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赤壁賦范文

時間:2023-03-31 20:14: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蘇軾赤壁賦,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3、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4、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篇2

蘇軾的《赤壁賦》,遠在直接閱讀原作之前,我們其實早就通過明朝魏學的《核舟記》而接觸并掌握了其中的名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從對聯創作角度言,蘇軾《赤壁賦》名言在此之出場,用專業名稱來講就是“集句聯”。所謂“集句聯”,就是摘取前人作品中的詞句組合而成的對聯。

作為文學名篇,人們對蘇軾《赤壁賦》閱讀、理解和接受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以它為源而生發出了許多的集句聯,而臺灣東吳大學文學系劉宗烈教授個人成聯就達三十副,其中八言十八副,十言一副,十一言三副,十二言一副,十四言兩副,十六言三副,二十九言、四十九言各一副。

本文擬對源自《赤壁賦》的集句聯進行分類介紹,這樣既能顯示《赤壁賦》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巨大影響,也可使讀者一窺“集句聯”和創作特點,在寫作上獲得相應的啟發。

一、“全一原”式。就是集句聯,無論上聯或下聯,全都直接引用《赤壁賦》語句。

如《核舟記》中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和“清風徐來,水波不興”,以及劉宗烈教授如下兩副對聯:

1 玄裳縞衣,遺世獨立;桂棹蘭槳,順流而東。

2 挾飛仙以邀游,吾生須臾。知不可乎驟得;泣孤舟之嫠婦,今者薄暮,予亦悄然而悲。

二、“全一化”式,就是集句聯,無論上聯或下聯,雖然全都引用《赤壁賦》語句,但有直接引用的,也有間接引用的f包括語序都作了調整)。如“扣弦而歌,風起云涌;舉酒屬客,月明星稀”。

又如題寫在東坡赤壁二賦堂上的對聯:

月色如故,江流有聲。

上聯概括《前赤壁賦》所寫之“月”,八百多年前曹操“月明星稀”之“月”和八百年后東坡所見之“月出于東山之上”之“月”,是同一個月亮――江山依舊。但隱含其間的卻是。曾為“一世之雄”的曹操“而今安在哉?”的人事已非之感。下聯直接用《后赤壁賦》句子寫“水”,由此也可隱括“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之感慨。全聯僅用八個字寫景,但因為與蘇軾?的著名詞賦構成了“互文關系”,所以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一幅有靜有動、有聲有色、情景理融為一體的畫卷,耐人尋味。

梁羽生《名聯談趣》曾經抄錄清末民初文學家樊增祥題黃岡赤壁聯云: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霜露既降。木葉盡脫,適有孤鶴掠予舟而西。

下聯“適有孤鶴掠予舟而西”,乃是《后赤壁賦》中“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之濃縮。此集文聯對仗工整,大氣超然,尤其難得。

其它,如劉宗烈教授下述六副對聯:

1 游赤壁下,風起水涌;過黃泥坂,月明星稀。

2 縱所如,凌茫然,一葦萬頃;取無禁,用不竭,明月清風。

3 望美人兮天一方,予懷渺渺:謀諸婦日我斗酒,其聲嗚嗚。

4 步雪堂,歸臨皋,日月幾何,行歌相答;破荊州,下江陵,舳艫千里,順流而東。

5 抱月長終,漁樵江渚上,侶魚蝦,友麋鹿,踞虎豹,登虬龍,悄然而悲,肅然而恐;遺世獨立,徘徊斗牛間,夢道士,挾飛仙,寄蜉蝣,渺滄海,虛者如彼,逝者如斯。

6 舟游赤壁下,水波不興,縱一葦,凌萬頃,擊空明,溯流光,逝者如斯,是無盡藏,浩乎馮虛,扣舷歌之,舞幽壑之潛蛟,來橫江之孤鶴;月出東山上,霜露既降,從二容,望美人,夢道士,挾飛仙,吾生須臾,而又何羨,劃然長嘯,飲酒樂甚,寄蜉蝣于天地,托遺響于悲風。

三、“半-原”式部分,就是集句聯,僅只上聯或下聯,是直接引用《赤壁賦》語句,另一聯則來自他人的作品。如‘清末民初學者王均卿(名文濡,別署學界閑民,又號新舊廢物)曾撰了許多楹聯懸于室中,其中之一系集《徐文長傳》、《后赤壁賦》句而成:

烏衣葛巾,縱談天下事;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

黃岡赤壁題有這樣一副對聯:

銅琶鐵板,大江東去: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上聯化用俞文豹《吹劍錄》:“學士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下聯雖是曹操《短歌行》里的詩句,但已被蘇軾以直接引用的方式納入《赤壁賦》,故也算是《赤壁賦》語句。

而廣東珠江亭則有這樣一副對聯:

群賢畢至,少長成集;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上句出東晉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珠江亭,在海珠橋上。海珠橋,橫跨于廣州市區的珠江上。因橋跨珠江,臨江面海,行人如流,熙來攘往,上聯正反映了橋上的熱鬧情景,集句可謂恰到好處。下聯描繪了清風水波之景,寥寥兩筆,點出好一派悠游氛圍。聯語上下句相對,雖為集句而自然天成,不露痕跡,即使讀者不知道其中在用典,也不影響理解這副對聯中含義,知道它在用典,更覺得意味無窮。

四、“半一化”式,就是集句聯,一聯來自他人的作品,另一聯雖然來自《赤壁賦》,但卻是間接引用的(包括語序都作了調整)。如劉振威先生所作一聯:

攜酒與魚游赤壁:隨蜂伴蝶賞東籬。

上聯明嵌一“酒”字,下聯化用陶淵明《飲酒》“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借“蜂”、“蝶”、“東籬”隱示一“花”字,一明一晦,令人回味。

而福建省連江縣青芝寺則有這樣一副對聯:

翁所樂者山林也,客亦知夫水月乎?

上聯化用歐陽修《醉翁亭記》“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句意,因為下聯已有“水”,所以上聯的“山水”改用“山林”。集句成聯,虛詞相對,天然巧合,天衣無縫,可稱佳作。

五、“點一化”式,就是集句聯,并非上聯或下聯,而只是上聯或下聯中的部分,是化用《赤壁賦》語句的,其它部分則全都來自他人的作品。

如晚清詩人、書法家何紹基題安徽省桐城徐勇烈故居諸雪堂聯:

雪壁寫東坡,大好江山,天與此堂占卻;芳樽開北海,無邊風月,我如孤鶴橫飛。

徐勇烈,名豐玉,字子逢,號石民,清安徽桐城人。官至湖北糧儲道。后于田家鎮與太平軍作戰,兵敗自刎而死。“雪壁”句:徐豐玉駐節黃岡縣時,作者曾到其地,徐禮遇之,“館諸(之于)雪堂”,作者遍游黃州東坡赤壁諸勝跡,醉書此聯。徐氏死后,其后人將此聯原件帶回,懸之于廳堂。

