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產業發展狀況分析論文
時間:2022-02-23 03:50:00
導語:計算機產業發展狀況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中國計算機業的發展狀況
1.1九十年代以來計算機市場的高速成長及其結構特點
1)以硬件為主的計算機市場規模迅速擴大。
中國計算機市場規模迅速擴大,市場銷售額從1990年的39.9億元上升到1997年的約1300億元,8年市場銷售額規模增長30多倍,年增長率90年代以后一般高于40%。中國計算機市場以硬件為主,到1997年硬件銷售額仍占計算機市場的80%,軟件、服務業的規模份額分別只有8.7%和11.3%。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但硬件為主的結構基本未變,這說明中國計算機的應用水平較低,此外還與中國軟件、服務業的發展環境較差有關。
2)中國的硬件市場以計算機主機,特別是微機為主,外部設備比例較高。
根據信息產業部的數據,中國1997年硬件市場各類產品的份額為:計算機整機43%,外部設備26%,耗材和零配件17%,應用產品10%,網絡產品4%;計算機整機的主體是微機。1997年微機的銷售額達415億元,占硬件的比例高達39.9%,估計微機約占中國計算機整機市場的份額接近90%。微機市場的高份額源于90年代以來中國微機市場的迅速擴大,如表3所示,整個“七五”期間中國僅銷了37萬臺微機,1991年銷10萬臺,而到1997年銷量達350萬臺,而到1997年銷量達350萬臺,銷售額達415億元,1992年以來銷售額年增長率一般大于60%。
說明:a為中國人控股的或民族品牌企業,余為外商或港澳臺資企業。b僅按硬驅、光驅計算,光驅計算,軟驅出口比例也很高。C為估計數。
說明:計算方法:電子百強中最大的4家或8家計算機企業的銷售額+全國銷售額*100%
中國計算機硬件市場以微機為中心高速增長的特點和國際上的情況基本一致。只是中國微機市場迅速擴張的時期大概比美國晚5—10年。此外計算機市場中微機所占比例中國高于美、日約70%。
3)中國計算機市場已和國際市場連通,貿易額急速增加,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目前進出口的主體都是零部件和外部設備。
中國計算機類產品進出口總額1991年僅6.4億美元,1997年已急增至131.6億美元,從1993年以后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1993年順差0.8億美元,1997年順差已增至43億美元;目前進出口的主體是外部設備和零部件產品,導致貿易迅速增加及形成目前這種貿易結構的主要原因是,中國計算機市場的迅速擴大、包括外資企業在內的國內計算機產業的迅速成長以及由于國內計算機零部件業技術落后許多零部件必須進口。
4)中國計算機市場的需求結構
根據原電子部的數據,1996年中國計算機及相關產品的市場份額,金融保險和制造業各為18%,服務業9%,交通和通信各為8%,教育科研為7%,能源和政府機構為6%,家庭為4%。但PC機市場中家庭份額更高并呈上升趨勢,根據電子部的數據和預測,PC機中家用PC機份額1997年為16.4%,到2000年將上升到30%以上。
1.2中國計算機業基本形成,民族品牌發展很快,但與國外公司相比仍有較大差距。
1)中國計算機產業初步形成
產業形成的基本標志是企業成長、開始形成體系,并且達到一定規模。到1990年中國計算機業原電子系統的企業僅有197家,從業人員不到10萬人,系統外企業也不多。而根據第三次工業普查的數據,到1995年計算機及其相關產品的開發、生產、銷售、咨詢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已達15000家,從業人員30萬人,其中制造業1000余家,從業人員10萬人,軟件企業1000余家,從業人員8萬人,營銷、服務業13000家,從業人員12萬人。
計算機產業的生產規模發展很快。如表2所示,原電子部系統企業的規模在80年代中期以前基本反映中國計算機業的規模,其銷售額1980年為3.7億元,按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約占當時全國工業銷售額的萬分之七,1990年上升到39.9億元,約占全國工業銷售額的千分之二,而到1997年,由于各類計算機企業的迅速成長,計算機業僅硬件銷售額就已突破1000億元,約占全國工業銷售額的1.6%。
此外,除計算機芯片、操作系統等基礎產品外,計算機業各子行業都有較發展。
2)中國計算機產業在國際化的進程中成長
中國計算機產業由所有在中國注冊的計算機企業組成的。90年代以來中國計算機產業的形成與中國計算機產業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密切相關。由于計算機產業是國際化程度很高的產業(兩個主要標志,一是主要國家和地區在計算機業各領域各具特色,形成相應的國際分工和合作,二是主要國家和地區計算機產品都是大進大出的大宗貿易產品);外國企業看好中國計算機市場的成長潛力;在中國生產可降低成本;中國鼓勵外商投資等原因,90年代以來境外計算機業制造商紛紛來華投資。據JEEC估計,僅1991~1995年外商對中國計算機行業的投資總額已達12~13億美元。90年代中期以后,包括風險投資在內的境外金融投資者也開始向中國計算機投資。
