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時間:2022-08-02 09:04:36

導語: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社會責任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工智能時代企業社會責任研究

摘要:互聯網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大眾的生活,也同時創新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方式。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的不斷興起,依賴大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的產品層出不窮,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但現今社會也面臨著人工智能帶來的各種風險。現從人工智能角度入手,探討企業在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時面臨的風險與困境,如隱私泄露、精神安全、道德風險等,明確企業在此方面應承擔的社會責任。同時預期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會引發結構性失業危機,企業和企業家亟待從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在邏輯出發,提出可行的、富有創造力的對策。

關鍵詞:人工智能;企業社會責任;結構性失業危機

一、引言

隨著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進步,大眾的生活方式有了巨大的變化和創新,從接入互聯網到移動支付,互聯網技術已經深入到消費、出行、醫療、金融等多個領域,徹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企業社會責任的推進方式也更加契合了信息時代的步伐,如阿里巴巴、騰訊等借助“公益寶貝”“螞蟻森林”“99公益日”等項目已經極大拓寬了社會公益的渠道。隨著人工智能和大數據被逐漸發掘,巨大的利潤驅動,新產品的不斷研發,一些負面事件開始層出不窮,隱私泄露、網絡成癮、倫理風險等都在不斷挑戰著企業社會責任的踐行。不遠的將來,人工智能危機出現,不斷加大的貧富差距可能導致社會不穩定,巨大的失業率可能引發個人價值危機,這時手握巨大財富的科技公司或大型企業又該如何展現他們對大眾的社會責任呢?本文將從人工智能角度入手,探討企業在開發人工智能產品時面臨的風險與困境,對企業在此方面應承擔的社會責任提出一些可能的要求。同時,對未來可能因人工智能的大規模應用而引發的失業危機做出預想,并就企業及企業家提出可能的對策來展現企業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二、背景

(一)企業社會責任

社會責任的概念最先出現于謝爾頓(OliverSheldon,1924)《管理的哲學》一書,他的觀點是社會利益高于公司盈利。學者Carroll(1979)認為企業應從經濟責任、倫理責任、法律責任和慈善責任四個方面來執行社會責任(CSR),例如社會捐助活動、保護環境、贊助教育藝術文化事業、保護消費者權益等。隨著對企業與社會關系的認識加深,企業意識到向公眾展現其對社會責任的履行可以提高聲譽,從而提高其市場份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企業社會責任逐漸被國際認同并默認成為對一流高標準企業的標簽。“道瓊斯可持續發展指數”“富時社會責任指數”以及RepuTex企業社會責任基準等指標體系的創新和不斷完善,凸顯了國際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日益重視。中國也在2006年《公司法》的修訂中提出企業要承擔社會責任,不管是民營企業還是國企都要為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的發展做出貢獻。

(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關于支持模型建立的表示系統,其中模型是針對思維、感知和行動的模型。人工智能產生于上世紀50年代,人工智能和深度學習在科技界引發熱議并被越來越多人了解源于杰弗里·辛頓團隊2012年在一場國際計算機視覺競賽中的勝出,至此人工智能的巨大潛力讓富有想象力的研究人員和科技人員不斷開發出更有競爭力、更新穎的作品。根據李開復的描述,人工智能的發展應用過程可以分為四波浪潮:一是互聯網智能化,即人工智能算法在應用開發時被用作推薦引擎;二是商業智能化,即應用人工智能對規模龐大的用戶數據進行挖掘,進而使商業分析更精確;三是實體世界智能化,即在現實世界中運用傳感器將現實的行為轉化為可被人工智能技術分析與優化的數據;四是自主智能化,將機器制造、強大算法與感知能力相結合進而創造出能應用于復雜生活場景的智能化機器。

