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理論的新貢獻
時間:2022-04-17 02:35:00
導語:第三代領導集體對中國現代化理論的新貢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正文】
現代化是自1840年以來先進的中國人孜孜以求的目標。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給中國的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契機,開辟了廣闊的前景。從此,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三代領導集體共同進行了長期的艱辛的探索。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站在歷史和時代的交匯點上,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開拓進取,不懈探索,結合新的實踐深入研究,以跨世紀的思維創新,帶來了發展目標、發展道路、發展戰略的較大飛躍,從而以一系列理論和實踐上的重大創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鄧小平的現代化思想。
第一,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市場經濟推進中國經濟現代化。
從1979年到1992年間,鄧小平同志曾先后12次論及市場經濟問題,特別是在1992年春,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發表重要談話時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同志的這一重要論斷,石破天驚地打破了人們原有的只有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基本特征的傳統觀念,使人耳目一新。這不僅極大的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同時也為解決改革開放以來在計劃與市場關系上長期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了正確的答案,奠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基礎。但是,明確地將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定位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卻是黨的第三代領導核心同志。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領導我國人民深入進行改革開放,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提出了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的偉大目標,并初步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框架。1992年6月9日,同志在中共中央黨校發表的講話中,依據鄧小平同志關于社會主義也可以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思想,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構想,同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四大正式確定我國經濟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而實現了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重大突破。這個目標的提出,集中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意志,從而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深化改革、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思想指南。隨后,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把十四大確定的目標、要求和原則等加以系統化、具體化,闡明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勾畫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成為建立新經濟體制的工程化藍圖,這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一個突出貢獻。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同志代表黨中央提出了公有制可以有多種實現形式的新論斷,同時作出了一系列新的戰略部署,這些戰略部署,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和實踐又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的確立,解決了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的兼容性問題,它把市場化、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改革這三個重大的社會變革結合在一起,以市場經濟為體制動力推動中國經濟現代化的實現,從而大大加速了中國現代化的歷史進程。
第二,提出大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和健全社會主義法制的要求,以依法治國方略推進中國政治現代化。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總結“”及其之前歷史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鄧小平同志強調“發展民主是我們堅定不移的方針”,他立足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高瞻遠矚地作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著名論斷,同時,他特別強調:“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非常重視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問題。1989年,在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上的講話中,同志指出:“民主和法制建設要抓緊進行。”同年9月,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他又指出:“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目標和任務,是黨和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在黨的十四大報告中,把“積極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有一個較大的發展”,作為全黨“必須努力實現的十個方面關系全局的主要任務”之一。到了黨的十五大,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設又有了新的飛躍性認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跨越世紀的發展,要求我們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繼續推進政治體制改革,進一步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調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充分地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表明人民當家作主、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利,已經進一步被納入了法制化的軌道;表明我們黨的執政方式和國家的治理方式正在從原有的“政策治國”向依法治國轉變;標志著我們正在向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邁進。依法治國方略的提出,是我國民主法制建設史上一座嶄新的里程碑,充分體現了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治國思維和理念上的日益成熟,必將對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治現代化的發展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
第三,明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戰略任務,以精神文明建設推進中國文化現代化。
在領導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鄧小平同志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強調社會主義必須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提出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鄧小平同志把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我們黨工作重點之一,并把它看成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最重要的保證。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為加強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行了巨大努力,并且在實踐中不斷地增添新的理論內容,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還專門作出了《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這一決議是新時期我黨指導精神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文獻,標志著我國精神文明建設躍上新的臺階。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依托,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是以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的一個重要的論斷。同志高度重視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問題,早在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就系統地論述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問題。后來,他多次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論述。在黨的十五大上,他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綱領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明確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的論斷,強調文化既反映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基本特征,又對經濟和政治的發展起巨大促進作用。指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其主要內容來說,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貫倡導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對于經濟、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對于物質文明而言。只有經濟、政治、文化協調發展,只有兩個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同志提出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理論,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明了正確的方向。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依托,我國的文化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進程一定會進一步加快。
