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11 04:08:00
導語:中學數學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新課程要求教師應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引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采用開放性的教學內容,以適應新課標要求,培養創新性人才。
關鍵詞:新課標;中學數學教學;教學理念
實施新課程改革以來,筆者收獲最大的就是自己的角色轉變了。傳統教學以講授為主,新課改要求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但是我們知道,純粹的“探究”或“講授”都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還是將二者有機結合好。講授法是我們所熟悉的,只要我們多思考、多研究,在講授法中融入學生探究,少講一點,留點時間讓學生去探究,并想法使學生探究與教師講解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就能產生良好的效果。
學生學會探究,自己能獲得一部會知識了,不正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標了嗎?
教師講得少了,自己的負擔減輕了,上課也輕松了。
我們要養成一種習慣,那就是只要我們上課感覺很累,我們就得反思,是不是自己講得太多了,學生參與的時間太少了,這節課的某些環節是否能夠改進一下,改成學生活動,讓學生去探究。思想一變,方法自然會有。教學需要我們做個有心人。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為數學教學樹立了新理念、提出了新要求,中學數學教學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作為中學數學教師,我們應深刻地反思我們的數學教學歷程,從中總結經驗,發現不足,并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去探索和理解新的數學課程理念,建立起新的中學數學教學觀。
目前我們的數學教學中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反映在課程上:教學內容相對偏窄,偏深,偏舊;學生的學習方式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對書本知識、運算和推理技能關注較多,對學生學習數學的態度,情感關注較少,課程實施過程基本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難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分析我們的課堂教學,可以用八個字概括:狹窄、單調、沉悶、雜亂。由此而產生學生知識靜化、思維滯化、能力弱化的現象。事實上,學生的數學學習不僅是簡單的概念、法則、公式的掌握和熟練的過程,應該更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教師要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問題和思考問題。
一、樹立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有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基于這樣的理念,數學課程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等四個方面樹立其多元化的教學目標。
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知識技能,也要關注情感態度,即將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數學教學不僅要關注問題解決,也要關注數學思考過程。即將結果和過程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二、建立互動型的師生關系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學中的師生互動實際上是師生雙方以自己的固定經驗(自我概念)來了解對方的一種相互交流與溝通的方式。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的目標重心在于改變學生、促進學習、形成態度、培養性格和促進技能的發展,完成社會化的任務。學生的目標在于通過規定的學習與發展過程盡可能地改變自己,接受社會化。只有縮小這種目標上的差異,才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這首先要求教師轉變三種角色。由傳統的知識傳授者成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學支配者、控制者成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促進者和指導者;由傳統的靜態知識占有者成為動態的研究者。
一旦課堂上師生角色得以轉換和新型師生關系得以建立,我們就能清楚地感受到課堂教學正在師生互動中進行和完成。師生間要建立良好的互動型關系,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從學生知識狀況和生活實際出發,更多地考慮如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來學會有關知識和技能;在課堂上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經驗與認知水平,讓學生大膽提問、主動探究,發動學生積極地投入對問題的探討與解決之中;應靈活變換角色,用“童眼”來看問題,懷“童心”來想問題,以“童趣”來解問題,共同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學習伙伴。
其次,要求教師以新角色實踐教學。這要求教師破除師道尊嚴的舊俗,與學生建立人格上的平等關系,走下高高在上的講臺,走到學生身邊,與學生進行平等對話與交流;要求教師與學生一起討論和探索,鼓勵他們主動自由地思考、發問、選擇,甚至行動,努力當學生的顧問,做他們交換意見時的積極參與者;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情感上的朋友關系,使學生感到教師是他們的親密朋友。
三、引入生活化的學習情境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就是說,數學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要把學生的個人知識、直接經驗和現實世界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例如,筆者在講授八年級“平方差公式”這節內容時,首先是出示了一道這樣的問題作為引入:小明去市場買糖,這種糖每千克9.8元,他買了10.2千克糖,給售貨員應該給多少錢?就在售貨員用計算器算錢時,小明一下說出了應該給99.96元錢,售貨員大吃一驚,結果她算出來和小明說得一樣。然后筆者就問學生小明是不是很聰明,同學們都說是,筆者接著說小明為什么算得這么快,并不是比你們聰明很多,而是用的是我們今天所學得知識來算的,你們學完也會和他一樣聰明的。
學生頓時對這節課有了很大興趣,聽講也很專心,這節課達到了很好的效果。同時也達到了讓學生把所學知道用到現實生活中的目的。
四、選用開放性的教學內容
新的數學課程改革強調,數學學習并不是單純的解題訓練,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也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
開放性的教學內容首先表現在開放題的應用上,以開放題為載體來促進數學學習方式的轉變,彌補了數學教學開放性、培養學生主體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不足。數學開放題的類型很多,如:某中學搞綠化,要在一塊矩形空地上建花壇,現征集設計方案,要求設計的方案成軸對稱(可以用圓、正方形或其它圖形組成),如何設計?(這是一道結論開放題,有助于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新精神)
在開放題的使用中要注意,開放題中所包含的事件應為學生所熟悉,其內容是有趣的,是學生所愿意研究的,是通過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夠解決的,是可行的問題;開放題應使學生能夠獲得各種水平程度的解答,學生所做出的解答可以是互不相同的;開放題教學應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當然,教學實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理論是不可能完全應用于實踐中的,這就需要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大膽嘗試,細心領會,發現問題,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參考文獻:
[1]張奠宙.中國數學雙基教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楊明全.新課程下的課堂觀[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3]傅道春.新課程中教師行為的變化語[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中國論文聯盟-
- 上一篇:公務員十七屆四中全會學習精神心得體會
- 下一篇:水文行業十七屆四中全會學習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