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社會運行機制深究

時間:2022-05-10 04:49:00

導語:優化社會運行機制深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優化社會運行機制深究

摘要:社會的良性運行是一個社會穩步發展的基礎。運行機制的選擇和優化社會良性運行的保障。應當從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同步協調發展,建立真正有效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建立社會的,公共應急機制等方面對社會運行機制進行選擇和不斷優化。

關鍵詞:社會運行機制優化

隨著改革開放向縱深的發展,我國社會中的矛盾和問題也愈益增加。各方面的利益沖突,社會關系的紛繁復雜和失衡,都昭示出這一點。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的發展觀,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偉大戰略目標,都是對改革開放中社會的矛盾、問題的一種應對,是理性的決策。其目的,就是為了尋求社會的有序的、和諧的發展,以有利于加快中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因此,探求社會運行機制的優化的途徑,對于建設和諧發展的現代社會有著較大的現實意義。

一、社會機器良性運行的必要性

按照系統論的思想來分析社會,社會是一個包含著若干個子系統和各種各樣要素的有機整體。其中,子系統與子系統之間、要素與要素之間以及子系統與要素之間都處于相互影響、相互制約以及相互作用之中。當其中一個子系統或要素出現故障和問題,將連鎖性地影響到其它子系統或要素,甚至影響到整個社會大系統的正常運行。因此,社會機器應始終保持一種良性的運行。

具體而言,社會良性運行首先可使社會機器本身保持一種“自適應”的運轉狀態,它能隨時清除在運轉中產生的“廢物”或阻力,化解人際關系中的矛盾和摩擦,協調社會各群體、階層的利益沖突。其次,社會的良性運行可使社會的發展保持一種“可持續”狀態。這種可持續性是一個社會穩步發展的前提。它能夠摒棄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大起大落以及嚴重的失衡現象,使社會發展中涉及到的眼前和長遠、急需和常規需要、主體關系和非主體關系等得到妥善的安排和統籌。要保持社會機器的良性運行,須尋求一種較好的運行機制,這就必然涉及到運行機制的優化問題。

二、事物運行的機制及其優化

事物的機制,也稱機理,它是指一個系統事物內部組織、內部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事物的機制對于確立事物的存在以及影響事物發展都是意義非常重大的。事物內在的機制如何,直接關系到事物的存在是否有優勢以及發展變化的速率。機制對事物的影響,主要體現為:第一,機制可以使得事物內部組織或內部因素得到整合,以使事物的要素分布處于有序狀態,從而減少阻抗和摩擦。第二,機制是激發事物內部組織或要素活力的前提。由于機制協調了事物內部組織或要素的關系,從而使得事物每一內在要素的潛在價值得到最大的發揮,每一要素的內在力量得到最好的挖掘,進而使事物的活力得到最佳狀態的發揮。總之,由于機制的作用,使得事物在縱橫兩個方面——事物內部要素之間的關系和事物內部要素自身的層次上都得到完好的表達。

機制對于事物的存在與發展所發生的作用,是就一般意義而言的。就具體事物而言,某一事物內部又可建立多種的機制,于是,就有了機制的適用性和機制的選擇問題,進而就提出了事物機制的優化問題。機制的適用性和選擇遵從一個原則——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存在和發展。由于事物的不斷發展變化,事物的機制也應隨著事物的變化而變化。許多情況下,一種機制對于事物而言曾起到過積極的作用,即它對于事物而言是適合的;但是,由于時過境遷,事物發生了變化,則該機制不再適合于事物,須要選取新的機制,淘汰舊的機制。另外,有些情況下機制對于事物而言并非過時,但不夠完善,此時就須健全機制——即對事物機制進行補充和完善。

以上所涉及的對于事物機制的選擇、淘汰、健全等方面實質上反映出機制的優化問題。事物的機制是否達到了優化,有一判別的標準。這一標準是根據機制本身的特點——制約事物內部作用過程和關系以及它與事物的聯系而提出來的。事物的機制達到優化可具體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機制與事物的運行之間處于較好的“耦合”狀態。這種耦合狀態表現出機制與事物之間互相適應性程度較高,使得機制本身對事物的作用能得到較好的發揮。其二,機制對于事物內部的組織和要素有較強的整合效力,即通過各種方式和手段,將事物的構成成份、要素及其關系整合成為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其三,機制的優化最終使事物達到和諧有序的狀態。經過上述的梳理整合,事物內部組織及要素按其內在聯系組合成一個有機統一體。這個有機體消除了不必要的摩擦和阻力,各組織要素既彰顯出自己的活力和特性,又彼此之間互利互惠、共生共榮,使整個事物系統處于和諧、有序、充滿生機的狀態之中。

