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歷史教材

時間:2022-03-16 11:42:00

導語:中學歷史教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歷史教材

一、內容方面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我們編寫的教材是供生活在21世紀的青少年閱讀的?;仡櫲祟悗浊甑臍v史,他們從無數的事件和人物中最應當知道的是些什么呢?更進一步說,歷史教材應當給他們一些什么樣的智慧啟發,幫助他們形成一種什么樣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呢?

從根本意義上說,編寫中學歷史教材的目標應當是使學生通過學習歷史,堅信人類歷史是發展的、進步的,從而形成一種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一種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人類美好未來而奮斗的人生觀。20世紀物質文明有很大發展,但未免“物欲橫流”,不少青年缺乏理想,這是一種世界現象,千萬不可漠然視之。馬克思主義者是革命的樂觀主義者,堅信人類不管經歷多少艱難曲折,最終必將走向共產主義。恩格斯曾經深刻地談到人類歷史的內容,要求把歷史看做“人的啟示”,而不是“神的啟示”,“為了認識人類本質的偉大”,應當“了解人類在歷史上的發展,了解人類一往直前的進步,了解人類對個人的非理性的一貫有把握的勝利,了解人類戰勝一切似乎超人的事物,了解人類同大自然進行的殘酷而又順利的斗爭,直到具備自由的人的自覺,明確認識到人和大自然的統一,自由地獨立地創造建立在純人類道德生活關系基礎上的新世界”。[1](p.650)西方一些卓有成就的歷史學家雖然與我們的世界觀不同,但也對人類歷史的未來充滿信心。已故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霍列特·卡爾寫道:“就我說來,我依然是個樂觀的人。劉易士·納米爾爵士警告我,叫我遠遠避開計劃和理想,奧克肖特教授告訴我,我們不是朝一個特色的目標進發,最重要的就是小心別讓人把船弄得搖晃不定,波珀教授想依靠小小的點滴管理,在路上保留下那個原有的親愛的T字形拐角,特羅弗·羅珀教授對準大嚷大叫的激進派人士的鼻子打了一拳,而莫里森教授則呼吁以理智的保守精神寫出歷史,在這時候,我將展望這個在動亂中的世界,在陣陣劇痛中的世界,而且將借用一位偉大科學家(伽利略)的大家用得有些陳舊了的詞句回答說:‘可是地球還是運行呀廠!’”[2](p.171)

以上談的是編寫中學歷史教材的目的。下面接著要談的是:根據這樣的目的,我們應如何組織教材的內容呢?我想提出三條標準:

第一條是服務于時代要求的標準。

我們今天編寫中學歷史教材,應當立足于21世紀的現狀,看一看挑選什么樣的內容,才有益于廣大的中學生。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張蔭麟在其《中國史綱》這部著名中國歷史高中教科書的“自序”中說:“顯然我們不能把全部中國的史實,細大不捐,應有盡有的寫進去。姑勿論一個人,甚至一整個時代的史家沒有能力去如此做。即使能如此做,所成就的只是一部供人檢查的‘中國史百科全書’,而不是一部供人閱讀的中國通史。”于是他提出“筆削”的五條標準,其中一條就是“現狀淵源的標準(StandardofGeneticRelationwithPresentSituations)。他說:“我們的歷史興趣之一是要了解現狀,是要追溯現狀的由來,眾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系’(GeneticRelation)有深淺之不同,至少就我們所知是如此。按照這個標準,史事和‘現狀’之‘發生學的關系’愈深則愈重要,故今通史家每以詳近略遠為旨?!保?](自序)張蔭麟的這種看法很有道理。可資參考。

21世紀剛剛開始,對其未來的種種細節,我們當然不可能預知。但對于21世紀的發展趨勢,至少要有一個大致的估計,否則就談不上教育要“面向未來”了。據我個人的淺見,21世紀有三種值得注意的趨勢,對于其中的每一種趨勢,作為中國的歷史學家和歷史教材編寫者,我們應有自己的立場和看法。(一)科學技術將更加迅速發展,經濟在歷史上的決定性影響將日益明顯。經濟全球化是工業革命以來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它從來就是一把雙刃劍,既給各個國家提供了發展機遇,又給它們帶來了風險。經濟全球化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因此它們處于優勢的地位,而廣大發展中國家則相對處于不利的地位。我們必須采取趨利避害的相應對策,迎接挑戰。(二)在政治上,兩極格局終結,世界正在走向多極化。但與此同時,美國力圖獨霸世界,建立單極秩序。多極化格局的最終形成將是一個充滿復雜斗爭的漫長過程,但無論如何不可逆轉。(三)在文化上,各國文化將呈現發展的多樣性,世界各種文化之間既有吸納、融合,又有排斥、斗爭。我們只有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才能在文化方面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從第一條標準出發,我們就可從無窮無盡的歷史事實中首先選擇那些與上述三種趨勢關系比較密切的內容加以敘述。

