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居住環境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01 03:22:00
導語:老年居住環境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20年前,當上海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之時,一個新的社會問題就已經擺在我們面前,那就是如何應對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沖擊。從那時起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地區如北京、天津、浙江、江蘇、山東、遼寧等省市都相繼步入老齡化社會,至1999年底,全國老年人口已達1.26億。可以認為,我國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然而“老齡化"的腳步卻不會停留,而是繼續向”高齡化"邁進。“老齡化”和“高齡化”的來臨會給一個國家經濟發展、財政收支、社會結構與社會穩定帶來巨大影響,因此是全世界都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
一老年人生理與心理
人過中年之后身體便會發生一些變化,如體重開始增加、頭發開始灰白、牙齒開始松動、肌肉開始松弛,這些表面的變化預示著衰老的開始。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生理機能也開始發生變化,老年人在聽力、視力,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方面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尤以步行能力下降最快,上下樓成為老年人生活中最大障礙。因此他們開始對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希望經常活動的空間內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多的設備,合理地布置居室,并使室內家具設備具有與老年人相當的尺度,減少室內高差等。
老年人從工作崗位退休實際上是一次與社會剝離的過程。退休后的生活內容與生活節奏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休閑時間有了較大增加,家庭成了老年生活的中心。這種社會角色的變換導致生活方式發生大變化,破壞了業已建立的平衡系統;同時,由于與子女交流的機會大大減少,老年人常常感到孤獨與空虛。這種精神上的失落感對老年人的身體健康極為不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老年人心理健康與否決定了其生理衰退的進程。
根據老年人的生理與行為特征,可以將老年人分為四個年齡段:
活躍期:60~64歲;
自理期:65~74歲;
衰退期:75~84歲;
關懷期:85歲以上。
75歲以下的老年人通常具有較強的生活自理能力,能夠主動參與社會活動,發揮余熱。而75歲以上的老年人其生活能力受到限制,活動范圍有所減小。因此應根據老年人不同年齡、不同身體狀況,選擇不同的養老模式。
二養老模式的選擇目前國內外現有的養老模式無外有三種。
1家庭養老這是一種傳統的養老模式。在我國,養老、敬老、尊老、愛老一直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老幼相依、互敬互愛、安度晚年這種模式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①我國大力推行獨生子女政策,其直接后果之一就是造成大量老年家庭。子女成家后要么從各自家庭中獨立出來,組成一個新的家庭;要么與其中一方父母同住,無論采取何種方式,至少都會產生一個老年家庭。
②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競爭的日趨激烈,許多年輕人為了在事業上有所建樹,不得不放棄“父母在,不遠游”的傳統觀念。他們紛紛到異國、異地接受教育,謀求發展。
③生產的社會化改變了我國傳統以家庭為中心的手工作坊的生產方式。家庭成員大都有自己的工作單位,從事不同的工作,有不同的經濟來源。這種獨立的經濟來源為大家庭的解體提供了條件,一旦生活中出現某種不和諧傾向,他們便會選擇分居從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④代溝的存在早已為社會所認同,不同年齡層次、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在生活方式上存在較大差異。與老年人相比,年輕人受到更好的教育,他們更易于接受新的思想、新的觀念。一般說來老年人思想較為保守刻板,他們通常希望能夠擁有一個和諧寧靜的生活環境;而年輕人則熱情奔放,追求個性的表達和情感的渲瀉。這種生活方式上的差異同樣也會導致大家庭的解體從而造成老年家庭的增加。
正是由于以上幾種因素的存在,我國家庭規模小型化的趨勢將進一步加劇,從而使我國家庭養老面臨困境。
2社會養老社會養老曾被認為是發達國家高福利政策的象征,是社會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美國在二次大戰后曾修建了許多養老院,為老年人提供長期的食宿和醫療服務,讓其子女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住在養老院中的大多是疾病纏身,或行動不便、缺少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他們日常活動只是看報紙、看電視、曬太陽、閑坐聊天,尤其是那些行動不便而又抑郁寡歡者,只是寂然臥床,極少語言交流,情緒十分消沉。在那些規模較大的養老院中,隨著建筑物和空間尺度的擴大,安全性能隨之降低,人們之間的親合力減弱,人際關系變得更加淡漠、復雜。調查結果顯示,無論是住在養老院中的老人,還是住在養老院外的老人,都不愿生活在純粹由老年人組成的環境中。在我國的老年人問題調查中也得到類似的結論。
