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研究
時間:2022-02-03 11:46:54
導語:住宅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我國的環境問題日趨嚴峻,將綠色生態觀運用到《住宅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中,已成為高校環境設計專業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環境設計專業學生的作品中存在許多違背生態環境的設計問題,需要從教學目標設定、教學內容調整、教學方法改進、課程作業布置等方面對該課程進行改革。
關鍵詞:生態;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對策
0引言
戰后經濟復蘇,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人們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時,也漸漸感受到危機四伏: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得人與自然的關系日趨窘迫,在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出現了一系列尖銳的矛盾沖突,多種環境誘因將促使我國的住宅室內環境設計市場發生巨大的變革。
1環境誘因分析
1.1環境的破壞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伴隨著農村人口的遷移以及城市化建設的開展,新增城市數量及規模呈井噴式增長。這種極速城市化發展模式給建筑行業帶來了勃勃生機,住宅建設及其相關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新的增長點。然而盲目的市場跟風使得該行業從設計到施工出現了很多問題:生產效率低,建造秩序混亂,建筑材料浪費,裝修垃圾生成且難以降解,城市環境破壞嚴重。
1.2裝修的恐慌
如今住宅裝修所使用的建筑及裝飾材料中含有多種有機化合物,其毒性、刺激性氣味能使人體產生各種不適反應,嚴重的可引發癌癥。網絡、報紙中有關因裝修材料中所含的化學物質超標而導致居室空氣污染、人體健康受損的報道時有出現,新裝修的房子儼然成了一個毒氣室,精美的裝飾帶給人們的不是生活的享受,而是心理的恐慌。
1.3住宅產業化政策的推行
中國從1996年開始就將“可持續發展”定為國家戰略,在人口控制、節能減排、生態建設等領域為促進可持續發展而做著積極的工作,尤其在綠色建筑的推廣方面,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并將其納入國家的中長期發展規劃中。2006年6月21日,建設部頒布了《國家住宅產業化基地實施大綱》,要求使用住宅產品成套技術,促進住宅產業化可持續發展。環境資源的破壞違背了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初衷,建材及裝修行業的整頓迫在眉睫,住宅產業化政策的出臺與推進,使得生態建筑和生態環境設計成為21世紀中國建設發展的趨勢。為了培養符合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發展的需要,并著力推動市場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設計人才,將綠色生態觀運用到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中,已成為高校專業教師所要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
2高校學生設計作品現狀及原因分析
2.1設計現狀
20世紀80、90年代西方生態設計理念傳入我國,在學術界、設計界引起普遍關注,住建部大力推行“四節一環保”為主要特征的綠色建筑深受行業的重視,但真正懂得生態設計的專業人才卻十分稀缺。加之剛剛步入小康社會的本國民眾文化水平及思想認識高度都較低,對居室設計的喜好仍偏向華美的裝飾造型,盲目追求所謂的檔次以彰顯脫貧致富的喜悅。這種浮躁攀比的社會風氣影響到了高校目前的設計教育,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理解更是停留于表層,設計作品偏重裝飾視覺效果,忽視空間合理利用,將住家做成了星級賓館,家居溫馨感、實用性弱,商業味濃,思想度、創新度不高。即便打著時髦的“生態”口號,設計出來的作品也是華而不實。將所謂的“生態理念”片面地表現在實木類的高檔建材及家具上,通過炒作變相地抬高造價,并非結合項目實際情況和地域生態特征進行深入分析。這種充滿物欲主義價值觀的設計觀念只會培養出缺乏責任心與創造力的設計師,帶給社會的將是空間、材料、能源、資金的浪費以及室內空氣的污染。
2.2原因分析
高等院校是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創新人才的重要場所,然而如今學生的設計作品中廣泛缺乏市場的前瞻性及生態觀念的整體性,反映出當今以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為代表的環境設計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需求脫節。原因是多方面的,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是其一,但最主要的是我們高校傳統的培養模式中存在著種種欠缺。
