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人居環境設計范文

時間:2023-12-18 17:56:3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住宅人居環境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住宅人居環境設計

篇1

論文摘要:通過匯雅風尚住宅小區設計的具體實例,分析了設計中對人居環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適度的思考,從總體環境到單體設計,提出了從面到點,從總體環境到單體的逐步論述方法,進行了理論到實際設計的具體應用,達到了舒適宜居的環境效果,解決了工程設計中一些具體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住宅建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尤其是設計與人息息相關的居住建筑,設計者本著以人為本的設計原則,從生態環境、心理環境和環境安全幾個方面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和人文思想,使人居環境與大自然充分融合,創造人居環境的高健康度和高舒適度。

1、工程概況

匯雅風尚住宅小區位于呼和浩特市烏蘭察布東路,總用地為2. 771 86hm2,住宅用地1.116hm2,公建用地0. 523hm2,道路用地0. 524hm2,公共用地0. 598hm2。總建筑面積146 100m2,地上建筑面積114 946m2,住宅建筑套凈密度1 271套/hm2,住宅面積毛密度36 938m2/hm2,住宅面積凈密度91 740m2/hm2,綠地率40%,汽車位總數683輛。

商業用地指標:用地面積7 172.60m2,總建筑面積53 148m2,地上建筑面積43 035m2,地下建筑面積10 113m2,基底面積2 895.06m2,容積率6,建筑密度40. 36%。

住宅用地指標:用地面積20 546m2,總建筑面積92 952m2,地上建筑面積71 977m2,地下建筑面積21 041m2,基底面積3 203. 58m2,容積率3.5,建筑密度15 . 53%。

2、總圖設計中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

2. 1適合宜居的綠色生態環境

在總圖環境設計中,注重了綠色生態住宅的理念的設計,充分利用環境,以有益于生態、健康、節能為宗旨,使居住者無論在身體上、精神上都完全處于良好的舒適狀態,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融合,本著以人為本,健康舒適;節約能源;與周圍環境的協調與融合相結合的生態住宅來進行設計。

以人為本設計宜居的綠色生態住宅環境時,注意結合當地自然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學的基本原理及科技手段,合理安排住宅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住宅和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在設計的定位中,小區南北各有一個出人口與市政道路相連,從創造生態環境的空間規劃布局出發,注意住宅樓的朝向和風向,使住宅區形成自然風道與生態綠化環境;同時考慮到建筑單體和群體與園林綠化對于陽光與陰影的影響,注意陽光對環境及住宅日照的影響;最大限度地滿足景觀環境用地,使小區綠化率達到40 0},使之成為景觀生態場地,并且綠地中景觀設計運用了水景來營造舒適宜人的居住小氣候,并注重植物種類的多樣性,達到真正具有生態效果的宜人的居住環境。

2.2和諧交往的心理環境

從住宅區中心綠地到樓前綠地到庭院綠地,按“公共一半公共一半私有”空間格局,在居住小區中以不同組合形態構成景觀帶,形成居民戶外活動的領域,并經過精心布置綠色植物、花壇、座凳、雕塑等環境小品,及可供老人和兒童休閑游戲的場地和設施。樓前綠地可稱為半公共領域,也是院落空間的延伸,是便于居民閑暇散步休息、兒童游戲的場所。而中心綠地不僅可以設有小區雕塑的主題小品,還可以提供老年人和兒童休閑的設施。

2.3安全健康的環境要素

小區實行智能化管理,設有電子監控系統,對講系統等高科技手段,24 h的小區警衛巡視,小區的出人口設有智能化系統等一系列安全措施。在小區設計上也考慮了衛生環境的安全性,如設有集中收集處理存放的垃圾清運站,并設有獨立出人口,與小區道路環境,住宅樓相對的分隔開,形成相對獨立的區域,公共設施及樓房空間的開關等,用聲控方式,以減少人流觸摸交叉感染病毒的危險。小區還安裝了報警、閉路電視監控、對講與防盜門控、住戶報警、巡更管理、信息管理系統等,可以對安全防范系統實行監控、車輛出人與停車管理,供電設備、公共照明、電梯、供水等重要設備的監控管理。

3、單體設計中以人為本理念的體現

3. 1在住宅單體設計中有關空間的舒適度

居住空間不是越大越好。在設計中考慮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對所居住的環境,居住的空間是有一種最基本的要求的。住宅的舒適度就是一種居住者的心理感受,太過大的空間環境,會使人們從心理上產生不安全感,因而要考慮居住建筑的私密性。匯雅風尚住宅小區單體房間設計如圖1所示。

住宅的舒適度要重點考慮住宅空間尺度對人的居住環境的心理感受。在住宅設計中還注重體現以人為本的關懷,增加更多方便合理的使用功能、改善和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因而設計要準確的把握空間尺度,提高住宅空間的舒適度。

住宅設備管井集中設置在公共走道內,便于設備的維修安裝檢查等,使設備管盡量減少在戶內的穿人和維修檢查等方面造成的不便,充分改善了戶內的居住空間環境。

3.2生態環保設計

住宅的生態環保設計小到關系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大到關系到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問題,因而是每個建筑師要認真思考的。在小區景觀設計中,照明燈均采用節能型的燈具,如太陽能燈具。綠地澆灌系統為節水節能型的噴灌系統。住宅單體設計中:建筑材料均采用綠色環保型建筑材料,如,涂料,底漆,密封膠等。建筑的節能:墻體均采用擠塑板外墻保溫,門窗采用斷橋鋁合金,玻璃均為中空玻璃,人口做門斗等措施。建獨立的垃圾清運站,集中處理小區居民每日垃圾,及時清運處理,減少垃圾對環境的有害污染并有垃圾回收等有效的利用。

3. 3安全健康設計

單體建筑實行智能化管理,設有電子監控系統,對講系統,住戶報警及監控、閉路電視監控等安全防范系統。

公共設施如開關等,用聲控方式,以減少人流觸摸交叉感染病毒。樓里不設垃圾井道等措施減少污染。

住宅單體設計中不但要滿足使用功能,而且也在設計上注意戶內的衛生防疫功能。通過設計盡可能切斷病菌的傳播渠道,避免公共空間交叉傳染的可能性,改善居室內空氣自然凈化條件。

3.4住宅的無障礙設計

在小區整體環境景觀道路設計中,我們考慮了盲道,在地上的車位中設計了無障礙車位。在配套建筑的設計中,設有無障礙廁所等。在單體設計中,樓體的出人口設計了無障礙坡道,人口平臺的寬度均考慮了輪椅車的回轉距離。設計了無障礙的住宅套型,套型內的設計中均考慮了輪椅車在戶內各個區域的回轉距離,轉動半徑和活動空間。臥室,起居室到廚房,衛生間的通道尺寸和洞口寬度,在衛生間等室內增加設計了扶手,握桿等一些方便老年人,殘障人使用的設施。

篇2

關鍵詞:園林景觀;小區;人文設計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at present our country town village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with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odern living environment of village landscape design general requirement, and put forward the urban residential area landscape humanized design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and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plan for your reference.

Keywords: landscape; Village; Humanistic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一個優秀的住宅小區環境設計,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整個小區的文化品質,因此住宅小區的環境設計日益重要。但如何才能使小區景觀設計作品擁有一種既鮮明又深受市場歡迎的特色呢?無論哪種風格、哪種主題。要想獲得市場的認同,都必須突出一個人性化的設計思想,以人為本,最終目的都是讓都市中忙碌的人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問內更多地接觸自然。而富有人文色彩和文化內涵的團林景觀才能營造一個有品味的現代居住環境。

1目前我國城鎮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現狀

目前我國許多居住小區的景觀設計未能體現“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很多樓盤用綠地作隔離帶,雖增加了綠化率,但忽視了人們步行的便捷性;有的居住小區綠化設計很少考慮無障礙設計,忽視殘疾人的行動方式,給殘疾人的出行帶來不便;有的居住小區沒有充分考慮居住對象的年齡階段,沒有為老人和幼兒開辟專用活動場地等;有的住宅小區的綠化甚至為防止人們進入綠地,用圍欄包圍草坪、花壇、綠地景觀,致使綠地不能很好地發揮其休閑娛樂功能;有的居住小區許多水景由于缺水而成為旱景,水景只是一種擺設,甚至破壞了居住區的環境質量;某些居住小區許多水景水質惡化,水體在日常使用中,疏于管理,以致渾濁不堪,甚至發出難聞的氣味,嚴重破壞住區景觀效果。某些居住小區室外環境小品地方性、藝術性不強,情感依附性欠缺,忽視本土文化、照搬、照抄嚴重。

2現代人居環境中的的小區園林設計的一般要求

隨著人們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在購房時,除了考慮住區的位置、住宅戶型平面、配套設施和物業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環境的綜合質量。住宅環境的質量,主要包括綠色景觀環境,人文環境、交通環境等,具體要求如下:

2.1住宅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地域環境,營造地域特色

現代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自然環境,因地制宜,盡可能避免大開大挖,這是當今開發商和設計師的公識。尊重環境不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體,氣候等自然環境,還應重視包括地域文化,遺址,歷史名勝、民俗風情在內的人文環境。

2.1.1小區園林綠化景觀是居住環境設計的基本要求

社會發展到今天,生活節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強,居民日益渴望回歸自然,對綠色環境渴望之極,而小區園林化可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將來綠色人居環境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當然這里所說的“園林”是指宏觀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觀,郊野景觀和生態景觀等方向發展。任何小區的園林化設計,都要有一條明確的主景軸線或中心花園,并由此軸線或中心來組織整個小區的景觀設計,貫穿整個小區的始終。

近年來,筆者設計的園林景觀,采用的是圍繞這個主景軸線(從大門到中心旱地噴泉公園的軸線),將歐式風格的條形住宅和各個院落空間連成一片,組合成完整的綠色景觀環境,以滿足居民對綠化景觀的需要。

2.1.2“人車分流”以滿足小區交通環境設計的要求

近年來國家對公路,橋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設投入了大量資金,交通系統正在迅諫發展。同時,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費觀念也是在日趨超前,汽車消費和旅游消費成為一個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如何解決好小區機動車行駛與停放,已成為當今現代小區環境設計中的一個新課題。小區環境設計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寧靜、清新、自然、充滿人情昧和生活氣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筆者認為“人車分流”是解決交通環境問題最理想的辦法之一。我們從國家“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幾乎都采用“車在周邊行,人在中間走”的分流方式,人們可不受機動車的干擾,真正留給居民一個安全寧靜的“以人為本”的綠色共享空間。

