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藝術發展論文

時間:2022-07-16 11:10:00

導語:網絡藝術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網絡藝術發展論文

電子藝術的興起是20世紀藝術領域內最令人驚嘆的變革。當電影叩響藝術之門的時候,人們還根本未認識到它將成為20世紀風頭正勁的藝術寵兒,隨后廣播電視藝術的異軍突起,使現代聲、光、電技術一舉步入藝苑中心,從而使歷史悠久的傳統藝術為之失色。然而,最令人震憾的是60年代以來迅猛發展的計算機技術和80年代以來的網絡技術,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挺進人類藝術領域,后來居上,并已嶄露頭角。無疑,電腦藝術、網絡藝術的出現將使人類藝術世界的格局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計算機與藝術世界

對作家而言,計算機已不僅僅是寫作工具,還是作家獲取信息、交流信息、信息的捷徑。多媒體光盤成為大容量藝術資料庫。通過搜索引擎中的關鍵詞查詢和分類查詢,作者可以在因特網上得到創作所需的各種圖文資料,可以與同行、讀者、出版界進行雙向交流,還可以展示自己的創作成果,尋求出版合作意向。

對于文學研究者而言,計算機給文學研究提供了相當的便利和一些新的角度。如,在文學作品風格、語言特征的測定,作家、作品真偽的考證,作家作品辭典的編寫,文學研究資料的自動檢索,文學作品的模仿等。

計算機已經成為新的藝術創作手段。許多計算機軟件具有繪圖、三維動畫、數據統計、資料檢索功能,一些特殊軟件甚至能進行文學創作、譜曲、虛擬現實。計算機已經成為一部分作家藝術家離不開的創作幫手和伙伴。明天,它可能成為傳統作家藝術家的競爭對手。甚至計算機本身成為創作者。同時,計算機給文藝研究提供了新角度。

新載體

作為一種新載體,光盤成為大容量藝術資料庫。

電子出版物的主要形態有:軟磁盤(FD),只讀光盤(CD-ROM),交互式光盤(CD-I),圖文交盤(CD-G),照片光盤(PHOTO-CD),集成電路卡(ICCARD),以及網絡出版物等。只讀光盤是目前實用的多媒體電子出版物。目前,一片只讀光盤有650兆位存儲容量,相當于幾萬張印刷品或數百張軟盤的存儲量。1000本30萬字小說,起碼要占用滿滿的幾大書架。今天,滿滿幾大書架的內容可以裝在一張薄薄的、成本不到2元人民幣的光盤中。計算機存儲技術的發展,正使一張光盤的容量進一步加大。明天的一張光盤,就是一座圖書館。要不了多久,電子出版物、音像制品、傳統圖書三足鼎立的格局就將形成。

1993年出版的洋洋12卷的中國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漢語辭書《漢語大詞典》,1998年9月被濃縮于一張光盤中。光盤收入了29萬多條漢字、34萬多條復詞、23萬多條成語、51萬多項釋義、40多萬項漢字信息、1萬多張關聯字表、500多幅圖片等。光盤采用23種查詢方法,男女聲標準普通話發音。一張《中國大百科全書》只讀光盤收入12億字,10萬幅照片,不到100元,同樣內容的印刷版《中國大百科全書》全套76本16開的書,重達幾十公斤,字數達6千萬,卻裝入了巴掌大的只讀光盤上。一張光盤可以容納一部大英百科全書、一年的報紙或一個大城市所有用戶的電話和地址。

人類上規模最大、資格最老的百科全書《四庫全書》,收書3492種、79300余卷、約8億字,薈萃了我國清乾隆以前有史以來歷史、文學、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的主要經典論著。全書是3800多位文人歷時十年謄繕出7部,連同底本共8部。200多年來,它主要靠手抄本流傳,本世紀30年代開始有影印本,但直到80年代才有全套影印本。這套影印本多達1500余冊,重達兩噸半。正在開發、將于2000年出齊的電子版《四庫全書》壓縮在160余張光盤之中,具有瀏覽打印、聯機字典、檢索等多種功能。由于數據庫、超文本、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得篇章、作者、朝代、地域間的檢索變得輕而易舉。

1998年9月啟動的"中國基本古籍庫光盤工程",是一項運用現代科技手段保存和開發中國傳統文化資源的跨世紀宏偉工程。這項工程擬從傳世的大約13萬種古籍中,篩選出具有深刻文化意義、堪稱中國文化基干的歷代典籍1萬余種,每種確定1個通行版本和1至3個重要版本,經過整理,將通行版本全文錄入制成漢字光盤,將其余重要版本原版掃描附于其后。再編制解讀和檢索系統。擁有這套光盤,就等于擁有1座收藏1萬余種基本古籍、3萬余種珍貴版本的中文圖書館。整個工程預計5至8年時間完成。

電子出版物使書、刊、報紙的界限進一步模糊。創刊于1888年的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是目前世界上發行量最大的期刊之一。倘若愛好者要收藏它,難度非常大,長達110年的出版歷史,使該雜志要占據龐大的空間。而現在,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將從1888年到1996年總共109年《國家地理》的圖文內容制成4張DVD光盤。世界各地的讀者便能在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或家里的電腦上方便地查閱雜志的全部內容。

一部分光盤已經成為大容量的藝術資料庫。《當代中國美術家》光盤就收錄了4000位美術家的圖文資料,計150萬字,8000幅美術作品,10分鐘錄像;《中國攝影家》光盤收錄了近5000位攝影家的圖文資料,計300萬字,15000幅作品,10分鐘錄像。比起傳統的印刷讀物,電子出版物容量大、功能全、檢索快,更便于保存與攜帶。一個小小的名為《中國現代散文精品》光盤,就收錄中國現代100余位作家的精美散文作品1000多篇,作家各個時期的珍貴照片400多幅,新文圖志100多幅,現代作家著名格言200多則以及與之相配的戴逸如的漫畫作品200多幅。

西方一些公司正在把某些作家,如弗吉尼亞·沃爾芙、查爾斯·狄更斯、弗朗茲·卡夫卡、格特魯德·斯坦因等的作品全集全部錄制到光盤上。弗吉尼亞·沃爾芙作品的一套光盤已經上市,內容包括所有第一版出版的原文,加上現有的日記、書信、手稿、速寫、繪畫、照片,甚至還有錄音。幾張光盤,使經典作品和作者本人立體地展現在讀者和研究者的眼前。

以木石竹銅為文字載體的時代,數十上百冊藏書就能夠"汗牛充棟";以印刷紙張為文字載體的時代,一位作家、學者勤奮寫作,著述甚多,能夠獲取"著作等身"的贊譽。而今天,一位作家畢其一生寫作,其全部作品只能占據一張薄薄的5寸光盤的一個小小的角落。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書籍從獸骨、竹簡、樹皮、羊皮、到布帛再發展到紙張,從鐫刻、手書、雕刻版、活字版、鉛字再發展到計算機排版。

電子出版物的產生,使傳統的印刷出版物經歷著一場革命。一方面,電子出版物在容量上數百上千倍于印刷出版物,另一方面,電子出版物的功能要豐富得多,印刷出版物,可以閱讀、抄寫,如果是個人的,可以劃線、折痕,而電子出版物,則可以閱讀、摘錄、存儲、檢索,有的可以查閱背景材料,瀏覽圖文并茂的多媒體信息,在線的進而可以參加讀者評論和論論,甚至直接與作者交談。這樣,電子出版物使閱讀方式發生變化。傳統的印刷成一卷一卷的百科全書,現在可以制成光盤,數十卷的百科全書,只要幾張光盤就可以了。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傳媒實驗室(MediaLab)正由物理學家喬·雅各賓領導一個小組,進行一項名為"最后一本書"的研究項目,試圖將書籍的優點與先進的微電子技術結合起來,創造出一種能夠儲存成千上萬種書籍的"萬能"的電子書籍。

這種書外觀與普通書籍差別不大,不同之處在于,它的每一頁紙都是由兩層透明的電極構成,中間埋有千百萬顆裝在微囊體(microcapsules)中的微粒,微粒呈現白色或黑色,在兩側電極作用下顯露出不同的黑白比例,就象"電子墨粉"一樣,組成紙頁上的字母。每個微囊體約40微米大小,比人的頭發絲的一半還要細。這種電子圖書書脊中裝有調制解調器、電池、微處理器及其它元件,書脊的顯示屏幕上設有各種功能按鍵,讀者可以從它儲存的成千上萬書籍中任選閱讀,還可調節字體大小,甚至可以只需按一個鈕,從互聯網上下載新書。下載一本新小說目前大約只需一分鐘。這種電子圖書不僅攜帶方便,還可進行各種處理,因為信息是以數字方式存儲的。如字體可大可小,可用電子筆在頁邊作注釋,把自己的評論存放在書脊中可插拔的新存儲卡上。

1998年這種可以刪改、可以擦寫的電子書已經在美國上市,售價在500至600美元左右。由NuvoMedia公司推出的這種重約06公斤的火箭牌電子書(ElectronicRocketeBook),能夠從網絡上下載、存儲多達4000頁的材料,本身還包含有一本字典并允許電子標記劃線、摘要筆記、字詞查詢以及更改字體。當讀者讀完時,可以把這些材料刪除,或者傳回到計算機硬盤內儲存。〖ZW(〗網址:和〖ZW)〗SortBook公司也推出了內置有336Kbps調制解調器的電子書。〖ZW(〗網址:〖ZW)〗這種裝有計算機芯片的電子圖書包含有巨大的信息庫,囊括當今所有暢銷書的內容,并可用新的圖書不斷進行替換。

據研究者估計,未來這樣一本書內可以儲存整個美國國會圖書館全部1700萬冊藏書的內容,真可謂讀者要買的"最后一本書"了。這本特殊的書可以隨身攜帶,帶上它意味著帶上一個流動的圖書館。隨著技術的進步,這種書還可以同多媒體技術相結合,能夠顯示活動的插圖。