第四,以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為基礎,把促進中國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的總體考慮之中。
鄧小平同志認為,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經濟現代化、政治現代化和文化現代化三個方面,三位一體,不可偏廢。據此,黨的十三大首次明確提出了“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總目標,這個提法一直沿用到十五大。“富強”主要體現為經濟現代化的要求;“民主”主要體現為政治現代化的要求;“文明”主要體現為文化現代化的要求,主要是指精神文明。這三個方面的現代化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在動態發展中共同促進現代化總目標的實現。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立足于中國社會的長遠發展,為實現“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總目標,從90年代一開始,就突出強調了社會全面發展問題。指出:“既促進經濟的發展,又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這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因此,“我們進行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各項事業,是相互協調和全面發展的事業,不但經濟要上去,人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社會秩序、社會風氣都要搞好。”從“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的要求出發,黨和國家在制定現代化建設的大政方針時充分體現了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的指導思想。1994年10月,我國制定并公布《中國社會發展綱要》,向全世界鄭重作出了在經濟增長的同時加快社會全面發展的承諾。1995年9月,中共中央在關于制定“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突出強調要把社會全面發展放在重要戰略地位,要十分重視并妥善解決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實現經濟社會相互協調發展,并提出了“保持社會穩定,推動社會進步,積極促進社會公正、安全、文明、健康發展”的社會發展總要求。接著,中共十四屆六中全會再次確認:社會主義社會是全面發展全面進步的社會,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事業。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又一次明確提出,我們應該“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經濟體制改革要有新的突破,政治體制改革要繼續深入,精神文明建設要切實加強,各個方面相互配合,實現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以上一系列的重大決策和舉措,深刻反映了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我國社會發展全局的駕馭能力,表明黨中央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全面發展的認識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是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認識的富有時代精神的新飛躍。
第五,準確把握知識經濟發展的脈絡,提出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知識創新為動力加速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進程。
鄧小平同志早在1978年就有了這樣的預見:“科學技術作為生產力,越來越顯示出巨大的作用。”時隔八年,他又進一步明確指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是了不起的事情,要重視科學,最終可能是科學解決問題。”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科教興國的思想逐漸被重視和豐富起來。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把發展科學技術和教育事業放在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位置。1991年5月,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在中國科協四大上發表講話,指出把經濟建設真正轉移到依靠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1992年3月,國務院正式批準頒布了我國的中長期科技發展的綱領。1995年,“科教興國”戰略被明確提出。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同志全面清楚地闡述了科教興國的主要內容,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進步是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十五大報告同時還指出:“我國是人口眾多、資源相對不足的國家,在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早在1994年3月我國政府制定的《中國21世紀議程》中,便向世界莊嚴宣告:中國今后的發展將不只是經濟的發展,而是要走一條人口、經濟、社會和資源、環境可持續發展的新路。1995年9月,可持續發展戰略和科教興國戰略一起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為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今世界,高度重視知識創新、人才開發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大作用。1998年5月4日,在慶祝北京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首次使用了知識經濟的概念。同年6月1日,在接見出席中國科學院第九次院士大會和中國工程院第四次院士大會部分代表的講話中,再次論述了知識經濟問題,指出:“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不斷創新,高新技術不斷產業化。”希望兩院院士和廣大科學技術工作者,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偉大創新精神,加快建立當代中國的科技創新體系,全面增強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此后不久,在同志的親自過問下,我國首項《知識創新工程》開始啟動。
以科技為主要推動力的經濟增長才是現代意義的經濟增長,才是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經濟增長。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準確把握知識經濟發展脈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著手研究中國的創新體系。以知識創新為動力,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現代化的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第六,正確把握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形勢,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使我國在比較長的和平時期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
80年代初,鄧小平同志在科學分析國際形勢重大變化的基礎上,以戰略家的膽識和氣概,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著名論斷,明確指出:“國際上有兩大問題非常突出,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南北問題。還有其它許多問題,但都不像這兩個問題關系全局,帶有全球性、戰略性的意義。”他又說:“現在世界上真正大的問題,帶有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經濟問題或說發展問題。”正是基于這一科學論斷,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的工作重點實現了戰略轉移,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黨的基本路線。
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堅持鄧小平的外交思想,始終不渝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同志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中強調“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并指出“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避免新的世界大戰是可能的,爭取一個良好的國際和平環境和周邊環境是可以實現的。”“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國際環境特別是良好的周邊環境。中國的發展不會對任何國家構成威脅。”1999年,國際上發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重大事件,與前幾年相比,1999年的國際形勢確實比較嚴峻,突出表現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有新的發展,軍事干涉主義有新的發展,經濟殖民主義有新的發展。面對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這種重大而深刻的變化,以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冷靜觀察、沉著應付,正確把握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形勢,作出了“機遇大于挑戰”的準確判斷。以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認為,當前國際戰略形勢并沒有發生根本變化,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國際形勢總體趨向緩和這個大趨勢并沒有改變,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并沒有逆轉,我國所處的戰略環境和周邊安全環境仍是機遇大于挑戰,希望多于困難。正確把握世紀之交這一世界大勢和世界格局,可使我國在比較長的和平時期集中精力進行現代化建設,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努力實現現代化的宏偉目標,讓我國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精品范文
10第三季度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