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典音樂審美品質
時間:2022-12-05 05:08:00
導語:中國古典音樂審美品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華民族是世界文明史上發達最早的民族之一。在她將近五千年的有文字可考的文明史上,曾產生了令世人贊不絕口的精神文明,中國古典音樂就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之花中最燦爛的一朵。在遠古的時候,中國就產生了一大批著名的音樂作品,如相傳為黃帝時代的《彈歌》;堯帝時代的《咸池》;舜帝時代的《韶樂》等等。中國古代的音樂,一向以優美動人的曲調和多重美的品格,給人以無限愉悅、慰藉和鼓舞而著稱于世。關于古代音樂的無窮魅力,古籍中多有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說,在公元前544年,吳國季札在魯國聽《韶樂》的演奏,曾發出這樣的感嘆:
“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無不幬也!如地之無不載也”,意思是說:“《韶樂》的內容好極了,偉大極了!像天一樣籠罩了一切,像地一樣負載了一切”。在這里,季札把音樂的作用與養育萬物的天地并列,可見古人對音樂的重視。公元前517年左右,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后,曾激動得很長時間都嘗不出肉的美味。
《論語·述而》曾這樣記敘說:“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為樂之至于斯也’”,連孔夫子都感嘆“真沒有想到聽音樂竟有如此美妙的境界”,可見中國古典音樂的神奇魅力和感人的力量。為什么中國古典音樂會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使人們為之如醉如癡呢?我想,這主要是音樂具有一種與人類心靈息息相通的美質,這種美質,最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中國古典音樂具有驚心動魄的崇高美什么是崇高?《辭海》是這樣解釋的:“崇高,相當于我國通常所說的‘壯美’。一種美的對象,具有形象上或精神上的偉大的特點,令人驚心動魄,向往神馳”(1816)。所謂形象上或精神上的偉大的特點,常常是在主、客體的對比中所顯示出來的,在主、客體處于矛盾的對立和激化中,一方顯示出要壓倒一切的強大力量和不可阻隔的強大氣勢,這種力量和氣勢給人的鼓舞是巨大的,它可以使人熱血沸騰,并為之獻出自己的一切。如古曲《滿江紅》,就具有這種崇高的美質,《滿江紅》是宋元時期最流行的詞牌之一,現行曲調本來是和元代薩都剌的詞《滿江紅·金陵懷古》配在一起的。20世紀20年代中期,由著名古琴家楊蔭瀏先生將它與相傳為岳飛所作的《滿江紅》詞相結合,從而成為一首人人愛唱的古代歌曲。岳飛的詞表達了自己“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收復國土、重振山河的決心,充滿了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激情。全曲緊配歌詞,由兩大段構成,全用五聲調式寫成,曲調既具有回憶感慨的色彩,又具有剛勁威武的氣勢,音調淳厚,節奏穩健,感情昂揚而壯烈。詞曲達到了渾然一體的狀態,給人以奮發向上的情感,有力地激發了中華民族不甘屈辱、勇于抗爭的民族精神。歌曲中所表現的以岳飛為代表的正義力量所顯示出要收復失地的矢志報國的決心和要戰勝侵略者的強大力量和宏偉氣勢,就是歌曲中“崇高”美質的具體體現。正是歌曲中所蘊含的這種崇高美質,激勵著后代無數仁人志士積極進取、奮發向上、前赴后繼、勇往直前。所以,只要是中華民族遭到外敵入侵,人們歌唱得最多的,便是這首《滿江紅》古曲,這就是中國古代音樂中崇高美質的巨大力量所在。