2.2人居環境設計應尊重居民的生活習慣

小區人居環境設計應充分尊重當地的地域風俗和人們的生活習慣,應把小區住宅作為一種家庭生存生活載體來整體設計考慮,營造極具當地地域特色的現代住宅小區。因此,在人居環境設計中應解決好以下問題:

2.2.1首先要提升環境設計的理念

對人居環境設計要放大設計空間,走出居室,走出住宅小區的圍墻去領會人和自然的關系。

小區的規劃設計不但要考慮居室環境的優化,而且還有考慮戶型,小區綠色生態環境和小區入口及周圍城市大環境的對接、過渡和協調,否則這個人居環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環境,就是與城市這個大家庭格格不入的“異類”。一個世紀前美國著名建筑大師賴特就曾提出“有機建筑”理論,他非常重視建筑與周圍環境的結合,認為建筑必須體現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別墅”正是介于對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21世紀的建筑和小區設計,隨著就WT0觀念的逐漸發揮效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有機環境效應,將是重中之重。

2.2.2要認真搞好規劃設計

對室內外大、中、小地區環境應統一考慮,一開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創新手法。大的人居環境規劃應與周圍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觀、交通、人文、歷史、經濟環境進行對接,使居住環境融入城市整體規劃中去。小區內部的環境要力求構筑出回歸自然、親近自然的氛圍,實現城市大環境到人戶小環境的自然、流暢、協調的過渡與對接。這就使得居者的室內外環境互相對接,彼此溝通,容為一體,又處處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和行為規律,滿足人們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處輕松、安逸、環境優美的舒適場所。總之,在規劃設計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為活動規律為主線,以日常生活項目的停留時間為節點,劃分各功能空間。

3城鎮居住小區園林景觀人性化設計應注意的事項

3.1人完整的景觀設計

由于自然和社會的人,我們需要鍛煉,但人需要休息,我們需要溝通,他們需要住房,需要安全,但也需要挑戰,既害怕孤獨的,但也愿意關注,以及其他類似的焦點,因此,需要設計一個充滿人性的地方。

3.2景觀設計回歸自然

人類生存離不開來自大自然,地球是一本書的人文景觀:土地和道路,大門和橋梁,圍墻和圍欄,建筑和城市土地,并告訴人們文科蹤跡,人,和諧的生活人與自然之間的名稱社會。

3.3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地方風格

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習慣,各有其自身的特點。北京--- 政治和文化中心,悠閑的城市--- 溫州商業--- 都江堰市。只有當地人知道如何生活,滿足當地人將有一個公共空間的設計壽命。

3.4景觀設計中應注意的文化歷史

人類歷史:當地人民的生活和當地的歷史,因此,景觀設計,挖掘當地的自然和文化歷史,突出地方特色,從本地的自然資源和人力的過程,內在的力量,設計形式的原因背后的權力,反映了設計的本質。

4城鎮居住小區景觀人性化設計方案的具體實施

4.1 廣場的設計

從功能出發,將健身廣場、兒童活動場地、林蔭樹陣廣場、國際象棋圖案鋪裝及景觀小品、螺旋形鋪裝廣場、弧形花架、宿根草花花鏡等景觀要素,遵循動靜分離、分區明確、適度圍合、邊界開敞的原則合理布局。運動空間開闊平坦、無障礙物;兒童活動區鋪裝圖案柔和流暢、鋪裝形式新穎、色彩豐富、設備及材質安全舒適;樹陣廣場以極富動感的一組傾斜平行線為構圖背景,樹陣下靈活分布仿樹樁桌凳,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閑空間。汀步石與卵石小路巧妙穿插,把各分區空間連接為一體,動靜分區相隔卻相見,創造輕松、休閑的感覺。

4.2 綠地的設計

綠地屬于一種居住區內貼近居民生活的開放空間,是居民最接近的休息和活動場所,主要供住宅內的居民使用。為建立居民的社區認同感、促進鄰里交往、建立良好的鄰里關系,給居民以歸屬感和領域感提供了必要的環境條件。因此,綠地應有較多的活動面積,以便于居民活動。

4.3道路的設計

充分考慮小區整體空間布局和道路路線的協調性,把設計重點放在小區入口處。因為入口是小區的門戶和標志,既是一個點景觀,又是一個景觀序列。通過入口及站在入口處視域范圍內景觀的組織,應形成一種優質的景觀形象,給居住者以歸屬感和認同感。基于此,在不影響人流和車輛通行的前提下,重點布置一些裝飾性綠化,并搭配一些建筑小品,不僅可以突出小區的入口氛圍,還能體現小區的文化品味。在小區的主干道綠化上,行道樹的栽植應考慮到行人的遮蔭與交通的安全,在交叉口及轉彎處,依照安全三角視距要求,保證行車安全。

4.4 水景的設計

水是小區景觀設計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水是所有景觀設計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種,它不僅增加空氣濕度,增加負離子濃度,調節氣溫,而且從視覺上給人以美感,與建筑物,雕塑,植物或其他藝術品組合,創造出獨具風格的作品,基于此,在氣候和養護條件允許的條件下設置戲水池,保證水質清潔,水深不宜超過35~40 cm。為防止摔跤,濕滑區域的邊界處采用防滑材料并加以固定同時還應設置座位,以便成人監督兒童玩水。在住宅小區水環境系統的設計中,可以將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景觀水系統、雨水收集系統、中水回用系統和綠地系統綜合起來進行設計,使污水處理工藝與小區園林及其水景藝術相結合,建設集觀賞、娛樂和污水處理于一體的景觀濕地系統,有利于促進小區良性生態環境建設。

結語

總之,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一切景觀設計的宗旨,小區規劃的環保意識提高有利于居住者的身心健康,同時促進生態平衡.現今居住小區環保發展的趨勢惟綠色生活,綠色植物就是主要元素,它既可與人工建筑物親和.又能與山水自然景觀融為一體.在小區規劃中充分利用人與自然之問的和諧關系,為人們贏得綠色環保的居住空間,創造一個“祟尚自然、以人為本”的綠色環保小區是當代居住環境設計的新課題。

參考文獻:

[1]張倩,設計與傳承-將山水藝術融入現代住宅小區園林景觀設計[J],今日科苑,2006(4):17

篇3

關鍵字:人居環境居住建筑

人居環境,簡而言之,是我們成為人類之本。這不只因為人類有能力營建氣勢磅礴的建筑——因為同樣動物也能為自己搭建精巧復雜之棲息場所,還因為人類在為自身營造居住環境的過程中充斥著與土地和自然間若即若離的恩怨矛盾。對土地、自然的依附眷戀以及逃避是一對在人居環境史中反復出演的矛盾戲劇。而這樣的矛盾,在二十世紀尤為突出:二十世紀在見證了人類與土地和自然之間的前所未有的融合的同時,也呈現出人類徹底逃避于人造環境之居住狀態。其典型例子為大量無選擇地使用透明玻璃,以及懸索輕型結構以企圖逃離土地之重力束縛。但是我們似乎并不知道我們人類為何這樣做,也不知是否體現了我們對土地自然的恩情與怨恨。基于此問題,才提出了居住建筑的人居環境問題。中國人居環境問題更值得我們去關注,不僅僅由于自己的身份,而更深切的是居和住本是人的重要的部分。

中國人居環境建設需具備五大條件。它們是:住區居民適當住房的保證;健康與安全的保障;人與城市住區環境的和諧發展;生態環境建設;住區資源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同時,中國人居環境建設還應遵循五大原則:正視生態困境,提高生態意識;人居環境建設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發展科學技術,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關懷廣大人民群眾,重視社會發展整體利益;科學的追求與藝術的創造相結合。

下面我就從五個方面闡述一下我對人居環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認識。

一.居住建筑人居環境的范圍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體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種類型的住宅,如別墅、低層住宅、多層住宅、高層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館等。其人居環境的主要范圍包括居室、個體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區。

人居環境應包括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物理環境等)和人文環境(包括藝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兩個方面。在進行規劃與設計中,要求把這兩方面的環境和諧的協調好,以達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適、工作便利、鄰里和睦、身心健康、環境美化的目的。

1.自然環境方面:

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態環境。居住區的建設離不開土地,它與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關,規劃設計要充分注意保護環境,防止污染,防止見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樹就砍,致使青山綠水不斷地遭到破壞的行為。不要濫用耕地。小區內要保證有足夠的綠化面積,并要注意防止空氣和水域的污染,應為居民創造出一個能健康地成長、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環境。

其次,要遵循地區氣候的特點。要注意居住區內氣候環境設計,利用當地氣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盡量減少對人工能源的依賴,多利用自然能源,尋求適應于當地氣候特點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氣候調節能力創造宜人的小氣候。

第三,要努力創造良好的物理環境。在現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劇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網,機動車來往頻繁,綠地、水面嚴重不足,以致空氣污濁,噪音干擾,溫度高,較干燥,在這些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的聲、光、熱和空氣的環境惡化,影響著人們的工作、生活與身體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規劃與設計以及建筑的措施與構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區以至室內的聲、光、熱和空氣的質量應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設計中要爭取日照和自然通風,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擾,凈化空氣及調節好室內與周圍環境的溫度和濕度,創造一個令人滿意的良好的物理環境。

2.人文環境方面:

建筑要美觀,環境要美化。眾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為了解決人類“住”的問題的。建筑不僅只是滿足人們物質方面的要求,而且還要滿足人們精神方面的要求。建筑不僅是科學,也是藝術,在建筑形式的創作中,要認識到形式要追隨功能、環境、材料、構造與技術、社會生活方式和社會意識與文化傳統等因素而定。構成建筑形象的要素,包括建筑群體和單體的體形、內部和外部的空間組合、立面構圖、細部處理、材料的色彩與質感以及光影和裝飾的處理等等。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內容的建筑空間藝術形象和建筑外形構圖。一個完善的建筑,其內容與形式應該是統一的,內容決定形式,形式反映內容,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的脫離內容的形式不是真正的建筑美,缺乏藝術表現力的內容也不能形成完美的建筑。