新工具

作家藝術家紛紛換筆,使用計算機這一新的創作工具,導致手稿的消失。

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筆"是用蘆葦桿制成的。大約公元前4000年,尼羅河三角洲地區的古埃及人把蘆葦桿的一端削尖,在蘆葦桿里注入一種由顏料和水調成的稠狀物。書寫時,只要擠壓蘆葦桿,"墨水"就會流下來。古希臘人則使用一種針形鐵筆,在一種涂了蠟的書寫板上刻字。大約在3000多年前的商朝,我國開始用毛筆和墨在竹木簡上書寫。公元6世紀羽毛筆出現,是筆歷史上的一次大飛躍。盡管一只羽毛筆使用壽命只有一周左右,它卻在西方被人們使用了1200年之久。1870年,英格蘭伯明翰出現了鋼質筆尖的蘸水筆,為自來水筆的出現打下基礎。19世紀80年代,美國人壽保險商瓦特曼從物理學的"毛細現象"得到啟示,發明了自來水筆。這種筆的墨水由一個膠囊貯存。圓珠筆則是1944年阿根廷的拉茲·比羅發明的。比羅發明的這種圓珠筆筆尖是一個磨光了的小鋼球,直徑只有1/25英寸。

早在新文化運動時期,中國作家就體驗了一次換筆經歷。那時是用鋼筆取代毛筆。今天的作家,又體驗了一次新的換筆經歷,這次是用電腦鍵盤取代鋼筆。1997年5月28日,電腦報社和清華紫光掃描儀銷售中心在中國作協向馬識途、王蒙、陳建功、鄧友梅等作家贈送了紫光"小旋風"系列5A彩色掃描儀和文字識別軟件。受贈的幾位作家用電腦寫作已經多年。由于早年的作品都是手寫鉛印的,他們在編選自己的文集時,不得不先在原作上用筆勾勾劃劃,再全部重新敲入電腦,既費時又費力。而用掃描儀可以把書中的文字和圖片自動輸入電腦,再用相關軟件把輸入的文字自動識別并存儲進電腦,能夠極大地改善作家的寫作、編輯、收集資料。

顯而易見的是,電腦并不能幫助作家寫出更好的作品,而只能減輕一些作家伏案握筆、修改涂寫之苦。一種觀點認為,"作家手中的電腦沒有’腦’字可言",電腦對于作家來說,只意味著打字機的功用而已。今天的電腦甚至能夠做到"你說我寫",給作家帶來更大的方便。現在已有許多這類軟件問世,如1998年6月臺灣聽寫王公司推出的集語音識別與手寫識別為一體的"聽寫王"漢字語音輸入軟件。如果一臺電腦擁有這一軟件,那么一個會說標準普通話的中國人可以用每秒3個字的速度閱讀文章,計算機的識別準確率高達80%。該軟件還有自動修復功能,能夠適應某個用戶的語音和詞匯,用戶的經常使用可以增加識別準確率。

還有一些計算機寫作軟件,能夠為寫作提供一些便利。如一種名為"寫作之星"(WDS98)的軟件,收集了大量的文字資料,通過主題詞可以快速瀏覽或摘取中外名著、唐詩宋詞、名言警句等,文字量達1000多萬。還有一種聯想功能,用鼠標任點一字、詞或成語,便能立即聯想出豐富多彩的近義詞或同義詞。

計算機的推廣,導致手稿逐漸消失。人們可以輕易地抹去或修改屏幕上的東西,使創作過程逐漸變得模糊、沒有個性。而只有手稿才能反映一個人的真性情,只有手稿才滲透著作者的精神和智慧,并能引起手稿讀者的共鳴。

那些創造歷史、改寫歷史的珍貴文獻,已經成為人類文明與智慧的象征。1987年,小說家卡夫卡寫給未婚妻的親筆信件以6050萬美元拍賣出售。1994年11月,比爾·蓋茨以3080萬美元的代價,購得達·芬奇的一本筆記手稿。1998年,只有6頁的阿蒂爾·蘭波的名詩《地獄里的一季》手稿被法國國家圖書館以290萬法郎購得。

與打印稿相比,手稿更真實,更原始,更厚重,也更有保存、收藏的價值。換筆給許多作家帶來方便,但手稿的消失也使不少文人徒生一絲悲傷。有的作家說,用筆寫作時,下筆更慎重、更聚精會神。

但手稿也有一些局限。手稿的不易保存、抄寫中的錯訛,往往使一部著作品出現不同的版本。例如,英國文學名著《坎特伯雷故事集》最初誕生于中世紀,當時書籍均是手寫形式。由于作者喬叟每頁修改很多,導致出現了許多內容不盡相同的版本,使研究者們爭論不休。而現在,由牛津大學等5所英、美大學組成的研究小組,運用一種能夠追溯物種起源的電腦軟件,將《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各種版本輸入電腦比較異同,再與僅存的84卷原著相對照,最后確定出一個完整而權威的版本。

全體作家換筆以后,手稿將同書法手跡一起逐漸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失。

漢字作為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書法藝術是重要的表現之一。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書法藝術,經歷了由象形而抽象的審美嬗變,其枯潤疾澀、點畫結合、韻律力度,非手寫不能體驗。現以已經出現了中文手寫輸入系統,如一種手寫畫筆,由一個練習本大小的畫板和一支書寫筆組成。插到計算機的串口上,這種手寫畫筆就能夠方便地實現鼠標的所有功能。也能夠起到鉛筆、毛筆、水彩畫筆、油畫筆、圓頭筆、方頭筆、斜紋筆,甚至雕刻刀和橡皮的功能。這種手寫輸入系統給電腦配上了一支筆,但畢竟不能像書法那樣揮灑自如,體現個性氣質修養,有很深的文化內蘊。

在西方,古登堡發明的金屬活字印刷術,使那些抄寫經卷的書法家在15世紀從歐洲絕跡。今天的中國作家從老到少的"換筆",是否意味著古老的中華民族的書法藝術將日漸遠離現實文化,成為博物館藝術?從毛筆到鋼筆圓珠筆再到鍵盤,書寫方式的更新換代,使制作過程更加便捷、清晰、干凈、整潔,給作家帶來極大便利。盡管電腦中也輸入了楷隸行宋等十幾種書體的簡體和繁體,然而經過打印的這些書體,實際上已經成為整齊劃一的新型美術字。今天報刊上常見的"舒同體",就是用電腦集取了著名書法家舒同字體的特點,加以組合形成的一種新字體。通過電腦排版,字體除了傳統的宋、仿、楷、黑外,有許多是鉛字排版根本沒有的,如準圓、綜藝、水柱、隸書、琥珀、彩云、海報、秀麗等等。字號則可隨意設置大小。此外,排版軟件提供的幾十種網紋、花邊也使傳統書刊版面呈現嶄新面貌。

明天的書法藝術,大概將成為一種博物館藝術。

新角度

計算機給文藝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角度,更新了文藝研究的方法和途徑。

計算機能夠以數字化方式存儲單詞、句子、整篇文章、整卷書、一些著作,同一作者所有著作,同一代或同一學派作者的所有著作……它的數據庫更功能強大,能夠自動編譯、歸納,為文學研究工作提供極大的便利。1996年在華盛頓舉行的現代語言協會年會上,專家們展示了一些電腦化文學作品,有錄在光盤上的文獻全文圖書館,有學術論文和報刊資料的在線檢索,有集發音、教學和訓練于一體的"3-T"有聲詞典,還有包含1650首英文詩歌的電子詩集。計算機的數據統計功能,使得在含有1650首詩歌的電子詩集中尋找、讀取、打印和評注每一首詩變得輕而易舉。

數據庫為文學研究大開方便之門,能夠為研究者提供新的研究角度與方法。如對某些詞匯使用頻率的統計,可以看出某位作家的用語習慣甚至語言風格。

例如,出現于16世紀90年代的一部五幕劇《愛德華三世》,表現了14世紀英王愛德華三世統治時期勇武的騎士精神。但該劇作者究竟是誰,戲劇界爭論了幾百年。不久前,通過電腦對該劇的語言風格進行分析,莎翁作品的權威機構--阿頓公司正式確認,《愛德華三世》是莎士比亞的一部早期作品。莎劇專家說,這部作品本身所表現出的深刻人性、博大精神和文辭語言的華麗無可辯駁地"用莎士比亞自己的聲音"證明了它的來源。這一通過電腦研究得出的論斷,使莎士比亞現存劇本增加到39部。阿頓公司準備將《愛德華三世》編入《莎士比亞全集》。

又比如,1981年,首屆國際《紅樓夢》研討會在美國召開,美國威斯康星大學講師陳炳藻獨樹一幟,宣讀了題為《從詞匯上的統計論〈紅樓夢〉作者的問題》的論文,首次借助計算機進行《紅樓夢》研究,轟動了國際紅學界。陳炳藻從字、詞出現頻率入手,通過計算機進行統計、處理、分析,對《紅樓夢》后40回系高鶚所作這一流行看法提出異議,認為120回均系曹雪芹所作。

文藝研究的首要任務應當是收集與研究對象相關的信息以及建立在大量相關信息基礎之上的對作品、文藝現象的綜合分析與研究。面對信息時代的機遇與挑戰,一些傳統研究方法顯得費力、落后、過時,如收集資料時占有的相關信息過少,分析評價作品時從理論到理論、從概念到概念,或者拿占有的信息去套某個現成的理論模式。文藝研究首先是資料的整理和研究,其次才是現象的分析和理論的闡述。對資料占有的多少,與研究的深度與廣度緊密相連。信息時代的網絡藝術,給文藝研究占有大量相關資料提供了可能。網絡上現在已經形成一批知名作家藝術家的個人資料信息庫,既包括作家藝術家的一般情況(如姓名、性別、年齡等),又有所有重要作品情況、風格流派、不同讀者的評論等。數據庫傳播媒介的書面資料的信息,使研究者在幾分鐘內找到所有相關資料。例如,現有的網絡搜索引擎、多數應用軟件、數據庫都有自動搜索、自動統計功能,以古典詩詞為例,在唐詩欄目里輸入"山、水",讓其自動搜索,所有包含有"山、水"二字的唐詩都會出現在屏幕上。

文藝類數據庫的建立,將為文藝研究起到積極作用。研究者從一個信息終端就可以很容易、很靈活地對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越來越精確、及時的探索,同時也可以涉及到與這些問題相連的學科間的關系問題。

