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詩畫觀及藝術創作探析
時間:2022-09-28 09:10:32
導語:蘇軾詩畫觀及藝術創作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蘇軾作為一名書畫家,首先提出了“詩畫一體論”觀點,在他的繪畫、書法作品中盡管沒有系統地論述,但已成為一種影響當代和后世的美學理論。通過對蘇軾詩畫理論提出的社會文化背景的介紹,對其詩畫理論及作品進行分析,挖掘其作品蘊含的藝術美學理論及繪畫美學思想,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精神,對當代藝術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關鍵詞】蘇軾;詩畫一體;美學思想
在傳統美術史的敘述中,宋代歷年來被認為是文人畫興起的時代,文人畫重意境,提倡畫家的才情、學問和思想,這三者缺一不可。同時,還注重詩、書、畫相得益彰。蘇軾不僅是文學大家,還是中國早期文人畫的引導者、倡導者,而繪畫藝術的“摹寫物象略與詩人同”,這種理念影響了蘇軾和他身邊的友人,更喜歡就某些特定的題材作畫。可以說,他們的士人畫,正是文人畫的濫觴。蘇軾有許多對書畫的論述,被后世贊嘆為文人畫理論的奠基人,他的繪畫理論不僅影響了宋代及以后的繪畫創作,還和文學創作方面的思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看作是對宋代文藝理論的集中闡釋。一方面,他的文論思想也為創作道路清除障礙,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創作思路;另一方面,蘇軾的文學、繪畫、書法作品為他的理論思想提供了實踐經驗與支持,也為后世進行文藝創作給予了啟示。本文從蘇軾的詩畫作品出發,探討蘇軾的美學思想與文論,并進一步說明對當代文藝領域產生的影響。
一、蘇軾“詩畫一體論”提出的背景
蘇軾,北宋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書法家和畫家,他在傳統文化方面的建樹幾乎是全方位的,具有很高的造詣,說他是中國文化史的一座豐碑也不為過。此外,他還是一位文藝理論家,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創作實踐,提出了諸如“詩畫一體”“成竹在胸”等詩、畫理論。這些杰出的成就與北宋時代背景密不可分。宋代的經濟、文化等領域的發展水平,在當時世界上也是位居前列的,幾乎達到了中國歷代王朝的巔峰。宋代人口流動性大,貨幣廣泛流通,對內對外貿易繁榮,這些都促進了城市的進一步發展。經濟的繁榮發展推動北宋的社會結構發生很大變化,文化水平有了顯著提高,這為文學藝術的發展奠定了社會基礎。再加上宋代對于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視,以及重文輕武的政策都促使宋代士族階層的形成和進一步的壯大。一方面,他們是國家治理體系的直接參與者;另一方面,也是文化藝術的直接創造者和傳承者。宋代的科舉制度為士族群體的形成發展提供了保障,同時寒士為官的風氣給大批寒門學子創造了通過科舉考試被選用的機會。由于出身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文人墨客,推動宋朝成為最有格調的一個朝代。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助推了士人、文人群體的發展壯大,同時也暴露出一些弊端,比如新舊黨爭、文人傾軋等。蘇軾一生多次遭受陷害與打擊,仕途坎坷。生活的艱辛,也造就了他對于精神自由的強烈追求。生活中,他通過詩文、書法、繪畫等多種方式,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在書法方面,自成一家,卓有成就。在繪畫方面,其代表作品有《枯木竹石圖》等,同時還專注于書畫理論研究,結合創作提出了“士人畫”的思想。這一思想不同程度地在題畫詩、題畫記及一些繪畫品評文章中有體現。文人畫從他開始,逐漸成為一種影響深遠的美學理論。陳傳席在《中國繪畫美學史》中指出:“宋代以后,沒有任何一種繪畫理論超過蘇軾畫論的影響,沒有任何一種畫論能像蘇軾畫論那樣深為文人知曉,沒有任何一種畫論具有蘇軾畫論那樣的統治力。”此外,由于蘇軾受到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影響,尤其是佛教和道家思想,對于他后來的文藝創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他倡導的書畫理論不同程度地帶有禪宗痕跡。
二、蘇軾“詩畫一體論”及其作品研析
詩畫關系一直是美學研究中的重要問題,在探討詩與畫的同異性問題中,蘇軾的觀點最有代表性。他在總結前人關于詩畫的言論和創作經驗的基礎上,結合體會,創造性地提出了“詩畫同律說”。蘇軾并不把詩與畫看作是截然分開的兩種藝術表現形式,他認為繪畫與詩一樣,都有著相似的創作規律以及欣賞原則,應當具有相同的地位和影響。蘇軾在《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中寫道:“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蘇軾把詩和畫的本質描述成“天工”和“清新”,“天工”的意思是天然形成的工巧。而創作者又以自己最真實的個性融入所有自然產生的藝術作品,就會呈現給人們與眾不同的“清新”之感。蘇軾認為詩與畫應是“一體”“一律”的,都是源自對自然的追求和熱愛。(一)詩文作品中的畫面呈現。追根溯源,“詩中有畫”這一理論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的“興觀群怨”說。