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觀外,對建筑物周圍的環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種樹、植草、開辟人工湖及設置噴泉、假山等。

二.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關標準:

2001年10月10日世界居室衛生日,在國際建筑中心聯盟2001年大會“生態住宅建筑”的分論壇上,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副總建筑師開彥先生向與會者詳細地闡述了“健康住宅”的理念。健康住宅的主要基點在于:一切從居住者出發,滿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適和環保的室內和室外的居住環境中。因此,健康住宅的標準要素不僅包括與居住相關聯的物理量值,諸如溫度、濕度、通風換氣、噪音、光和空氣質量等,而且還應包括主觀性心理因素值:諸如平面空間布局、私密保護、視野景觀、感官色彩、材料選擇等等,制止因住宅而引發的疾病,營造健康,增進人際關系。

根據國家住宅與居住環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02年制定的“健康住宅建筑技術要點”,將健康住宅的評估標準大體分為四個因素;其一,人居環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內、室外影響健康、安全和舒適的因素。其二,自然環境的親和性。提倡自然,創造條件讓人們接近自然、親和自然。其三,住區的環境保護。包括住區內視覺環境的保護,污水和中水處理,垃圾和垃圾處理及環境衛生等方面。其四,健康環境的保障。主要是針對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醫療保健體系、家政服務系統、公共健身設施、社區老人活動場所等硬件建設。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會引起極大的反響。

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早就在推行健康住宅,提倡健康住宅。從日本來看,開始并不是建設部門要來提倡健康住宅,而是衛生部門、醫學界逼著建設部門不得不這樣做。當時日本的衛生部門發現了很多莫名其妙的怪病,其中一部分經證實與室內空氣質量相關,最后在醫學界的推動下,建設部門設立了相關的標準。

三.從人者有其居到花園小區和生態城市:

20世紀的最后20年,是我國的人居環境發生巨變的20年,也是人居觀念不斷更新的20年。改革開放后,社會進入轉型階段,但由于歷史原因,城市基礎設施欠賬嚴重,人們的居住條件還相當不理想,許多人沒有自己的住房,擁擠在環境惡劣的棚戶中。于是,“人者有其居”成為一種理想,也成為各級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發點。在此觀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適度及其周邊環境,由于各種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慮內容。盡管這個觀念很傳統,但在當時的背景下提出,還是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對于解決群眾的住房問題,起到了不小的作用,許多人因此有了屬于自己的生活空間。

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決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們的全部愿望,與社會整體的需要也有相當的距離。伴隨著改革的深入,物質積累的增加;也伴隨著思想的解放,人們接受了諸如環境保護、生態平衡、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等等廣泛流行于當今時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問題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僅住宅本身的設計要更人性化,更舒適合理,住宅之外的環境也變得重要起來,小區的設施要配套,環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進而言之,整個城市的環境也被與人居聯系起來,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要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城市的環境要綠化美化,生態要平衡,城市要適宜人居住。

四.居住建筑人居環境創造與改善的對策和途徑:

認識上的偏差,能使人居環境建設遭遇困難。我國的人居環境建設成就巨大,這一點有目共睹,但同時也有許多遺憾,而造成遺憾的原因,相當一部分是觀念認識上的問題。比如,城市中一幢幢高聳而相互間毫無關聯的樓房,一個個大而無用的廣場,一條條不斷拓寬仍然擁堵的道路;再如,外觀華美的建筑內里則簡陋粗糙,居民眾多的小區里缺水少電等等。良好的人居環境,在小環境上體現在每一個細節的完美,每一處設施的適用;在大環境上要體現系統和綜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區、城市群孤立看待,單獨設計,而不與其他相聯系,就會出現上述問題,這與人居環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

隨著經濟的發展,能源與環境的污染問題已嚴重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因此,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由此可見,如何使建筑、適應時代的挑戰,加快探求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與建筑已成為人們不可回避的歷史重任。

根據《芝加哥宣言》提出的“為爭取持久未來的相互依賴”的宗旨,根據當今世界哲學發展的主潮流——以生態為中心的世界觀,根據中國“天人合一”的哲理,認為中國21世紀可持續發展的建筑,也就是所謂“生態建筑(EcologicalArchitecture)”或稱“綠色建筑(GreenArchitecture)”的建筑觀應確立為:以人為本,天人合一,遵循自然,回歸自然;人、社會、自然三者和諧,生態綜合平衡,生生不息地可持續發展。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國傳統的優秀文化。返樸歸真的生活,使生命活得有意義,讓生活同生命和諧。尊重生活,維持生命。以生態為中心的世界觀表達的就是返樸歸真的生活,這是一種富有創造力和想像力的生命,也是同自然界和宇宙生命相聯系的生命。“天人合一”既是一種宇宙觀,也是一種道德觀。

“建筑是環境的科學與藝術。”在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中,它的構思應把自然環境(包括生態環境、氣候環境和物理環境)和人文環境(包括藝術環境、社會環境和文化環境)兩者相結合而和諧地協調發展,創造出健與美的人居環境。

居住建筑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的生態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環境的生態的良性循環。一般要采取多學科(包括地理、生物、衛生、植物、能源等)、各專業人才共同探討,由建筑師進行綜合設計,這就意味著建筑設計要超越單一建筑建造的范圍,走向設計的整個環境,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不能只偏重于空間、形態、形式、視覺等方面去研究,而應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問題。

在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中,要注重保護生態環境,注重創造和改善居住區、住宅和居室的氣候環境和物理環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時要尊重人們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滿足人們的藝術愛好與鄰里的社會活動。要善于繼承地方傳統建筑的寶貴經驗,并善于學習和吸收國外建筑先進和科學的設計手法和具體措施,敢于改革和創新,為居民創造舒適良好的生活環境。

五、建筑師在推廣健康型居住建筑中應起的作用:

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環境的規劃與設計要有利于促進人造居住建筑環境及人居環境與大自然的生態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一般要采取多學科(包括地理、生物、醫學、植物、能源等)各專業人才共同探討,由建筑師進行綜合設計,這就意味著建筑設計要超越單一建筑設計的范圍,走向設計整個環境。建筑師直接從事建筑及構配件的設計和選材工作,肩負著“設計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歷史重任。無庸置疑,建筑師在推廣設計建設健康型住宅及規劃、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建筑規劃與設計不能只偏重于空間形態、形式視覺等方面的研究,而應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問題。

二十世紀內這一深刻內涵仍未提上日程,由于我們一直忙于真實的建造,無暇反思。自二十世紀交替以來,我們習慣于敏銳地捕捉前衛新奇的先鋒藝術,同時也為自己日新月異改造土地的技能挺進而感動。所有這些無疑強化了我們對改造土地、自然及真實建造的意識和能力,但這是否體現了人類“土地恩怨”愛恨之根本情結,惟有敏銳思辯方可賦予其意義。我們要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就為今后城市人居環境的改善與創新指明了方向,要遵循當地生態環境、氣候環境的特點,因地制宜進行居住區與住宅的規劃和設計,要敢于改革與創新,為居民創造舒適、美好、科學、衛生的生活環境,造福于后代。

參考文獻:

1.住宅設計原理編寫組,《住宅建筑設計原理》,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林其標,林燕,趙維稚,《住宅人居環境設計》,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3.柳孝圖,《城市物理環境與可持續發展》,東南大學出版杜

4.齊康,《城市環境規劃設計與方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

篇4

關鍵詞:人居建筑與環境;“精準性”;精準建筑

中圖分類號:TU: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9671-(2012)022-0212-01

高品質的生活能給人們精神的享受與安慰,但現代建筑往往不夠重視人居建筑與環境設計的關系,不能滿足現代人對生存環境質量的期望。同時,不能將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與生態學和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相結合的人居建筑很有可能帶來諸多消極影響及危害,如環境污染、空調的大量使用等,進而引起臭氧層破壞、建筑材料的有害元素和氡輻射、生活垃圾等等問題。因此,如何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居建筑與環境的模式,使人、建筑與環境和諧相處,改善生態環境、減小環境污染以及節約各種資源、使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達到對大化已經成為現代建筑設計中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各國建筑師對人居建筑與環境的關系做了深入的研究,認為上述問題主要是因為人們對人居建筑與環境的復雜性認識不全面,對產生影響的各要素的關系和相互作用機理了解不多,對其關鍵作用的要素的控制不夠準確。所以,我們只有以科學發展觀指導實踐,采用科學的態度和方法,尊重客觀規律和自然法則,用漸進的方法揭示問題的內部規律。尊重地域的自然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進行生態設計。

本文認為人居建筑與環境設計中應增加“精準性”,提出了并提出了它的設計原則與對策。這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

1精準性的內涵及屬性

1.1“精準性”的內涵

“精準性”內涵是指在設計過程中準確精細的確定相關決定因素,準確分析各決定因子之間的互動程度以及相互作用機理,巧妙綜合諸因子,提出精確的設計要求和目標,選用優質的建筑用材、設備、綠化植被等等,精心策劃并且運用精致工藝制造,達到節省各種資源,建造舒適優美的生存環境,使人居建筑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精品的目的。并且設計應成為管理加工過程中實施的統籌管理和總分量的有效控制提供前提和基礎。各地區也應根據自身的地理、環境、經濟和人文特點設計精確的準則、標準以及實施方案。

1.2“精準性”的屬性

1)整體性。精準性和“標準化”不同又高于標準化,標準化的特點有:固定性、單一性和同一性。其局限于中間產品,對尺寸的協調、產品的標準化和集成化生產要求很高。精準性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的產物,強調動態同一、最終產品以及整體的一體化協調,將產品置于更大的環境來進行整體性思考。

2)可控制性。精準性能適時、適量、適地控制,以實現設計

目標。

3)靈活性和多樣性。精準性經過不用因素、不同質、量的優化組合,形成不同特點的設計方案,同時還可以形成在某些特點方面具有高度集成化的方案。

4)可匹配性。精準性的最終產品匹配準確并且性能十分可靠。

5)明顯的目標。精準性設計的方案具有很明顯的目標性和多目

標性。

5)可度量性。精準性可以增加產品量化的指標的透明度,可用于評價、購買、租用等的依據。

2精準性的設計原則和對策

2.1設計者要具有精巧整合各種影響因素的能力

精巧整合和綜合不同,應突出互補整合,得出最佳的因子匹配和

方案。

2.2實現精準性設計要擁有充分、大量、可靠的基礎

“精準性設計”應依賴于科學和高新技術手段,例如:IT技術、監控、監測、全球定位系統、數據信息處理、人工智能和氣象衛星系統等;應以人本需求為目標,并且依賴人居建筑和環境創造的理論和實踐經驗;要依靠充分的信息含量;依托合適的傳統技術、工藝和材料的升級;依托不同個性、知識和專長的人的匯集;要依靠人類自身知識系統的提高和完善。