二中國古典音樂具有令人震撼的悲劇美什么是悲劇?《辭海》認為悲劇是“戲劇的一種類型.在西方戲劇史上,一般認為悲劇主要表現主人公所從事的事業由于惡勢力的迫害及本身的過錯而致失敗。……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性的特殊效果在于引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之情’”。耿飛認為悲劇性“是歷史的與現實的生活悲劇的升華,是非常激烈的矛盾沖突,給人以痛苦、悲哀第5期2007年10月湖南人文科技學院學報JournalofHunanInstituteofHumanities,ScienceandTechnologyNo.5Oct.,2007的感受與體驗,以化悲痛為力量的震撼,激勵意志、發人深省,……使人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靈震撼,以其特殊的藝術感召力,給人以激勵和啟示,引發出人們的美感”。所謂給人以痛苦、悲哀的感受和體驗,是指音樂中所表現出來的最深沉、最激越、最動人的悲劇性情感,給聽眾以強烈的共鳴。即聽眾隨著如泣如訴、婉轉低回的旋律,而感受著樂曲所傳達的痛苦和悲哀,并隨著音樂的痛苦和悲哀而痛苦和悲哀,如琴曲《胡笳十八拍》,就顯示了這種濃厚的悲劇美質。《胡笳十八拍》是根據同名詩作譜寫的樂曲,據傳《胡笳十八拍》的詞曲均為蔡文姬所作,內容和公元208年以前蔡文姬自己的經歷有關。此曲以感人的音調,悲憤的詞句訴說了蔡文姬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連年戰亂后給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抒發了對祖國、鄉土親人的思念以及痛別稚子的強烈情感。琴曲的感情有時凄婉傷感,有時好似捶胸泣血,表現了極其強烈的悲楚心情,全曲一方面繼承、發展了古琴音樂所要傳達的“雅”的意境,又飽含音樂古樸、委婉、迂回的特點,似在低泣自己的不幸與國家、民族面臨動亂的悲傷。尤其是第八拍的驚天動地的詛咒和詰問,更為蕩氣回腸,郭沫若先生曾稱之為“那像滾滾不盡的海濤,那像迸發出熔爐的活火山,那是用整個靈魂傾吐出來的絕唱”,給人以強烈的共鳴,使人產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感和心靈震撼,這就是中國古典琴曲《胡笳十八拍》的悲劇美質所產生的巨大的藝術效果。唐朝著名詩人李頎的詩作《聽董大彈胡笳》中曾這樣贊美這首琴曲:“蔡女昔造胡笳聲,一彈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淚沾邊草,漢使斷腸對客歸”,由此可見《胡笳十八拍》的藝術魅力。《胡笳十八拍》也正是以其獨特的悲劇美質,感動了當時和后代的無數聽眾,而成為中國古典音樂作品中一顆光芒四射的明珠,永遠散發出奪目的光輝。
三中國古典音樂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意境一詞,是一個爭議頗多的概念。我這里采用大家比較贊同的《辭海》的釋義。《辭海》認為意境是“文藝作品中所描繪的生活圖景和表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這種藝術境界,可以使聽眾通過想象和聯想,產生身臨其境之感,并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極大的感染。在中國古代音樂中,“文人音樂”占有很大的比重,即作曲者大多是文人、雅士,尤其在古琴曲中,特別追求意境美,可以說,古曲的意境美是中國古代音樂的靈魂。如中國古典民族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就是表現中國古典音樂意境美的佼佼者,《春江花月夜》的旋律,來自傳統的琵琶古曲《夕陽蕭鼓》,從歷史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夕陽蕭鼓》這支琵琶曲在宋代即已流行。我們今天見到的《夕陽蕭鼓》,最早見于清代乾隆年間(約公元1736—1820年)浦東派《鞠士林琵琶譜》手抄本中。19世紀20年代,柳堯章、鄭覲文等人將琵琶獨奏曲改編為民族器樂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全曲是一首典雅優美的抒情名曲。它以清新、優美的曲調,以水墨畫般的筆觸,淡遠而蒼勁地為我們勾勒出了一幅色彩柔和、淡雅清麗的山水畫卷,形象地描繪了江南水鄉春江花月夜的迷人景色:月亮從東方升起,小舟在江面蕩漾,船夫唱著動聽的漁歌,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月夜春江的妍容美貌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在迷人的音樂中被展示得淋漓盡致。