東坡,蘇軾自號“東坡居士”。此堂:指黃州赤壁的“雪堂”,系從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亂石崩云,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而來。北海:漢末孔融曾為北海相,世稱“孔北海”。他曾自謂“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無憂矣”。“孤鶴”系化用蘇軾《后赤壁賦》“適有孤鶴,橫江東來”。聯語即事寫意。借景抒懷,對仗工整,意境高遠,極有氣勢,堪壯廳堂之氣象。

清代詩人顧復初題杜甫草堂聯:

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臥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異代”二句,化用杜甫《詠懷古跡五首》之

二:“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悵望千秋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臺豈夢思。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同時,又借用了趙翼《論詩》“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數百年”的詩意。“月白風清”來自蘇軾《后赤壁賦》“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這副對聯意境開闊,詞采風流,文氣偉岸,感慨深沉:時代不同了,江山依舊,歷代龍蟠虎臥的詩人又有幾個呢?懷才不遇的杜甫,過著流離失所的生活,卻寫下了“長留天地”的不朽詩作,留下了“月白風清”的不朽草堂。

除此之外,顧復初還曾在成都市望江樓公園浣箋亭題聯:

引袖指寒星,古意蒼茫,看四壁云山,青來劍外:

停琴佇涼月,予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

上聯寫山。“引”、“拂”,襯出樓閣高聳人云,給人以無限遐想。第二句即時景生情。蒼茫,形容意境曠遠迷茫的狀況。以下兩句寫四周云山連綿,一派春意,劍外。指劍門關以西、以南地方,不是指劍門關外。下聯寫水。首句摘自謝胱《移病還園示親屬》:“停琴佇涼月,滅燭聽歸鴻’。”意即停下撫琴,等待新月上升。“予懷浩渺”,化用蘇軾《前赤壁賦》“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襟懷浩蕩,鄉思種種,意想隨著錦江水,乘舟回到故鄉東南。“綠到江南”,化用王安石《泊舟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聯語繪景抒懷,意境深遠,格調閑雅,融情人景。“看”、“送”兩字,給人以舒展之感,“青來”、“綠到”寫活了自然界景色,有生意盎然之趣。

晚清詩人李振鈞題安慶大觀亭聯:

秋色滿東南,自赤壁以來,與客泛舟無此樂:大江流日夜,問青蓮而后,舉杯邀月更何人。

上聯化用蘇軾《赤壁賦》“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此指作者乘船由湖北東下至安慶。下聯化用南朝詩人謝《暫使下都夜發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和唐朝李白《月下獨酌》“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聯語借蘇軾泛舟赤壁和李白獨酌的韻事,懷古寄意。雖有“無此樂”之寂寞感,但表露出樂在其中之心情。

鄭燁題杭州西湖湖心亭聯:

亭立湖心,儼西子載扁舟,雅稱雨奇晴好:度開水面,恍東坡游赤壁,偏宜月白風清。

此聯極富想象。自坡別出心裁地把西湖比作古代美女西施以來,從此就有了“西子湖”的美稱。而此聯又把湖心亭比作西子泛舟湖上的扁舟,可謂佳喻巧思。“雨奇晴好”化用坡《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月白風清”化用東坡《后赤壁賦》“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此聯富于想象,靈活清新。

篇3

關鍵詞:赤壁懷古 前赤壁賦 思想情感

一、感情基調都是抑郁哀怨而悲壯的

首先,《赤壁懷古》詞的上闕,對赤壁江山進行了一番膾炙人口的描繪,刻畫了一幅雄偉壯麗的長江勝景圖。這段自然景物的描寫生動地再現了赤壁江山的瑰麗圖景,而作者濃厚的主觀色彩的融入更深深地打動了人們。“但如果(簡單)認為這些描寫表現作者對于祖國山河的熱愛,并進而認定體現了他樂觀的心情,這就失之于膚淺了。”[1]作者在赤壁形象的刻畫中所蘊含的思想感情是十分豐富而復雜的。詞一開篇就寫到“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立刻使我們感到一種強烈而深沉的悲慨。詞的開端其實已經定下了全篇的基調。

而《前赤壁賦》的開頭則與《赤壁懷古》相類似,都是在“樂景”下寄予深沉的哀思。從開頭到“望美人兮天一方”,是先寫其“樂”。這種“樂”既是“苦中作樂”,也表現了作為士大夫文人所懷的怡情山水之雅趣。一曲“望美人兮天一方”未終,便又由感懷“美人不見”的失望心情而進一步引出對整個人生的哀思來。下文即進入“樂極生悲”由樂變悲的第二層心境。接下來從“客有吹洞簫者”到“而今安在哉”這一大段真正的重心卻在于末一句“而今安在哉”。雖然“傾吐了自己對曾經大顯身手,建功立業的歷史人物的崇敬、頌揚的感情,同時也流露了自己治世立業的大志”,[2]然而更多的則是英雄豪杰同歸于“虛”的憂思情緒。所以下文緊接著以“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之類感嘆人生無常,人生渺小的話頭。這才是作者的真實用心和真實心態。前文的“樂”,至此便已煙消云散。這說明,最初那種恬淡閑適的“樂”,其實還只是一種比較淺弱的思想感情,它經不起憂患意識的襲擊。“在‘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思古幽情觸發之下,隱伏在心靈深處的那種憂患意識和憂患情緒油然,頓時就掩蓋了‘樂’緒。政治上的失意、仕途上的坎坷、命運的乖舛、生活的困苦,這種種牢騷憤懣,便統統借著這位‘客人’之口用‘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的反話一起吐出”。[3]

《赤壁懷古》通過襯托夸張的手法濃墨重彩地刻畫了周瑜這個血肉豐滿的英雄形象,突出了他少年英俊,奮發有為,指揮若定,消滅強敵的英雄氣概和風度。“蘇軾對周瑜形象的塑造,寄寓著作者渴望馳騁疆場、抗擊西夏侵擾的抱負,同時也是對那些庸碌無謀、遺禍國家的邊將的批判。”[4]“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這里的“多情”實際“包括了壯志難酬、青春難再、報國無門的哀嘆,也包括了對祖國、對人民的憂慮”。[5]“詞盡情詠嘆歷史人物,正是在曲折地宣泄他難以言傳的內心痛苦,字里行間流露的是他的滿腔怨憤。這實際上是對吞噬了他壯志理想的黑暗現實的憤怒控訴”。這種聯想歷史上的英雄人物所產生的身世悲慨,在《前赤壁賦》中表現得就更為明白。文章通過客人之口,盡情地傾瀉了他由于歷史陳跡而觸發的懷古傷今之情。賦中寫曹操的不可一世,詞里換成了周瑜的雄姿英發;賦中說曹操“而今安在哉?”詞里說“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賦中與曹操相比,感到自己不過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詞里則含蓄地道出“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讀赤壁懷古詞對周瑜的盡情詠嘆,我們仿佛在傾聽賦中客人懷念曹操時的人生悲慨和那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月夜洞簫;一種幽愁暗恨就不知不覺的從心底潛生滋長。”[6]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又表現作者面對悲哀的人生和自己仕途的坎坷無可奈何的心情。“人生如夢”反映了蘇軾極端苦悶時對人生的消極認識和理解;“一樽還酹江月”將萬般情思、無限感慨,寄于無限的沉默之中,用一杯酒祭奠江月。從那以酒灑向大江明月的動作,我們透視出的恰是一顆無比沉痛哀傷而又無可奈何之心。