2.3各學科、學者之間要加強聯系與合作

精準性設計不僅僅是建筑一個專業所能完成的,需要多個專業以及眾多學者之間的配合,需要加強各工種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設計者要善于開發大家的智慧,善于組織,融合眾合作者的奇思妙想,創造新的思維模式和創新方案。

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筑和環境設計與傳統相比有了很大變化。當其中某個方面的基礎條件增強了,則該方面的“精準性”就會產生一定的進步。設計者面對人居建筑與環境的設計目標的某些精準性新要求,應通過運用科學發展觀及精確的設計理念和現代化的研究方法,盡力做好基礎研究工作,從而實現精確的設計目標。

從目前的狀況來看,全球范圍內人居建筑與環境的“精準性”設計方面的基礎仍然不夠完善,這主要是長時間的專業劃分、單一知識層的掌握、傳統科學和技術的制約以及思維模式的固定等等因素造成的。很難對精準性的各決定性要素進行有效的控制。

3結束語

人居建筑與環境是可以有人們有效控制的。隨著網絡信息化的飛速發展,精準性設計可以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建造有效、合理、可持續發展、舒適、可調的居住環境已經成為可能。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精準性的設計觀念,通曉精準性的設計原則和對策,科學嚴謹的建立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本文提出精準性的內涵、設計原則和對策,希望可以引起廣大學者的關注,促進精準性設計技術的提高,使人類的居住環境得到有效的改善。在21世紀,人們建造美好家園的同時,既滿足人們對面積、造型、環境和空間布置的要求,又建造自然和諧的生態建筑,已經成為今后住宅設計的總方向。增加人居建筑和環境設計的精準性在緩解環境污染、節能、節約、滿足人類精神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夏云.生態建筑與建筑的可持續發展[J].建筑學報,1995,6:6-9.

[2]李桂文,周淑萍.住宅科技概論[M].哈爾濱:黑龍江民族出版社,1999.

[3]李敏.城市綠地系統與人居環境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

篇5

一、嶺南住區外環境設計的地域文化問題

地域文化的基礎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各個民族、地區在相對封閉的狀態下,發展起來的獨特文化特征,地域文化在建筑與城市中的物化結果,是作為一種地區文化個性的外在表現。

作為中國經濟發展較快的嶺南地區,現代意義上的地域性的確立不再單純來源于傳統的文化積淀,外在因素越來越多地影響了它的發展,政治、經濟、社會、外來文化都將促使地域性發生新的轉變,地域性的演化進程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提高而加快了。在世界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人的衣食住行已全方位向國際化靠近,而與此同時,空間環境互動性的日益加強,也使得原本與特定地域聯系在一起的傳統的地域性特征開始脫離地域與物質限制,表現出全球流動的趨勢,地域性本身更多恢復了文化的流動、交融特征,從而出現了不同地域文化的全球拼貼現象。而由此帶來的一些弊端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在住區外環境的設計上體現在對歐陸風膚淺的模仿、對傳統文化和地方特色的冷落、對鄉土材料和鄉土技術的摒棄、對聚落整體環境的漠視等現象。

有鑒于此,作為人居環境的設計者之一,環境藝術設計師有必要提倡一種辯證地看待全球化與地方化問題的態度,既看到全球化與地域性的矛盾一面,也看到二者的共生特性。只有從認識形成地域性的社會文化背景出發來審視特定的地域性特征,建立一種全球與地域的新連接關系,才更有利于當代地域性的形成與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在世界范圍內將同時存在某種主流文化和多種地域文化的局面。在住區的空間環境設計中,主流設計文化的表現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多種設計文化間存在的撞擊與交融,是實現主流設計文化交替的推動力,也是地域文化的更多存在的價值。基于這樣對地域文化的認識,嶺南地域文化的發展、更新、交流,無論是對于特定地域文化的生存或世界文化生態的健康都是至關重要的。

現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的,傳統的地域文化口號喊的很響,但是并沒有得到實質上的確立,反而更多的表現出來一種弱勢文化的味道,它自身的特色,在多種社會因素尤其是強勢文化的影響下,往往容易被忽視,喪失文化上的識別性。另一方面,在設計中,傳統的地域文化顯示的過于符號性、圖案性、表面性,精神上的內涵沒有得到應有的挖掘和深刻的表現。這樣的傳統地域文化,甚至在環境設計中迷失和變味。

新地域主義,是相對于傳統的地域主義而言的。新的地域主義是對全球化趨勢的一種反撥。它著眼于特定的地域和文化,關注日常生活與真實親近熟悉的生活軌跡,提取文化中更本質的東西,致力于把當地文化用先進的理念、技術表達出來,使建筑和其所處的當地社會維持一種緊密與持續性的關系。

二、嶺南地區傳統地域環境的共性特征和新地域主義的特性

1.嶺南地區傳統地域環境的共性特征傳統地域環境系統植根于相近的自然環境和歷史背景,在嶺南地區的傳統地域環境中有以下幾點共性特征:

(1)、同一地域的建筑具有個體形式的相似性和整體環境的統一性。嶺南地處亞熱帶,氣候較為炎熱且雨季時間較長,由于嶺南傳統社會的自然和社會條件的限制,嶺南住區建筑通風隔熱要求甚高,建筑內部注重組織穿堂風,形成有利的小氣候,建筑色彩多為明快、淡雅。建筑個體常選用相同的形制、材料、色調和藝術手法,這種相似性使嶺南建筑與環境之間保持協調一致的關系。在傳統的農業實踐中,人們生產和生活的軌跡按自然界的規律變化更替,社會生產力在整體上不能超越自然力的限制,從而決定了傳統地域環境觀對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2)、同一地域的人群一般持有類似的環境觀,即地域特殊的審美觀、價伯觀、評判準則、心理導向等。這是傳統地域生活環境長期發展過程中,在人們心理上達成的一種共識,其意識形態、倫理道德、審美觀念、民俗風情等各方面的差異,有著各自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積淀,有本地區特有的價值趨向,并潛移默化地影響他們的現實生活。

(3)、同一地域的人居環境建構施工組織、施工程序、技術和工藝水平基木一致。傳統古代匠人依靠薪火相傳沿襲建筑知識和建筑技藝,是導致建筑施工和技術地域化的主要原因。從觀念、技術、藝術上制約了新的人居環境的創作,使其難以突破性地擺脫傳統地域環境建構模式的束縛、實現質的飛躍。

2.新地域主義的特性地域性不單是方位和區域的概念,其包括的氣候、上壤、植被、資源等自然環境條件以及在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人文精神,這些因素深刻地影響人類的生存方式和生活環境。而相對于傳統的地域主義而言,新的地域環境系統應具有自組織、自適應、自修復的能力。

(1)、新的地域環境系統具有開放性,即新地域環境系統具有不斷與外部環境進行物質、能量、信息交換的功能,在系統與外部環境的互動中體現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

(2)、新的地域環境系統應具有兼容性。在多元化的今天,全球化與地區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科技與傳統手工藝等是不可忽視的現象。這就要求新地域環境系統能夠包容這些矛盾因素,形成一個整體。

(3)、新地域環境系統具有多元化共生性。即新地域文化不是狹隘的排他主義,而是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基礎上,主動與外來文化共生、融合。從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看,人居環境本身是開放的系統,多樣性的環境系統比單一的環境系統更具生機與活力。

新的地域主義是對全球化趨勢的一種反省,在環境藝術設計中應融入當地文化,服務地域感觀,關注生活軌跡,這些最初引發我們對本土文化設計思考。我們在探討新地域主義,同時如何用“抽象”的方法,把傳統元素、理念提煉出來,融入到我們現代空間環境中。

三、嶺南住區環境藝術設計的新地域性在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新地域文化的構成要素包括:

物質的構成和精神文化的構成,兩者不可分割,精神內涵通過物質要素體現,物質要素通過精神內涵更具獨特性。不同的地域所形成的不同設計風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新地域主義主要體現當地人文地理環境及傳統文化所形成的地方民族特色及當地人們的審美取向,不同的設計風格肯定都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

具體來說嶺南住區環境的新地域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的新地域文化的精神特性

(1)、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尊重與延續地域歷史文脈的特性。住區是人的歸宿,使住區環境融入地域的傳統之中,可以增強歸屬感和濃郁的本土特色。自古以來,作為人類生活的住宅環境都有地方特色,反映一種精神文化,為當地人們所喜聞樂見。就嶺南地區而言,遠儒文化是對嶺南文化最精辟的闡釋,即世俗文化,它是嶺南文化的主流,嶺南園林環境中的空間實用性及園宅一體的設計就是它的表現。而同是嶺南地區,廣府民居與潮汕不同,客家民居與粵西有別,在布局上、造型上、家具陳設上都有明

顯的差異,這是由其文化背景、生活模式、地方愛好等原因所影響的。借鑒地域傳統,吸其精華,是有利于提高我們對住區環境藝術設計的文化品味。 (2)、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博采兼融的特性。既吸收中國傳統園林的精華,又采用西洋園林的手法。近代嶺南文化不僅具有濃郁的地域色彩,而且務實,注重現實的感觀享受和身心娛樂,凸現其新、實、活、變、生猛、廣博、開放等特征。

(3)、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的新地域文化具有“和而不同”的美學追求。異質建筑環境文化的共處、融會和相得益彰,既有個體建筑的可識別性,又有環境群體和諧統一。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的新地域文化更多的體現了嶺南地區的經世致用、開拓創新的價值取向,反映了開放融通、擇善而從的文化心理,顯示契合環境、清新自然的審美理想。

2.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新地域文化的物質構成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包括規劃布局、建筑設計、綠化設計、小品設計、設施設計等眾多構成要素的設計,這其中每一個要素都或多或少的反映著地域文化特征。

