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軟實力思索

時間:2022-06-07 10:24:00

導語:互聯網軟實力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軟實力思索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其在人類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越來越重大。無庸置疑,互聯網作為技術手段,是一個國家硬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同時,互聯網加速和加強了文化、制度、價值觀、意識形態和信息的傳播和交流,在塑造國家形象,提高社會凝聚力,影響一國國民對另一國國民的好惡等方面都能發揮重要作用,因此,互聯網能夠產生軟實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同志在2007年1月23日中央政治局第38次集體學習時就曾強調:“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充分發揮互聯網在中國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學術界對互聯網中存在的軟實力已有涉及,吳瑛[1]、陳江寧[2]、李智[3]等主要是從媒體傳播的視角探討網絡媒體的軟實力功能。第七屆中國網絡媒體論壇也以“國家文化軟實力與網絡媒體新發展”為主題[4]。約瑟夫•奈近年來對互聯網中的軟實力保持了高度的關注,在其新作《權力的未來》(thefutureofpower)中,他重點闡述了信息網絡時代對權力性質的影響,提出了網絡權力(cyberpower)的概念并對網絡權力的軟硬方面分別進行了闡述[5]。此外,他還在紐約時報、CNN等媒體上發表多篇文章,談論互聯網對軟實力的影響。總的看來,上述研究還基本停留在現象的描述層面,對于互聯網為什么會產生軟實力,互聯網如何產生軟實力等基本理論問題還沒有系統論述,本文擬對此問題進行嘗試性探索,力圖探尋互聯網與軟實力的內在聯系。

一、軟實力的概念及其內涵

國家實力包括有形的物質性因素和無形的非物質性因素兩個方面。關于國家實力的非物質要素層面,學者早有論述[6]。但第一次明確提出軟實力(softpower)概念的則是美國著名國際問題學者約瑟夫•奈。在約瑟夫•奈看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應該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兩個方面。所謂硬實力是指一個國家的資源、經濟、軍事和科技等有形實力。它是一種直接的指示性和命令式的權力方式,主要通過誘惑或威脅來實現;軟實力則是指一個國家的文化、政治價值觀和外交政策等非物質性因素產生的吸引力、影響力和同化力(co-optivepower)。這種吸引力、影響力和同化力能夠讓B國自覺自愿地跟隨A國或遵循A國所制定的行為標準或制度,按照A國的設想行事[7~9]。自1990年約瑟夫•奈提出軟實力概念以來,伴隨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全球化的深入發展,軟實力及其理論受到學術界越來越多的關注,其在國際上的影響也不斷增加。用約瑟夫•奈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很高興看到這一概念進入公共話語,被美國國務卿、英國外交大臣、政治領袖、社論作家和全世界的學者廣泛使用。”[8]在中國國內,相當一部分學者從不同視角和層面論述軟實力問題。目前在中國知網上,輸入關鍵字“軟實力”和“軟權力”,有約4000篇相關文章。國內的國際問題學者對軟實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約瑟夫•奈的軟實力理論進行評介;二是開展軟實力的國別研究,尤其是挖掘中國的軟實力資源,為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建言獻策;三是進行軟實力的比較研究,探討不同國家之間軟實力的優劣勢。此外,在國內的軟實力研究中,還有一種把軟實力內涵泛化的趨向,提出所謂的某個城市的軟實力,某個企業的軟實力、某個高校的軟實力等,這與約瑟夫•奈所說的軟實力已經相去甚遠。秦亞青教授非常精煉地概括了軟實力的三個基本特征:“權力資源的非物質性、權力手段的非強制性以及權力受動者的自愿性。”[10]本文所探討的互聯網中的軟實力,主要關注的是國家層面的軟實力問題。

