴重阻礙了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也進一步擴大了同經濟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所以,鄧小平指出:“建國以后,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12]“經驗證明,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能成功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13]在開放的世界潮流中,中國只有打開國門,主動參與全球化過程,積極擴大同世界的交往,才能得到過去難以得到的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市場、資源和其他有利條件,再加上我們自己的努力,才能加速發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

如果說,中國必須開放是勢所必然且易于理解,那么,如何開放就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對待的問題。從當代全球化特點看,一方面,它作為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的必然產物,直接推動了包括國際貿易、跨國投資、國際金融和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以及人類生產力的進步,從而使人類社會的普遍交往空前擴大,經濟、政治、文化的聯系日益緊密,各個國家和民族的相互影響不斷加深。因此,從這方面看,全球化有利于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利于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另一方面,當代全球化又是在資本主義主導下進行的,在全球化過程中,資本主義的特性、本性將不可避免地帶入全球化過程,即西方國家在推行全球化的同時,也在把資本主義的矛盾和價值觀念全球化。這對包括社會主義國家在內的第三世界來說,又不能不產生消極影響和嚴重威脅。作為對上述矛盾狀況的反映,國內在討論全球化問題時,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全球化就是現代化,應無條件參與,以加快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另一種意見認為,全球化就是資本主義化,應堅決抵制,以確保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不改變顏色。何去何從呢?鄧小平的開放理論也為我們提供了正確的指導。

一方面,鄧小平強調要實行全方位、多層次、高水平的開放。所謂全方位開放,就是“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對各種類型的國家開放。”[14]不論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都開放。它表明了開放的廣度。所謂多層次開放,就是在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各個領域全面開放,從物質文明建設到精神文明建設的各個層面上吸收人類創造的先進成果。它表明了開放的深度。所謂高水平開放,就是在開放中既要引進“世界的先進水平”、“最新的科研成果”,同時我們自己也要“走出去”,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的雙向交流。它表明了開放的質量。鄧小平開放理論的這一方面說明,對全球化,一是要采取主動參與的態度,不能搞封閉。我們不能因為參與全球化會帶來種種風險而企圖置身世外,重新把自己封閉起來。前面說過,我們嘗過封閉的苦果,封閉使我們積貧積弱,封閉使社會主義難以生存。真正的社會主義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不是狹隘的地域性的而是與整個世界的發展相聯系的。二是要以博大的胸懷面對世界、走向世界。我們不僅要在廣度上投身于世界各民族的交往過程,而且要在深度和質量上參與世界各民族的交往和競爭。這種網絡交叉的交往,不僅會打破我國長期閉關自守的局面,而且將使我國的發展獲得外界各種積極因素的推動。因此,我們反對借口社會制度不同、文化傳統不同、社會發展程度不同而拒絕利用資本主義的文明成果來建設社會主義的觀點。因為那樣做,無疑是死路一條。

另一方面,鄧小平的開放理論又是講原則、講條件、講目的的。這就是在經濟上,堅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主體地位,不搞私有制,不搞兩極分化。改革開放目的,是為了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在政治上,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共產黨的領導,不搞西方的“多黨制”、“三權鼎立”。吸收西方國家在民主的具體形式、程序和法制化方面的積極成果,是用來完善民主,建設社會主義的法制國家。在思想文化上,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東西,必須認真研究和細心區別,哪些是可以直接利用或經過批判、改造加以利用的,哪些是不能學習利用、必須堅決劃清界限的,從而做到頭腦清醒,心中有數,一切有利于我國社會的發展。

鄧小平開放理論的上述兩個方面,不是互相矛盾的兩個東西,而是既相互區別又相互聯系的辯證統一,即開放和條件的統一,手段和目的的統一,說到底,是全球化進程與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統一。我們只有從這種“統一”上來理解鄧小

平的開放理論,才能深刻把握它的精神實質。

按照馬克思的世界歷史思想,資本主義開創的全球化不過是世界歷史的較低層次,它只是為世界歷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不可能自覺地把世界歷史發展推向深入,推向更高層次。因為隨著歷史的進程和生產力的普遍發展,人類社會擁有生產力將不再促進資產階級所有制關系的發展,相反,生產力的強大將使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達到不能適應的地步,并嚴重阻礙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就意味著,資本主義的本性與全球化進程是相矛盾、相沖突的,它必然地走到這一步,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再也駕馭不了全球化這一世界大趨勢、大潮流,到那時,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全球化就將取而代之。

因此,當前資本主義仍在主導全球化這一歷史現象,并沒有改變馬克思對世界歷史走向的看法,毋寧說,正在一步一步地證實馬克思的結論。因為資本主義在全球的發展或擴張,只是表明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還能容納生產力的發揮,資本主義還有一定的生產命力,并沒有證明它的內在矛盾已經被克服了,不存在了。相反,它在當代的發展已經顯露出眾多否定自身的因素。這一點,只要看看全球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日益惡化的生態危機、日益膨脹的軍備競賽以及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極力推行的新殖民主義、新霸權主義等等,就可明了。因此,隨著資本主義在全球的擴張,隨著生產的社會化和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的矛盾在全球的加劇,資本主義在全球化進程中必然成為新的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嚴重障礙,成為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的桎梏。

這樣看,我們就不難理解鄧小平的開放理論為什么要強調開放與條件的統一、手段與目的的統一、參與全球化與堅持社會主義的統一。問題的實質正在于對全球化趨勢不能只看現象不看本質,只看一時不看長遠。從本質上講,從長遠看,就是鄧小平所說的:“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15]從這一高度來理解鄧小平的開放理論,理解我們對全球化的積極參與,其意義正在于,通過開放,中國發展起來了,經濟進入世界前列,“這不但是給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條路,更重要的是向人類表明,社會主義是必經之路,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參考文獻】

①②③④⑦.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76、88、86、87、277頁.

⑤⑥⑩[11][12][13][14][15][16].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卷第106、281、78、90、64、78、237、382、225頁.

⑧⑨.鄧小平思想年譜.[M],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43、4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