2.2.1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目標的定位理解不準確
目前高校普遍將《住宅室內環境設計》課程教學的培養目標定位在“市場應用型人才”上,這種提法過于籠統,在實施過程中極易形成偏見。因為市場是一個復雜的體系,雖有其自發性,但易受種種經濟關系和政治因素的制約,雖不能認清其本質,我們的教育極易受到商業氣息過重的低俗市場的影響,學生片面地認為奢侈、浮華的裝飾就是設計的全部,忽視生態可持續發展的市場內涵及發展趨勢,只會單純地迎合低端的市場模式,從現有大眾流行的設計模板中尋找復制粘貼的元素,從而喪失獨立設計的能力。
2.2.2課程教學中生態學相關知識點的缺乏
我國的環境設計本科教學體系中,極少涉及生態思想和策略等相關理論,在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的課程設置及安排中,生態建筑理念及思想等相關內容更是缺乏。社會上廣泛提及的生態口號,迫使學生急需了解這方面的知識卻找不到相關課程進行學習,只能通過網絡媒體及期刊雜志自學一些膚淺的生態定義,知識體系難成系統,對生態設計的運用更是難以把握。
2.2.3高校專業教師生態知識的缺乏
我國高校環境設計專業都是在美術的范圍下開展的,教師大多都具有美術專業背景,文科美學功底深厚,但生態科學等理工科知識欠缺或理解深度不夠,因此培養出來的學生只關注空間的造型形式及美學效果,追求奇特的造型與視覺沖擊,而忽略設計對象的社會環境、地理位置、氣候條件、建造技術、構造及經濟等制約要素,設計盲目追求豪華,且依賴各種設備來滿足居住的舒適感,導致資源浪費、能耗增加,脫離客戶的實際需求。
2.2.4課程作業考核制度的不完善
部分教師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課程作業內容的布置較隨意,僅提供一個住宅戶型任學生隨意設計,對戶主家庭的生活環境、成員介紹、工作性質、預算造價及所要達到的最終效果并未作明確的要求。這種沒有針對性的出題對學生來說等于是放縱,多數學生會利用大量的網絡資源進行拼圖與抄襲,作業相似度極高。這反映出教師的考核目的不明確,只注重學生作業浮夸的表面效果,對其“人本設計”方面的考核較低,對可持續設計中新觀念、新方法和新技術表達方面的要求更是空白。在這種考核要求下,學生的課程作品普遍不具有可持續發展性。
3教學對策研究
綜上所述,傳統的《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注重學生的美術修養、形態設計及藝術視覺塑造能力,過多地追求各種渲染、設計表現、工程制圖及構圖效果等“技巧”性表現,基本的建筑空間再創造技術及生態科學素養缺失,這種培養模式已經無法適應新形勢下的教學要求,需要對此進行反思與改革。
3.1教育觀念的轉變及教學目標的修訂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建筑師聯合會在《建筑教育憲章》中提出對未來建筑師的培養目標是:“人類住區的所有居民享有體面的生活質量;技術應用尊重人們的社會、文化和審美需求并了解如何正確使用建筑材料并了解其最初和未來的維護成本;建筑環境和自然環境在生態方面的平衡和可持續性發展,包括現有資源的合理利用;建筑作為每一個人的財產和責任受到重視。”[1]中國作為第三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在國際減排、反恐合作、國際維和、金融危機諸方面積極響應聯合國的號召。因此,將“培養具有生態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設計觀的市場應用性設計人才”作為教學目標,符合國際形勢及國家經濟發展政策。高校教師應確立以生態整體思想為核心的開放性設計教育觀,加大生態觀的教育力度,引導學生在追求審美效果的同時又關注生態環境、資源的可再生利用,在以建筑空間功能、造型等基本要求指導設計方案的同時,仍兼顧生態效益、生態策略等指標。
3.2教學內容的調整
如今的環境設計教育應更加關注歷史、社會人文和生態環境,因此,整個環境設計教學計劃及內容需進行調整,適當增加與可持續發展生態觀相關的科學知識,增設相關生態理論、環境技術、建筑節能、環保材料等方面的輔助課程,本著對“整體環境負責”的設計態度,將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生態觀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之中,端正學生認識環境、思考環境的科學態度,培養良好的生態道德觀和價值觀,自覺地在此基礎上進行環境設計活動。針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這門課程,可以專題的形式增設生態住宅設計等相關知識、概念、理論與方法。設計界針對建筑生態設計的技術表現趨向分高技設計和低技設計兩種,高技設計通常是“無盡地炫耀先進性到更精心選擇技術來達到某一特定目的,如建造可預測和滿足使用者需求的環境控制系統,利用日光反射材料、光控遮陽構件及各種控制陽光輻射和熱量進入的新穎外墻做法,達到節能功效等”[2],該設計手法整合了電子、材料、計算機等多種學科,需要大量的物力財力支撐,在發展中國家并不適用。