例如,既然經濟全球化是今天的一種時代潮流,我們就應在世界現代史的教材中說明它的形成的歷史過程。15、16世紀,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方產生。出現于15世紀末的地理大發現,把東西方兩個世界聯系在一起,開始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4](p.89)。18世紀后半期到19世紀初期發生的英國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1850至1870年間,以英國為中心形成了世界市場。1871年以后,資本主義工業飛躍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的經濟勢力伸張到世界各個角落。與此同時,資本主義列強終于把世界瓜分完畢。到這時,世界已經形成一個互相聯系、互相影響的整體。20世紀50年代,經濟國際化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于是出現了今天人們通常所說的經濟全球化。講明以上內容,可使學生了解經濟全球化的歷史形成過程。不論人們的喜惡如何,它已經不可逆轉,我們只能面對這一現實。同時,也可使學生了解,經濟全球化從一開始就是由資本主義發達國家主導的,過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受它們的剝削,今天的發展中國家仍然處于弱勢地位,如不奮發圖強,采取有效的趨利避害的對策,仍將淪為西方列強的經濟附庸。根據以上所述,兩次工業革命、帝國主義的形成和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應當成為世界近現代史教材中的幾個重點。

又如,美國的霸權主義者反對政治多極化的主張,竭力宣揚21世紀(甚至再過幾個世紀)是美國的世紀,世界只有一極,其他各國都必須聽命于美國。但是,古代的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近代的拿破侖帝國都曾輝煌一時,最終卻覆滅了。大英帝國在19世紀臻于頂盛,號稱“日不落國”,它的殖民地遍及全世界。可是就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病”已經在身。英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它雖然贏得了勝利,卻輸掉了優勢。英國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者,不過當它走出戰爭時,已淪為二等國家了。當1897年英國舉行維多利亞女王在位60周年慶典,萬民歡呼的時候,許多人不是認為大英帝國將永世長存嗎?反動透頂的希特勒第三帝國,當其崛起時,自詡為“千年帝國”,實際上只存在了短短的12年。納粹軍隊曾經橫掃歐洲,只用了6個星期就打敗了擁有龐大陸軍的法蘭西。希特勒在巴黎手舞足蹈,但曾幾何時就龜縮于柏林地堡之下,手足震顫,步履蹣跚,終于畏罪自殺。據此,在世界古代史、世界近代史和世界現代史教材中,對這些大帝國的興衰起伏都應加以說明,以便讓學生了解一個國家無論多么強大,如果想以全世界人民為奴役對象,終歸是要自取滅亡的。

第二條是中外歷史互相聯系的標準。

中學歷史教材分作中國歷史、世界歷史兩大部分,各有其專門的寫作對象,但不應截然分開,互不相涉。我們在編寫世界史時,心中應當不忘中國在世界歷史中各個時期和若干大事件中占有什么地位;我們在編寫中國史時,心中應當想到世界歷史這個大環境對我們有什么影響以及反轉過來,我們對它又發生什么影響。這樣編寫出來的歷史教材,有分有合,最終成為一部真正的全球史,能使學生視野開闊,對世界全局了然于胸,無論將來從事什么工作,都將大受其益。

例如,在世界現代史教材中寫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時,我們必須提到中國抗日戰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地位和作用,篇幅雖然不要像寫中國現代史時占有那么多,但絕對不能絲毫不談。因為中國在八年的艱苦卓絕的斗爭中,使日本將近百萬大軍陷于中國,中國是在亞洲大陸上反對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國家,中國的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再如,在中國現代史教材中寫到抗日戰爭后國民黨反動派發動全面內戰這個問題時,必須結合當時的國際形勢,才能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和決定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的偉大決策。1946年4月,寫了《關于目前國際形勢的幾點估計》一文[5](pp.1184-1185)。當時,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即將發動全面內戰,敢不敢以革命戰爭反對反革命戰爭,除了要估量國民黨的力量外,還要對國際形勢做出正確的判斷。當時美國的經濟實力雄厚,世界無比,而且獨家掌握著原子彈生產的秘密。一些同志由于過高地估計了美帝國主義的力量,過低地估計了人民的力量,因而心存疑懼,在美蔣反動派武裝進攻的面前表示軟弱。在國際上,蘇聯領導人對形勢也做了悲觀的估計,害怕中國內戰將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于是主張中國共產黨應加入的政府,并解散自己的軍隊。在這個決定中國命運的關頭,指出: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危險是存在的,但世界人民的民主力量正在向前發展,必能克服戰爭危險。美、英、法和蘇聯之間,或早或遲將實行妥協。不過,“這種妥協,并不要求資本主義世界各國人民隨之實行國內的妥協。各國人民仍將按照不同情況進行不同斗爭”。這個關系中國革命前途的判斷,是建筑在對世界形勢的準確分析的基礎之上的。所以,在中國現代史教材中,應簡明扼要地說明當時的國際背景,才能使學生更加認清中國和世界之間的關系,認清中國的革命和建設都需要對世界的現狀和歷史有深刻的了解。

