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課程教學設計初探

時間:2022-05-11 09:57:24

導語:計算機課程教學設計初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計算機課程教學設計初探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不斷深化,必然給傳統的教學模式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該文從知識整合的視角出發,將技術、學科內容、教學法進行有機的融合。在TPACK框架下,對“Photoshop羽化的應用”一課進行教學設計,最后通過實際教學,探討TPACK框架下教學設計實施的效果。

關鍵詞:TPACK;計算機教學;Photoshop

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已悄然而至,近幾年,國家更是大力發展教育信息化。2010年,教育部首次組織“中等職業學校全國信息化教學大賽”,其宗旨在于推動中職教育信息化,同時,提升中職教師的信息素養。但縱觀眾多作品,很多都過于追求信息技術,對學科內容的落實反而較少。因此,如何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學科內容進行深度融合,即是TPACK的魅力所在。

一、TPACK的概念及特征

TPACK的全稱為TechnologicalPedagogicalContentKnowledge,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它是由美國學者科勒(MattKoehler)和米什拉(PunyaMishra)在PCK(學科教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的,意為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TPACK包含三個核心要素和四個復合要素。三個核心要素為TK(技術知識)、CK(學科內容知識)和PK(教學法知識),其核心要素的含義如表1所示。TPACK中的三個核心要素既相對獨立,又彼此影響,通過相互整合,構建出四個復合要素,即PCK(學科教學法知識)、T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P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如圖1所示。四種復合元素的含義如表2所示。總之,TPACK模式創設貼近學生的情境,運用技術、教學法、學科知識,在解決具體問題的過程中,通過討論、交流、反思、總結,逐步形成有效的學習知識。

二、基于TPACK的教學設計初探

(一)CK(學科內容知識)。“Photoshop羽化的應用”一課是對教材《數字圖像處理》項目一任務三內容的應用。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理解羽化的作用,并能利用羽化制作圖像朦朧效果,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根據TPACK模式,本節課的學科內容知識為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先決知識的確定。因為本章節是本課程的項目一(第一章),很多學生對圖像處理的理解還處于模糊狀態。在對新學科內容進行學習之前,必須先了解一下學科內容的先決知識,比如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需掌握選擇工具的使用。第二,確定新學科內容知識。根據教學目標,在“Photoshop羽化的應用”這堂課中,學生需要掌握羽化的不同設置方法,并能靈活應用不同的設置方法制作出各種圖像朦朧的效果。第三,確定學科內容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針對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廣告案例,解讀其中的相關羽化技術,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提升學生的知識建構速度。(二)TK(技術知識)。本堂課安排在計算機機房授課,運用自主研發的網絡學習平臺實現作品的上傳、瀏覽和生生間評價。教師制作長度約為3分鐘的微課視頻,用于回顧先決知識的學習,并將此視頻上傳至網絡學習平臺,便于學生反復學習。制作并上傳多個時間不等的微視頻,用于新學科知識內容的學習。通過反復觀看網絡平臺的教學視頻,不僅可以將教師脫離出反復回答學生問題的困境,而且能使教師有充足的時間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真正成為課堂的掌控者。多媒體課件(PPT)用于歸納、總結課堂內容,節約教師板書書寫時間,能更形象、多元化地展示教學內容,使教師更有效地組織課堂。(三)PK(教學法知識)。采用任務驅動教法與自主學習學法相結合,通過逐層遞進的三個任務,讓學生帶著任務自主探究,自主從網絡學習平臺上尋找答案,既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又進一步提升學生的信息檢索能力。采用分組教學法,通過分組競爭,讓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學習弱的學生,實現班級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促進學生間的團結合作。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實現組間的作品互評,提升學生的競爭、協作意識。采用分層教學法,在每個任務的設置上,既有基礎性任務,又有提高性任務,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舉一反三,優化學習效果。通過分層任務,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總結歸納法,教師巡視,總結歸納學生操作過程中的易錯之處,利用PPT結合微視頻的方式再次展示相關操作,加深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四)TPAC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本節課堂活動在計算機機房進行,通過網絡學習平臺及微視頻向學生展示課堂教學任務和教學知識,并完成作業的提交和評價。采用任務驅動法、分層教學法、自主學習法,讓學生通過平臺進行自主學習,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可選擇更高、更難的任務。以分組教學法提升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更能深化知識的學習。“Photoshop羽化的應用”一課教學活動主要采取如表3所示的步驟。

三、基于TPACK教學設計的效果評價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有效學習的基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教師教學的關鍵點所在。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動性,可以加快學生學科知識構建的速度,提高教學效果和教學質量。在本堂課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平臺和分層次任務的驅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興趣中掌握學科知識,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二)豐富師生間的評價交流。豐富的教與學之間的互動是教學成功的決定因素,有助于師生間和諧關系的建立。通過技術,實現了師生間的評價,更實現了生生間的互評,這無疑是互動、交流的進一步提升。學生在觀看同學作品時能發現自身的不足,更能在評價中看到對方的閃光點和自身的提升方向,有助于學科知識的快速積累。(三)提高學習效率,鞏固學習效果。在傳統模式下的教學,課堂知識的呈現往往是一遍就過,或者需要教師不斷地反復講解,大大增加教師的工作量,也使已學會的學生反復學習,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TPACK下,通過技術,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學習程度,自行決定自己的學習進度,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快速的提升。

本堂課的教學實踐表明,基于TPACK的課堂打破了傳統課堂的沉悶,也改善了過于追求信息技術造成的教學內容空洞、華而不實的不良狀況。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角色更多的是領導者、組織者和監督者,而不是之前的講授者。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在TPACK下得到了充分的調動,學科知識的掌握程度、有效學習的效率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海峰.基于TPACK框架的小學科學教學——以“植物與能量”一課的設計與應用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111-116.

[2]焦建利,鐘洪蕊.技術—教學法—內容知識(TPACK)研究議題及其進展[J].遠程教育雜志,2010(1):39-44.

[3]秦立山.基于TPACK框架的大學物理實驗教學設計及應用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6(12):266.

[4]李海峰,吳建華.TPACK框架下的教學設計需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3(4):27-28.

作者:陳斌 單位:寧波建設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