就如同《前赤壁賦》中的核心部分“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一樣,這一部分也郁結著蘇軾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和哀傷,有人認為它是美好的,積極的,開朗的,曠達的。其實“這不僅不是積極的生活態度,而且也不是蘇軾獨創的新鮮見解,它不過是蘇軾在苦悶中常常用來自我麻醉的老莊哲學而已”。[7]

《前赤壁賦》中的吟風弄月和他同時期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樣,都是傾吐了胸中的抑郁哀怨的不平之鳴。“盡管在形式上有背人飲泣與引吭高歌之情,但其基調還是一樣的”。[8]

二、道家老莊思想的突出體現

“蘇軾與當時一些著名的僧侶如辯才、參寥子、佛印、南華辯老、寶覺等過從甚密,深受佛學影響。這在許多詩文中有明顯反映”。[9]但他又反對佛學,并對我國歷史上冒天下之大不韙,反對儒家的韓愈推崇倍至。他說:“自漢以來,道術不出于孔氏而亂天下者多矣!晉以老莊亡,梁以佛亡,莫或正之,五百余年而后得韓愈。學者以愈配孟子,蓋庶幾焉”。(《居士集敘》)

蘇軾年輕時的確是喜讀《莊子》,因而后來他受老莊哲學的影響也最大。《赤壁懷古》中的“一樽還酹江月”與《赤壁賦》中所透露出來的老莊思想是一致的。《赤壁賦》具體的記敘了蘇軾與他的客人的談話。客人認為連不可一世的曹孟德都無可尋覓了,何況漁樵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之間的凡夫俗子?因此他幻想成為道家所理解的神人,“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但又“知不可驟得”,所以只有吹起洞簫,“托遺響于悲風”。而蘇軾卻不那么悲觀,認為世事也像水與月一樣:“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在蘇軾看來一切事物都象水與月的現象一樣,只有量的變化,沒有質的飛躍,是循環往復。這淵源于《莊子》“道”是永恒的,“莫知其始,莫知其終。”(《大宗師》)

“蘇軾的世界觀的組成因而也是比較復雜的,儒、道、釋三家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作用,但通過不斷的斗爭,儒家的進取圖強精神,老莊哲學和佛家哲學中一些通達明理的方面,成為了當時蘇軾的主要精神支柱”。[10]

注釋:

[1][6]石云濤:《談詞的感情基調》,許昌師專學報,1987年,第4期。

[2]葉百豐:《東坡散論》,華東師大學報,1982年,第1期。

[3]楊海明:《“文學”與“哲學”完美結合的絕妙之作》,文史知識,1987年,第3期。

[4]楊有山:《誰識天風海濤曲,中多幽咽怨斷聲》,信陽師范學院學報,1988年,第2期。

[5]王又村:《未能報國慚書劍》,黃石師院學報,1982年,第3期。

[7][8]祁子青:《赤壁之游樂乎?》,沈陽師范學院學報,1983年,第3期。

[9]黃進德:《從看蘇軾與佛學》,揚州師院學報,1987年,第1期。

篇4

《后赤壁賦》

作者: 蘇軾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1),將歸于臨皋(2)。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3)。霜露既降,木葉(4)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5)。

已而(6)嘆曰:“有客無酒,有酒無肴,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7)?”客曰:“今者薄暮(8),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9)。顧安所得酒乎(10)?”歸而謀諸婦(11)。婦曰:“我有斗(12)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須(13)。”

于是攜酒與魚,復游于赤壁之下(14)。江流有聲,斷岸千尺(15),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16)!予乃攝衣(17)而上,履巉巖(18),披蒙茸(19),踞(20)虎豹,登虬龍(21),攀棲鶻(22)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23)。蓋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24),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予亦(25)悄然(26)而悲,肅然(27)而恐,凜乎其不可留(28)也。反(29)而登舟,放(30)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31)。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32)。適有孤鶴,橫江東來(33)。翅如車輪,玄裳縞衣(34),戛然(35)長鳴,掠(36)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37)。夢一道士,羽衣蹁躚(38),過臨皋之下,揖予(39)而言曰:“赤壁之游樂乎?”問其姓名,俯(40)而不答。“嗚呼!噫嘻(41)!我知之矣。疇昔之夜(42),飛鳴而過我(43)者,非子也邪(44)?”道士顧(45)笑,予亦驚寤(46)。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注釋】

1.步自雪堂:從雪堂步行出發。雪堂,蘇軾在黃州所建的新居,離他在臨皋的住處不遠,在黃岡東面。堂在大雪時建成,畫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2.臨皋(gāo):亭名,在黃岡南長江邊上。蘇軾初到黃州時住在定惠院,不久就遷至臨皋亭。

3.黃泥之坂(bǎn):黃岡東面東坡附近的山坡叫“黃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為調整音節,有時在一個名詞中增“之”字,如歐陽修的《晝錦堂記》:“乃作晝錦之堂于后圃。”

4.木葉:樹葉。木,本來是木本植物的總名,“喬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這個意思。后來多用“木”稱“木材”,而用本義是“樹立”的“樹”作木本植物的總名。

5.行歌相答:邊行邊吟詩,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6.已而:過了一會兒。

7.如此良夜何:怎樣度過這個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樣對待……“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對待”“對付”的意思。

8.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時候。薄暮,太陽將落天快黑的時候。薄,迫,逼近。

9.淞江之鱸(lú):鱸魚是松江(現在屬上海)的名產,體扁,嘴大,鱗細,味鮮美,松小所產的鱸魚。這是有名的美味。

10.顧安所得酒乎:但是從哪兒能弄到酒呢?顧,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11.謀諸婦:謀之于妻,找妻子想辦法。諸,相當于“之于”。

12.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13.不時之須:隨時的需要。“須”與“需”通。

14.復游于赤壁之下:這是泛舟而游。下文“攝衣而上”是舍舟登陸,“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15.斷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達千尺。斷,阻斷,有“齊”的意思,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樣子。

16.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才過了幾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認了。這話是聯系前次赤壁之游說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離這次僅僅三個月,時間很短,所以說“曾日月之幾何”。前次所見的是“水光接天”,“萬頃茫然”,這次所見的是“斷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說“江山不可復識”。曾,才,剛剛。這樣用的“曾”常放在疑問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幾何”,也就是“曾幾何時”。

17.攝衣:提起衣襟.攝,牽曳。

18.履巉巖:登上險峻的山崖。履,踐,踏。巉巖,險峻的山石。

19.披蒙茸:分開亂草。蒙茸,雜亂的叢草。

20.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21.虬龍:指枝柯彎曲形似虬龍的樹木。虬,龍的一種。登虬龍是說游于樹林之間。

22.棲鶻:睡在樹上的鶻。棲,鳥宿。鶻(hú),意為隼,鷹的一種。作者多次描寫到赤壁上的鶻,如《赤壁記》:“斷岸壁立,江水深碧,二鶻巢其上。”