三、社會運行機制的優化途徑

社會的運行及其機制的優化遵從以上所闡釋的一般事物的運行機制及優化的原則。社會是一個龐大復雜的大系統。從橫向的角度看,社會大系統中包含著若干個領域、組織、單位、群體和個人;從縱向角度看,每一領域、單位、群體及個人又可分別為不同的層次。這一縱橫交錯織成的網絡使社會大系統呈現多元錯雜的狀態,從而使得社會機器的良性運行變得尤為重要。誠如有的學者所指出的那樣“社會要素越高,社會異質性與不平等就可能越大,而社會整體結構穩定的維護也就越發顯得重要”。因此,要使得社會機器能夠正常地良性運行,運行機制的選擇與優化是一個關鍵。

一般而言,社會運行機制優化的途徑要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其一,建立一個協調發展的社會機制。社會包含的幾大領域——經濟、政治、思想、文化、軍事等方面要協調同步,不能形成長時間的偏倚和畸重。當今我們提出的建設和諧發展的社會,其中包含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正說明了這一點。三個文明的建設相輔相成,其中物質文明建設是基礎,政治文明建設是整個社會文明建設的保障,精神文明建設則是進一步提升社會文明程度的必要條件,并且反過來對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設起著促進作用。以三個文明建設為主體,相應地去帶動整個社會生活的和諧、有序的建立,是使得社會良性運行的首要任務。同時,和諧、有序、統一并不意味著簡單地消除異質,而是異中求同、多元共存、共生共榮。只有這樣,才能使得社會的運行既井然有序又充滿活力。

其二,建立真正有效的社會監督、約束機制。社會的運行是由許許多多的個人——社會成員參與,人的參與使社會運行變得較一般自然物的運行要復雜得多,當然,同時也使得社會運行機制的選擇和優化有了可能。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體。人在納入社會關系之后,則不能隨心所欲、為所欲為,這就需要用理性的東西去約束自然感性的東西。道德、法律以及其它規章制度的建立都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即通過理性思考認識到人的私欲膨脹的本質,摸索出有效監督約束的規律,從而使危害于他人的欲念消除在萌芽狀態,做到防患于未然。例如,對公共權力行使的約束機制的建立,則可見一斑。公共權力的歸屬在于廣大的民眾,因此,對公共權力行使時出現的越軌和濫用的約束應由兩個方面來進行,一是防止極至權力的形成,即實行總權力的分化,防止專權和權力濫用;二是建立有效的民眾監督機制,使權力行使者真正代表民意、反映民意,真正成為人民的公仆,“看民眾的眼色”行事,從而釜底抽薪地防止權力腐敗、以權謀私問題。又如,道德對社會成員的約束也是如此,應使其成溪一種理性的自覺,這樣就必須使道德踐行者對道德約束本身有一理性的認識——即對己、對人、對社會所帶來的利益,并將此內化入心,成為一種信念,從此,使對規范的踐行成為自覺自愿的行為,恪守始終、不敢懈怠。

古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社會監督、約束機制建立的根本意義是預防那些妨礙社會良性運行的東西的產生。

其三,建立社會的公共應急機制。社會機器的運行如同一般機器的運轉一樣,運行過程中出現突發的問題和故障是難免的。因此,雖然有了上述兩套機制的建立,公共應急機制仍是非常必要的。當著問題或障礙出現時,即可及時啟動應急措施,使危機得以緩解直到消除,使障礙得以清除或消解。社會的緊急或危機問題的發生,可分為客觀自然方面和人為的社會方面的。前者如地震、洪災、颶風、急性傳染病等自然災害,是客觀自然界作用于人們的社會生活而造成的。后者則是由于社會本身的矛盾問題的累積而造成的,如社會騷亂等,通常涉及到利益分配,社會地位變遷等有關于人們的根本的切身的利益,有時甚至涉及到根本的生存條件和利益。社會本身引發的危機通常危害深遠,解決起來也較費時費力,故這種應急機制更要精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