這種學說是對詩的美學作用的深刻認識與高度概括,認為欣賞優秀的文學作品,可以讓人情感愉悅,在閱讀文學作品時分析其情感傾向,從而了解社會、政治、他人等各種情況,此外還可以起到審美教育、認識、團結、批判的作用。蘇軾在實踐的基礎上,批判地繼承了這一理論傳統,并在《書摩詰藍田煙雨圖》中提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這一特點在他的許多作品中得到了較為突出的表現。比如蘇軾的代表作《書王定國所藏煙江疊嶂圖》,運用了遠近結合的寫法,使得我們在讀詩的同時,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感到跟隨詩人的視角看到了畫面重新生成的過程。又如蘇軾《題西林壁》一詩中寫道:“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從不同的視角、不同的距離看廬山山嶺連綿起伏、山峰聳立,呈現不同的樣子。這是一首寫景詩,但詩中又呈現出畫意。前兩句概括而形象地描寫出千變萬化的廬山風景,仿佛身臨其境,留戀于廬山的景色之中,不由自主地聯想到中國山水畫中獨特的透視畫法。后兩句是在談論游玩廬山時的體會,不能分辨廬山的真實面目,就是因為身在其中,視野被峰巒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局部而已,從而進一步指出人們應講究全面客觀地觀察問題,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蘇軾從對景物的描寫,上升到對于人生哲理的思考,使得詩歌不單單只是描寫風景,而是在此基礎上融入了美學思想以及體會感悟與哲理思想。此外,蘇軾又常常以禪入詩,以獨特的禪宗審美眼光觀照自然,并通過某種哲學、文學傳統中的概念或意象,營造出特定的審美空間,如其作品《赤壁賦》和《記承天寺夜游》就營造了“空境”這樣朦朧的審美意境,造成了作品中的多種意象交相輝映,但彼此之間又相互獨立,詮釋了“詩中有畫”的含義。可以說,蘇軾“詩中有畫”是以富含哲理的思想作為理論基礎,通過各種手法營造出具體的審美空間,進而生成畫面。他的詩歌創作悄無聲息地滲透了繪畫美學思想,用詩將畫中的美學意境表達出來,使我們在讀其詩句時,有身臨其境的感覺,能夠感受蘇軾自然清新的文人畫風,體會到“詩中有畫”的境界。(二)繪畫作品中的文學意象。蘇軾在對王維的繪畫作品的評論中,提出了“畫中有詩”的觀點。他在《東坡志林•題王維〈藍關煙雨圖〉》中提到:“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所謂“畫中有詩”,指的是文人畫不同于傳統的繪畫,而是超越其上,究其內涵孕育著更為豐富的無形內容。蘇軾擅長繪畫,畫風別具一格,突出創新。只有《枯木怪石圖》和《瀟湘竹石圖》流傳于世。《枯木怪石圖》右側畫的是一株枯木就像鹿角一樣,樹枝粗壯有力,向上延伸,緊挨其旁的是一塊形如蝸牛如海浪翻卷著的黑黝黝的石頭,怪石后伸出星點矮竹,畫面比較簡單。盡管如此,但整幅畫中沒有秋冬之季的凄涼感覺,而是給人一種頑強的生命力。這幅畫被后世的評論者認為反映了畫家胸中的磊落不平之氣,是其內在人格的外化。畫中的枯木彎曲延伸向上,表達蘇軾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彰顯鮮明的個性特點,而一旁的怪石,給人一種運動著的觀感,像是蘇軾心中的郁結。《瀟湘竹石圖》則是以長卷式的構圖,展現了江水合流之處,遠遠連接洞庭,景色蒼茫一片,畫面層次感比較強,通過這幅畫卷就好像觀看千里江山。畫中那一株株竹子,包含了畫家飽嘗仕途坎坷的憤懣之情,使人體會到畫家寄托在其中的高風亮節、剛正不阿的氣節,并借此抒發心中的郁結,從而達到了物我一體的境界。可見繪畫作品中的詩意流露不只是取決于畫家具有的詩情,還在于畫家通過繪畫的形式表達情感的推動力。在蘇軾看來,使用繪畫這種形式表達情感,與詩一樣具有同等價值。綜上,通過對蘇軾的詩歌創作、繪畫作品的分析,可以發現“詩中有畫”表現為蘇軾詩文作品擅長通過營造、再現審美空間以呈現畫面,“畫中有詩”表現出作者通過繪畫表達內心的文學意象。蘇軾通過大量的詩歌、繪畫作品,結合創作實踐,闡述并踐行“詩畫一體”的主張。縱觀中國藝術史,從唐代的王維到宋代的蘇軾、王安石,再到元代的趙孟頫、王冕等,通過他們的作品,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魅力。
三、結語
蘇軾的詩就像一幅形意山水畫,他不為寫景而寫景,卻也不為抒情而寫景,更多的是融情于景,也借景抒情。蘇軾提出的以“詩畫一體”為核心的詩畫觀不僅是對藝術創作的精辟總結,還對藝術創作、文藝欣賞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和啟示。蘇軾的詩畫思想,在繪畫觀念上為宋代繪畫提供了美學指導,并一直影響著中國詩歌和繪畫藝術的創作,對中國美術史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童慶炳.蘇軾文論解讀[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6).
[2]王水照,朱剛.蘇軾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
[3]周裕鍇.詩中有畫:六根互用與出位之思——略論《楞嚴經》對宋人審美觀念的影響[J].四川大學學報,2005(04).
[4]劉曄.中國傳統詩畫同質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15(04).
作者:魏翔宇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
- 上一篇:礦井一通三防風險評估分析
- 下一篇:主題藝術區活動提升幼兒社交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