23.俯馮夷之幽宮:低頭看水神馮夷的深宮。馮(píng)夷,水神。幽,深。“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只是說,上登山的極高處,下臨江的極深處。

24.劃然長嘯:高聲長嘯。劃有“裂”的意思,這里形容長嘯的聲音。嘯,蹙口作聲。

25.亦:這個“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從”說的。上文說,游到奇險處二客不能從;這里說,及至自己發聲長嘯,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26.悄然:靜默的樣子。

27.肅然:因恐懼而收斂的樣子。

28.留:停留。

29.反:同“返”。返回。

30.放:縱,遣。這里有任船飄蕩的意思。

31.聽其所止而休焉:任憑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32.四顧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虛。

33.橫江東來:橫穿大江上空從東飛來。

34.玄裳縞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縞,白。衣,上衣。仙鶴身上的羽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所以這樣說。

35.戛然:形容鶴雕一類的鳥高聲叫喚的聲音。如白居中易《畫雕贊》“軒然將飛,戛然欲鳴。”

36.掠:擦過。

37.須臾客去,予亦就睡:這時的作者與客已經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寢于室內,看下文的“開戶”便明。

38.羽衣翩仙:穿著羽衣(道士穿的用鳥羽制成的衣服),輕快地走著。翩仙,一作“蹁躚”。

39.揖予:向我拱手施禮。

40.俛:同“俯”,低頭。

41.嗚呼噫嘻:這四個字都是嘆詞,也可以嗚呼,噫,嘻分開用,或者嗚呼,噫嘻分開用。

42.疇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語出于《禮記·檀弓》上篇“予疇昔之夜”。疇,語首助詞,沒有實在的意思。昔,昨。

43.過我:從我這里經過。

44.非子也耶:不是你嗎?“也”在這里不表示意義,只起輔助語氣的作用。

45.顧:回頭看。

46.寤:覺,醒。

【譯文】

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從雪堂出發,準備回臨皋亭。有兩位客人跟隨著我,一起走過黃泥坂。這時霜露已經降下,葉全都脫落。我們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頭望見明月高懸。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樂;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詩,相互酬答。過了一會兒,我嘆惜地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沒有菜。月色皎潔,清風吹拂,這樣美好的夜晚,我們怎么度過呢?”一位客人說:“今天傍晚,我撒網捕到了魚,大嘴巴,細鱗片,形狀就像吳淞江的鱸魚。不過,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說:“我有幾斗酒,保藏了很久,為了應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這樣,我們攜帶著酒和魚,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覽。長江的流水發出聲響,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聳;山巒很高,月亮顯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來。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覽所見的江景山色再也認不出來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著險峻的山巖,撥開紛亂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狀的怪石上,又不時拉住形如虬龍的樹枝,攀上猛禽做窩的懸崖,下望水神馮夷的深宮。兩位客人都不能跟著我到這個極高處。我大聲地長嘯,草木被震動,高山與我共鳴,深谷響起了回聲,大風刮起,波浪洶涌。我也覺得憂愁悲哀,感到恐懼而靜默屏息,覺得這里令人畏懼,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劃到江心,任憑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這時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覺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鶴,橫穿江面從東邊飛來,翅膀像車輪一樣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潔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長聲音叫著,擦過我們的船向西飛去。過了會兒,客人離開了,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位道士,穿著羽毛編織成的衣裳,輕快地走來,走過臨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說:“赤壁的游覽快樂嗎?”我問他的姓名,他低頭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細了。昨天夜晚,邊飛邊叫經過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嗎?”道士回頭笑了起來,我也忽然驚醒。開門一看,卻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賞析】

前雖都以秋江夜月為景,以客為陪襯,但后赤壁賦重在游、狀景,而前赤壁賦意在借景抒懷,闡發哲理。本文第一段,作者在月明風清之夜,與客行歌相答。先有“有客無酒”、“有酒無肴”之憾,后有“攜酒與魚”而游之樂。行文在平緩舒展中有曲折起伏。第二段,從“江流有聲,斷岸千尺”的江岸夜景,寫到“履巉巖,披蒙茸……”的山崖險情;從“曾日月之幾何而江水不可復識”的感嘆,到“悄然而悲,肅然而恐”的心情變化,極騰挪跌宕之姿。第三段,借孤鶴道士的夢幻之境,表現曠然豁達的胸懷和慕仙出世的思想。

《赤壁賦》分前后兩篇,珠聯璧合,渾然一體。文章通過同—地點(赤壁),同一方式(月夜泛舟飲酒),同—題材(大江高山清風明月),反映了不同的時令季節,描繪了不同的大自然景色,抒發了不同的情趣,表達了不同的主題。字字如畫,句句似詩,詩畫合一,情景交融,真是同工異曲,各有千秋。[2]

《后赤壁賦》是《前赤壁賦》的續篇,也可以說是姐妹篇。前賦主要是談玄說理,后賦卻是以敘事寫景為主;前賦描寫的是初秋的江上夜景,后賦則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時間也移至孟冬;兩篇文章均以"賦"這種文體寫記游散文,一樣的赤壁景色,境界卻不相同,然而又都具詩情畫意。前賦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后賦則是"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不同季節的山水特征,在蘇軾筆下都得到了生動、逼真的反映,都給人以壯闊而自然的美的享受。

全文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寫泛游之前的活動,包括交待泛游時間、行程、同行者以及為泛游所作的準備。寫初冬月夜之景與踏月之樂,既隱伏著游興,又很自然地引出了主客對話。面對著"月白風清"的"如此良夜",又有良朋、佳肴與美酒,再游赤壁已勢在必行,不多的幾行文字,又寫了景,又敘了事,又抒了情,三者融為一體,至此已可轉入正文,可東坡卻"節外生枝"地又"歸而謀諸婦"幾句,不僅給文章增添生活氣息,而且使整段"鋪墊"文字更呈異采。

第二層次乃是全文重心,純粹寫景的文字只有"江流有聲"四句,卻寫出赤壁的崖峭山高而空清月小、水濺流緩而石出有聲的初冬獨特夜景,從而誘發了主客棄舟登岸攀崖游山的雅興,這里,作者不吝筆墨地寫出了赤壁夜游的意境,安謐清幽、山川寒寂、"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龍;攀西鵲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奇異驚險的景物更令人心胸開闊、境界高遠。可是,當蘇軾獨自一人臨絕頂時,那"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的場景又不能不使他產生凄清之情、憂懼之心,不得不返回舟中。文章寫到這里,又突起神來之筆,寫了一只孤鶴的"橫江東來"'、"戛然長鳴"后擦舟西去,于是,已經孤寂的作者更添悲憫,文章再起跌宕生姿的波瀾,還為下文寫夢埋下了伏筆。

最后,在結束全文的第三層,寫了游后入睡的蘇子在夢鄉中見到了曾經化作孤鶴的道士,在"揖予"、"不答"、"顧笑"的神秘幻覺中,表露了作者本人出世入世思想矛盾所帶來的內心苦悶。政治上屢屢失意的蘇軾很想從山水之樂中尋求超脫,結果非但無濟于事,反而給他心靈深處的創傷又添上新的哀痛。南柯一夢后又回到了令人壓抑的現實。結尾八個字"開戶視之,不見其處"相當迷茫,但還有雙關的含義,表面上像是夢中的道士倏然不見了,更深的內涵卻是"蘇子的前途、理想、追求、抱負又在哪里呢?