傳統的文學研究作品在形式上是單一的,目前已經出現的文學研究超文本作品,打破了這種單一模式,多媒體技術為閱讀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相關信息,更直觀、更形象、更生動,能給閱讀者留下更深印象。這種超文本中,有圖片、電影錄像剪輯,讀者按接,從而改變著讀者原初的閱讀興趣點。

電腦小說

計算機除了對文學研究、作品風格分析等提供極大幫助以外,一些計算機專家也開始設計相應軟件,讓計算機進行藝術"創作"。

1998年初,英國《衛報》刊登了一篇電腦創作的小說《背叛》。小說不長,只有400來字(英文),全文如下:

背叛

作者布魯特斯1型軟件

戴夫·斯特賴維爾喜愛這所大學。他喜愛校園里爬滿常春藤的鐘樓,那古色古香而又堅固的磚塊,還有那灑滿陽光的碧綠草坪和熱情的年輕人。使他感到欣慰的還有這樣一件事,即大學里完全沒有商場上那些冷酷無情的考驗--但事實恰恰并非如此:做學問也要通過考試,而且有的考試與市場上的考驗一樣不留情面。最好的例子就是論文答辯:為了取得博士學位,為了成為博士,博士生必須通過論文的口試。愛德華·哈特教授就喜歡主持這樣的答辯考試。

戴夫迫切希望成為一名博士。但他需要讓三個人在他論文的第一頁上簽上他們的名字,這三個千金難買的簽名能夠證明他通過了答辯。其中一個簽名的是哈特教授的。哈特常常對戴夫本人和其他人說,對于幫助戴夫實現他應該有的夢想,他感到很榮幸。

答辯之前,斯特賴維爾早早給哈特送去了他論文的倒數第二稿。哈特閱讀后告訴戴夫,論文水平絕對一流,答辯時他會很高興地在論文上簽名。在哈特那四壁擺滿書籍的辦公室里,兩人甚至還握了手。戴夫注意到,哈特兩眼放光,充滿信賴,神情宛如慈父一般。

在答辯時,戴夫覺得自己流利地概括了論文的第三章。評審者提了兩個問題,一個是羅德曼教授提的,另一個是蒂爾博士提的。戴夫分別作了回答,并且顯然讓每個人都心悅誠服,再沒有人提出異議。

羅德曼教授簽了名。他把論文推給蒂爾,她也簽上了名字,接著便把本子推到了哈特跟前。哈特沒有動。

"愛德?"羅德曼問道。

哈特仍然坐在那兒,毫無表情。戴夫感到有點眩暈。"愛德華,你打算簽名嗎?"

過后,哈特一個人呆在辦公室里,坐在那張寬大的皮椅里,他為戴夫未能通過答辯感到難過。他試圖想出幫助戴夫實現他的夢想的辦法。〖ZW(〗②《參考消息》1998年3月23日。

這篇600字的小說是電腦寫作的一個歷史性的飛躍。布魯特斯(Brutus)1型軟件是電腦專家研制出的人工故事生成軟件。軟件研制者是美國紐約州倫塞勒工學院的塞爾默·布林斯喬德。這套軟件的研究耗時4年,目前只能寫作與背叛有關的欺騙和邪惡等內容。

電腦畢竟代替不了人腦,電腦小說也永遠無法與小說大師的名作相提并論。這篇微型小說雖然已經具備了小說所必需的場景、人物、情節等要素,但戴夫為什么沒能通過答辯,哈特教授又為什么"背叛"了戴夫,小說沒有任何暗示,也沒有給出任何解釋,使簡單的故事情節雖然出人意料,但實在是莫名其妙。軟件研制者布林斯喬德承認:"要想講述真正引人入勝的故事,機器必須了解故事角色的內心世界。要做到這一點,它除了要進行機械思考外,還需要憑借經驗,利用主觀感受,對外界現象進行思考。"②

顯然,機器是沒有主觀感受的。電腦無法象作家一樣通過想象進入所要塑造人物的主觀世界。電腦自動"寫"小說,還得以人所設計的小說主題、小說模式為前提,故事發展的方向和可能性還是人預先在程序中設置好的。〖HTH〗電腦音樂

計算機的問世,使音樂藝術發生深刻變化。計算機能夠發出任何樂器都不可能發出的聲音。計算機能夠模仿小提琴、鼓和其它樂器,能夠演奏比音樂家們更快的節拍。可以說,計算機給音樂藝術提供了無窮無盡的音源,大大地拓展了聲音的表現范圍和藝術感染力。

現有的計算機技術原則上可重現自然界一切已有的聲響,并能夠制造出自然界并不存在的聲響,從而沖破了人們對音樂的傳統認識,更新音樂觀念,促進音樂研究的深化。計算機介入音樂創作,使音色趨于無限,音律上沖破傳統的五聲、七聲音階和十二律、二十四律等。大自然中那些美妙動聽的聲音,如波濤聲、蟬鳴聲、鳥叫聲,還有其它效果聲,已開始借助計算機技術大量應用于音樂創作。〖ZW(〗參閱龔鎮雄《計算機音樂·音樂的本質·探索與前瞻》,《科技導報》1995年第11期。〖ZW)〗

傳統的作曲方式一般是作曲家在譜紙上寫出總譜,然后抄成分譜交給樂隊排練,作曲家有不滿意之處再修改,樂隊再排練。因而,一部音樂作品的完成往往要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反復修改,反復抄譜。曾經有人耗費一生心血試圖發明打譜機。而今天的作曲家完全可以坐在家里,通過電腦制作音樂作品,不僅可以免去紙和筆,還可以很方便地修改各個聲部各個音符,直到滿意為止。

在電腦上可以通過Windows中的MIDI播放軟件來欣賞音樂,還可以通過電腦模擬演奏。在電腦上創作、修改并記錄下自己的音樂作品,也越來越普遍。作曲家王立平先生告訴筆者,他現在作曲與以往大不相同,通過與電腦相連的MIDI鍵盤,他就能完成一部音樂作品從創作、修改到打印樂譜的全過程,許多作曲家像他一樣通過電腦音樂系統來作曲。日本作曲家喜多郎的一首著名作品《絲綢之路》就是電腦音樂作品。電腦確實把作曲家從繁重的作曲工作中解脫了出來。

一套電腦音樂系統,包括一臺586以上電腦,通過MIDI接口連接著電子琴、調音臺、音源模塊、數碼錄音機、功放、揚聲器等外接設備,具有電腦音序、配器、音源、模擬調音臺、效果器、波形編輯工具、波形文件軌跡、自動程序伴奏、對外數碼硬盤錄音、樂譜打印等音樂制作的所有功能,使專業錄音棚走進家庭。通過以上這些功能作曲,利用電腦進行數碼錄音,直接把音樂記錄在可擦寫的光盤上,電腦音樂系統就能在家里制作出CD唱盤甚至VCD視盤。

現有的電腦軟件能夠滿足作曲家的各種創作要求。音色編輯軟件具有拓展電子合成器音色的編輯功能:作曲軟件能將在MIDI鍵盤上彈奏的音符以數字信號的形式記錄下來,并以樂譜或數字形式顯示,供編輯處理,樂曲創作完成后,能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磁盤上,隨時能調用播放或進行修改。自動伴奏軟件能將制作音樂的過程簡化為輸入和弦種類和選擇音樂風格兩部分。這類軟件一般都預置有古典圓舞曲、現代爵士樂、搖滾樂和流行樂等各種風格,只需輸入選定的某種和弦、所喜歡的風格,就能獲得多個聲部的和諧伴奏。樂譜編印軟件具有強大的圖形功能,能完成樂譜的錄入和打印,還可按需要添加連線、跳音和其它特殊的音樂符號與打印機相連,就能打印出精美的樂譜。

早在1987年上演的歌劇《瓦利斯》中,電腦就成了這部歌劇的主要演員之一。由麻省理工學院傳媒實驗室作曲家泰勒·馬霍韋通過電腦作曲的音樂,聽上去甚至比真人伴奏更為敏感、動聽。

音樂創作本身從主題到風格均受到計算機技術的影響。一種名為"Techno"的音樂風格正逐漸成為一股新的創作潮流。80年代末90年代初Techno作為一種電子舞曲誕生于英國,迅速風靡法國等西方國家,隨即帶來一種動作狂亂、奔放不羈的新舞蹈"銳舞"(rave)。Techno音樂、晝夜狂舞的rave舞蹈以及舞場上廣泛使用的,給人帶來的,是被一些英國作家稱為"集體腦休克"和"借助化學手段對黑夜無感知"。巴黎去年開辟的一個專門播放Techno音樂的頻道已經擁有23萬聽眾。

提倡這種潮流的音樂人主張取消真樂器,將以前所有的音樂和聲音作為采樣對象,放入電腦里進行重新拼貼修改,以重新表達出作曲家自己的心聲。這種音樂的特點是流動多變,甚至連內在邏輯也沒有。

電腦的最大優勢是高速的數學運算。美國加州大學斯坦塔·克魯茨分校的音樂理論教授大衛·庫柏注意到,那些大作曲家的音樂中有一些短小的旋律--僅有五六個音符--是作曲家的特點,就像人的簽名一樣。庫柏充分利用電腦高速運算的優勢來探索音樂大師們的音樂風格,編寫出一個名為"音樂智能試驗"的EMI(ExperimentsinMusicalIntelligence)程序。這一程序能夠把巴赫、貝多芬、莫扎特、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分解成小片段,從幾部不同音樂作品中過濾出共同的音樂特征,在此基礎上,抽取一些片段,依據音樂創作原理重新譜寫出新的樂章。這一程序創作的新作品《第42交響曲》,完全酷似莫扎特《第41交響曲》的風格,但實際上是計算機仿制音樂大師的作品。1997年12月,庫柏在費城舉辦了一場"莫扎特--EMI音樂會"。迄今為止,EMI程序已"創作"了1500首交響樂曲、2000首奏鳴曲、1500首其他作品。一位鋼琴家演奏完EMI所作的《肖邦的瑪祖卡》后說,電腦創作的這首樂曲似乎哪兒也不比肖邦的作品差。

