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
時間:2022-04-03 09:13:00
導語:小議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在西方宗教思想發展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不徹底的無神論、自然神論到徹底的無神論,最后經過康德的改造,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大大改變了西方宗教的發展方向。
在歐洲哲學史上,曾經出現過兩次轟轟烈烈反對宗教神學的運動,一次是15,16世紀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開端—文藝復興運動,另一次是17,18世紀的資產階級反封建的思想高潮—啟蒙思想運動。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者和自然哲學家們在反對宗教神學時,無一例外的“保留了神學的雜質和種種不徹底性”。①而啟蒙思想家們反對宗教神學是沿著有神論與無神論這兩條思想路線進行的。從不徹底的無神論、自然神論到徹底的無神論,最后經過康德的改造,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大大改變了西方宗教的發展方向。深人剖析該時期的宗教思想,不僅有助于人們探究西方宗教思想的演變,更有益于人們全面、深人地把握宗教信仰的本質,從而認清現時代種種宗教的存在現象及其發展趨勢。
一、啟蒙時期宗教思想的形成背景
啟蒙時期宗教思想的形成絕非偶然,它是在當時的階級背景,思想氛圍,科學環境下形成的。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運動,使在中世紀長期占統治地位的宗教神學跌下寶座,開始走向崩潰。與此同時的宗教改革運動,從宗教神學的內部發起戰斗,提倡理性與信仰的分離,區分了現實生活領域和宗教領域兩個不同世界,這對啟蒙思想家無疑有著很大的影響。16世紀末,隨著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資產階級的哲學任務是反對經院哲學把封建君主的權利神秘化,反對“君權神授”說,反對宗教神學。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尤其是哥白尼的日心說與牛頓的經典力學,更使人們從認識論的角度來動搖宗教神學的根基。由此,在這些復雜的時代背景下,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也是呈現出紛繁多樣的局面來,既有不徹底的無神論和自然神論,也有徹底的無神論,同時,還出現了改造傳統宗教神學的道德神學論。
二、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
1.不徹底的無神論:霍布斯、斯賓諾莎。霍布斯在歐洲近代史上第一個明確提出物質概念—“物體是不依賴于我們思想的東西,與空間的某個部分相合或具有同樣的廣裹。”。并批判了一切同物質相脫離的心靈實體獨立存在的唯心主義觀點。他認為,宇宙是物體的總和,其每一部分都是具有長、寬、高的有形物體。如果說“上帝”是無形體的,那它就是不可知的,哲學應該排除神學,實際也就排除了神的存在。在17,18世紀的歐洲,“霍布斯主義”成為無神論的同義詞。但是,霍布斯的無神論思想是不徹底的。他認為宗教根植于人的本性之中,不可根除;他還認為,保留宗教對于加強國家的統治來說是完全有必要的。
“實體”是斯賓諾莎哲學的基本范疇,他說:“實體,我理解為在自身內并通過自身而被認識的東西。換言之,形成實體的概念,可以無須借助于他物的概念。”③在斯賓諾莎看來,實體具有“自因”、“無限的”、“唯一的”三個基本特征。這些基本特征表明,世界不是上帝創造的。他還說,“實體不是別的東西能產生或創造的。”④在他眼里,世界萬物的唯一本原和始因是實體或神,即自然。他否定一切超自然東西,否定超自然的人格神以及創世說、神學目的論、天意等神學基本信條和宗教迷信。由此可見,他的實體論是唯物主義的自然主義,實質上是無神論。不過,斯賓諾莎還不是一個徹底的無神論者,在他的著作中還不斷地講到“神”。當然,他所謂的“神”是指自然,不是基督教講的全知全能全善的人格神—上帝。他是披上泛神論的外衣來反對封建宗教神學。