三、人工智能浪潮下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

(一)公共數據與個人隱私

2018年Facebook數據泄露致使五千萬份用戶資料被非法竊取,2019年Facebook又面臨數據泄露。保護用戶的數據真的有那么難嗎?企業獲取用戶的數據與隱私從勾選一個方框開始,這時權力的不平等已經建立,因為勾選就意味著用戶同意讓企業收集他們的個人信息并用于無法想象的規模層面,如被用于定向廣告或與未知第三方分享等。用戶處于要么接受要么放棄使用的劣勢地位,而閱讀多達幾十頁甚至上百頁的條款是不切實際的。然而為了打造更加智能化、更安全的社會,從用戶手中收集海量的消費和行為數據又是必不可少的。如何平衡公共數據與個人隱私之間的天平,需要政府與企業的共同思考與承擔。首先,獲取數據應合法,立法保護不可缺少。如歐盟出臺的《通用數據保護法案》對在歐盟內收集和使用數據的行為進行約束;美國出臺《白皮書》等系列文件以期用改良的政策框架和法律規范來解決隱私保護的問題;中國《網絡安全法》的實行將對非法收集、買賣用戶數據的行為進行處罰。其次,加強行業以及企業的自律對隱私保護也尤為重要。處于優勢地位的互聯網科技企業可以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自律標準來引導行業中其他企業在制定自身政策時的傾向。對于企業而言,需要認識到應該以隱私和安全為先,遵守法律規范,進行企業內部的自律;同時在開發產品或網站時采用可靠的數據手段,將隱私保護原則落實到數據的全生命周期。在尊重用戶的基礎上培養用戶的信任和忠誠,將企業社會責任感融入企業的發展。

(二)被競爭的注意力

人工智能消費產品在各個方面顯著提升著生活品質,但其對消費者精神上的威脅日益凸顯。科技的發展不是隨機的,在創造的所有科技的背后都隱藏著明確的目標,那個目標就是追求消費者的注意力。YouTube、Netflix增加了自動播放下一個視頻的功能,Facebook在大眾點擊播放按鍵前自動播放新聞推送中的所有視頻。同時精密的AI算法也在屏幕背后不斷深入研究消費者的觀看行為,了解其個人喜好從而不斷推薦相似的內容,其目的都在于建構使用戶上癮的平臺機制,以更多點擊賺取更多的錢。如何緩解人工智能帶來的對于人類精神上、欲望上的危機,可以從法律規定與企業自身改革兩方面入手。在精神安全方面,現有法律規定企業僅在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兩方面承擔質量保證的義務,因此還應當將人工智能產品符合精神安全的規定納入企業產品生產的責任范圍。企業可以創造新的模型和責任系統,在平臺構建和設計時就避免加入易致人成癮的內容和程序,讓程序的黑箱更透明化。在引導理性消費方面,政府可以頒布與產品研發生產相關的消費引導法律規范,鼓勵可持續性消費行為。企業也應從社會責任層面引導消費者進行合理消費,提高消費者對可持續產品的辨識能力,同時加強對自身可持續性研發生產的約束責任。

(三)自動駕駛的困境

自動駕駛技術的出現不僅能因其安全性而大幅減小交通事故的死亡率,還能有效提高物流運輸以及交通通行的效率,對整個經濟體系有很大的幫助。然而這項看似有利于人類社會的技術也可能會導致部分人群失業甚至失去生命,例如卡車、公交車駕駛員在自動駕駛普及后會失業,自動駕駛車輛也有可能因為自身故障而發生車禍。甚至有些情況還會讓企業陷入兩難的道德困境,當面臨突如其來的意外時是選擇避讓行人使乘客有可能受傷還是為了乘客的利益而撞傷他人?是選擇結果主義還是絕對主義的道德推理?這些倫理問題需要盡快得到解答,否則自動駕駛的發展就會舉步維艱。當然,企業不會因此就停下研發自動駕駛技術的步伐,但企業應該在繼續探索的過程中保持谷歌秉持的謹慎態度:打造出完美產品,在自動駕駛的安全性大大超過人類駕駛后,再直接躍入人工智能全自動化。這種完美主義的模式可能不現實,但企業為了追求安全性而犧牲商業化節奏的責任感值得企業借鑒。

四、人工智能危機下的企業社會責任

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有人預測會出現就業危機及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學界關于人工智能對勞動力就業的影響主要有以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人工智能將和人口結構形成互補關系而非替代關系(DavidH.Autor,2015;Alexopoulos&Cohen,2016;朱敏等,2018)。第二種觀點認為,技術進步對勞動力就業同時存在“替代效應”和“補償效應”,進而總效應存在不確定性(Kristina等,2017)。第三種認為技術進步在改變勞動力市場就業結構的同時,常規性崗位將逐漸被取代,原有崗位從業人員易被“極化”進入高端和低端勞動力市場(DavidAutor等,2006;Maarten&Alan,2007),導致就業總量下降。人工智能不會將高級任務分解成更多小任務,而是能完全接管可以利用數據優化并且不需要社會互動的任務。結合人工智能的性質,將職業按照結構化程度與認知或社交程度分為四大類,見圖1。具有結構化、弱社交特征的工作在未來面臨著被取代的高風險;結構化、強社交以及非結構化、弱社交這兩類工作雖然目前不會被完全替代,但隨著工作重組或技術進步,大量裁員的情況可能會出現。人工智能在未來不僅會造成結構性失業危機,也會將收入不平等這個裂縫變得更大,龐大的財富將會落入不斷崛起的科技巨擘以及頂尖科技人員手中,進而引發社會的不穩定。為了應對人工智能危機時代,中國的企業和企業家們也需要開始對企業進行重新構思、重振企業的社會責任感、從新思維進行影響力投資。圖1在技術和認知程度對職業的劃分