新風格

從模擬到虛擬,是最新計算機技術給文學帶來的新風格。

在美國和西歐有二三十處博物館和畫廊展出"模擬環境"。這種模擬環境使觀眾可以進入藝術作品之中,并遇到各種在現實生活中從未見過的場面。瑞典的現代博物館展出有一尊巨大的人造貴婦,叫做"荷恩"(即"她"),觀眾經過她的陰道進入內臟,一進去,里面坡道彎彎,樓梯層層,燈光閃閃,還可以聽到各種聲音。評論家們認為這些"模擬環境"的目的是"以奇異的景色,古怪的聲音和世外桃源式的氣氛,使觀眾眼花繚亂,在重重幻覺中飄然欲仙"。(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193、194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這只是相對簡單的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真實的模擬。而作家藝術家在創作時是一種"想象中的模擬"。

福樓拜坦陳自己在從事文學創作時能夠完全融入藝術創造的環境之中,進入一種無我境界。他在創作《包法利夫人》時,寫到樹林里的場面,就把自己"完全變成"馬和騎手,"完全變成"樹和瑟瑟抖動著的樹葉。他說:"我能觸摸到我所想象的人物,他們一直縈繞在我的心頭,或者我就要變成他們了。"以至于他描述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殺的時候,福樓拜說他本人覺得嘴里也有一股砒霜的味道,感到了要嘔吐。

福樓拜要是活到今天,就不用只有沉浸在文學創作時才能體會這種虛擬情形。藝術家們早已經不滿足于這種模擬藝術了。今天的先鋒藝術,已經從模擬走向虛擬。

計算機虛擬現實技術或者說仿真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機械制造、飛行訓練、航空航天、水利建設、建筑業、娛樂游戲等諸多領域。德國技術人員正利用"虛擬現實"技術重建一座著名教堂。這座位于德累斯頓、名叫dieFrauenkiche的大教堂建于100多年前,毀于二戰。近50年來,這座曾經享譽歐洲的建筑一直是一堆矗立于市中心的瓦礫。而現在,技術人員正利用IBM的高性能計算機(RS/6000工作站)和虛擬現實軟件,打算在原地重建一座與原貌一模一樣的教堂。這項耗資177億美元的重建工程將于2003年前竣工。工程師將教堂原始藍圖和歷史照片輸入計算機,通過處理得出三維模型,三維模型的內部結構和形狀將會與被毀前完全一致。在構造模型過程中,技術人員辨認出近1/3的廢墟磚塊,將其重新"放置"到原來的位置上。研究內部裝飾的專家也同樣的技術,再現教堂內部宏偉華麗的巴洛克式裝飾。

用虛擬現實技術復原歷史古跡,有望使人們重見羅馬古城、雅典古城的輝煌。

而今天的虛擬現實技術使人進入無我之境,融入藝術創造的環境之中成為可能。

從信息學角度看,人類接受的外界信息中通過視覺和聽覺的占絕大多數。電視、電影作為電子傳媒是以往再現現實是最好的手段,而計算機與電子感應器等組合起來所具有的虛擬現實(VirtualReality)〖ZW(〗2VirtualReality:錢學森譯為"靈境",金吾倫譯為"虛擬實在"。還有人稱為"信息空間"、"人工現實"、"合成環境"等。〖ZW)〗技術能比影視傳媒更為逼真地再現視聽信息。這種虛擬現實技術是人與通過計算機生成的虛擬環境進行交互作用的一種技術手段。與鍵盤、鼠標等傳統人機交互方式不同,這種技術是根據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運用圖形學和人機交互技術,使人在與電腦溝通時能產生身臨其境的視覺、聽覺和觸覺等反應。虛擬現實技術能夠創造一個客觀現實中并不存在的空間,人們可以在這一虛擬空間中"親身體驗"一種經歷。這種體驗不是僅僅在想象中,而是具體的、可感知的。盡管客體本身實際上并不在現場。它與"電腦空間"(cyberspace)同樣存在于信息世界,但電腦空間是可望不可及的,而在虛擬現實中,人們可以直接面對一切。虛擬現實技術的特點是"三Ⅰ":沉浸性、交互性和構想性(Immersion-Interaction-Imagination)。

具體來說,虛擬現實技術,是指通過現實引擎(RealityEngine,一種專用超高速處理器)連接的頭盔顯示器、數據手套(最先由美國雅達利電腦游戲公司托馬斯·茨門曼等人開發)或數據服(datasuit),人可以進入到虛擬的景觀中,不僅能有逼真的感受,而且能在其中進行各項活動,如可以觸摸虛擬物體,感受被觸摸物的軟硬和冷熱,甚至于光滑或粗糙程度等等,可以打開關上虛擬的門,感受開關門時所用的力、開關門的聲音等,甚至可以到火星上漫步,進入人體血管或腦神經網絡中漫游。

虛擬現實技術較早應用于游戲之中,任天堂早就利用一種由數據手套演變而來的"動力手套"為其電腦游戲增加趣味性。這種人機互動的游戲方式代表了娛樂方式的發展潮流。1986年,英國的W工業公司正式推出世界上第一個虛擬現實槍戰游戲,取名《VirtualityVR》。

可以預見的是,虛擬現實技術將成為人們獲取某些真實體驗、娛樂游戲的新手段。應用于藝術領域,虛擬現實技術可以使觀眾從視覺和觸覺兩個方面來體驗電影、電視節目。

1992年夏天,紐約曼哈頓一家畫廊舉辦了一個名為"穿過鏡子:藝術家首次接觸虛擬現實"的展覽。藝術家林恩·赫爾什曼和薩拉·羅伯茨制作了一盤名叫"深接觸"的影碟。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觀賞這一藝術作品,觀眾可以看到并觸摸到一個帶有德國人特征的年輕女人電腦畫像的不同部位,并進而引出有關人與電腦之間聯系的各種場面。隨后,觀者還可以在影碟中遇到一位禪宗大師和一只正在沖鋒的老虎。

美國迪斯尼公司和硅谷圖形公司(SGI)則共同開發了一種名為"從魔毯"的動畫片虛擬體驗系統。人們只要頭戴編入三維顯示的頭盔,坐在可動導軌座上,手握控制桿,就可以進入每秒60幀的動畫片情景中,坐著"魔毯"自由飛翔在影片中阿拉伯古代城市上空。

日本東京大學精密工程研究所開發了一個虛擬雕塑系統。利用這一系統,人們可以用虛擬的粘土捏成自己所希望的形狀。這一系統有位置測定裝置,以測定人的手指對虛擬粘土所作的移動,并將其所在位置不斷地表示出來。系統還有運動控制裝置,以此來制約手指的運動,并生成碰到虛擬粘土時的觸覺信息和感覺到手指在捏土時所施加壓力的大小。這樣,人們就可以像在真實世界里捏粘土一樣,捏虛擬世界中的粘土,達到虛實交融的雕塑境界。

虛擬現實技術在機械制造業、飛機業以及娛樂有很廣闊的應用前景,但與藝術結合還看不出多少深遠的意義。藝術的虛擬化只能使藝術變成一劑迷幻藥,給人帶來的只是片刻的幻覺。恰如甲殼蟲樂隊在《草莓地》那首歌中所唱:

一切皆不真實,我們無所激動,

閉著眼睛活著,所見一切都只是自欺。

網絡藝術

電子商務、網上競選、網上購物、可視會議、黑客與數字化犯罪、電子金融、虛擬技術、數字圖書館等一系列與互聯風絡有關的概念的普及,表明互聯網絡已經滲透到政治、經濟、法律、藝術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毫無疑問的是,隨著計算機的日益普及,聯網的人越來越多,網絡將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人們將會把現在看報及看電視的時間,改用來上網。比爾·蓋茨相信,現在政府的所有印刷資料及所有紙張表格,都將會改由互聯網處理,而網上生活方式,也將演變成每個人的生活方式。網絡文化,已經成為二十世紀末期人類文明星空中最耀眼的一顆新星。〖BT3〗一、新興的媒體

人類五千多年文明流傳下來無數藝術瑰寶和思想文化遺產。網絡成為人們接觸、享有這些文化遺產的新興媒體。互聯網絡上的文化信息同其他信息一樣龐雜無比,每日更新,無奇不有。互聯網絡上,既有高雅藝術的圣地--有數字化的國家圖書館、故宮博物院、大英博物館等各種圖書館、博物館、藝術館、書屋、畫廊、展示會、音樂會,有三國水滸紅樓夢圍城王朔尤利西斯昆德拉等中外古典和現當代文學名著,有京劇儺戲文化人類學等各類學術研究文章;也有通俗藝術的廣場--有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有侯寶林的相聲,有麥克爾·杰克遜辣妹演唱組的流行音樂;更有娛樂休閑的世界--有世界杯賽等熱門體育比賽,有電子游戲、世界軍事、郵票天地、影視長廊、時尚服裝、古玩字畫數不清的站點。

互聯網絡為上億網民提供了多如恒沙的各類藝術資料信息,與此同時,一種以這種新興媒體為載體、依托、手段,以網民為接受對象,具有不同于傳統藝術特點的新的藝術樣式--網絡藝術悄然勃興。

網絡藝術分為三類樣態:一類是已經存在的文學藝術作品經過電子掃描技術或人工輸入等方式進入互聯網絡;一類是直接在互聯網絡上"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還有一類是通過計算機創作或通過有關計算機軟件生成的藝術作品進入互聯網絡。

目前絕大多數是第一類,互聯網絡上世界各地的虛擬圖書館、博物館很多,其它站點的文學藝術主頁多如牛毛,中文用戶能從不少網絡站點免費下載唐詩、宋詞、《水滸》、《三國演義》、《西游記》以及現當代文學名著;這些文藝作品除了網站主辦者掃描輸入外,有很多是網民主動輸入或"粘貼"上去的。如,"新語絲電子文庫"有一個"每日更新"欄目,都是各地網民將自己認為很好看的文作品輸入電腦,通過電子郵件等方式傳送到"新語絲"網站,或者網民在其他網站瀏覽時發現有精彩作品,便"粘貼"過來。

第二類是在網上"發表"的文學藝術作品,包括那些經過編輯、登載在各類網絡藝術刊物(電子報刊)的作品,電子公告欄(BBS)上不經編輯、個人隨意發表的藝術作品,以及一些電子郵件(E-mail)中的藝術作品。