二、互聯網產生軟實力

自上個世紀計算機網絡誕生以來,伴隨計算機網絡在全球的擴展和普及,形成了整個世界互通互聯的全球互聯網絡。這種全球互通互聯的計算機網絡對人類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互動方式產生了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一方通過網絡對另一方的思維方式、認知方式甚至是行為方式施加影響,使對方從己所愿,不僅是可能的,也是必要和重要的。正如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所說:“世界已經離開了依靠暴力與金錢控制的時代,未來世界政治的魔方,將控制在擁有信息強權的人手里,他們會使用手中掌握的網絡控制權、信息權,達到暴力與金錢無法征服的目的。”[11]因此,互聯網產生軟實力已經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問題是互聯網是如何產生軟實力的,其內在邏輯何在?不管我們如何去定義軟實力,它存在的一個前提是所有研究者都必須接受的,即認同。不管是把軟實力看成是吸引力、影響力和同化力,還是看作對內的凝聚力和對外的輻射力,都必須以認同為前提和基礎。沒有認同,這一切便無法發生。所謂認同,是指體認與模仿他人或團體之態度、行為,使其成為個人人格一部分的心理歷程。它是一個心理學名詞,一般根源于文化傳統和經驗事實并內在于意識結構之中,成為判斷的前提或不言自明的公理。從對象來分,認同可以分為自我認同和社會認同;從認同的形式和來源來分,認同又可分為合法性認同、拒斥性認同和計劃性認同[12]。從國內來說,國家凝聚力提高的前提是該國國民對本國主流價值觀、國家主要行為、重要制度和政策的認同;從國際來說,要讓B國自覺自愿地跟隨A國或遵循A國所制定的行為標準或制度,按照A國的設想行事,必須要有B國對A國文化、價值觀、行為、制度和政策的認同。認同又是如何發生的呢?一般是主體先要接觸某種信息、思想、觀念,經過主體的體驗和過濾,從而達成認同。一個人或團體要對某種思想或觀念形成認同,首先必須要接觸這種思想或觀念,因此認同的首要前提是接觸。國家也是如此。日益普及的互聯網絡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其交流的超時空性,便利了各種信息、思想和觀念的交流與傳播。正是互聯網絡為人們提供了接觸原先無法接觸的各種新信息、思想和觀念的無限機會,在打破人們舊有認同的同時,又為人們提供了建構各種新的認同的可能,催生了各種新的認同。正如紐曼兒•卡斯特在《網絡星河》中所說:“互聯網可以把利益和價值觀完全不同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人匯聚到一起。”[13]這就是互聯網絡的意義所在。除了提供接觸、塑造認同,為軟實力的產生創造可能之外,互聯網交流的平等、自由、開放特點也很好的切合了秦亞青教授所說的軟實力的非物質性、非強制性和受動者的自愿性的要求。首先,非物質性。雖然互聯網中的內容紛繁復雜,讓人眼花繚亂,但本質而言,互聯網上流動和傳播的是知識、信息、思想和觀念。這些顯然都具有非物質性特征,符合軟實力資源的特征要求。其次,非強制性。交流的平等、自由、開放既是互聯網的重要特點,也是其魅力所在。任何一個個人、團體或國家,在不違背基本網絡協議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自由信息(這是一種理想情況,現實中當然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受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等的制約),但并不能強制信息的接收者接受該信息及其背后的思想、價值等。當今世界,即使是在互聯網中處于絕對優勢的美國,也不能在互聯網上強制另一個國家接受其思想和價值觀。在2010年的中美谷歌事件中,美國也只是提出要么中國完全開放互聯網,要么谷歌退出中國。它無法做到強制中國接受它的要求[14]。最后,受動者的自愿性。在互聯網中,受動者的自愿性是與施動者的非強制性聯系在一起的,正是因為施動者不能強制受動者接受或不接受某一信息,使得受動者能夠自主選擇,因此,受動者接受某一信息就是出于自愿。