(1)、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新地域文化的規劃布局與建筑設計嶺南住區環境的規劃布局和建筑設計在傳統的設計的基礎上,要更為注重住區外環境空間的多功能性、多義性、多元性和空間與時間的多維性、兼容性。通過仿真模擬技術手段,模擬場景,量化當地的自然條件,真正做到用其善避其弊。

在現在的住區環境中,高層住宅建筑取代了以往的合院住宅,在設計中可盡量將首層架空或作公共用地,既減少首層住宅的噪音、潮濕、安全等問題,也可使相鄰的兩邊環境綠化空間相互聯系,加強住區環境的生態延續性,有機地結合綠化軟景和建筑硬景,改善架空層的環境,并且為居民戶外活動提供了一個免除雨淋、通風、散氣的理想場所。

(2)、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新地域文化強調鄉土植物種植與生物多樣性原則嶺南地區受第四紀大陸冰川的影響較小,加上豐富的光、熱、水條件,因而分布著由豐富的熱帶亞熱帶植物區系成分組成的常綠性森林,并具有豐富的鄉土植物,是嶺南地域景觀的重要標志,同時在改善城市氣候、保持水分平衡中也起著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自古海外引進眾多的水果、花卉和農作物,如菠蘿、番荔枝、木瓜、柚子、番茄、茉莉等。這些品種經過長期的馴化栽培,已成為極富嶺南特色的重要栽培作物。因此,嶺南住區的環境綠化極具可塑性。

(3)、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水景文化的體現嶺南地域環境屬水性,有豐富的水資源,而嶺南人又十分講究風水,住宅往往依水靠山。嶺南住區環境中理水自古就有多種格局:潭水、瀑布、泉水、湖景、水灣等形式多種多樣。而水的美的體現關鍵在于理水。選園家周先生在《說園》中說:“水曲因岸,水隔因堤”,“大園重貼水,而最美關鍵在于水位之高低”,“園林用水,以靜為主”,充分說明了園林理水的原則,十分重要。水聚則曠,有之感;水散則奧,有不盡之意。

(4)、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新地域文化的材料利用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是體現地域性的一種直接有效的途徑。嶺南地區具有很多特色材料,但在現代社會能源危機日漸的顯現的今天,作為設計師,不僅要用本地材料,還要創新性的使用本地材料,這也是新地域文化可持續發展觀的重要特點,通過合理、創新的設計,可以達到經濟與文化的雙贏。

(5)、嶺南住區環境設計中新地域文化追求建筑、園藝、小品和設施等的和諧一致。嶺南居住區環境設計始終要注重這些要素的協調搭配、完美綜合,并更加深化和完善規劃與建筑的設計,拓展其中的場所次序,巧借自然、融于自然、豐富場所、挖掘和賦予特定居住區的特定環境的獨特理念和精神,追求自然、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方能顯示出新地域文化的特色,并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

四、結語新地域文化是動態的、不斷發展的,它是在不斷創新、不斷吸收中逐漸積累起來的。

地域文化不是一種固定的模式,也不僅僅是一種“文化遺產”。對于嶺南地區的住區環境設計,我們只有創造性的發展地域文化才能使其保持民族的魅力。

? 新地域文化并不是一味地懷舊和復古,應積極在現代科技不斷發展的支持下,結合未來世界文明的發展趨勢,重視吸收地域環境文化的優秀傳統,努力尋求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方式的結合點,不斷地探索傳統審美意識與現代審美意識的結合方式,更加合理地分析出嶺南地區的地域特性,用其長,避其短,總結出更為科學、更為適宜的人居環境建設方法。

五、參考文獻

1.梁娟孫冰黃家平謝左章、1999.1期、試論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廣州城市森林的建設、廣東園林、廣東園林編輯部

2.趙琳張朝暉、2000.5期、新地域建筑思考、新建筑、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3.劉庭風、2003.

3、嶺南園林的文化特征、Garden園林、園林雜志社

4.沈福煦、2001.9期、造園手法——理水手法、園林

5.曼紐爾。卡斯特著夏鑄九王志弘等譯、2003、網絡社會的崛起、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篇6

關鍵詞:建筑設計;人居;環境;理念

Abstract: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is decided to human ideal living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ne of the factor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cept has also become a kind of important design trend, to architects to enlightenmen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esign of the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concept.

Key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Living; Environment; concept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人居環境科學是20 世紀下半葉在國際上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群。它以包括鄉村、 集鎮和城市等在內的所有人類聚居環境為研究對象,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并強調把人類聚居作為一個整體,從政治、 社會、 文化和技術等進行全面、 系統、綜合研究人居環境是人類與其生存時空進行著最激烈的相互作用的存在形式,它既是一種狀態,又是一個過程。在人居環境中,環境與人不可分割,人具有與環境同化的特性。本文著重探討了建筑設計中的人居環境理念。

一、充分利用自然元素,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人居環境的建筑設計強調自然和生態環境,突出建筑等人工元素與綠地、水體等自然元素的結合。自然環境是不可再生資源,是衡量現代建筑價值的硬標尺,影響著建筑人居環境的質量。一項針對上海高層住宅區居民的調查顯示,綠意盎然的自然環境和活動場地是居民關注的最敏感和最重要的內容,超過了對電梯質量、樓內環境衛生、房型設計、商業服務設施、物業管理水平的關注,排在第一位,表明了人們對自然的渴望。日本的一項調查顯示了相同的結果,56.3%的被調查者認為“樹木花草多”是舒適的環境所應具備的條件,居各項條件之首。人居環境理念下的建筑設計應注重與場地條件的結合,充分尊重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盡可能保留和凸顯自然環境元素,結合自然生態條件設置水景、濕地、植栽以及相應的小品、建筑,講究自然生態與人工的有機融合,創造良好的生態休憩環境。因此,自然環境與人類行為、感受的相互協調,是建筑與環境設計的基點,“以景養心,以境養人”。人與自然長期互動,人的意識中自然元素具有強烈的暗示力量,能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二、性化的空間功能

1、建筑功能的合理配置,滿足建筑功能、安全、休閑、社交的需求

在“動”與“靜”之間的功能中,有可能形成最大的沖突。動、靜混雜存在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很有必要將其分離。盡管建筑空間普遍具有復合,但人們的認識規律和行為習慣總是強化它一樣或幾樣主要的功能,從而強化其主題性。建筑空間的主題不同,使用者的行為特征各異,相應地要求功能上的針對性。

2、行為設施的配置

所謂行為設施就是服務使用者各種行為的設備和設施,稱之為“宜人事物”。以步行環境中的行為設施為例,多指長椅、座凳、垃圾箱等服務設施和雕塑、小品、綠地、路燈等景觀設施。

3、宜人的景觀環境

以調節情緒、舒緩壓力、陶冶情操為訴求。確保“綠量”,滿足使用者審美需求,體現文化品位。

三、環境安全感的創造

1、具有可防衛的領域感

建筑設計應注意把建筑空間劃分為層次分明的領域,各領域有明確的、針對不同人群的屬性,保障各功能空間單元具有內向的聚合性,各建筑、組團、院落和建筑內各分區等有明確的出入口,避免四通八達。領域屬性明確,有利于人們形成對領域空間的認同感、歸屬感。空間領域層次漸進 (公共空間——半公共空間——院落半私有空間——私有空間),領域層次越深入,私密性和安全感越強。

2、具有可實現的私密度

建筑設計應注意把建筑空間劃分為私密程度不同的功能分區,公、私分離,動、靜分離,避免不愉快的行為及視線干擾。以住宅為例,居、寢分離,內外有別。臥室作為居住體中私密性最強的場所,在良好的光照與通風之外,宜配有單獨使用的衛生間。

3、具有可管理的安全性

一是建筑環境界面安全。應具備防滑、防墜落等防護措施,注意室外環境水景的水深、水體潔凈度、岸高、構造的安全度,避免選用有毒、有刺的植物品種,傍水、臨崖的步道、游戲場地及運動場等安全防護措施要齊全,確保老、幼、弱、病、殘人員及設施的安全,公共場所的無障礙設計等。二是水、電、電梯、消防、監控等設備的安全。三是衛生防疫安全。垃圾管井和垃圾收集間不利于健康,應將其取消,密閉式或移動分類存放垃圾箱是較好的選擇。四是治安安全,包括戶外安全監控、遙控設施等先進防衛技術的應用,避免監控盲點、治安死角。

四、照顧特殊人群的需求

1、關心老年人和兒童

隨著老齡人口逐年上升,對老年人生活設施及人居環境建設的重視,是引導建筑師轉向以人為本、實現生命價值的人居環境思想的飛躍。建筑師關注并完善老年人和兒童文化教育、生活照料、醫療保健等設施,營造滿足全年齡化需求的人居環境。建筑規劃應整合民生政策、經濟模式和科技系統,創新人居模式,合理安排老年人生活、健康、文化活動場所及設施的配置,突出為老年人和兒童創造親善、積極、互動的鄰里交往場所與氛圍,為形成社會和諧、家庭和睦的人居環境創造條件。關注行為特征、體現創意思維、凸顯藝術品位的雕塑小品、綠地、庭院及家具等文化休閑設施能夠豐富老年人生活,激發兒童活力。建筑設計中既要提高老年人和兒童的生活質量,使采光、通風優越,空間、尺度適宜,又要重視其活動的特殊要求。通道滿足輪椅、手推車等設施的使用,浴衛設施界面材料安全,便于照料和護理,扶手、照明和呼叫裝置也應合理設置,方便老人和兒童的安全使用。

2、重視殘疾人

建筑中的物質障礙是阻礙殘疾人參與社會活動的主要因素。殘疾人要以平等的條件完全融入社會,就需要為他們創造一個無障礙的建筑空間環境。全年齡與所有能力的人群能夠共同愉快地生活,這才是人類共同追求的和諧社會。因此,建筑設計應協助失能人士克服諸多困難與障礙,鼓勵殘疾人與城市環境的良性互動。

3、方便外來人群

當今的人際交往突破了時空與模式的界限,創造了多樣化的機會。讓包括外國人在內的所有社區來訪者感到便利、舒適和親切,有助于樹立良好的社區形象,提高社區的地位和競爭力,并能創造新的機遇。建筑設計不僅要為外來人群提供便利,豐富建筑空間環境,還要進行深入而細致的空間與界面的推敲和環境布局。例如,設立富于創意的、清晰的空間標識系統,提供國際化的、涵蓋醫療、防災、交通、游憩的城市服務信息站,對外來者的接待服務向居留延伸。