老年人在自己原有住所居住了一輩子,退休后只得進入養老院或是專為老年人建造的老年公寓,脫離了原有的熟悉的社會關系,而不得不去建立新的社會關系,適應新的社會環境,對六七十歲的老人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因此,許多老年人住進養老院并非出于其主觀愿望,而是一種無奈的選擇。養老院好比集中營一般,斷絕了他們與社會的來往,剝奪了他們與社會交往的權利,私密性得不到保障。他們十分渴望能與社會有更多的交流,與子女、親友能有更多的團聚,渴望能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屬于自己所有的環境中,每當節假日有人前來探訪時,他們便會對被探訪者表現出極大的羨慕。
這種完全社會化的養老模式從嚴格意義上來說是一種缺少人性化的模式,它將老年人限制在一個特殊的階層與特殊的環境中,與家庭、社會隔離開來,忽視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
3家庭養老+社會服務采用社會養老的方式既不理想,政府所需投入也十分龐大,因此20世紀70年代在美國出現了“社會服務”機構(assistedlivingfacility)。這種社會服務事實上是對家庭養老方式的補充,為家庭養老創造條件。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自己家中,由機構負責安排專業人員提供各種服務,如飲食、交通、醫療保健、家政服務等。這種服務方式不僅讓老年人能繼續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減少了因環境改變給他們帶來的壓力,同時也有利于培養老年人生活自理的能力,延緩衰老的過程。這種養老方式的推出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歡迎,拒絕進入養老院的人越來越多。許多出門在外的年輕人付費請服務機構為其父母提供服務,定期為老人打掃衛生、沐浴更衣、安排聚會、就醫等。
與這種機構相配套,在許多社區中修建了“老年日托中心”。除提供餐飲外,中心內設置了許多健身和娛樂設施,并開設了許多課程且收費低廉,受到了老年人的普遍歡迎。
三對我國未來養老模式的思考與建議
由于我國老年人口基數過大,同時由于計劃生育政策的執行,養老問題更加突出。目前我國的養老模式仍以傳統的家庭養老為主,但在社會服務系統完善以前,這種養老方式已越來越難以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社會養老”又存在明顯的不足,同時很難設想政府能夠拿出一筆巨大的資金建立眾多的養老機構。因此我們的當務之急,一是要發揮社會各界力量,調動社會各界的積極性,通過各種方式建立完善的服務系統,通過良好的社會服務幫助老年人在原有住所內安度晚年;二是要建設適合老年人居住的住宅,或對現有住宅進行改造,以適應老年人需要,使家庭養老成為可能。老年人退休后仍住在原有社區,保持原有社會關系的連續性;同時鼓勵活躍期和自理期的身體健康的老年人發揮原有專長,投入到社區建設中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負責社區安全巡視與監管,參與幼兒園和托兒所的工作。這樣,老年人參與社區服務機構的工作,不僅能為社區建設貢獻余熱,而且能通過勞動充分肯定自身的社會價值,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觀,延緩衰老過程。既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又可減輕政府負擔。
四關于老年居住環境的創造
采用社區服務與家庭養老結合的養老模式,應注重創造適合老年人的居住環境,并注意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住宅建設上應考慮老年人的生活需要。日本建設省在1995年推出了“長壽社會對應住宅設計指針”,規定今后所有住宅建設都應考慮老年人生活需求,“盡可能在同一樓層配置門廳、廁所、浴室、老年臥室”,“在樓梯、廁所、走廊等空間設置扶手”,“廁所、浴室盡可能確保可供護理的空間”,為老年人創造獨立生活的居住環境,為家庭養老創造條件。結合我國具體情況,在住宅建設中至少應在多層住宅的底層按照老年住宅的要求進行設計,或為改造成為老年住宅創造條件,如減少室內外高差、將踏步改為坡道、將浴缸與洗臉盆分開以做到干濕分離等等。
2建立完善的社區服務體系和社區文化設施。目前在大多數居住區中服務設施十分欠缺,社會服務基本上是一片空白,老年人僅有的娛樂場所就是條件簡陋的麻將室。這種狀況亟待改變,建議在居住區規劃中配套建設老年人活動設施,如修建老年人活動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休閑、娛樂和交往場所;修建老年人日托中心,白天可為老年人提供餐飲等服務,晚上老年人可回到家中與兒女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建立社區醫療服務機構,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詢、衛生保健等服務,同時可吸收身體健康的老年人參與到社區服務中來。
3在居住區中大力推廣“兩代居”房型。鼓勵兒女成家后與父母就近居住,既可在生活上相互照應,又能保持相對的獨立性,使各自的生活方式不受影響。在這一點上國外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如日本在70年代推出的“高齡者同居戶入居優待辦法”對兩代近居予以獎勵,因為這種做法既有利于老年人養老、又減輕了政府的負擔,具有很好的社會意義。這一做法十分值得我們借鑒。
4居住區規劃和住宅設計中應注重老年人戶外活動空間的設計。根據老年人的行為特點,設置晨練場、門球場,各種形式的休息空間、交往空間等,尤其應鼓勵老年人與青年人、兒童等不同年齡群體的相互交往,使老年人融入社會大環境之中。戶外空間宜相對開放,使老年人與社區有更多的視覺和心理上的互動,避免過于封閉造成心理上的社會隔離感。住宅設計利用架空層及樓梯休息平臺等,稍加改造即可作為交往空間。
綜上所述,解決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必須從老年人自身特點出發,結合我國現有社會、經濟、文化、環境等特殊情況,建設適合老年人生活的居住環境,為老年人創造出一個安度晚年的幸福樂園。
- 上一篇:甲型H1N1流感醫療衛生應急處置預案
- 下一篇:地震災害醫療衛生救援應急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