第三類是上網的"電腦藝術"。通過一些特殊軟件,電腦已經能夠自動"創作"一些藝術作品。如電腦小說《背叛》,電腦音樂作品《第42交響曲》,大量的電腦繪畫作品等。還有一些專為互聯網絡而創作的藝術作品,如部分網絡電影,幾位作家幾十位作家甚至數百網民共同創作的"接力小說"等。

總體而言,三類網絡藝術都是數字化的、通過互聯網傳播的。后兩類網絡藝術在創作上具有個人性,在傳播上具公共性,可以無限復制,隨意修改。

網絡藝術存在于三種網站之中,一種是分類藝術網站,如大量的音樂網站、文學網站、美術網站;一種是綜合類藝術網站,包括一些文學藝術團體辦的網站、藝術愛好者設立的網站、網絡藝術刊物等,如"中國文娛網"、"新語絲電子文庫";第三種是其它網站。許多由工商企業、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學校在網上的信息資源中都含有不少藝術信息,收有不少文學藝術作品,如"中國經濟信息網"(CEINET)開辦的"文學鑒賞"欄目中,僅古代詩歌就收錄有白居易、曹操、杜甫等17位中國古代詩人名著40余首。可以預見的是,隨著網民的不斷增多,網絡藝術網站也將會越來越細化、專業化。〖BT3〗二、網絡藝術的特點

網絡藝術與傳統藝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很大不同。目前絕大多數網絡藝術作品還只是傳統藝術作品的數字化、網絡化,只是在傳播方式、存在媒介上截然不同。有部分網絡藝術作品則只存在于互聯網絡的虛擬空間(cyberspace)之中,其他創作手法、風格、傳播與接受方式是特有的。

網絡藝術滿足了大眾的收藏欲望。美術館、博物館、圖書館不再是離自己的居所相當距離甚至自己完全不能抵達的場所,這些場館里的文學藝術作品,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公共收藏品,而是通過個人電腦,輕點鼠標就可隨時欣賞的"虛擬收藏品"。藝術世界從外在進入室內,從實在進入虛擬,從公共進入個人,從過去進入現在,從經驗進入體驗,從鑒賞進入瀏覽。

概括起來,網絡藝術具有個人性、綜合性、動態性、交互性、短暫性、瞬時傳播性、虛擬性、可下載性等特點。

〖HTH〗個人性。〖HT〗由于網絡上的藝術作品都是以數字形式存在的,因此它們都可以被隨意復制而且易于改造。個人主觀意愿能夠更大程度地得以實現。

有人發出下個世紀藝術家會不會失業的疑問。也有人提出,下個世紀原著會消亡。傳統作家的末日不遠了,事實確乎如此。

傳統藝術更多體現"公共性",藝術是為更多的人服務的,藝術創作完成之后要進入公共場所或公共媒介,而網絡藝術由于更為強烈的開放性、隨意性,反而更具有"個人性",個人的隨感,一點點靈感,一點點藝術的火花,都可以記錄下來、制作出來,放入個人主頁中去,被人瀏覽,接受他人的反饋意見。網絡釋放了人們的"寫作情結",實現了人們的"發表欲望"。

如尼葛羅龐帝描繪的那樣,計算機網絡技術將使"已經完成、不可更改的藝術作品"的說法成為過去。給蒙娜麗莎臉上畫兩撇胡子不再是藝術大師的專利〖ZW(〗現代藝術大師馬塞爾·杜尚(MarcelDuchamp)在一張復制的《蒙娜麗莎》上為蒙娜麗莎畫上了小胡子。這幅被修改了的"蒙娜麗莎"被冠以新的標題《LHOOQ》,成為杜尚的藝術"名作"。〖ZW)〗,而是一種普遍的"網上涂鴉"行為。在互聯網絡上,將能看到許多人在"據說已經完成"的各種藝術作品上,進行各種數字化操作,將作品改頭換面,隨心所欲地復制、涂抹與刪改。

從欣賞角度看,網絡藝術把電影劇場、音樂廳、圖書館等藝術鑒賞的公共場所縮小、拉近到個人計算機的"桌面"上來。

網絡軟件研制也正向這個方向發展。電視的特點是所有觀眾看到的節目能夠針對特定的團體或個人播出,甚至能夠把節目送到你的尋呼機或者蜂窩電話中。這種"窄范圍廣播"正在把互聯網絡變成一種個人廣播系統。

網絡藝術語言具有平面化、大眾化、公共性的特點。網絡藝術是開放的、可修改的,考慮到作品要面向廣泛的大眾,網絡藝術創作語言上更為平實,更具有公共特點。目前網絡藝術的創作絕大多數都是一種面向大眾的個人自我展示。

就網絡詩歌而言,每一個網絡用戶都可能既是詩歌的生產者(創作者)又是詩的消費者(鑒賞者),二者的身份模糊不清,詩人和讀者的界限趨于消失。電腦繪畫產生以來,專業畫家和業余愛好者的界限也趨于消失。如,電腦使一些有鑒賞力而美術基礎不夠好的人進行藝術創造成為可能。有時候,用電腦從事繪畫創作,常因一時疏忽而獲得一種意外的效果,這種偶發效果是傳統技法不能帶來的。越來越多的非專業人員通過電腦進入藝術創作領域,電腦使非專業藝術創作人員的潛在才華有了極大的釋放空間。

古代作家是代圣人言,近現代作家是代百姓言,網絡時代作家只能代自己言。進入網絡時代的文學作品在失去轟動效應后,每個人都能夠平等地發表來自內心的評價。網絡上的文學作品成為文化消費超市貨架上等待瀏覽、等待挑選的商品。網絡藝術的消費性大大增強,作品內容向驚險、色情、暴力、偵探、言情、科幻傾斜,最大限度地滿足著大量的消遣娛樂型、感官刺激型網民的閱讀需求。

〖HTH〗綜合性。〖HT〗網絡藝術是一種交融性的綜合藝術。

計算機技術使信息的物理性從模擬信號變為數字信號,存儲形式同時發生改變。網絡藝術的存在,使藝術的保存、傳播發生了質的變化。多媒體技術把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在一起,達到圖、文、聲、像并茂。在網絡上,詩歌、小說、廣告、戲曲、散文、繪畫、動畫、流行音樂、電影(畫面)、電視等均可相互交融,相互拼湊、剪切、粘貼在同一主頁上,或者建立起從一種藝術樣式到另一種藝術樣式的超文體鏈接。

由單文本轉為超文本(Hypertext)是這種綜合藝術的一個根本特點。以往,讀者、研究者面對的是某一個單一的文本,而進入因特網后,藝術的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不再僅僅是一篇文章或一本書的形式,而是一個"超文本"。超文本是這樣一種文本文件,其中的某些字、詞、符號、短語或圖像起著"熱鏈路"(Hotlink)的作用,顯示在屏幕上,其字體或顏色發生變化,或者有下劃線,以區別于一般正文。當用鼠標器的光標移至該字詞或圖像時,光標的形狀由箭頭變成手的形狀,點擊鼠標,屏幕顯示主頁會跳到鏈接的新內容上,亦即鏈接到另一個文本。超文本的另一種鏈接方式是將信息按類別鏈接到Map圖上,Map圖實際上就是萬維網www導航地圖,使用者可根據圖示的引導來查找信息。網絡搜索引擎就是按信息分類的形式提供信息查詢的便利的。

這樣,超文本成為文本之間相互鏈接所形成的文本網絡。

各種材料、媒介的綜合運用,現代藝術家們已經操作得很熟練了。1998年夏天,北京的炎黃藝術館舉辦了一個"圖像藝術展",從平面效果看,類似于繪畫作品,但每幅圖像都是攝影、計算機繪圖、噴涂等多種藝術手段的結合。與這種現代圖像藝術的特點相類似,大雜燴藝術、大拼盤藝術將普遍流行于網絡之中。

動態性。網絡藝術與傳統藝術不同的另一特點是:從靜態到動態。甲骨文、金文和鉛字一經造就,除非毀壞,永世不變;電影電視制成拷貝、錄像帶,難以更改;網絡上的一篇小說,一幅畫,明天就有可能因為網站主人的修改而發生變化。在某種意義上,網絡藝術作品是永遠創作中的作品,隨時有瀏覽者加以評述、修改、補充,這些評述修改意見可以被附加在文本之后,成為超文本的一個鏈接,也可以由制作者根據瀏覽者的意見對文本加以修改,使文本以新的面貌出現。這樣,網絡藝術就成為一種動態藝術。

一部小說的內容簡介或部分章節在網上發表后,作者和出版部門可以對訪問該小說的讀者進行調查,分析他們的文化程度、信仰、愛好、反饋意見等,據此判斷該小說適合的讀者進行調查,分析他們的文化程度、信仰、愛好、反饋意見等,據此判斷該小說適合什么樣的讀者群、小說暢銷程度、再版時需要作哪些修改等。網上最大的書店亞馬遜公司〖ZW(〗網址:〖ZW)〗的客戶書評欄目很有特色,生動活潑的書評辯論對客戶頗有吸引力。公司的計算機還跟蹤購書口味相似的人以及他們喜歡和不喜歡的書籍,當一位客戶在熒屏上查看某個書名時,這家網址就把對有相同愛好的讀者有吸引力的書名列舉出來。

閱讀印刷藝術作品時,順著句子、章節、段落,從一頁翻到下一頁,一個情節到下一情節,一個故事進入下一故事,這是一個不可逆的線性閱讀過程;而網絡藝術作品,瀏覽時往往可以鏈接到相關主題、情節、故事,類似于電影畫面蒙太奇式的切換,導演是瀏覽者本人。

傳統藝術是一種"只讀藝術",只可被動觀看,空間上有一定距離,網絡藝術是一種"可讀寫藝術",空間上距離縮短為不到1米,一旦操起鼠標進行修改、反饋,距離消失為零。

網絡上與藝術有關的許多站點也是日日更新、甚至時時更新的,只要網絡藝術作品傳播者愿意,可以隨時對這些作品進行修改、補充與完善。

交互性。網絡用戶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參與者、制造者,只要用戶有參與、制造的興趣。其它電子媒介傳遞信息的方式是→傳輸→接受,而網絡媒介的信息傳遞是←→傳輸←→接受,是雙向的、可逆的、互動的。每個不同的網絡用戶由于性格、趣味的不同,對接受的信息有不同的反應,也可以有不同的信息反饋。這種交互性與電子游戲的特點是相同的。從這個角度來說,網絡上的藝術作品都是極具個人特點的藝術。