篇5

關鍵詞:赤壁 景物色調 人物 寄寓 差異

《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赤壁賦》均為蘇軾所作,并且所作時間均為1082年,同時所刻畫的主題都以赤壁之景為主,但通過對課文內容的仔細分析,在帶入情感進行深入研究的過程當中,我們會發現,《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赤壁賦》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并不單單體現在詞賦形式的差異上,更多是詞賦內容方面的差異。正是由于這種差異,使得學生所收獲的情感體驗更加的豐富與真實,這也是要求學生掌握的重點內容。為此,本文試對其作詳細分析與說明。

一、雖都在描寫赤壁景色 但景物色調差異顯著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當中,自“大江東去”開始到“一時多少豪杰”結束,上闋當中將赤壁雄奇壯麗的景色集中的呈現了出來。長江水源源不斷的東流,為了刻畫長江水東流的悠長,作者在當中運用了“浪淘盡”這樣一次,即將滾滾東去的長江水與歷史上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聯系在了一起,這種表現的手法使得《念奴嬌·赤壁懷古》在所刻畫的時間與空間背景方面更具廣闊性、以及拓展性。在受眾欣賞至此處時,便能夠自“大江東去”這一比較直觀的概念深想到歷史上英雄豪杰的卓越氣概,同時也能夠更加良好的與作者孑然一身于江流邊憑吊各路英雄豪杰的心情充分契合。進而,作者結合歷史情況,對赤壁古戰中輝煌壯麗的場面進行了集中的刻畫,當中包括:“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其中,“亂石穿空”將山體之高、石林之俊深刻的刻畫了出來,而“驚濤拍岸”則將聲勢浩蕩如同奔馬的浪濤聲深刻的刻畫了出來,“卷起千堆雪”當中“卷”、“雪”兩詞的運用則將長江水東流浪花層層而至,撲面襲來的感官特征充分的展現了出來。可以說,通過《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當中對于赤壁恢弘壯麗景色的集中刻畫,對于下闋當中有關人物周瑜的描述將更加的有效與真實。

在《赤壁賦》當中,對于赤壁之景的刻畫則集中體現在赤壁景色的空明、以及柔美特征當中。同《念奴嬌·赤壁懷古》上闋中所描繪的宏偉壯麗的赤壁之景不同的是:在《赤壁賦》當中,對于赤壁景色的刻畫呈現出了一定的分散性特征。《赤壁賦》開篇提到“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這當中“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兩句,對赤壁秋江的爽朗之感進行了集中的刻畫,同時也向受眾展示了作者在與客泛舟的過程當中,內心深處的怡然自得。進而,文章當中又出現“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這當中對于月的移動應用了“徘徊”一詞進行刻畫。通過該詞所表現出了不單單是月亮移動的緩慢,更多的能夠使人感受到月亮對人的不舍之情。而正是在這種富有情感月光的照射下,赤壁之景逐漸的呈現出來,使作者開始對赤壁之景進行深入的刻畫:“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在作者對赤壁之景進行刻畫的過程當中,重點描述了赤壁景色中的江水與明月,同時也將作者當下超凡的人生感悟依托赤壁景色淋漓盡致的體現了出來。

二、雖都在描寫赤壁人物 但人物寄寓差異顯著

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一文當中,集中刻畫的赤壁人物是豪氣沖天的英雄周郎,即周瑜。在作者的具體刻畫當中,首先是通過側面襯托的方式,應用“小喬出嫁了”這一句,調動起了受眾對于周瑜的印象,并且通過美女與英雄之間的對比,將周瑜年輕時期少年得志,意氣風發的狀態側面烘托出來。緊接著,作者開始對周瑜的肖像特征進行刻畫,當中所應用的詞語為“雄姿英發”。這一詞集中將周瑜姿態上的威武之感、風采上的動人之感成功的彰顯了出來。進而,在“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當中,將周瑜在站場上的蓬發英姿表現了出來。結合歷史資料我們不難看出:在當年的赤壁之戰當中,曹操一方號稱帶領著80萬人的軍隊,但周瑜所率軍隊總人數才3萬人。在面對如此強勁對手的情況下,周瑜仍然保持著淡定從容的心態,可謂是“運籌于帷幄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從作者的角度上來說,在周瑜“談笑間”,就達到了使敵軍“檣櫓灰飛煙滅”的效果,這對于周瑜建功立業成功性的刻畫是極為突出的。但反過來,正是由于對周瑜少年得志的成功之路進行了極為突出的刻畫,也為文章后面作者自身“人生如夢”的情感抒發奠定了基礎。

在《赤壁賦》一文當中,集中刻畫的赤壁人物是最終落敗的曾經英雄人物曹操。并且,在刻畫方式的選取上,《赤壁賦》一文當中,對于曹操這一人物的引入,以及人物的刻畫均是通過“客人”一方完成的。在《赤壁賦》當中,對于曹操人物形象的刻畫是比較集中的,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呈現:“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在這一樣一段有關曹操人物形象的刻畫當中,不難發現:前句當中對于“荊州”之“破”,以及“江陵”之“下”,將曹操荊州之戰勢如破竹般的成功充分的展現出來,這種成功驅使著曹操深入江陵,并“順流而東”,短短幾詞的運用,就將這一時期曹操聲勢的顯赫充分展現出來。進而,在“舳艫千里,旌旗蔽空”當中,又反映出了曹操在成功趨勢下所產生的驕縱之態,這一時期的曹操當富得上“一世之雄”的稱謂。但緊接著,在曹操“一世之雄”的豪邁下,又通過“而今安在哉”這樣一句話,將原本直觀且具象的曹操英雄形象進行了虛化,由此也將客人泛舟湖上,產生悲憫之情的原因解釋了出來。作者在這樣一種環境氛圍當中也產生了這樣一種思考:諸如曹操一樣的絕世梟雄尚且會“困于周郎”,并在赤壁大江東去的流水中銷聲匿跡,就何況是如我輩一樣默默無聞之人呢?因此,可以說,通過在《赤壁賦》當中對曹操一生遭遇情懷的總結,使得客人產生了“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情感抒發,而在客人的啟發與勸慰下,作者對于心志情懷的剖析也就有了色彩鮮明的情感基礎與鋪墊。

本文對《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赤壁賦》之間的異同進行了詳細分析。并指出,盡管《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赤壁賦》存在大量的相同點(創作作者、創作時間、刻畫景物等方面),但真正深入分析會發現:《念奴嬌·赤壁懷古》以及《赤壁賦》存在的不同點更加能夠體現兩者的文學價值。本文當中所總結的不同點包括:雖都在描寫赤壁景色,但景物色調差異顯著;雖都在描寫赤壁人物,但人物寄寓差異顯著。通過上述分析,希望能夠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引起足夠的重視,并逐步引導學生發現兩者之間的異同,以達到鞏固并深化學習成果的目的。(作者單位:新鄉職業技術學院)

參考文獻:

[1]郁玉英,王兆鵬.宋詞第一名篇《念奴嬌·赤壁懷古》經典化探析[J].齊魯學刊,2009,(6):115-121.