2.自然神論—伏爾泰、盧梭。伏爾泰深受牛頓力學的影響,把物質看作消極被動的,沒有外力的推動,物質自己不會運動。因此,‘他認為“整個自然界,從最遙遠的星辰直到一根草莖,都服從一個最初的推動者。”⑤這個推動者就是上帝。因此,“非承認神不可能不存在不可”⑥然而,伏爾泰從來否定上帝存在證明的可靠性,“有了一個神這一命題并不能給我們一個關于神是什么的觀念。”⑦上帝既非物質,也非精神,人們無從了解他的本性和屬性。上帝只是信仰的對象,而不是理性的對象。伏爾泰是一個自然神論者,而不是一個徹底的二無神論者。他反對的是天主教會和僧侶,而不是上帝。他甚至主張上帝是道德生活和社會秩序的保證者。如果人們普遍相信有一個上帝可以賞善罰惡,能夠防止人們作惡,防止人們作惡之后不受良心的譴責。因此,他的名言是“即使上帝不存在,也必須創造一個”。在伏爾泰那里,上帝在自然和社會兩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即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功能。在寧宙動因問題上,上帝只是一個邏輯假設,但在社會生活中,上帝就成為一個必要的信仰對象,一個賞善罰惡的人格神了。盧梭同樣是一個機械唯物主義,他認為,“運動的第一個原因并不在物質之內,,,一我認為是一個意志在推動著宇宙,鼓勵著自然。”⑧這個意志不僅使宇宙運動,而且使它按照一定的法則運動,“這個推動宇宙和安排萬物的存在、不管它是誰,我都稱它為‘上帝’。“⑨在盧梭的心中,上帝是不可知的,而且不能創造或消滅物質,不能隨心所欲地干預一切。他指責天主教把上帝人格化是襲讀神的本質,并主張在宗教上要寬容。同時,盧梭承認宗教的社會作用。他認為,人們進人政治社會之后,就要靠宗教來維持。因為真正的宗教起著培養和宣傳人道、博愛的社會感情的作用,有了宗教信仰,人們才能服從法律,尊重別人的權益,保障別人的生活條件;沒有宗教,無論哪一個民族,哪一個社會都不可能長期存在下去。
3.戰斗的無神論—狄德羅、霍爾巴赫。狄德羅早期是一位自然神論者,在洛克等唯物主義經驗論的影響下,逐漸成為一個戰斗的無神論者。他認為“上帝是沒有的;上帝創造世界是一種妄想。”。。在宇宙中只存在著一個物質實體,根本不可能有超自然的、獨立存在的精神實體。因此,神、上帝是不存在的,神不過是“一個沒有意義的、不可理喻的字”w而已。他指出,宗教是理性的敵人,是愚昧無知的產物。理性是人類前進的火炬,是人類的引路者,而宗教神學恰恰要毀滅人的理性,相信宗教只能讓人陷人愚昧無知的深淵。在他看來,理性和信仰是兩個互相矛盾的東西。狄德羅還公開指出,宗教是封建暴政的幫兇,宗教教會以及神學家在社會上所起的作用卻是極壞的,它們在人類中產生了極壞的影響。正是基于堅定的無神論信念,狄德羅在生命垂危之際拒絕了神甫要他懺悔,放棄無神論思想的要求。
霍爾巴赫公開鮮明地宣傳無神論,充分體現了法國唯物主義的批判戰斗精神。他認為,自然是客觀存在的,它不是被自然以外的東西創造出來的,自然和運動的原因就在七自身之中。他還認為,‘人乃是自然的一種產物。說神創造世界和人,乃是“無中生有”的怪論。他指出,宗教神學是人類理性的大敵,研究自然和社會的大敵。“自古以來,宗教的唯一作用就在于:它束縛了人的理性,使它無法認識人的一切正確的社會關系、真正的義務和實在的利益”。歸同時,霍爾巴赫還深刻地揭露了宗教的反社會作用。“宗教的唯一目的就是使君主的暴政永遠存在,和使各國人民屈從于這些君主”。uu他還認為,宗教和人類道德也是不相容的,“神的道德對于塵世永遠是有害的”0他揭露了教會的腐敗內幕和僧侶們的道德敗壞,并指出宗教是“神圣的瘟疫”,它“對人民來說乃是一個分裂、狂暴、罪刑的來源。
4.道德神學—康德。在康德那里,宗教神學分別在兩個領域里被討論。在理論理性領域里,康德認為認識上帝、證明上帝的存在是不可能的。他駁斥了“形而上學”理性神學關于上帝存在的種種理論證明:本體論證明、宇宙論證明、目的論證明。此三種關于上帝存在的論證都可歸為本體論的論證一個。本體論證明是從上帝概念推出上帝的存在,康德認為這是不可能的。“存在”這個知性范疇只適用于規定“現象世界”中的事物,不能規定根本不出現在時空中的“上帝”,事物的存在與事物的觀念是兩回事,不能從某個事物概念中推斷出某個事物的存在。因此,也不能從“上帝”的概念推斷出“上帝”的存在。所以,上帝的存在與否在理論上是無法解決的。在康德看來,上帝的理念只是一種道德“理想”,它是保證“至善”的實現而在實踐理性領域里懸設存在。根據人性的二重性,人既是感性動物也是理性動物,人的理性有要求達到既包括德行又包括幸福的“至善”。但在有限的經驗世界里,“有理性的存在者在具體存有的任何時刻都不能做到的某種完善性”嘆無法在經驗世界里實現幸福與道德的結合,“至善”只能在“進向無限的進程中才能找到”圈而且,至善的實現是有條件的,它必須以“靈魂不朽”為前提,“上帝存有”為先決條件,因此,為了保證至善的實現,必須懸設“上帝存在”。在理論理性領域里被康德殺死的上帝在實踐理性領域里復活了。純粹理性的實踐功用要求從道德出發信仰上帝存在,對上帝的信仰使人目標堅定,而且使人自覺在道德進步中始終不變。在康德這里,上帝不是萬物的創造者,而是人們的道德信仰對象,是人們到達道德理想國的先決條件;康德懸設“上帝存有”,將傳統宗教神學改造成了道德神學。
三、啟象時期宗教思想的意義
啟蒙時期的宗教思想是西方宗教神學思想發展的轉折點。在西方一直占有統治地位的宗教神學,從文藝復興以來,經過啟蒙思想家的批判,從自然神論、不徹底的無神論到徹底的無神論,宗教的權威已是日薄西山,上帝作為信仰的偶像也失去了昔日的靈光。就在上帝奄奄一息之際,康德用他的批判哲學先殺死上帝繼而又使其復活,動搖了傳統的上帝觀,使西方宗教有神論的信仰理論根據發生了從認識論到生存論的明顯變化,大大改變了西方宗教神學的發展方向。
- 上一篇:小議網絡對青少年人格的影響及措施
- 下一篇:小議網絡道德問題與教育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