(一)創造更多人機協作的新型服務型工作崗位

有調查發現,在消費市場上顧客傾向于獲得一些由人親自提供的服務,而不是由沒有感情的機器人來提供。因此可以設想一種新的工作方式,即后臺的數據收集與處理、一些重復性的工作可以交由人工智能來完成,而處理面對面交流或需要想象力、創造力的任務則交由人類負責,這種人與機器的協作機制可以被企業采用進而創造更多人機共存的就業機會或優化現有的工作減少被替代的風險。這種協作機制可以發揮人類的智慧與光芒,因為有關創意和關愛的工作人工智能幾乎無法完成。如果對人機協作有大膽的猜想,AI算法與疾病診斷的融合可能是一個不錯的想法。大多數患者可能不希望由一臺機器來告訴自己患有重病以及死亡率是多少,他們希望得到更人性化的服務,而市場和充滿想象力的企業家一定會創造出解決辦法,一種新的職業“關懷護理醫生”可能會誕生。他們需要了解診斷工具并學會操作,更需要具備心理學家的技能,在患者遭受心理創傷時以及在治療的過程中給予精神、情感上的支持。他們與人工智能完美協作,不僅給患者提供更準確、更全面的診斷,同時也能讓患者感受到他們急需的人性關懷。如今大部分醫院存在醫生數量短缺的限制,導致醫療成本增加的同時患者體驗到的醫療質量卻在下降,而“關懷護理醫生”的產生不僅能大量增加就業機會,對患者來說也能得到更優質的服務。在其他領域企業與市場也能創造出大量人機協作的工作。如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可以將法條整理以及一些常規研究任務交給算法,自己則可以專注于與客戶的溝通來提供更專業的服務。人工智能超市的出現將不再需要收營員,轉而需要雇傭更多具有高情商、能提供體貼服務的銷售人員。健康護理和私人護理,如全職育兒、照顧老人等工作也可以結合人工智能機器將服務升級。

(二)進行新形式的“影響力投資”

如果想要創造更多新型的服務類工作,只靠企業的創造力是不夠的,還需要風投企業的推動,將創新落實。影響力投資指義利并舉的投資,旨在獲得可觀回報的同時,也能產生積極的社會或環境影響。新形式的“影響力投資”可以描述為:風險投資人認為創造“人性服務”工作是體現社會責任的一種途徑,將大量的資金引入以人為本的服務項目中,如產后護理師、老人陪聊人員、順產麻醉師、兒童看護等。傳統風投信奉高風險、高回報,他們在投資多數企業前就早已明白只有極少數的創業公司會成功,但一旦成功回報就是呈幾何級數增長的。但創造“人性服務”崗位導向的影響力投資則不同,其回報可能長期才能體現且可能是線性增長的,因為服務型的業務需要人員根據特定情況一項一項去完成,無法實現簡單復制并快速擴張。因此大多數的傳統投資人不會對這類收益小且緩慢的項目感興趣,因此想創造更多新型的服務類工作需要風險投資人轉變心態,認識到他們這種新生態體系的影響力投資不僅能創造更多崗位,更能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和諧社會的發展。想讓傳統風險投資人轉變逐利心態并不是一件易事,這時就需要風投行業內資歷老、志在引導創新和社會變革的風投高管們的引領,帶動那些年輕的、有資本希望做公益事業的風險投資人參與進來。他們有發掘優秀初創企業的洞察力,他們有來自希望提高就業的政府以及想承擔更大社會責任的企業資金,這些優勢將創造出一種新影響力投資,在關注投入和回報的同時更專注于創造新就業,讓人工智能集聚的資本進行二次輸出作用于社會。

五、結語

中國作為全球第一消費大國,在未來也將成為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成為人工智能運用最廣泛、最深入的消費市場,那么人工智能革命帶來的沖擊和挑戰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更好地應對需要企業在設計和應用時更多地融入對社會責任的考量。面對預期可能的失業危機,需要企業用富有創意的方法培養出高效的人機協作關系,引領新一撥影響力投資注入以人為本的服務工作。如果更多的企業能承擔起更大的社會責任,利用好人工智能創造出來的財富,社會會變得更人性化、更有人情味。

作者:黃蘇銘 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