而低技設計源自對鄉土建筑、傳統民居在節能、自然通風、地方材料運用等方面的經驗,且在造型、取材和文化傳承方面,都蘊含著樸素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此類設計造價不高,技術要求較低,適合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推廣運用。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代表,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區都有著本土特殊的民居文化,因此課堂中可重點添加本地民居文化、低能耗建造技術等相關知識,引導學生充分尊重當地的文化傳統及風俗習慣,擯棄奢華濫造的觀念,從質樸的、傳統的民居建造中感受生態智慧,構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可持續發展的現代化人居環境知識體系。
3.3專業合作教學
劉先覺在《生態建筑學》一書中曾寫到:“生態建筑學是著眼于生態觀的建筑與環境的規劃設計的綜合學科。它運用生態學及其他相關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原理和方法,對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即人類生存發展的外在棲境進行跨學科研究”。[3]因此,我國建筑類高等院校在建筑生態設計教學中基本實現了技術類課程與設計教學相結合,生態學與哲學做補充的多專業合作教學模式,強調了可持續設計的技術性、文化性及生態設計的廣泛性特質。這些經驗對發展相對較緩的環境設計專業有著積極的指導意義,只有實現多專業知識與技術的支持與交流,才能更好地將生態思想融入到《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教學和應用中。因此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可由封閉式轉為開放式,建立以設計課教師為主導,組織調動其它技術教師介入的教學模式,與建筑學科、土木工程學科、生化學科、園林植物學科教師建立良好的教學與科研項目合作關系,開展跨專業、跨學科的住宅研究與教學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對跨設計學科的相關課程進行探索式自學,使學生更加全面地認識生態設計的特征、本質及生態設計的發展趨勢與規律,以獲得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3.4更新設計題目,完善評分標準
課程設計考核題目及要求的制定,是學生與老師之間有效互動的關鍵,也是實現全程式生態教學效果的最終環節。而設計題目及內容設定可參考如今社會上、行業內相關的環境設計賽事命題,既能反映社會發展的趨勢,也可擴大高校間學術交流的范圍。瀏覽近幾年國內較有影響的住宅室內環境設計類比賽,均以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理念作為設計的主題。如中國建筑學會室內分會所舉辦的“2013年‘新人杯’全國大學生室內設計競賽”,的命題就是“如何在有限的住宅面積中,為用戶設計一個安全、環保、健康、高效的室內空間”。通過此類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競賽活動,不斷更新設計題目,鼓勵學生直接參加設計比賽或方案設計投標,讓學生在行業競爭中更加全面地得到鍛煉,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除此之外,在平時的課程作業考核中,教師需明確評分標準,將生態設計的考核分值比重加大,鞭策學生做到“設計要體現審美價值取向與生態價值取向相結合”。[4]
4結語
生態背景下的綠色民居建筑轉型對住宅室內環境設計教學帶來了巨大的沖擊,暴露出來的問題急需解決,面對市場的變化,設計教學改革刻不容緩。通過《住宅室內環境設計》的課程教學目標設定、課程教學內容調整、課程教學方法改進、課程作業布置等方面的研究,總結出適合當今生態背景的課程教學模式,進而培養專業基礎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適應能力強、企業急需的具有良好生態意識的室內設計應用型人才,為地方經濟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邰惠鑫,應四愛.可持續發展建筑教育的探索[J].浙江工業大學學報,2009(6).
[2]劉先覺,等.生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3]劉先覺,等.生態建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9.
[4]張欽楠,張祖剛.現代中國文脈下的建筑理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作者:齊宛苑 單位:安徽工程大學藝術學院
- 上一篇:休閑體育的現狀及發展趨勢
- 下一篇:高校體育網絡信息化的調查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