篇6

A老師的導入: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數百年。”我國的文學在不同的時代出現了不同的文體,唐詩、宋詞、元曲分別是唐、宋、元時期的代表文體。宋詞的代表人物有蘇軾、辛棄疾、陸游、李清照等。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蘇軾的代表作品《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先,我們一起來看看詞的題目――赤壁懷古。從中,同學們能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內容呢?(同學自由發言,各抒己見。)教師歸納:剛才有的同學已經說得很好,就是蘇軾來到赤壁這個地方,看到這里的雄奇壯闊的景象,聯想到三國時的周瑜在這里建功立業,而自己年紀已大卻功業未成。下面,我們一起來賞析這首詞。

[至此,用時約8分鐘]

B老師的導入:

同學們對流行歌曲都情有獨鐘,可是老師卻喜歡古人的流行歌曲,不知道你們是否也一樣喜歡,下面請允許老師為大家演唱。(教師放聲高唱《明月幾時有》。用時4分鐘,唱畢。)教師介紹說:這首歌的詞作者,就是大名鼎鼎的蘇軾。我們曾經學過蘇軾的散文《赤壁賦》,詞《水調歌頭》等作品。蘇軾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散文成就很高,與父親蘇洵、弟弟蘇轍均為“唐宋家”,書法、繪畫的造詣也很高,被稱為中國古代第一全才。今天,老師要和同學們一起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至此,已用時約12分鐘]

C老師的導入: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古典小說之一。作者本著“七分虛構,三分寫實”的原則,給我們創造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就有周瑜。今天,我們就將一起來共同學習一首與周瑜緊密相關的詞《念奴嬌?赤壁懷古》。

[至此,用時約2分鐘]

D老師的導入:

老師很喜歡我國的傳統文學作品,尤其是大文豪蘇軾的作品,他的千古名句“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至今還在我的耳旁唱響。同學們知道這是出自蘇軾的哪篇名作嗎?(學生爭相回答:《赤壁賦》。)

對!同學們的記憶非常準確,那么,同學們還記得文中還有哪些名句嗎?(學生又爭先回答:“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等。)

今天,老師將帶領各位同學一起賞析同是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同是以赤壁為題,寫赤壁景色,緬懷和赤壁有關的歷史人物的《念奴嬌?赤壁懷古》。

[至此,用時約8分鐘]

聽完這四堂課后,筆者想,在當今高中新課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怎樣才能改變以往語文課堂的“少慢差費”,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呢?

林斯坦教授認為,有效的教學應該是在符合時代和學生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在單位時間內學生學習活動的質和量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同時,通過一定時段的教學后,學生能夠取得較為明顯的具體進步或發展。

課堂的導入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筆者認為,這一環節應力爭做到高效、激趣、精巧。下面將結合上述四堂課的導入,談談自己的理解。

A老師的導入從文學史的角度切入,結合懷古詩詞的特點進行解題,給學生以理性的認識,從而使學生整堂課都緊緊圍繞懷古詩詞的特點對《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賞析,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是一個不錯的導入。

B老師的導入以高唱《明月幾時有》導入,確實達到了激發興趣的效果,但所選的歌曲是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風格截然不同的作品。把學生的興趣調動起來后,教師未能及時轉入對《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學習,而是介紹蘇軾的相關常識,這些知識初中早已學過,該教師還用大段的時間來介紹,使學生剛被調動起來的興趣喪失殆盡。這位老師奉行的仍是前蘇聯的塊狀教學模式,課堂的導入仍是“知人論世”式的,似乎不進行作者介紹,這一課就沒辦法上了。整個導入用時約12分鐘,預示著這堂課將無法完成教學內容。

C老師的導入用時僅2分鐘,但未能扣住《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的特點,因此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D老師以復習《赤壁賦》導入新課,學生不僅復習了《赤壁賦》中的名言警句,同時,在教師的引導下,有關赤壁、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中的英雄人物等等相關的知識在學生的腦海中被激活起來,為學習鑒賞《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做了很好的鋪墊。因此,這是一個相對高效的導入。

A和D兩位老師的課堂,都有了一個良好的導入,為師生共同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做好了充分準備,因此,教學競賽的結果,A和D兩位老師勝出,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因此,我們教師在設計新課導入時,務必將高效、激趣、精巧作為追求的目標,要讓學生感覺到“出乎意料之外,合乎情理之中”,為學生深入領會文本做“情感蓄勢”。

參考文獻:

[1]葉禹卿主編.新課程聽課評課與優秀案例評析(中學卷)[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5.

篇7

[關鍵詞]高麗朝 蘇軾 詩歌理論 文學創作 消融

韓國古典文學是韓國古代文化的結晶,與中國古代文化和古典文學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高麗王朝時期,正是中國北宋時期,兩國在政治、經濟、文化交往十分密切。高麗國曾多次派人去宋購置書籍,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等的作品傳播到高麗,并深受高麗文人的喜愛,由此漢文文學成長壯大起來,古代詩歌和古文創作領域都出現了一批有代表性的名家名作,如金富軾、僧一然、李奎報、李齊賢等。他們都受到了中國古典名家的影響,尤其是宋代蘇軾。

蘇軾(1037—1101),字東坡,宋代著名文學家,在詩詞、散文、詩論、書法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蘇軾的文學作品,不僅對中國后世文學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也對朝鮮古典文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高麗初年出使過宋朝的高麗使臣金瑾,敬佩蘇軾、蘇轍的文才,給自己的兩個兒子起名為金富軾、金富轍,而金富軾即為朝鮮第一部史書《三國史記》的作者。高麗文人對蘇軾的推崇由此可見一斑。

高麗朝文學對蘇軾詩文的消融是多方面的,最為突出的方面表現在,高麗詩歌理論對蘇軾詩文的消融與文學作品對蘇軾詩文的消融兩個方面。

一、高麗朝詩歌理論對蘇軾詩文的消融

高麗朝的詩歌理論十分豐富,出現了多位詩歌理論大家,如李仁老、崔滋、李奎報等。詩論家崔滋(1188-1260),其詩論集中體現在《補閑集》中,該書在高麗詩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評價本國詩人時,多與中國詩人詩作相比較。《補閑集》有關蘇軾的評論有三則,頗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的分析探討。第一則詩話,崔滋指出高麗朝文壇學習蘇軾的整體趨勢及之所以學習蘇軾的原因:“近世尚東坡,蓋愛其氣韻豪邁,意深言富,用事恢博,庶幾效其體也。”第二則詩話,崔滋指出詩論家李仁老(字眉叟)、大詩人李奎報(謚號文順)的師承淵源:“林先生椿贈李眉叟書云:‘仆與吾子雖未讀東坡,往往句法已略知似矣,豈非得于中者訚與之合?’今觀眉叟詩,或有七字五字從東坡集來;觀文順公詩,無四五字奪東坡詩,其豪邁之氣,富瞻之體,直與東坡吻合。”第三則詩話,崔滋通過轉述李仁老的評論,表達了努力學習蘇軾詩文后,詩歌創作會取得的成就:“李學士眉叟曰:‘杜門讀黃蘇兩集,然后語遒然,韻鏗然,得作詩三昧。’”