五、場所精神是建筑設計的靈魂

篇7

關鍵詞:風水文化;建筑環境設計

中圖分類號:TU-023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所謂風水,最早史書記載見于晉代,“葬者,乘生氣也,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郭璞《葬書》)。清人范宜賓為《葬書》作注云:“無水則風到而氣散,有水則氣止而風無,故風水二字為地學之最,而其中以得水之地為上等,以藏風之地為次等。”就是說風水是一門有關生氣的術數,只有在避風聚水的情況下才能得到生氣,生氣是萬物生長發育之氣,是能夠煥發生命活力的元素。風水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有關建筑環境的基地選擇與規劃設計的理論,又稱“堪輿學”。千百年來,中國的建筑活動無不受其影響。

一、風水文化的內容

1、氣

“氣”的學說是古風水理論的核心內容,“氣”也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氣”說的主要內容包括三個方面,一是“氣”的涵義,二是“氣”的性態,三是“氣”的功用。風水中有關氣的構成分為生氣、死氣、陰氣、陽氣、土氣、地氣、乘氣、聚氣、納氣、氣脈、氣母等,認為不論是生者還是死者,只要得到生氣,才能有吉兆,因此,風水的宗旨是理氣,即尋找生氣。

明代蔣平階在《水龍經》論“氣相妙運”時說:“太始,唯一氣,莫先于水。水中積濁,遂成山川。經云:氣者,水之體于父母,本骸得氣,遺體受蔭。蓋生者,氣之聚凝,結者成骨,死而獨留。故葬者,反氣內骨,以蔭所生之道也。經云:氣感而應鬼神及人,是以銅山而崩,靈鐘東興,木華于春,粟牙于空。氣行乎地中,其行也,固地之勢;其聚也,固勢之止。丘隴之骨,岡埠之支,氣之所隨。經云:氣之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

古風水理論所論之氣帶有一些樸素的唯物論色彩,認為氣是構成世界本原的元素,它變化無窮,變成山,變成水,在天空周流,在地下運行,滋生萬物。天地萬物間的交互感應,也都被認為是“氣”的作用,在居住中,自然、建筑、人生都會交互影響,對人的生命存在與精神活動等都有不同的作用并會產生不同的結果。違背其中道理,破壞人生之氣與自然之氣的和諧對應就難于安身立命。所以,孜孜以求宅居環境應處于合宜的“氣”中,取得與自然及人倫社會的協同和協調,形成人、建筑、自然的和諧共處。

2、龍脈、陽宅、明堂

龍脈實指山川,山川的走勢綿延盤亙,如龍伏、如龍舞,故名為龍脈。風水學認為龍脈源于昆侖。生氣總順著龍脈運行,因此,觀龍脈即指觀山脈走勢、順逆、聚散、氣止、支干、高低、飛潛等等,并籍此意喻人的禍災福吉。

生者所居為陽宅,根據氣說,陽宅需有生氣家庭才能旺象,因此需納氣,一方面吸收地下生氣,另一方面從大門召氣。因此,選好地址和房門朝向至關重要。風水學認為上等之地為東面有河流,西面有大道,南面有平地,北面有丘陵,以此達到被稱為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四神相應之妙。在建筑物的布置方面有些重要原則,如座北朝南,面迎陽光;靠近河流、水塘但忌諱背水等。

風水學把明堂作為穴前之地。明堂有內外之別,凡山勢緩和、平平結穴、龍虎山環抱、案山當前就稱為內明堂,內明堂之外的為外明堂。明堂之中是平地,四周有山,這些山左稱青龍右稱白虎,又有捍門、華表、輔弼等。

在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及大規模建設組群布局等方面中國古代建筑在空間環境的整體處理有著極高的藝術造詣和較強的科學性、合理性。因此,正確認識風水文化,不能簡單地視風水為迷信,其有許多值得借鑒的理論,應本著批判繼承的態度,汲取精華去其糟粕,發揚中國傳統勘輿學的哲學思想,指導今日人居環境建設,現實意義重大。

二、風水文化對建筑環境設計的影響

1、生態學思想

人地協和。在西方近代,人對自然的控制、征服、對峙、斗爭是社會文化的主題之一,歷史地反映了工業革命和現代文明不象農業社會那樣依從自然,而是用科技工業變革自然、征服自然、破損自然、毀壞生態,表現出“人地對抗”和“沖突”的關系。時至今日,在發達國家或后工業社會及發展中國家,這種現象依然存在。順應自然、利用自然、裝點自然是幾千年來中國堪輿學家對人和自然關系的一貫主張。風水文化難能可貴之處在于不急功近利、不以地形復雜為壞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在住宅建設中,因山水而建筑,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觀保護山水的美,同時也襯托建筑物的美,高度統一人與自然的協和,逐漸形成人與自然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良性循環關系。

環境保護。風水是門有關人和環境關系的學問體系和信仰體系。作為學問體系,風水除教導人們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如何植樹以培生氣;作為信仰體系,風水除教導人們不該如何進行建筑,還教導人們不該如何開挖采掘以護形勢。“培生氣”和“護形勢”保護了環境,保護了生態,保護了自然。風水學認為“天人合一”、“天人感應”,要求人們順其自然,把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納入自然生態的良性循環之中。盡管古人改造大自然的能力非常有限,然先哲們依然悟出其中的哲理。在人類通過大規模建設活動使得地表性態改變的能力極強的今天,更應遵循這一基本原理。近年來全球范圍的綠色革命運動、建筑學領域的生態建設、綠色建筑研究活動等,從其基本出發點來說,是與傳統的生態學思想相吻合的。

2、綠色建筑環境設計

綠色建筑的研究對象是由人、建筑、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組成的人工生態系統。對于人和建筑環境并重的人工生態系統而言,完善的自然生態系統不但是人工生態系統存在與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先決前提,而且對人類來說具有審美愉悅的功能,是建筑環境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資源。因此,在仿效自然生態系統而創造人工生態系統時,應實現能量流和物質流的平衡,即生態平衡原則。保護合理開發自然資源,完善生態建筑環境,改善人居環境質量。一方面利用技術,通過對自然生態系統要素的監測與分析,達到對自然環境的全面深入了解,并利用建筑設計減少對人工調節的依賴;另一方面大力發展新技術,滿足生態建筑,如地下空間開發、太陽能利用、風能利用、水能利用等等。

建筑環境設計方面可采用綠色規劃設計法。如,北方四合院平面尺度較大,四周圍墻緊閉,在寒冷的冬季能獲取較多的太陽輻射熱量,以免院內及室內陰氣過盛;而南方四合院平面尺度較縱向尺度大,頂部僅留小尺度天井口,以求在炎熱的夏季減少輻射熱量,增大縱向自然對流;天井下部地面設置水池、蓄水花壇等,增強水份蒸發進行吸熱,以免院內陽氣過盛等等。這些手段把建筑作為自然生態循環鏈中的一環,通過其自身的自凈機能,使其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作用限定在環境容量范圍之內。

三、結語

風水文化中包含有許多附會類比的成分,但它卻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人居環境建設經驗的積累,是中國傳統人居環境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建筑環境設計時應結合現代建筑科學技術,充分挖掘中國傳統建筑設計理論中的綠色經驗和設計精華。在現代人居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今天,研究風水文化對建筑環境設計的影響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李遠國:《中國古代建筑風水學在現代建筑中的影響與運用》[J]資源與人居環境,2005(04)

篇8

【關鍵詞】:生態室內設計原則

中圖分類號: TU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引言

生態型室內設計是生態學與室內設計學相結合的產物,打造有益健康、高效文明舒適的人居環境。其設計應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生態學為基礎,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核心,以現代科學技術為手段,遵從安全性、經濟實用性、舒適美觀性及自然化、本地化、節能化等原則,強調減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環。毫無疑問生態型室內設計是對資源浪費和資源短缺與污染反思后的必然選擇,對我國的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將產生一定的助推作用。

一、安全性原則

近十年來,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住宅室內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根據建設部的調查顯示,住宅建筑的85%左右的新搬住戶要對房屋進行再裝修;與之相伴隨的是,家庭裝修所造成的事故日漸嚴重,所暴露的安全隱患令人堪憂。

室內人居環境設計,應采用環保安全無毒的環保材料,保護居者的身體健康。因此,在人居環境設計中,應采用符合國家環保標準的建筑裝修材料,控制甲醛、苯、氨、TVOC(總揮發性有機物)對室內空氣的污染,從而達到國家對室內空氣質量要求的兩個標準:GB/T18883《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GB50325《民用建筑工程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規范》。另外,在設計中應合理的進行平面設計和功能分區設計,對兒童、老人的活動區域以及特別功能需求的裝飾部位和家具設計突出人性化和安全性。比如,在建筑墻體轉角部位宜圓角設計,家具的菱角應有保護性設計,樓道、入口等通行位置設置安全扶手等。再有,針對日后容易造成損壞的部位,進行保護性設計或裝卸式活動設計,使之富有前瞻性。

二、經濟實用原則

合理安排、選擇設計功能是前期設計的關鍵。在有限的空間里,最大化合理的利用空間,做到經濟使用而不浪費空間,不設計利用率低的功能,更不做不需要的功能設計,讓經濟實用始終成為生態設計的重要原則。所以,室內空間功能設計時,要根據環境布置空間的性質和實際情況,做到裝飾藝術效應與實用效果的高度統一。如書房,是讀書和寫作的場所,進行室內綠色植物陳設設計,應以擺設清秀典雅的綠色植物為主,創造一個安寧、優雅、靜穆的環境,起到鎮靜悅目的功效。又如臥室,是私密性很高的場所,設計上不能求大求全,應主要滿足起居、休息的功能,在裝飾與陳設設計時多考慮簡潔、大方、溫馨的設計元素,避免過多裝飾元素以及家具的堆積設計。

做到經濟性。根據建設方的經濟狀況,不能一味追求美學效應而忽略實際的經濟情況。作為生態的室內設計,提倡用最小的建設資金滿足最大化的設計要求。例如,在進行尺寸設計時,除了尺寸符合人體工學和設計美學外,還應符合材料市場上常見的標準材料尺寸,避免材料損耗。再如,在進行墻面木做裝飾部分的貼面板裝飾工藝設計時,除了充分考慮結構連接的受力因素、材料銜接間的美觀外,設計還應做到不浪費工時,不浪費材料,做到既牢固又美觀、施工又方便又節約成本。