三、互聯網產生軟實力的三個維度

互聯網通過為人們提供接觸原先無法接觸的新的信息、思想和觀念,塑造認同,從而為軟實力的產生和實現提供了可能,并且互聯網在本質上又是切合軟實力要求的,那么,互聯網又是如何產生軟實力的呢?具體來說,有以下三個維度:首先,互聯網技術。它包括計算機的核心技術、計算機網絡的關鍵技術和網絡搜索、檢測和屏蔽技術等。這些技術產生了根服務器和域名的控制權、IP地址的分配權、國際標準的制定權和網絡話語權。互聯網技術帶來的上述權力決定了一國可以在網絡上說什么和說不了什么,一國的話語有多少受眾,還決定了網民在網絡上能夠接觸什么信息和不能接觸到什么信息。最極端的案例是,在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中,美國就憑借自己掌握的互聯網技術優勢,讓伊拉克一度從國際互聯網上消失[15]。從這個角度來說,互聯網技術對于軟實力在互聯網中的發揮具有決定意義。其次,互聯網語言。計算機使用的語言分為三個層次,處于最底層是二進制的編碼語言,這種二進制的編碼語言對于所有計算機使用者來說都是平等的;在編碼語言之上的是各種編程語言。常用的編程語言包括C語言、VB、C++等,這些編程語言基本以英語為主,使得英語在程序設計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地位;在最表層的是網民日常使用的交流語言。互聯網中使用的交流語言是各個民族國家的民族語言。計算機網絡必須使用特定的語言形式來傳播信息,實現交流。一種語言在網絡傳播和交流中占有多少比重以及該種語言在國際上的普及程度,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它反映了該種語言在國際上的受歡迎程度,另一方面它決定著在網絡中以這種語言形式存在的信息量的比重。這對于軟實力在互聯網中的發揮也是至關重要的。舉例來說,當前在互聯網使用的語言中,英語占有絕對的主導地位。英語國家用英語在互聯網上的某條信息,可以獲得最廣泛的關注,而非英語國家要想自己的某條信息也獲得同樣的關注,只有把該條信息翻譯成英語在互聯網上,才能達到同樣效果。對于非英語國家來說,互聯網增加了世界了解該國的相對難度。另外,互聯網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它在形式上綜合了文字、聲音和圖像等多種表達方式,使得其傳遞的信息更加逼真生動,對受眾的影響也更大。正如約瑟夫•奈在其新作《權力的未來》中所說:“在互聯網時代,最會講故事的團體——而不是實力最強大的團體——將贏得勝利。”[16]最后,互聯網文化及其背后的理念和價值觀。所謂互聯網文化,又可稱作網絡文化,它是“人們在網絡空間中的精神活動及其產品,是一種新的文化生產創作傳播方式,包括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化藝術等形式以及文化知識傳承、思想道德教育、人際溝通交流、休閑娛樂和審美等活動在互聯網上的延伸;還包括依托互聯網產生的各種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如網絡媒體、網絡出版、網絡教育、網絡音樂、網絡文學和網絡動漫游戲等。”[17]從軟實力視角來看,一國互聯網文化的以下幾個方面尤為重要:第一,該國互聯網文化的總量多少。在其他因素給定的情況下,總量越多,獲得的關注越多,影響越大;第二,該國互聯網文化的種類和樣式的多寡。種類越多,樣式越豐富,越吸引眼球,越能產生影響力;第三,該國互聯網文化背后的理念和價值觀在多大程度上具有普適價值。任何一種文化樣態背后都包涵特定的理念和價值觀。這種理念和價值觀是否具有普適性,在多大程度上能夠為其他國家、地區的人們接受,對于該種文化軟實力的實現意義重大。網絡文化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形態,也不例外。更為重要的是,網絡文化以整個世界為場域,其背后的理念和價值觀在整個世界范圍內傳播和交流,其越先進,越具有普適性,越容易為其他地區的人們接受,軟實力效應也就越大。對于軟實力而言,互聯網技術、互聯網語言和互聯網文化這三者不是相互孤立的要素,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影響的有機統一體,三者缺一不可。

互聯網技術和語言是外在形式,互聯網文化是內在實質。但是,在互聯網發展的不同階段,這三個要素的重要程度又是發展變化的。在互聯網發展的早期,互聯網技術具有超越互聯網語言和互聯網文化的重要性,它使得文化、價值觀等通過互聯網從技術強勢國家向弱勢國家單向流動。隨著全球化的深入,互聯網的普及,互聯網技術和語言的重要性逐漸讓位于互聯網文化。在未來,衡量一個國家在互聯網上的軟實力強弱,更重要的是看該國互聯網文化及其背后的價值理念。四、結語本文論述的是互聯網中的軟實力,在此需要補充的是,互聯網作為一種技術存在,毫無疑問包括軟、硬兩個層面,筆者無意否認或忽視互聯網的硬實力方面。現在世界各國都在談論網絡戰爭的威脅,甚至部分國家已經制定了詳細的網絡戰爭計劃[18],美國更是不斷升級自己的網絡戰略,力爭掌握網絡空間的戰略制高點[19]。網絡黑客更是隨處隨時可見。

這些都是互聯網硬實力的體現。本文想強調的是,互聯網戰爭和黑客等硬實力層面的威脅是直接的、顯性的,也是相對易于防范的,而通過互聯網影響對手的思想和觀念,雖然來得緩慢、間接,但卻更隱蔽和更難以防范,影響也將更加深刻和深遠。互聯網越來越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近年來,互聯網逐漸成為國際政治斗爭的重要工具,從中美谷歌事件到今年的中東北非動亂,風起云涌的國際政治事件背后都有互聯網的身影。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在互聯網中的優勢地位,以“互聯網自由”為借口,輸出其民主價值觀,肆意干涉別國內部事務,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加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