網絡藝術是一種交流藝術。這種交流,是創作者和欣賞者、制作者和瀏覽者、瀏覽者和其他瀏覽者之間的交流。正是這種雙向交流的特點,使原初的藝術作品被重新闡釋,被重新配置,被"翻譯",因而也使藝術作品有可能變得更豐富、更復雜、更精巧、更有意味。然而,在這種可能性實現之前,藝術作品創作時獨一無二的歷史性情境(原初語境)失去了,原初的真實被歪曲、修改了。藝術作品進入了現實情境之中,這種現實情境因為藝術接受者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網絡進一步使日常生活科學化和藝術化,網絡藝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尚未述說、尚未看見、尚未聽到的情境的展示,使瀏覽者體驗到別處的生活。

對于讀者可以對上網文學作品作任意修改的可能,亦即網絡藝術的交互性與作家創作的個性化是否矛盾,多數作家認為并不妨礙他們自己的創作。有的作家說,在這一點上不存在任何問題,"因為基本的文本是永遠存在的,經讀者修改過的已不是作家的東西。""正如100個人讀《紅樓夢》會有100種理解,但這種分歧同樣不妨礙曹雪芹自己創作的小說一樣。"來自網絡上的各種批評、爭鳴對作家不會形成傷害。(劉震云)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網絡作為一種現代信息交流的方式,其操作過程缺少人文氣息,而讀書人仍喜歡對圖書的有形占有。

短暫性。在美術領域,"既興作品"的創始人阿倫·卡普勞描述過"即興作品"與日常生活中"用過就扔"的文化之間的關系。他認為,這種"即興作品"以展出一次最為理想,僅僅一次而已。即興作品就是美術的衛生紙。另一種"活動藝術"流派將創造最大限度的可就性和短暫性為自己的創作目的,其代表人物、以色列活動藝術家耶亞柯夫·阿甘姆闡述了他們的信念J:"我們與三分鐘前的自我不同了,再過三分鐘,我們又變了。……我試圖創造一種不存在的視覺形態為這種看法造型。形象一出現又消失,什么東西留不住它。"(【美】阿爾文·托夫勒:《未來的沖擊》148頁,149頁,北京,新華出版社,1996。)

與"即興"是"即興作品"流派的根本特征相類似,"短暫"是當代大眾文化產品的普遍特征,這一特性使多數大眾文化產品失去了持久的魅力。不幸的是,這一特征在網絡藝術身上表現得更為突出。

從傳統藝術到網絡藝術,由屏氣凝視到短暫瀏覽,沉浸其中的凝神浮想被"到此一游"的浮光掠影取代。碎片(fragment)是后現代文化形象的基本形態(杰姆遜,1997)。今天的網絡藝術,是一種碎片拼貼起來的藝術,是一種拼盤藝術。美國作家保羅·羅伯茨在一年半的時間里就為一些光盤只讀存儲器公司撰寫了1000篇"非線性文本"這樣的"碎片"--一種每篇不超過200字的短小文本,用于對有可能引起讀者興趣并輕點鼠標作進一步瀏覽的某些詞句的短語的注解。傳統的"被鑒賞"的藝術變成一種"被瀏覽"的藝術。網絡用戶在"碎片"上不再作長時間的逗留,只是跑馬觀花,匆匆瀏覽。為了吸引網絡用戶的注意力,網絡藝術的制作者刻意向瀏覽者的展現的,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各種新奇獨特的萬花筒藝術。一個主頁制作的好壞,由網絡用戶的訪問的次數多少來衡量〖ZW(〗絕大多數網的主頁都設置了一個自動計數器,自動統計網民點擊該主頁次數。〖ZW)〗。史詩性的影片風光不再,類似《解放》那樣長達5個多小時的影片,恐怕今天的觀眾再也不會有看完的耐心。觀眾們饕餮的是像北京電視臺"環球影視"欄目中10分鐘介紹一部的"電影精選"那樣的文化小吃、文化快餐。

瞬時傳播性。與印刷在紙張上的文字相比,那些刻在石頭、銅鼎、龜背上的文字顯然更堅固更不易毀壞,但后者的可復制程度要低得多,甚至根本不能復制,因而保存于這類媒介上的藝術品不易傳播。大規模復制技術使藝術得以更廣泛快捷地傳播,網絡技術更使藝術作品能夠在光纜中以光速的瞬間傳播。與網絡藝術創作的個人性相反的,是網絡藝術的"公開傳播性"。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的融合大勢所趨,網絡日益成為重要的傳播手段。網絡藝術在傳播速度、傳播效率上要大大優于傳統藝術。網絡藝術的傳播既是快速的,又是公開的,傳播效率極高,甚至類似于新聞的現場直播。

應當說,任何一種傳統藝術的傳播速度傳播范圍都比不上網絡藝術。在速度上,傳統藝術要慢得多,在范圍上,傳統藝術要受許多因素的制約。但是,復制技術涉及的主體越多,藝術作品的影響反而越小。

原真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地被復制品取代,人們可以將數字化的藝術作品任意放大或縮小,也可以任意使其靜止或運動,但是,正如本雅明所說,大規模的機械復制使藝術作品中獨一無二的韻味喪失了,至少是減少了。<網絡藝術的無限度復制和瞬時傳播的特點,使網絡藝術作品淪為一次性消費的文化產品。容易復制降低了藝術品的藝術價值,瞬時傳播藝術品過目即忘。

虛擬性。網絡藝術是一種數字化的虛擬藝術,它只存在電腦空間(賽伯空間,cyberspace)之中。這種虛擬性使藝術品的現場感不復存在。

就音樂而言,電腦里的音樂再美妙也無法與音樂廳里的演出相比,因為后者耳朵里捕捉現場音樂的"質感"在電腦上是無法捕捉的;就繪畫而言,顯示器里的真彩色畫面,再逼真也不會使人產生畫框前的那種真實、可觸的感覺。就電影而言,電影院里燈光暗下來,神秘的黑暗的氣氛,使觀眾一下子就融入影片情節之中。

正如電視問世之后,就有人提出電影將會消亡的論斷,面對最新的娛樂方式,面對虛擬現實技術,又有人對電影的未來憂心忡忡。在電影的一片哀歌聲中,人們沒有認識到,衰落的并不是電影藝術本體,而是已有的傳統電影技術與多媒體技術難以匹敵。同時,我們還必須看到,現有的家庭影院、高清晰度投影電視等電子媒介尚不具有高科技影院的特殊氛圍和視聽感覺。網絡藝術的一個致命弱點就是現場感的消失。

可下載性。一百多年來,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我們的藝術也從"復制藝術"(copy-art)發展到"下載藝術"(download-art)。

工業革命為大規模復制(copy)藝術作品提供了條件。19世紀中葉照相術發明,19世紀末可以"拷貝"的電影藝術誕生。照相復印機雖然早在1907年就在美國紐約面市,但直到施樂914型靜電復印機于1959年推向市場后,復印技術才被廣為利用。從照片洗印到電影膠片洗印,從鉛字排版到激光照排,從復印到電子掃描,除了節約時間、提高效率之外,使藝術由原創時代進入復制時代。

大多數花朵在開放過程中顏色都會發生變化。一般而言,多是由深色逐漸向淺色方向演變。這是由于單位面積花瓣所含的色素量下降所致。原來花朵開放時,花瓣的面積不斷擴大,而新合成的色素卻十分有限,供不上花瓣伸展的需要,這樣,隨著單位面積色素量下降,花色也變得越來越淡了。在日光下氧化變質,不斷分解,是造成花色變淡的另一原因。

當代藝術之花,花瓣的面積與一個世紀以前的相比已經擴大了無數倍,而單位作品的藝術含量也下降了,"花色"也越來越淡了。藝術作品數量日益增加,壽命卻日益下降。今天沒有哪一本書能夠象過去一樣具有珍品的價值。一本書所含的知識量正日漸縮小,書的閱讀時間也日漸縮短。現代科技的進步,創作手段的便捷,使藝術創作變得容易了,加上藝術品的大量的無限度復制,產生了大量的藝術膺品、藝術垃圾。

今天的網絡藝術更使藝術進入下載時代:只需用鼠標點菜單"選定"欄,再點擊"另存為",敲擊一個新的文件名,就能將達·芬奇的《蒙娜麗莎》存進個人電腦的硬盤,需要時再隨時調看,或者打印出來。大規模復制藝術是一種商業行為,使與原作一模一樣的藝術品進入消費市場。而下載藝術純粹是一種個人行為,使藝術品進入家庭的顯示屏。

與機械復制不同的是,下載是一種數字化的復制。數字復制技術使藝術品面臨更為嚴重的盜版威脅。采用模擬技術制作的錄像帶隨著復制份數的增加,錄像帶的質量會下降,而采用數字技術復制到第1000份時,其品質和清晰度與第一份沒有一點區別,真正做到了"拷貝不走榜樣"。

網絡藝術的數字化、個人性盜版成為輕而易舉的個人行為。這給知識保護帶來新問題。目前,有兩個問題成為爭論的焦點:1、電腦自動創作的音樂、設計、動畫片是否有著作權;2、其著作者是誰。1996年11月,日本著作權審議會第九委員會就電腦制作物發表報告,以"當前的電腦多作為思想或感情的’道具’被使用"為前提,認為電腦被輸入指令或條件時帶有人的"創造性參與"而承認其為著作物。

美國眾議院1998年投票通過了一項議案,旨在加強因特網和其它數字出版物上版權保護。依照這項議案,圖書館可以在特定的情況下對電子出版物進行復制存檔,不過在家里對音像制品進行下載則要經過版權所有人的同意。〖BT2〗網絡藝術的種類

網絡藝術種類繁多。幾乎所有的傳統藝術如詩歌、小說、戲劇、音樂、電影、繪畫都能夠數字化、網絡化,隨著帶寬技術的迅速發展而在因特網上被瀏覽、欣賞下載。部分網絡藝術作品則是非傳統藝術創作手法所能創造、所能比擬的,有的是全新的。