三、舒適美觀原則

在生態室內設計中,設計的目的除了實現功能需求外,還要盡可能滿足人們追求舒適美觀的享受。無論是家具、設施還是室內其他陳設都是為人所用,這些物體設計的合理度上,將決定人在各種使用狀態下舒適狀況、疲勞狀況和方便程度。所以,室內環境中的舒適設計分為室內環境質量的舒適設計、人的視覺舒適美觀設計、人的觸感舒適設計。

1.住宅室內環境質量的舒適

有了適宜的空間環境與良好的視覺、知覺舒適度,還要考慮各種空間內的生物環境、氣候質量是否適應人的生存健康。 室內環境的舒適度,主要是看室內的個體或群體是否處于良好的室內氣候狀態下。一般說來室內空間較大,空氣比較流通,視野開闊、溫度變化、氣體流動、氣壓波動的升降幅度較小,人體的生理活動功能穩定,外界氣候不會給人體帶來較大的刺激,能夠使人保持較舒服的狀態。

2.人的視覺舒適美觀設計

人的視覺舒適美觀設計作為室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應同時表現物質審美和精神審美的雙重屬性。物質審美是指形、色、質及排列布置方式和位置對空間的裝飾美化,對環境的渲染襯托以構成視覺的審美舒適。同時,充分利用形態的組合、色彩、材料的搭配、燈光的設計、家具、陳設的設計布置、綠色植物的擺放,形成室內設計的風格。使空間環境具有特殊的氣氛,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使有限的空間發揮最大的藝術效應,起到陶冶性情、凈化心靈之作用。

例如,對于形態主要是考慮室內設施、空間造型要穩定均衡,從總的來看要整體性強,不要太瑣碎。形態要以圓弧形和平直線型為主,盡量減少尖銳和不穩定的造型出現,避免對人體生理與心理造成不適和傷害。

再如,色彩的選擇,要明確室內空間環境的功能,根據功能確定能否使身體舒適的色彩主調。然后再依據室內居住者的志趣愛好、性格行為習慣,確定局部調節色彩體現色彩的象征意義。這實際上就在于心里感覺了,但是這種調節色彩的體量、比例宜小不宜大,不能使神經處于緊張狀態,不能影響主體氣氛。 至于居住者喜歡什么樣的色彩, 要考慮其職業、年齡、性別、性格特點及志趣愛好和生理習慣的差異。

3. 人的觸感舒適

是指人在使用室內各種設施和家具時,身體直接接觸各部的感覺,如觸感、質感是否符合人的生理、心理需要。要求家具和設施適應人的身體和精神的正常狀態, 即各種家具設施的貼身部位與作用部位不能過硬或過軟,盡量擴大接觸面積使觸感圓潤,減弱局部壓強。一般情況下,人們喜歡在室內環境中使用質感柔和的材料,以獲得一種溫暖感。在住宅室內設計中,木材是一種常用的裝飾材料,它易于加工,價格適中,但更主要的是木材能給人以一種溫暖柔和的觸覺感受。

四、自然、本地、節能原則

生態室內設計中,應多選擇本地的材料或者自然的材料裝飾室內,讓室內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比如在室內中移入自然界中的植物—花卉,選擇本地自然界中的木與石,構筑一個室內的生態空間。同時應當盡量采用可再生可降解的清潔建筑材料,并對裝飾材料進行無害化處理,確保裝飾材料對人類及環境不構成威脅。有條件的地方,還可合理利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減少室內運行時對電能的依賴,盡可能降低生態室內的運行能耗,實現生態室內的高效節能。因此,在室內生態設計中遵循節能的原則,對實現生態室內的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結語

生態的室內設計是促進社會進步,實現生態文明的舉措之一,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與青睞。因此發展生態設計,遵循生態設計的原則,提高室內設計的的技術和藝術水準,滿足人居環境功能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不斷提高人類居住環境的質量,有待加大力度,錦上添花。

參考文獻

[1]來增祥,陸震緯.室內設計原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162-177.

[2]劉玉樓.室內綠化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10-35.

篇9

 

引言

 

進入新世紀以來,全國范圍內的歷史舊城區遭到了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破壞,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于地產商逐利的本能而以各種正規非正規的方法取得了歷史舊城區的用地開發權,從而在不符合歷史舊城區保護的原則下進行大肆開發,破壞了歷史舊城區的風貌和歷史建筑的原真性;另一方面,歷史舊城區由于人口的置換和產業的更替使土地閑置,房屋人為的衰敗,從而使舊城區逐漸的衰落,治安與交通混亂,致使歷史舊城區成為犯罪,藏污納垢之,惡化了歷史舊城區的居住環境。[ 吳良鏞 菊兒胡同實驗后的新探索[J]華中建筑 2000年3月]

 

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和危機之下,吳良鏞先生在深厚的理論背景下于1988年開始,上世紀90年代初完成的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工作,通過“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的概念,有效的守護了舊城的肌理,并在一定的范圍內再現了四合院的空間體驗,創造了完美的人居環境,同時還解決了高密度的居住要求,并維持了人性化的空間尺度。

 

吳先生在進行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時正是著名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醞釀期,由此引發了一系列值得探索的問題: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醞釀期下,吳先生是如何進行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的?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如何體現了還在發展期和襁褓中的人居環境科學理念?在形成完善人居環境科學理念之前,菊兒胡同還有哪些在人居環境科學理念衡量下做的不好的地方?本問即以這三個發問為出發點,討論人居環境科學理論和菊兒胡同改造設計的關系問題。

 

塑造人性場所: “以人為本“的理念。

 

以人為核心的理念其含義即為人居環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環境研究以滿足人的居住需要為目的。在此基礎上再深入的處理與人類,與自然相互關聯的其他系統:居住系統,社會系統和支撐系統。就人居環境以人為核心的理念來看,建筑設計和規劃設計中就要時刻的圍繞人,滿足使用者的物質和心理需求。菊兒胡同的設計即滿足了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中的這一核心理念,其具體的回應方式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雖然在設計伊始并沒有強制的日照規范,菊兒胡同現在的采光也未達到現在的日照標準,但在整個設計過程中,設計團隊對菊兒胡同改造設計的采光和日照等物質基礎性的要素進行了詳盡的研究,并在最后的設計中合理的利用了東西向的房間和建筑,將不合理的朝向減小到最小程度,將對人的關懷這一理念發揮到極致。

 

2. 隨著舊城的破壞,新城的大規模興建,人們逐漸喪失了對于舊城的記憶,致使地域性場所普遍的失落。吳先生率領其團隊在城市肌理與城市歷史這兩大要點上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最終采用了類四合院這一措施,滿足了人們對于舊城生活環境的思念和對于舊城的記憶。

 

3. 除了進行類四合院的整體類型學應用以外,菊兒胡同的設計還通過近人的尺度把握和精致的外部空間設計來進一步滿足人們的身體需要并最大可能的提升居住者的生活品質。

 

4. 在進行物質設計的同時,菊兒胡同的設計還進行了空間使用模式和行為模式的探討。通過合院的類型學應用,細致的平面推敲,將各家各戶的入戶通道相連通,并將主要的公共活動空間組團布局,改善了鄰里關系,加強了整個菊兒胡同改造片區的社區感。、

 

菊兒胡同在人與環境的互動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探討,將常見的橫列式布局改成合院式,在入戶通道的設計上,保證即不相對,也不分流的原則,將人們進出自家的路徑匯合到一起,創造一定的必要性活動,在必要性活動的基礎上,利用合院的院落,院落之間聯系的通道進行合理的院落設計,精致的景觀植栽設計,來吸引使用者在閑暇時候進行一定的社會性活動,并以這兩種活動為依托,吸引進一步的自發性活動,從而改善日漸衰落的舊城人氣。

 

建成環境的意義: “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

 

“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就是指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以人為核心的指導下,將城市設計,環境設計和景觀設計整合起來,恰當的綜合處理城市關系,建筑和環境的融合,以及將自然環境引入城市建筑中,并設置宜人的外部環境的一個設計和規劃體系。這個體系的三個端點圍繞著人為核心,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構成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一個基本理論模型,并以這個模型為基礎,吸收其他學科進而擴大學科范圍形成一個龐大的學科群。

 

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的概念。吳先生在菊兒胡同中應用的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概念即是人居環境科學理論中“人—環境—城市—自然”體系的集中體現。有機更新理論即為:“城市永遠處于新陳代謝之中,居住區內的住房更是如此,城市的細胞總量要更新,保留完好的,逐步剔除不適宜的,新的建設要自覺地順應肌理,用插入法以新替舊,只在特殊情況下進行手術。”[ 吳良鏞 中國建筑與城市文化[M[ 昆侖出版社 北京 2009.1]有機更新理論和類四合院概念在菊兒胡同的改造中具體作法為,“1.保留四合院;2.拆除更新最破舊的四合院;3. 修繕改造一般的舊房。4.探索有利于更新破舊危房的類四合院體系,既適應當前現代化生活,又能基本適應舊城環境及肌理,并有較高的容積率。4.在建設上采用住房合作社的形式。”[ 吳良鏞 從有機更新走向新的有機秩序 北京舊城居住區整治途徑之二[J] 建筑學報 1991.2]在這些具體的策略中,保留四合院這一方法以一種類型學的方式保留了舊城的風貌和尺度,在城市關系和街道關系層面上將改造與原有的城市歷史發生聯系,并對人產生記憶的刺激,激發人的場所感。而拆除、改造以及肌理的策略則有效的營造了適合居民居住的環境,改善了居民的生存空間,在營造了良好的景觀環境同時又達到較高的居住密度從而實現良好的經濟效益。

 

“發揮各地區建筑文化獨創性,科學追求和藝術創造相結合。”人居環境科學理論認為,文化環境建設是人居環境建設的最基本內容,對一個城市和建筑來說,文化是不可缺少的東西。所以在滿足面積,戶型,造價等經濟技術指標以及鄰里關系,街道活力等環境行為學要求之外,還應該關注建筑和城市的文化屬性的要求。

 