這三則詩話集中探討了高麗當世人喜愛蘇軾詩文的原因——氣韻豪邁,意深言富,用事恢博;李仁老、李奎報的師承淵源——學習蘇軾;學習蘇軾詩文后的成效——語遒然,韻鏗然,得作詩三昧。這三則評論是一脈相承,渾然一體的,喜歡蘇軾詩文——把蘇軾作為師承加以學習——學習后,收得成效。

林椿(生卒年不詳),字耆之,號西河,與李仁老、吳世才、趙通、皇甫沆、咸淳、李湛等被稱為“海左七賢”。林椿有《西河先生集》傳世,其中詩歌174首,文章54篇。林椿在《與眉叟論東坡文書》中對李仁老說:“仆觀近世東坡之文,大行于時,學者誰不服膺。”這幾句話指出了高麗朝文壇的整體創作趨勢,即學習蘇軾,與崔滋的識鑒如出一轍,可見當時蘇軾對高麗朝文壇影響是極其深遠的。

李奎報(1168-1241),字春卿,號白云居士,謚文順,高麗后半期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有《東國李相國集》41卷流傳于世,其《東明王篇》在朝鮮文學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李奎報在《答全履之論詩文書》說:“且世之學者,初習場屋科學之文,不暇事風月,及得科等,然后方學為詩,則又嗜讀東坡詩,故每歲榜出之后,人人以為今年又三十東坡出矣。”從李奎報的話中可以看出,蘇軾的詩文成為當時文人應舉學習的典范之文,社會風氣可見一斑。

后世詩家對高麗文壇對蘇軾詩文的接受的論述,更具印證價值。李朝初期詩論家徐居正(1420-1492),號四佳亭,其《東人詩話》是韓國第一部以“詩話”命名的詩學著作,在朝鮮詩學史上的地位舉足輕重。徐居正說:“高麗文士專尚東坡,每及第榜出,則人曰:‘三十三東坡出矣。’高、間,宋使求詩,學士權適贈詩曰:‘蘇子文章海外聞,宋朝天子火其文;文章可使為灰燼,千古芳名不可焚。’宋使嘆服,其尚東坡可知也。”徐居正的話,和李奎報的評述都充分的說明學習蘇軾已經成為高麗文人的社會習氣,權適的詩,更證明了蘇軾詩文對高麗文人的影響之大。

二、高麗朝文學創作對蘇軾詩文的消融

高麗文人對蘇軾詩文不僅局限在理論的消融上,在詩歌創作上更是對蘇軾詩文進行了大量的吸收和借鑒,主要表現在對蘇軾詩文中個別語句的化用、對蘇軾詩文表現手法的借鑒、對蘇軾詩文意象、意境的接受等幾個方面。

第一,高麗文學作品對蘇軾詩文個別語句的化用

如李詹《韓柳嘆》:“君不見韓退之,文章可起八代之衰。又不見柳子厚,天脫馬羈高步驟。元和年間共南流,韓為潮州柳柳州。”詩中的“文章可起八代之衰”語出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濟天下之弱,忠犯人主之怒……”

再如洪逸童《任子深邀我游漢江招剛中用洪武正韻》“勸君以蘇長公赤壁之游。請君以王佑軍蘭亭之會。期君以李謫仙園中之宴”、李詹《舟行至沐陽潼陽驛》“一粟滄波上,飄然任此身。楚山遙送客,淮月近隨人。”這兩首詩都從蘇軾《赤壁賦》中吸收了詞匯:“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洪逸童在詩中將蘇軾《赤壁賦》的“游于赤壁之下”改成“赤壁之游”;李詹在詩中把“滄海一粟”寫成“一粟滄波”,其借鑒顯而易見。

第二,高麗文學對蘇軾詩文表現手法的借鑒

如辛歲《叢石亭》就是這方面最好的例證。《叢石亭》詩曰:“叢叢壁立四仙峰,晴好雨奇宜淡濃。一面長天白浪接,一邊落照青山重。”叢石亭是朝鮮金剛山附近東海邊上一處極為優美的自然景觀。詩人面對叢石亭由晴轉雨時形成的奇特景象所發出由衷的感嘆和贊美,不由得令人想起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 濃妝淡抹總相宜。”蘇軾用比喻的表達方式,贊美了西湖,其景色不管是晴天還是雨天,都有各自的美感。辛歲的詩深受蘇軾的影響,亦用比喻手法,抒發對叢石亭的喜愛之情。

第三,高麗文學對蘇軾詩文意象、意境的接受

高麗詩人對蘇軾作品的意象、意境有所接受,化為己用。如偰遜《贈薛鶴齊》:“鶴山仙人薛上卿,齋居自受鶴為名。遠從小保傳真骨,已托杜陵題雅情。赤壁秋高江月小,青田雨足石苔生。何緣許借沖霄翻,之結云松巢大清。”李詹《宿滅浦院樓》:“煙籠杜子清淮夜,月小蘇仙赤壁夜。岐路向南通臣鎮,征驂時到此中留。”

在這兩首詩中,前一首詩中的“赤壁秋高江月小”和后一首詩里的“月小蘇仙赤壁夜”所運用的意象及展示出來的意境均源自于蘇軾的《赤壁賦》:“……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月”意象在前后《赤壁賦》中具有深邃的文化內涵。蘇軾詩文中的“月”意象,意在抒懷,當蘇軾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時,觸景生情,不禁“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眼中看到的景觀是“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月”意象是情感哲理的依托。偰遜《贈薛鶴齊》、李詹《宿滅浦院樓》這兩首詩中的“月”也是詩人情感抒發的載體,與蘇軾前后《赤壁賦》中的“月”具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結語

高麗朝文學對蘇軾詩文的消融,是中朝文學交流的有力見證,在中朝文學交流史上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從高麗朝詩歌理論對蘇軾的消融及文學創作對蘇軾詩文詩文個別語句的化用、表現手法的借鑒、意象、意境的接受等來看,蘇軾的詩文不是僅僅作為一種文學作品供高麗文人欣賞品讀,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文學創作的楷模,供人們在創作活動中仿效和學習。對此進行分析探討,有助于深入了解蘇軾詩人在域外文學的接受情況,意義深遠。

參考文獻

[1]鄺健行、陳永明、吳淑鈿.韓國詩話中論中國詩資料選粹[Z].北京:中華書局.2002

[2]任范松、金東勛.朝鮮古典詩話研究[M].延吉:延邊大學出版社.1995

篇8

【關鍵詞】赤壁賦 備課

曹操橫槊賦詩,吟出的的是人生豪邁,意氣風發,志在必得;吟出了一種霸氣,一種舍我其誰。蘇軾游于赤壁之下,吟出的是人生的失意和詩意人生。寄情山水,是人生一種無奈,是一種人生的突圍。黃州既是他人生的落魄之地又是他人生的輝煌處。