在演奏中,各種民族樂器各自發揮著自己的獨特作用,琵琶著重用于模擬江樓鐘鼓和急浪拍岸之聲;二胡著重表現綿邈的思緒與曲終人不見的淡遠之情;古箏著重模仿跳蕩或舒緩的水流之聲;洞簫則表現了舟子晚歸、漁歌互答的悠揚之美;鐘聲襯托了靜謐的氣氛;鼓聲則表現了明月映照下驚濤拍岸的氣勢。各種樂器在演奏時或簡或繁,或高或低,或正或反,或長或短,或分或合,既千姿百態,又圍繞著同一主題進行演奏。旋律委婉質樸,節奏流暢多變,所表現的音樂形象十分鮮明生動。整個作品就如一首典雅而浪漫的詩篇,又猶如一幅抒情而又寫意的山水畫,在詩情畫意中盡情地歌頌和贊美了祖國的錦繡河山。聽眾在這優美的意境中,得到高雅而愜意的享受,并隨著這飽含優美意境的旋律,走進作者所描繪的詩情畫意之中,這就是中國古典音樂意境美所產生的特殊效果。
四中國古典音樂具有自然恬淡的和諧美和諧是中華民族崇尚的一種傳統美德。在中國音樂史上,儒家提倡恬靜淡雅的中和之樂,道家則主張法天貴真的自然之樂,無論儒家還是道家,都把“和諧”看成是音樂審美的最高理想。現在以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也把“和諧”作為治國的理念,可見和諧的理念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何等重要的地位。那么,什么是和諧的美質呢?
《現代漢語詞典》說,和諧就是“配合得適當而勻稱”。
《語言大典》說,和諧就是“音樂上的協調”。仔細分析兩書的解釋,可以看出,所謂和諧,其基本點是要協調。作為音樂的和諧美,其協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聲情要和諧,即音樂的曲調要與所表達的感情相協調;二是音樂所表達的內容,要與萬事萬物融合協調,給人以和諧之美的享受。在中國古典音樂中,表現這種和諧美的作品比比皆是,最著名的可以說是古琴曲《流水》了,《流水》為琴曲《高山流水》的一部分,最早傳譜見于明代朱權于1425年所編的《神奇秘譜》中。該琴曲以抒情性的曲調為主,模擬性的描寫為輔;用情景交融、交相輝映的藝術手法,深刻地表現了人們對萬紫千紅,富寓生機的大自然美景的熱愛與贊頌。
它把富有無比生命力的自然現象人格化了,實際上是人們崇高感情的升華,表現了一種胸襟開闊、百折不回的思想境界。綜觀《流水》全曲,音樂的旋律由靜到動,由緩到疾,由婉轉到跌宕,由點滴到浩蕩,無不達到一種和諧的完美境界。音樂的力度和節奏,與所表達的流水的徐疾、大小非常協調,其音樂的曲調與作者所表達的感情也達到了高度的和諧。在音樂的力度和節奏中,作者盡情地描繪著大自然的美景,盡情地抒發著志在高山流水的情懷,大自然的美景與真情達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在欣賞這首作品時,你不但可以感受到演奏者通過多種藝術表現形式把自然界中的流水塑造成有生命力的藝術形象,而且可以在感受流水形象的曲調中進入一種胸襟開闊,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更可以感受到人的意識與宇宙的意識和諧交融。這一切,都是音樂中和諧美所產生的藝術效果。正因為這首樂曲描繪了人的意識與宇宙的意識和諧交融,“1977年8月22日,《流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發射到太空,作為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與地球人類文明的信息,向宇宙其他星球的高級生物尋求‘知音’去了”。
綜上所述,中國古典音樂之所以流傳千年而不衰,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擁有越來越多的聽眾,其原因就是因為它具有崇高美、悲劇美、意境美與和諧美。我們的現代音樂,只有充分吸收中國古典音樂的這些精華,借鑒中國古典音樂的這些美質,才能真正發揚光大,才能永遠屹立于世界音樂之林。
- 上一篇:小議政策性稅收策劃理念
- 下一篇:電建企業領導述職述廉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