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欣賞中民族文化滲透
時間:2022-04-19 05:32:00
導語:美術欣賞中民族文化滲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美術是人類文化的一個載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多個方面,而當今學生對于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卻不甚了解,甚至盲目地去“哈韓”“哈日”,因此很有必要結合課本中的繪畫工藝等作品對學生進行民族文化教育,讓學生體會到民族自豪感。只有對本民族文化有著強烈的認同,他才能成為一個有國家、有民族、有文化歸屬感的人,才能深入地體會我們的“民族文化”,才能更加真切地體會我們的“民族感”。美術是人類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載體之一,是人類最早認識社會的主要媒體,反映了一個民族的生產方式、思維方式、生活態度。一個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體現在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認同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漠視民族精神的教育,國家民族意識就會淡漠、虛無乃至異化。我國美術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與其他國家和民族的美術共同構成世界美術的多元化。而我們在學習美術鑒賞時,要在尊重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培養學生的民族審美意識。利用教學對學生進行中國傳統民族文化教育。
在平時的教學中了解到:很多學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出現缺失,文化價值觀迷茫。當面對洶涌而來的“韓流”、“日流”時,容易失掉辨別能力。在欣賞張萱的《搗練圖》時,首先讓學生判斷作品從材料上看是什么畫,畫的是哪個時代的內容?學生的回答很讓人寒心,不知道什么是中國畫,中國畫的分類有哪些;從體型上服裝上判斷出是唐朝作品,但接下來讓他們說唐朝服裝的特點時,他們的回答是因為唐朝的服裝和韓國的傳統衣服很相似,他們是通過看韓劇了解到的。包括他們現在穿的衣服也是追求“韓版”,民族的他們認為土氣、俗氣,韓版的才是潮流才是時尚,很標準的“哈韓一族”。所以我專門介紹了我國的民族服裝,尤其是漢族的服裝變化,這些服裝自唐以來,就有“漢服”或“漢裝”的正式稱呼,經歷將近四千年,一直自成體系,一脈相承,并深遠影響了日本、朝鮮、韓國、越南等周邊國家。其中日本的“和服”韓國的“韓服”便是漢服在這些國家的正常延續。
隨著時代的發展,以都市青年白領階層為骨干的“漢服復興”運動的興起,在不失傳統韻味的前提下,又頗具時尚特征。傳統服飾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而傳統服飾的興起也可看做是中華文明復興的一種征兆。為了讓學生弄清中國畫了解其分類及傳統的裝裱藝術形式,我特地在班內舉辦了一次小型中國書畫展覽,內容包括了人物、山水、花鳥,裝裱形式有立軸、冊頁、手卷、帛畫、橫披、鏡心等,直觀的教學手段使學生掌握知識輕松愉快,同時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產生民族自豪感。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是中國古代人們生活的反映,它既體現了人們生活方式和審美意識的演變,又體現了社會生產水平和社會文化藝術的發展過程。通過教學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的發展歷程,熟知其各個歷史時期的工藝圖特點和民族文化特色。
尤其是通過對多工藝制作、藝術特色、文化特點方面的了解,亦可感受到我國歷代工藝美術創造的偉大和藝術的光輝。對于具有中國傳統特色和民族風格的中國工藝美術作品,使學生對其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并為此培養良好的文化素質修養。比如從古到今一直流傳的在世界上影響非凡的瓷器,以青花瓷為例,南京古陶瓷收藏專家周道祥先生認為,青色在古代時是人們喜歡的顏色之一,不容易使人產生視覺上的疲勞;除此之外,青花瓷還有一系列“隱喻”之意,古時的讀書人希望“青出于藍而勝于藍”,走上仕途后便有“青云直上”的愿望,渴望做一個人民愛戴的“青天”,甚至在卸甲歸田之后,還希望能夠“名垂青史”,“留取丹心照汗青”。“青”在當時士人心中的分量可見一斑。如今,我們日常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都不難發現青花的影子,足見“青花”在國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結。青花瓷潤澈通透,古色古香文化底蘊十足。中國的瓷器傳統最早起源于餐具的制作,仿中國古典青花瓷器的作品別有一番味道,比如成套的青花瓷制茶具、帶蓋兒的青花瓷杯、素靜雅致的花瓶等,選上一套擺在家中,既增加了古香古色的文化情趣,也給居室增添了一份溫馨。
“素胚勾勒出青花筆鋒濃轉淡,瓶身描繪的牡丹一如你初妝……”青花瓷不僅成為了歌曲傳唱中國風的對象,而且現在的一些服裝上也印制出了青花的紋飾,尤其以青花旗袍著稱。所以在介紹瓷器時展示一些青花旗袍的圖片,銀白色的旗袍上淡藍色的花紋,每一處都惟妙惟肖,每一筆都淋漓盡致,青花之美躍然于銀白色打底的旗袍上,盡顯出一種古代高尚典雅的美好。青花旗袍,將溫潤的膚色、細膩的白綢以及青花繡結合起來,充分展現了東方女子的清韻,再配以周杰倫的《青花瓷》,學生的感官刺激很強烈,感受頗深,對于中國傳統服裝有了全新的認識。另外,在介紹民間美術時,要求學生收集一些舊的年畫、剪紙、玩具、草編等。尤其在收集草編時,學生親眼看見棕葉在民間藝人手中折來折去,一會兒一個活靈活現的蝴蝶就出來了,可以說是很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學了。
- 上一篇:領導在林地經濟研討會發言
- 下一篇:美術課堂教學改革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