蘇軾和黃州是分不開的。黃州四年,是蘇軾人生突圍的四年。正是這四年,他走向了自己的輝煌。

由此,我想到要解讀《赤壁賦》“橫槊賦詩”這個畫面內容,它對文章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橫槊賦詩”已經成為后人緬懷三國文化的一種歷史情結。猶如“欲渡黃河冰塞川 ”的無可奈何 ,”舉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的悲慨。 刀光劍影雖已無跡,鼓角錚鳴聲猶在耳。“橫槊賦詩”是曹操為后代文人點燃的一把智慧之火。而蘇子接過了這把神圣的火炬,在黃州用它照耀著華夏文明,其時、今天乃至未來,每個時代的人都能感受到它那充滿靈動的光亮和心曠神怡的廣度。

在這種光亮和廣度中,我們看到:

在赤壁之地,月出東山之時,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的江山美景,情脈相融,蘇子與曹操進行了跨越歷史時空的心靈對話――于是有了“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的情致;有了“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懷,望美人兮天一方”的惆悵;有了“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那種時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傷。“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那種對人生和宇宙的悲嘆,讓人久久不能釋于懷。

而所謂“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羨長江之無窮”,“人生之須臾”永恒與短暫幾乎是人人共同面對。古往今來,無論帝王將相,文人知識分子,還是平素老百姓都對此諱莫如深。英雄豪杰的一腔慷慨悲歌,文人墨客的滿懷傷春悲秋,莫不為此。

面對著人生的巨大失意,蘇子當何去何從?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這是蘇軾對客做出的回答,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心靈安慰,從容而大氣,能夠做到這樣的,或許只有他了吧。人世間的一切榮辱、得失,已然置之于身外,回到大自然去,在大自然的懷抱里尋得精神上的超脫。

備到這里,我不禁沉思,這是消極的還是積極的呢?

有人說這是消極的情感,因為他用老莊思想來麻痹自己。

有人說這是積極的,因為從這里讀出的是蘇子的坦然和人生無悔。

無論對錯,生命的意義不在于它的結果,而在于它的過程。我們追尋的不是蘇子現狀,而是要探尋蘇子游赤壁時的心路歷程。

《水調歌頭》里,蘇子已經告訴我們:“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要學會面對浮沉不定的人生,少一份哀傷,多一份豁達。即使跌倒了,他依然能獨自爬起,再次倔強的堅守著、實踐著自己的人生理想。

烏臺詩案的累累傷痕,遠離繁華,一臉滄桑,闊別親友,爬山涉水,一路風雨一路歌,蘇子悲愴地向黃州走來了。仕途的磨難,命運多舛,無端的橫禍,郁憤之情,豈能如揮衣袖,去埃落塵?酌酒臨風,而不免當為之愀然。

蘇子不幸,命運無情。無人能安慰,然而今夜赤壁,月光柔美,江水浩渺,清風徐來,可以“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羽化而登仙”,大自然撫慰了蘇子那顆傷痛的心,在這里,他得到了心靈的慰藉。他已經能夠坦然面對甚至享受人生的風雨了。這就是至情至性的蘇子。

在這里,赤壁上空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空中,它“徘徊于斗牛之間”,如脈脈含情的女子,凝視著蘇子胸中那一輪詩意的月亮。于是,空中之月便牽動著蘇子的情思。是明月激活了他的靈感。是明月給予了他對人生與宇宙思考。明月,這個蘇子心儀的美人,給予他無限的安慰,寄托了他心中的無限理想。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綿綿無窮盡的長江就在腳下;“山高月小”明月依舊在;簫聲嗚嗚,“托遺響于悲風”。多少英雄豪杰如云煙幻滅于眼前。“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的悲嘆,“一樽還酹江月”復歸于灑脫曠達,猶如“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般,讓人無限慨嘆,無限敬仰。

篇9

關鍵詞:學案導學 四環節 課例研究 反思提高

學案導學是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以學案為載體,以導學為方法,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完成教學任務。實踐證明,借助學案導學,可以提高課堂效益,向理想課堂邁進。

1,抓好導學的幾個環節。具體指“自學教材――討論交流――精講釋疑――練習鞏固”四個環節。以筆者教學《赤壁賦》為課例,談談導學流程。

“自學教材”環節,要求學生按教師預先編寫好的學案,明確學習目標,帶著問題自學課文。課上首先投影出示學習目標:(1)積累字詞,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2)理解作者樂觀曠達的情懷,了解其宇宙觀、人生觀中辯證、達觀成分的積極意義。學生圍繞目標自學,完成了以下任務:聽讀課文,接著自由朗讀課文,初步感受這篇文賦駢散結合、氣勢流暢、富有韻味的特點;其次結合注釋,疏通文意。讀懂作品。

“討論交流”環節,讓學生質疑,解決自學中的問題。學生質疑,提出了“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中“曾”的理解、“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中幾處詞類活用的理解、“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等句子翻譯的問題。讓學生查閱工具書及資料解決,無法解決的疑難字詞集體討論解決。接著理解課文,學生提出兩個問題:“客人吹洞簫時為何聲音如此悲涼?蘇軾卻為何有相反的人生態度?”先讓學生在組內討論,教師巡回指導,全班交流后歸納:赤壁的江山觸發“客人”思緒,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如曹孟德等,當年何等叱咤風云,而今卻不見蹤跡,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頓覺人生的短暫渺小,難免苦悶感傷。該環節對一些簡單、易懂的內容教師只須一帶而過,而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則應引導學生深入交流,力求在思維的碰撞中發現真知灼見。

“精講釋疑”環節,要求教師針對學生在討論中不能解決的疑難或存在的共性問題,撥開迷霧,精講解決。如上一環節第二個問題:“蘇軾卻為何有相反的人生態度?”學生難以把握,所以放在這一環節解決。教師首先提問:蘇軾在文中闡述了一種什么道理?表現了他怎樣的人生態度?學生結合背景資料,積極思考,展開討論,教師歸納、補充:“烏臺詩案”是新舊兩黨之爭中,蘇軾遭遇的一次重大打擊,面對迫害,他達觀自適,善于利用自然美景解脫自己,雖以物喜,不以己悲,胸懷苦悶卻能得到慰藉,身處迫害卻開朗曠達,表明了他正直的政治理想和高尚的人格操守;他從江水與明月中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具有辯證思想;結尾勸勉“客人”,轉悲為喜,開懷暢飲,客人的心境,其實也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

練習鞏固環節,要求練習的設計應緊扣能力培養目標及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通過練習達到消化、鞏固知識的目的。本環節安排了如下練習,以夯實文言基礎知識:整理通假情況;指出句中的活用情況;翻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等極具感染力的句子。對于練習,學生均能當堂完成。

篇10

縱一葦之所如的意思:任憑小船兒在茫無邊際的江上飄蕩。

如:此處的“如”是“到”的意思,作動詞,前面加上助詞“所”,構成名詞性短語。

該句出自北宋文學家蘇軾于宋神宗元豐五年貶謫黃州時所作的《前赤壁賦》,此賦記敘了作者與朋友們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見所感,以作者的主觀感受為線索,通過主客問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暢,到懷古傷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脫的達觀。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