第三條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標準,也是最基本的一條標準。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轉過來又對經濟基礎起作用的唯物史觀,至今經得起實踐的檢驗,是顛撲不破的真理,是編寫教材必須遵循的基本標準。對于歷史唯物主義,我們應作全面的把握?!啊鼻暗慕滩倪^于強調階級斗爭,中國古代史寫了許多次農民起義,這是一種偏向。近來又有人主張多寫文化方面的內容,少講甚至不講階級斗爭,這是另一種偏向。就一部教材的總體而言,經濟、政治、文化三個方面都應講到,至于具體到每一章節,寫什么不寫什么,則應視具體情況而定,不可拘泥。

在有的地方,應突出說明經濟的重要性。例如,在講到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關于全黨工作的著重點應該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這個有偉大歷史意義的決定時,就應強調指出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鄧小平說:“多少年來我們吃了一個大虧,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了,還是‘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發展生產力?!叩搅藰O端”。[6](p.141)結果,從1957年起,我國生產力的發展非常緩慢。和國際上相比,差距越來越大。1978年10月鄧小平對一個外國新聞代表團講話時說:“六十年代前期我們同國際上科學技術水平有差距,但不很大,而這十幾年來,世界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差距就拉得很大了。同發達國家相比較,經濟上的差距不止是十年了,可能是二十年、三十年,有的方面甚至可能是五十年[7](p.132)。撥亂反正以后,到今天,國力大大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2000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一萬億美元,2001年經濟總量排名世界第六,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在糾正以往政治史內容講得過多的偏頗時,也不能走向另一極端,把政治方面的內容削減得過多。恩格斯在1890年10月27日致康·施米特的信中寫道:“如果巴特爾認為我們否認經濟運動的政治等等的反映對這個運動本身的任何反作用,那他就簡直是跟風車作斗爭了。他只需要看看馬克思的《霧月十八日》,那里談到的幾乎都是政治斗爭和政治事件所起的特殊作用,當然是在它們一般依賴于經濟條件的范圍內?;蛘呖纯础顿Y本論》,例如關于工作日的那一篇,那里表明立法起著多么重大的作用,而立法就是一種政治行動。或者看看關于資產階級的歷史的那一篇(第24章)。再說,如果政治權力在經濟上是無能為力的,那么我們何必要為無產階級的政治專政而斗爭呢?暴力(即國家權力)也是一種經濟力量!”[8](pp.704-705)

現在,有的中國古代史教材只講陳勝、吳廣一次農民起義,實在太少了?!爸袊鴼v史上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的規模之大,是世界歷史上所僅見的”[9](p.625)。無論如何,應把明末李自成這次農民起義加進去。這次起義推翻了腐朽的明專制王朝,但它的最終失敗也給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歷史教訓。高度評價郭沫若所寫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特意致函郭沫若說:“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們把它當做整風文件看待。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保?0](p.227)對太平天國農民起義也很重視,并曾建議郭沫若總結它的經驗。在文化方面,現在許多課本都增加了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方面的內容,這是正確的??茖W技術是生產力,到了現代則成為第一生產力。把中外歷史上的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創造寫入教材,很有必要。文化的影響,有些能延續幾百年、幾千年,比政治、甚至比經濟的影響還要持久。曾以藝術為例,說:“藝術的民族保守性比較強一些,甚至可以保持幾千年。古代的藝術,后人還是喜歡它?!保?1](p.77)貝多芬的音樂,產生于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人們仍然喜愛它,列寧就很欣賞貝多芬的《熱情奏鳴曲》。

在中國史和世界史教材中寫到思想文化的內容時,我們應當把握的原則是:人類文明是多元的,各有其價值;各種文明之間的交流,促進了人類的進步。同志說:“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不可能也不應該只有一種模式”,“各種文明相互交流和借鑒,是人類進步的動力?!保?2](p.524)

在中國史教材中,應當說明中華文明成就輝煌,對人類進步做出了偉大貢獻。例如,“四大發明”是必須提到的。還要通過歷史事實說明,立足本國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優秀成果,才能發揚光大中華文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史學家陳寅恪在總結我國思想史上對外交流的經驗后,得出結論說:“其真能于思想上自成系統,有所創獲者,必須一方面吸收輸入外來之學說,一方面不忘本來民族之地位”,這是一種“相反而適相成之態度”,是“二千年吾民族與他民族思想接觸史之所昭示者也”[13](p.252)。哲學史家湯用彤也說:“本地文化雖然受外邊影響而可改變,但是外來思想也須改變,和本地適應,乃能發生作用。所以印度佛教到中國來,經過很大的改變,成為中國的佛教,乃得中國人廣泛的接受?!保?4](p.189)中國現代史更有力地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革命的實踐相結合,才能發揮偉大的作用。