一、網絡詩歌

西方有人稱詩歌是一種"過時了的娛樂形式"。但互聯網絡上仍然有不少詩歌愛好者在編輯詩歌電子刊物,發表詩歌作品,瀏覽和評點詩歌作品。畢竟,那些被傳統的媒體大大扼制了發表欲望的詩歌愛好者、準詩人們,在網絡上可以暢通無阻地宣泄自己的發表欲。互聯網絡沒有印刷媒介那樣相對嚴格的審稿制度,它是公共的、開放的,完全能夠成為一種個人媒體。

互聯網上較有特色的英文詩歌網站有不少。如"每日一詩"網頁,每天刊出一首當代詩作,還附有詩人簡介、照片、書影、書評等,用戶若喜歡該詩,還可以通過網上書店亞馬遜公司購買相關的詩集和詩刊。(網址:/home.html,)

說起聯網絡中文詩歌的歷史,較早的是1991年王笑飛創辦的海外中文詩歌通訊網(chpoem-1listserv.acsu.buffalo.edu)。這一通訊網最初幾年只是用于張貼古典詩歌,很少有詩歌創作交流。1993年10月,方舟子開始在互聯網中文新聞組(alt.chinese.text)中陸續張貼其詩集《最后的預言》中的數十首詩,但應者寥寥。隨后,顧城事件在中文新聞組引發了對當代中文詩歌的討論,相帶著引發了作者和讀者對詩歌創作的興趣。后百合成為上網的女性詩人,詩陽則以幾乎每天一首的速度張貼了幾百首詩作,雖被一些網上詩友譏為販賣快餐,卻也開了在網上以詩會友的風氣。現在,詩陽專門開通了詩陽網上詩歌站點,進入其主頁,就能瀏覽詩陽的長詩、短詩、散文詩48首,詩陽本人的創作觀點,詩陽的照片等。從1996年1月至1998年8月24日,其主頁訪問次數為6949次(網址:/Paris/1248/)。

1994年2月,方舟子、古平等人創辦了網絡第一份中文文學刊物《新語絲》()月刊,網上的文學愛好者開始有了一個較為正式的發表園地。《新語絲》每期至少以卷首詩的形式登載一首詩創作,同年8月,推出了"詩歌增刊",匯集了25位作者的82首詩。這是網上海外詩人首次集中亮相。與此同時,中文詩歌通訊網也轉變成了網上各位詩人交流、討論詩歌創作的場所。在此基礎上,詩陽、魯鳴等人于1995年3月創辦網絡中文詩刊《橄欖樹》(www.rpi.edu/~cheny6/)。1995年底,幾位原來活躍于中文詩歌通訊網的女性作者獨自創辦了一份網絡女性文學刊物《花招》()。1997年伊始,《橄欖樹》改為文學刊物,以詩歌詩評為主,但也有散文和小說,不再是純詩歌刊物。稍后的網上詩歌刊物有"新大陸詩選",由一群海外華人創辦,詩人陳銘華主編;此外還有"臺灣現代詩網絡聯盟"等。

國內第一家網上詩刊《界限》于1999年1月在"重慶文學"站正式與網民見面,力推重慶及海外漢語詩歌精品。在國內詩歌界享有盛譽的《星星》詩刊也從1999年辦起了網絡版。

總起來說,網絡文學包括網絡詩歌的作者多數是"文學青年"。他們愛好文學,也有一定的藝術修養,甚至有相當的藝術創作水平。但他們不愿意、不屑于或者不敢投稿于傳統的純文學刊物,是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給了他相對自由的創作空間和發表園地。

二、網絡小說

互聯網上可以看到上百種文學刊物和報紙的副刊。純文學刊物就是《新語絲》、《大千世界》、《花招》、《杏花村》等。新語絲社是由在美大陸留學生創辦的文學社團,在網上的辦有新語絲月刊及新語絲文庫。《新語絲》為文化性綜合刊物,登載文學、藝術、史地、哲學、科普等方面稿件,目前設四個固定欄目:【牛肆】(隨筆、評論)、【絲露集】(詩歌、散文、小說)、【網里乾坤】(文史哲、科普知識小品)和【網萃】(個人或專題選)。"新語絲電子文庫"有約一億字作品內容,全部免費向用戶提供。在這些電子文學刊物上,有大量的小說供網民們瀏覽、閱讀、下載。許多站點收錄有大量現當代文學名著、作家文集。

1997年,作家出版社和瀛海威信息通信公司合作,將青年作家王慶輝的長篇小說《鑰匙》上網。《鑰匙》成為中國第一本上國際互聯網的當代長篇小說。通過瀛海威(網址:)的網址,讀者可以看到這部長篇并免費閱讀部分章節。

比較具有代表性和影響力的是臺灣成功大學水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蔡智恒的中文網絡小說《第一次親密接觸》。從1998年3月22日起蔡便以jht為筆名在電子公告欄(BBS)上發表了網絡小說《第一次的親密接觸》。作品講述了"痞子蔡"、"輕舞飛揚"通過互聯網相遇相識、再約見面、生離死別的愛情故事。"痞子蔡"、"輕舞飛揚"都是男女主人公在上網時用的代號。他們在網上相遇,互寄電子郵件,每天凌晨3點一刻到網上聊天室談話,后來開始約會,一起去看《泰坦尼克號》。兩人墜入愛河。最后得重病的"輕舞飛揚"悄悄離開"痞子蔡",而"痞子蔡"設法趕到醫院陪她渡過了最后的時光。

這篇網絡言情小說描摹了網上生活與現實生活的真實感受,使用了一些只有網民才熟悉的"網絡語言",(如網民交流時用冒號和反括弧表示高興(:)),因而在語言上具有鮮明的網絡特點。加上講述的這場"網絡愛情"故事筆法細膩,情感真摯動人,被臺灣媒體譽為"網絡上的《泰坦尼克號》"。不僅國內許多媒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北京青年報》、《南方周末》等都有摘錄和報道,網上一些中文網站也頻繁加以張貼。如"嘉星文學網"的"愛情網文"網頁(網址:/net/wlmq.txt)、"文學城"網站(網址:)等,就將這篇網絡小說全文張貼。不少網民將這篇小說載下來,打印出來,相互推薦、傳閱。好事者專門在網上設立了一個網站"痞子蔡的創作園地"(網址:.tw/`john/jht.htm),上面有蔡智恒的所有小說作品,還有媒體反應、網民信箱等許多相關內容。

國內也有類似的網絡言情小說。1998年第6期《天涯》就刊登了一篇"佚名"的網絡小說《活得像個人樣》。由于這篇網絡小說在電子公告欄上多次輾轉張貼,原作者已無從知曉。小說講述了在電腦公司工作的年輕職員"我"與女友碎碎的故事和與網友"勾子"、"國產愛情"從網上交談到現實交往的經歷。

1997年4月,加拿大在互聯絡上舉辦了一個"全國小說"的寫作活動。參加活動的作家一共有12位,代表加拿大全國12個省區的作家。12位知名作家在12個小時內完成了一篇集體創作的小說。小說的主題是"跨國故事"(CrossCountryStory)。第一位作家凱文·梅杰為小說安排了一對男女主人公,同時又為他們安排了一個浪漫的場景:去夏日的海濱度假,身邊還帶著一條狗。第二位作家接過這個開頭,順手又增加了一個人物:在海邊小屋旁獨自補網的老頭兒。游客與老人之間展開了交談。第三作家將金錢導入小說,他描寫男子取出支票本,開出高價,企圖收買老頭。果然,老人將巖洞的秘密告訴了這對男女。接下去,一位作家描寫出海的場面,頗具歷險的色彩;女作家蘇·斯旺則又添上一位"超越時空的女神"--"加拿大文學女神"(Can-LitGoddess)。下一作家又將故事拉回到現實之中,讓男女主人公面臨小艇電池用光的危險。聰明的蓋爾·鮑溫為前面幾位作家編造的已經有些荒誕不經的故事找到了一個合理的解釋:這原來是那個男子的一場惡夢。最后,卑詩省的女詩人馬斯克雷夫講了一個從祖父那里聽來的關于加拿大的傳說,為全篇故事完滿收尾。

加拿大的這篇"全國小說"寫作形式別開生面,引進許多加拿大人的興趣,不少人也都好奇地在網上跟蹤故事的進展。但小內容情節和結構的不連貫,使這一故事的寫作不像是完成一篇小說,更像是拼湊一場文字游戲。(參閱申慧輝《作家的游戲:接力式寫作》,載《中華讀書報》1997年8月20日。)

另一次接龍小說的嘗試有更多的參與者。美國著名作家約翰·厄普代克與另外44名作家一起在網上合作完成了題為"故事由謀殺開始"的小說。這次網絡小說寫作活動由著名的網上書店亞馬遜公司主持。厄普代克通過電子郵件提供給亞馬遜公司一段293個單詞的故事的開場章節,介紹了故事的主人公塔索·波爾克小姐,她是書名提到的那家雜志的編輯。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波爾克小姐被暗喻和陳詞濫調苦惱著,同時她對圍繞她的一位老雇員馬里恩·海德·梅里維特自殺事件發生的一系列奇怪事件進行調查。整個作品完成后,雖然厄普代克認為這部作品"寫得相當好",但作品里充滿著大量的對厄普代克文風的拙劣模仿。厄普代克本人表示,他對再次進行網上文學實驗不感興趣。

接龍小說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絡的即時性、互動性特點,使文學創作變成了一項眾人參與的文學活動。就像中國古代三五文人一起喝酒時行酒令、作頂真詩,不過是喝酒變成了上網。1999年1月開始,新浪網(網址:)與《中華工商時報》聯合中舉辦為期1年的接力小說活動。小說題目為《網上跑過斑點狗》,第一章由青年作家邱華棟、李馮、李大衛寫作,其余由網民和讀者共同續寫,最終完全一篇6萬字左右的中篇小說。小說將主要反映互聯網給人類的生活、工作、愛情帶來的沖突與影響,揭示虛擬社會與現實社會的矛盾與沖突。