菊兒胡同的改造設計在規劃布局和建筑設計上充分挖掘并發揮了四合院這種中國傳統的居住形制的美學特征,完美展現了它所具有的中國特有魅力。通過植物和建筑的圍合形成了宜人的庭院空間,并與坡屋頂的檐下空間相結合形成了室內外過渡的灰空間。此外,坡屋頂和平屋頂相結合不僅有效的解決了采光和頂層空間利用的問題,還在美學上形成美妙絕倫的韻律感。

 

方法論的革新:以問題為導向的建筑設計策略。

 

以問題為導向是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主要研究方法,是吳先生在幾十年的理論研究和設計實踐中總結出的,曾運用于菊兒胡同,北京舊城區保護研究,危舊房改造問題,新四合院設計類型學問題,住房制度改革問題,和北京舊城基礎設施改善問題的研究方法。具體的作法即是在經過詳盡科學的調研后提出問題,并根據問題確立合適的目標,細分各項工作,在工作的過程中進一步細分,將抽象的問題和目標落實到可操作可衡量可檢驗的實際工作中,分析綜合并舉,進行融貫的研究,最終解決問題,實現目標。

 

對于菊兒胡同的改造工作,吳良鏞先生曾經提過這些問題:1.關于歷史文化名稱的保護工作,尚未深入到居住區研究方面來,北京作為歷史文化名稱,這些年來的保護工作的不足之處在于著眼點多在宮殿、壇廟、寺廟、園林及一些大型建筑群上,對居住區的研究未落到實處。2.現有居住區的研究很少從中國傳統的居住區結構和形態做出有益的探索,但是單元式的公寓板樓一經插入傳統的合院體系的街坊中,即對舊城的形態和完整性造成嚴重的破壞。3.過去的舊城改造總是大規模的拆除和重建,而不是采取經常的,逐步整治的戰略。4.住房管理不合理,對住房的維護和修繕不足,致使住房迅速的衰敗。[]

 

針對以上問題,菊兒胡同的改造打破了一般意義上舊城改造或者建筑規劃設計的方法,以學術研究的姿態探索解決上面的一系列問題。在設計思想上,從城市的各個層次,尋找城市的內在肌理,嘗試以肌理切入的方式進行規劃和建筑的設計,并通過新四合院住宅體系的探索挖掘四合院形式在當代居住建筑設計中的潛力,并針對舊城風貌問題,從建筑藝術的角度制定導則,并將導則落實到建筑設計的具體操作上。

 

系統論:一個融貫的綜合研究

 

“我們被迫在知識的一切領域中運用整體或者系統來處理復雜性問題,這將是科學思維的一個根本改造。”[ 貝塔朗菲 一般系統論[M] 林京義譯 清華大學出版社 北京 1987]系統論思想是人居環境科學理念的中心方法論,系統,即為“若干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賴的組成部分結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或簡稱“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機整體”。[ 吳良鏞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M] 北京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1.2]人居環境科學理論通過運用系統論,將整個的學科群組織起來,使人居環境學科群下的諸多學科保持整體,并統一起來,相互協作,相互聯系,從而為改善人居環境發揮應有的作用和功效。

 

具體的改造實踐上,菊兒胡同強調“多種效益綜合追求”的目標,提出了“社會效益、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的統一“的要求,并與文化效益一起形成了菊兒胡同系統中的四個主要組成部分。以改善居住環境作為總目標,在社會效益上,維持適度的回遷率,是一定數量的居民回遷,具體就是讓一部分居民買得起房,使一部分商品房住宅取得經濟利益來補貼危房改造和提供優惠住房的支出;在經濟效益上,改進建筑設計布局,有效的利用空間,設定適當的統計率,并發掘用地潛力,綜合開發,分攤就去改造的費用;環境效益上,不僅僅滿足居民的居住要求,還要在鄰里交往,公共文化,人與自然關系上進行改善,并要能在人工環境上顯現自然。

 

結語

 

眾所周知的是,菊兒胡同的最開始實踐早于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最終形成,時間和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醞釀期重合,雖然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嚴格的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的檢驗下做的并不完美。首先,住房合作社以及融資策劃的過程僅僅具有實驗效應,在缺乏政策的強有力的扶持下,僅僅依靠規劃師的個人呼吁和社會活動難以推廣住房合作社并對抗地產商的蠶食。其次,設計雖然仔細研究了采光、日照和通風的問題,符合了當時的要求,但卻遠遠達不到當前的標準,因而其實驗性的實踐不具備超前效應,削弱了作為建筑和城市設計的先鋒性特征。此外,原有的設計停車位數量遠遠達不到當前的需求,造成了車輛擁堵人性通道的現象發生。最后對于舊城風貌的探討值得商榷,簡單的模仿坡屋頂的造型和合院的形式遠遠不能說實現了舊城復興,在建筑層面上的歷史回應應該從物質層面上研究老建筑的材料、構造,構建連接方式和空間組合方式。

篇10

關鍵詞:住宅小區;規劃建設;對策

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廣大群眾改善居住條件的要求越來越高。住宅小區的規劃建設如何創造出更加舒適、更加便捷、更加文明健康的人居環境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總結了住宅小區規劃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對宜居城市的住宅小區規劃建設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住宅小區存在的問題

1、商業環境混亂

小區內商業用房過多過濫,住宅區內飯館、家庭旅館、家庭美容院、家庭英語輔導班、婚姻介紹所、牙科診所等紛繁復雜的商業內容在小區隨處可見,環保、城建、工商、社區多頭管理,卻無從根本治理其帶來的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

2、生態環境單調

小區空間環境品質不高,有些地段好的小區建筑密度大,容積率高。部分中心綠地面積雖多。但兒童活動設施缺乏,功能性及親和性差,小區景觀環境設計缺乏人文性和地域性特征。由于小區園林綠化大多是草坪加灌木及少量的樹木的模式,原有植被在重新綠化時一般全部被鏟除,使得植物物種和群落的多樣性被破壞,植物種類單調,易引發生態環境的不平衡和植物病蟲害的爆發。

3、街路改造引發的噪聲污染嚴重

城市開發時打通道路,或將不通車的人行小道拓寬,變成隨時可通機動車的小區道路,使城市交通被大量引入住宅小區內部。這種做法雖然從一定程度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改善現有主次道路的交通擁堵狀況。方便了有車族,但卻影響了許多居民的生活環境質量。噪聲和汽車尾氣等影響了他們的睡眠質量和空氣質量,夏季開窗多更為突出。因為道路的寬度一般都不大,多數就十幾米寬,旁邊幾乎沒綠化隔離帶.只有很窄的人行路。如不限時間通車.則兩邊居民所受機動車影響相對城市主干道更大更直接。按居住小區規劃設計要求,內部道路應該是通而不暢的,為的就是避免將小區外的交通引入內部,影響居民安全和產生噪聲。

4、對老年人住宅及配套設施考慮不多

我國已進入老齡化社會,社區養老成為比較適合我國國情的養老方式。但現在開發商對老人專用小戶型住宅,和子女鄰近居住或共同居住的戶型及配套設施問題考慮較少。

5、健身和兒童活動設施較少

因為缺乏規劃和經濟上的原因.許多舊居住區根本沒有健身器械和兒童活動設施。兒童的活動范圍狹小,只能在小區內部道路和水泥場地上玩耍,不利于安全和看管。

二、住宅小區規劃建設對策

l、重視住宅小區環境質量

住宅小區環境的優劣直接關系到居民的生活質量,是住宅小區規劃設計的靈魂,已經越來越受關注。環境,決不單指綠化景觀,環境的概念幾乎涵蓋了存在于人類周圍的一切。采用現代城市設計的理念和方法,盡可能完善各項居住功能,增加情趣,提高品味,通過對住宅小區的“精加工”,克服各種“先天不足”的毛病。住宅小區規劃建設中,應當將環境設計作為一個獨立的設計階段來進行。通過對住宅小區空間輪廓、群體組織、建筑色彩、立面造型、綠化配置、小品設置、屋頂、地面的輔砌效果等進行綜合考慮,從而實現整合環境最優。

相對獨立階段的環境設計應與修建性詳細規劃同步進行,應建立在對居住形態的深入調研,對居住行為充分認識了解的基礎之上。一些住宅小區只注重植草坪、不注重栽樹或很少種喬、灌木的做法也在改進中。取而代之的是方便實用、貼近居民的宅旁路邊可以進入的小花園和各種便于人們交往的休憩場所,住宅小區綠化追求密實度,講究喬、灌、草、植物的合理配置和氧氣的釋放量。中國風格、地方特色、尺度適當、空間宜人的規劃設計已越來越受到推崇。這是住宅小區規劃建設進步的表現,其環境整合效益定會越來越好。

2、適度建設配套公共設施

現在住宅小區公共設施有越建越大之勢,似乎成了住宅小區檔次、水平的象征。公共設施建得大,設施較多,功能較全,一定程度上能起到彌補城市功能不足的作用。但從長計議,公共設施大了,要獲得經濟效益,要維持正常運營,就必然要招攬區外人員加盟。然而,這對住宅小區環境是一種干擾,住宅小區居民的家園感、領域感受到影響。倘若無外來加盟者或數量偏少,則正常運營難以保證。

3、創建綠色生態小區

(1)綠色住宅系統

以節約資源、節約能源、保護環境、以人為本為理念.為人們提供健康、舒適、安全的居住、工作和生活空同.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材料生產、建筑規劃、設計、施工、運營維護和拆除過程)中實現高效率的利用資源,最低限度地影響環境的建筑物。這是綠色建筑的概念。在住宅建設中要積極運用環保的外墻保溫節能技術和新型建筑材料,采取屋頂綠化、窗戶遮陽等新技術,建設綠色生態小區。

(2)綠化系統

改變以草坪為主的簡單的圖案化綠化模式,尤其在北方缺水大城市中,應多植樹木,減少綠化用水量.并且多樹種搭配,養護更容易,遮陽擋風沙效果比草坪好。再輔以灌木、花卉等綠化植被,形成有良好使用效果的綠化景觀系統。

(3)能源系統和水環境系統

合理利用太陽能、小型風力發電、地源熱泵等。合理規劃組織小區的日照、通風、綠化遮陽.改善小區環境的微循環。加大中水回收系統、雨水利用系統的推廣。

4、倡導小區智能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