在世界史教材中,應當肯定自古至今存在過和存在著的多種文明都對人類的發展進步做出了貢獻。因此,對于上古的埃及文明、巴比倫文明、印度文明、希臘文明;對于中古的伊斯蘭文明、拜占廷文明;對于中古近代之交的文藝復興;對于近代的啟蒙運動、自由主義思潮,特別是科學社會主義,都應該用適當的篇幅給以介紹。沒有一種文明是“一枝獨秀”的。美國文化擴張主義者所鼓吹的“天定命運論”是違背歷史事實、完全錯誤的。我們要著重說明文化交流對人類發展進步所起的作用,例如中日文化交流、中印文化交流、阿拉伯文化對歐洲的影響,等等。在編寫世界現代史時,應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流行起來的通俗文化。今天,隨著報紙、廣播、電影、電視、因特網等現代傳媒工具的迅速發展與普及,通俗文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對青少年一代的影響已遠遠超過“精英文化”。許多中學生(中外皆然)不知道莎士比亞、巴爾扎克、托爾斯泰、達·芬奇、貝多芬是何許人物,但對當代的足球明星、搖滾樂歌星卻“如數家珍”。通俗文化商業氣息濃厚,庸俗成分甚多,但也不能一概抹殺。對它進行分析,是一大難題,但不可回避,因為它確實活生生地存在著,并日益深入到青少年的心靈之中。

二、文字表達方面

中學歷史教材應力求做到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內容確定后,如何表達,歷來是令編寫者十分頭痛的事。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不知是否妥當。

1.準確性。教材面對的是廣大中學生,要使他們從歷史課中受到教育,首先要求教材具有科學性,不以科學性為基礎的“思想性”是站不住的。因此,應力求避免“硬傷”。保爾·拉法格在《回憶馬克思》一文中說:“他(指馬克思)所引證的任何一件事實或任何一個數字都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權威人士的證實的。他從不滿足于間接得來的材料,總要找原著尋根究底,不管這樣做有多麻煩。即便是為了證實一個不重要的事實,他也要特意到大英博物館去一趟。反對馬克思的人從來也不能證明他有一點疏忽,不能指出他的論證是建立在受不住嚴格考核的事實上的。”[15](p.11)

2.通俗易懂,生動飽滿。好的教材應寫得通俗易懂、深入淺出需下大功夫,不是容易做到的。還要寫得生動飽滿,使學生愛看。過去有一種分“大小字”的辦法,大字的內容表示“最重要”,小字的內容表示“次重要”,這種寫法很可能造成內容的不連貫,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思維被多次打斷,效果似乎并不好。不要因為每節節省幾十個字或幾百個字,就把教材寫得干癟癟的,只有骨頭沒有肉。與其如此,寧可每節略多一些字,也要寫得生動飽滿,引起學生的興趣。張蔭麟的《中國史綱》,內容既深刻,文字也生動,可資效法。

3.寓論斷于敘事之中,不作空論,少發議論。上乘的歷史著作,如《史記》、《漢書》,都是夾敘夾議,寓議論于敘事之中,教科書尤應注意這一點。劉師培說:“夾敘夾議之文,以《史記》最為擅長”,“《魏其武安侯列傳》,通篇記事,并無評論,而是非曲直即存于記事之中。”又說:“《漢書·食貨·郊祀》兩志及《王莽》諸傳,并為孟堅聚精會神之作,觀其敘議相參,實堪與史遷伯仲。”[16](p.139)白壽彝寫有《司馬遷寓論斷于序事》一文,說明司馬遷的這種筆法,很值得我們參考[17](pp.80-98)。

以上所說,未必有當,不過作為一名讀者表示自己的希望而已。好像一名很想看到好戲的觀眾,雖然自己連龍套也跑不好,卻在那里說長道短不休,只好請演員諒其熱愛戲劇之誠而恕其妄議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

[2]愛德華·霍列特·卡爾:《歷史是什么》,商務印書館,1981年。

[3]張蔭麟:《中國史綱》,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

[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5]《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6]《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

[7]《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3年。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9]《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10]《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

[11]《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12]:《論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央文獻出版社,2002年。

[13]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14]《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

[15]《回憶馬克思和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73年。

[16]劉師培:《中古文學論著三種》,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重印。

[17]白壽彝:《中國史學史論集》,中華書局,199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