三、網絡電影

網絡上電影站十分豐富。用戶可以根據自己喜好,瀏覽那些著名影片的劇照、電影本、男女主角背景資料及圖片、拍攝花絮、歷史資料、觀眾點評等。所有這些劇照、劇本、資料、圖片都可以下載,成為個人電腦里的資料。例如美國環球影視公司1997年拍攝的一部大制作影片《山崩地裂》,是繼《龍卷風》之后又一部反映人與自然災難相抗爭的影片。電影描述的是一個小鎮在火山噴發前人種種反應,而網絡上介紹該片的網絡站點不僅介紹了該片的編劇、制片人演員的一些資料,還提供了一些有關火山的知識,建立有關火山的網站鏈接鏡像。如"火山信息中心"(網址:magic.geol.ucab.edu./fisher)網站就形象地描述了死火山、活火山和休眠火山的形成和活動規律,提供了形形色色的火山公園照片。《泰坦尼克號》成為1998年全球熱門電影。影片上映期間,網上的該影片網站(網址:)也成為經常"堵車"的熱門網站,平均每天有400萬次訪問。網民以下載泰坦尼克號船員的航海日記、以劇情為畫面的屏幕保護程序、泰坦尼克號沉入海底的電影片段,也可以下載塞琳·迪翁(CelineDion)演唱的電影主題曲。該片劇本則可以在網址為/tropicmoom/titanic.html的網站中讀到。

1997年1月,美國電影行網站推出在線電影,利用VDOLive視頻流上演了卓別林的著名幽默片《溜冰場》,并有完整的配樂。1997年2月,制造商RealNetworks在互聯網上推出RealViedo,可在低帶寬上得到較高質量的視頻。

加拿大圖像業務公司耗資10萬美元制作了一部名為《怪獸之家》的"網絡電影",在國際互聯網上公映。這是世界上第一部專供聯網絡播映的影片。與傳統電影不同的是,這部網絡電影是交互的,每位觀眾進人網址,可以邊看電影根據自己意愿安排故事情節的發展。

TheSync是網上的一個電影站點(網址:/festival/)。這一內容豐富的站點每個月都興辦網上電影節。它雖然沒有"頻道",但觀眾能夠通過網上免費下載的Realplayer播放軟件隨心所欲地收看一部又一部影片。TheSync向觀眾提供從1分鐘到30余分鐘的電影短片,節目分為故事片(Narrative)、紀錄片(Documentary)、1分鐘短片、實驗電影(Experimentalfilm)、卡通片(Animation)等七種類型,觀看者可以投票選出最喜歡的影片。新影片每月都有,觀眾投票結果保留,電影節長期舉辦,永不結束。主辦者宣稱:"我們是要為因特網觀眾特地定做影片。觀看者同主辦者和其他觀看者之間是互動的,從而將傳統的單向廣播改為雙方廣播。"在談到互聯網絡的實質時,"因特網是第一種真正民主的媒體,TheSync是因特網影像的第一浪潮,它將把因特網廣播由可能變為現實。電視已經死亡!"

雖然目前網上電影站點提供的影片在播放時尺寸遠不如劇院里的銀幕,但隨著帶寬技術的迅速發展,通過網絡地無比豐富的影像資料的明天很快就會到來。

四、網絡音樂

Progressive網絡公司在網上免費提供一種名為RealAudio(實時音樂)的在線頻道廣播播放器,網民將它下載到自己硬盤上,就可以在網上聽音樂了。RealNetworks公司在網上提供的RealPlayer播放器不僅能聽音樂,更能觀賞現場演出實況(網址:http:∥)。Intel公司同Jam制作公司合作在因特網上創辦的網站(網址:http:∥)提供音樂服務,樂迷能夠在網上觀賞到世界一流樂隊的演出實況,還可閱讀背景消息、樂評文章、自行點播樂曲、在指定時間同自己喜愛的歌手交談,也可以訂購CD唱片。

流行音樂的網站更為繁多。許多音樂網站設有"POP排行榜"、"電影音樂"、"歌星與樂隊"等主頁。用戶輸入要查找的歌手與樂隊的名字,就可能一覽自出道以來樂隊歷年的專輯、獲獎、當時樂評、排行榜記錄、他們的自傳和一系列報道他們的相關網站。

互聯網絡壓縮技術的進步,使一首5分鐘的歌曲,可以壓縮到較小的數據容量通過網絡傳送。盡管互聯網絡上的唱片銷售額只占美國音樂市場的10%,但新力、寶麗金、華納等唱片公司紛紛上網,通過網站促銷歌手試聽曲,舉行歌友會,將演唱會的部分實況轉制成網上影像,供網民下載。

1998年8月3日,全球首個在Internet上24小時連續播放MTV節目的電視頻道M2開播(網址:http:∥)。網上播出的M2節目由程序員、觀眾和BeastieBoysSupergrassandBeck等流行樂隊共同挑選決定。網絡用戶可以從1500張光盤中任意挑選自己喜歡的節目。

網絡作為第四媒體,不僅迅速傳播流行音樂消息,還用最新科技手段制造流行音樂偶像。1995年,日本人通過電腦繪圖技術制造了一個類似真人的虛擬偶像伊達杏子(KyokoDate),為"她"灌制了一張激光唱片《愛之交流》,網上還有《愛之交流》的MTV(網址:http:∥www.dhw.co.jp/horipro/talent/DK96/index-e.html),甚至還請"她"主持深夜廣播節目。制造者虛擬了伊達杏子的星座、嗜好、三圍與血型等,有史以來最完美的偶像,美國、法國、加拿大、意大利等地還為她設立了網上歌迷俱樂部。虛擬空間的妙齡女郎所以成為偶像,原因正如伊達杏子的制造者義貴崛一所說的那樣:"那是因為她們那無可挑剔的,在真實世界里無法達到的完美。"

一種名為MP3(即MPEGLave3)的技術,能夠將高品質的聲音文件壓縮為原來大小的1/12。在聲單壓縮技術軟件上取得的新成就,使因特網用戶能夠在網上購買CD唱盤,并可將最喜歡的音樂作品迅速下載到自己計算機的硬盤中,其音質CD唱盤的原聲十分接近(網址:http:∥)。1997年通過因特網銷售出去的音樂唱盤金額就有7000萬美元。一些音樂制作人預計,隨著因特網的普及,5~10年后將不再存在唱片公司,而未來4年內因特網音樂直銷業銷售額將達到28億美元。

五、互聯網絡上的其他藝術

互聯網絡是一種綜合的、大雜燴式的新興媒體。可以說,與藝術有關的東西,從如雷貫耳的經典作品、稀奇古怪的專業圖書到各種藝術雜耍的背景資料,無比豐富,應有盡有。

網絡上的美術館、博物館資源十分豐富,可以讓人充分領略各個歷史時期世界各地的藝術珍寶的光彩。用戶可以從網上瀏覽法國的盧浮宮里珍藏的文物、繪畫及相關資料,也可以游覽故宮。網上的紐約現代藝術館(網址:http:∥/photography.html),展示著令人眼花繚亂的藝術收藏品。網站設有油畫、雕塑、素描、圖書印刷與設計、攝影以及電影和電視等多個欄目,最有特色的是其攝影作品多達25000幅,使之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攝影收藏機構。AndyWarholMrseum是介紹美國著名波普藝術家安迪·沃霍爾(AndyWarhol)的網上藝術博物館(網址:http:∥/warhol),Exploratorium是有關藝術和科技的網上博物館(網址:http:∥www.esploration.edu),而InternetArtsMuseumforFree則是關于藝術、音樂和文學的網上博物館(網址:http:∥/iamfree),leonardodaVinciMuseum專門介紹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大師達·芬奇(網址:http:∥www.leonardo.met/main.html),虛擬科學博物館VirtualScienceMuseum是一個交互式的博物館(網址:http:∥sln.rfi.edu),可在該館聽音樂和看電影。

互聯網絡正在成為全世界藝術家展示作品的最大美術館。通過互聯網,可以"真實地"參觀眾多存在的美術館、博物館。而且在網絡上,一部分藝術品變成可瀏覽、觸摸、進入的物體,在網上,可以參觀巴黎的各種藝術博物館(網址:http:∥/musees),回味中世紀的藝術與建筑(網址:http:∥wwwl.pitt.edu),瀏覽今日世界數百位藝術家的資料及其代表作(網址:http:∥)。日本町田市立國際版畫美術館在1995年和1996年通過互聯網絡舉辦了名為"網絡藝術"的展覽會。它通過互聯網絡征集作品,由5個國家的評委篩選出優秀作品,然后通過互聯網絡展示給全世界的人們。

英國政府還將投資5億英鎊,使英國所有的博物館和美術館在2000年前后進入因特網。屆時,英國每一所學校、公共圖書館都可以通過電腦與這些博物館和美術館相聯,每個家庭也可通過電腦參觀這些場所中的虛擬展品。而世界各地的因特網用戶也可足不出戶欣賞到英國博物館和美術館中的精品。這一項目要求英國所有的博物館和美術館都得準備好計算機能夠處理的數字圖像、錄像和解說資料。每個展品要求從不同角度拍攝以供因特網用戶在電腦屏幕上欣賞立體圖像。英國現有博物館和美術館2500座,每年約有1億人次參觀這些博物館和美術館。

我國已經有60多家博物館在互聯網上設立了站點。許多珍貴文物的圖片清晰優美,引人遐思。但與我國2000家博物館總數相比,博物館的數字化建設還只是剛剛起步。

在網上舉辦人個畫展更是司空見慣。國內著名漫畫家方成的漫畫也上了網。1997年6月20日,瑞得在線的中文主頁調試上網,著名漫畫家方成60年來的上百幅漫畫作品煥然一新。用戶在網上進入瑞得在線(網址:http:∥)的網址,輕點"方成漫畫"主頁,可選擇"方成簡歷"、"本期推出"、"漫話漫畫"等欄目。一些漫畫還加上了活動效果,例如利用圖像連放功能,把一組連環漫畫連續顯示,以前需要一幅幅看的漫畫,現在在屏幕上看到的則是一組動畫。

中國傳統相聲也力圖把互聯網作為新的"說學逗唱"的舞臺。相聲演員姜昆在網上設立了一個"昆朋網城"網站,把100多個有影響的相聲名作(如侯寶林、郭啟儒的《買佛龕》)及相聲歷史等相關的背景資料搬上因特網,建立了"中國相聲網",讓世界各地的華人都能在網上聽相聲,看相聲,學相聲。"中國笑星網"也在建設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