日益國際化表現之一是計算機業的產出以外資企業的產出為主。根據原電子部的數據,1997年計算機硬件企業中,合資、獨資、中外合作企業的產值比例已分別高達34.7%、42.2%、和4.3%,其中包括一些境內投資到境外再返投到境內的企業。
日益國際化表現之二是國際市場已成為中國企業的重要市場。1997年中國計算機產品出口額已相當于國內企業銷售額的60~70%(按硬件1000億元計算為72%)。出口占銷售額的比例,美國1995年為32.6%,日本1997年為55.3%(美、日差別主要源于日本高比例的零部件出口份額);臺灣1996年為61.2%。日益國際化表現之三是民族企業逐步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和經營。這是因為國內計算機業的競爭實際上是國際競爭在國內的延伸。同時,整機廠的零部件主要靠進口和國內外資企業供貨,也推動了各企業按國際標準組織生產和采購。
3)民族企業和民族品牌開始壯大
該文所說的中國民族企業是指企業終極股權(或出資產權)50%以上為中國機構(如政府或中科院等的事業機構)和中國個人所持有的企業。
中國民族計算機企業壯大的突出表現是微機市場上民族品牌已占主要份額。在“七五”(1986—1990年)時期,靠保護政策,以長城機為代表民族品牌的市場占有率曾高達70%,進入90年代,隨著中國計算機市場的擴大、放松進口管制,國產民族品牌機的市場份額急劇下降,到1998年已降到33%,以后國產民族品牌機份額再度上升,1995年份額超過50%,1997年達到67%。
在軟件、計算機外設、零部件行業,民族企業份額還較小,唱主角的是外資企業。如表2示大數外設和零部件位居前位的企業都為外商及臺商企業,盡管財務軟件和排版系統軟件中國產品牌占有80%以上的份額,但軟件市場份額份居前3位的企業分別是美國Oracle、微軟、IBM在中國的子公司。
2中國計算機業的產業組織:以市場結構為重點的初步考察
產業組織即企業的市場關系的總和。本節以市場結構為重點,對中國計算機業的產業組織狀況進行初步考察。
2.1市場結構
1)一般集中度
一般集中度用產業的產值、銷售額或資產中最大的數家企業所占的份額表示,它反映業內主要大企業對產業或市場的綜合影響能力。由于缺乏系統資料,正確計算我國計算機市場或產業的一般集中度相當困難。我們僅根據銷售額對我國計算機業的一般集中度作些初步估算。我們的初步結論是:1.如表3所示,到1997年,最大4大企業的份額大約為1/4,最大8企業立份額大約為1/3。2.90年代以來計算機業的銷售額集中度經過了一個先降后略升的過程,4企業和8企業集中度1990年分別高達50.2%和65.3%,1992年降到谷底為16.6%和24.1%,以后再度有所上升(1990、1991年的數計算口徑較小可能高估集中度值,但根據這兩年的數,可以認為集中度下降趨勢是存在的)。這種變化似乎表明業內主要大企業由于技術,經營能力、資金籌措能力較強已加快發展。3.與美國CR440%強和CR860%(1996年分別為44.7%和57.7%)、日本1997年CR470—80%(估計數)相比,中國計算機業的一般集中度明顯較低,即中國的大型計算機公司實力仍然有限。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盡管中國計算機業一般集中度還不高,但位居前面的企業的銷售額都增加很快。1997年最大的4家集團公司及其銷售額分別為聯想(125億元,集團銷售額,后同)、四通(65.9億元)、方正(57.8億元)長城(57.1億元),而在1992年這4個集團的銷售額僅分別為10.4、4.3、4.1和11.3億元,僅5年4家公司銷售客分別增長約12倍、15倍、19倍和5倍。
2)不同產品市場的集中度
表4為三種產品的市場銷售集中度和位居前8位的企業名單。數據表明不同市場集中度差距較大,大致地看:軟件市場相當分散,這主要為軟件品種多所致,實際上在PC機操作系統、漢字排版系統、數據庫管理系統,微軟、方正、Oracle公司的市場份額很高;PC機市場集中程度中等,1997年CR4僅30%左右,CR8也僅40%強;打印機的集中程度相當高,市場結構是寡占競爭型的,這種情況與打印市場主要被幾家跨國供應商控制有關。
在急速發展且產品批量較大的PC市場,90年代中國后期出現集中度上升的趨勢,但仍明顯低于美日等國。如表5所示,根據IDC數據計算的PC(按品牌)集中度,CR41995年為25.9%,1997年上
升到29.3%,CR6從95年的34.7%升到97年的36.4%,但是,與美國CR444.2%以上(為1997年數)相比,中國PC機市場集中度仍然明顯較低,這可能與中國主要PC機企業規模小,中國PC機市場尚處于初步發階段等有關。
國外IT業大公司都在中國建廠,民族品牌企業在計算機軟件硬件各細分市場上也正在發展,競爭十分激烈。總的看中國各細分市場的集中度不算太高,在充分開放而中國企業基礎又弱的情況下,集中度高可能意味外國廠商對中國市場的控制。
3)產品差別和進入障礙
產品差別又稱產品差別程度,是指買者因產品不具有完全的代替性而對產品產生的偏好差別。從總體上看,計算機業是產品差別較大的產業,計算機器件及外設的產品差別主要是技術性的。微機使用標準元器件進生裝配,其產品差別主要表現在總體設計和設計組裝的性能質量差別上。軟件和信息服務業的產品差別更大。
其次是營銷和服務方面差別較明顯。許多人認為,Dell與其它計算機廠商差別在快速服務上。目前中國國內優秀企業在銷售網絡、售后服務、新產品的推廣及營銷等方面,在中國本土市場上,已有一定的優勢。
第三,買方對產品知識程度的差別。
進入障礙是指行業內現有企業相對于企圖進入該行業的企業(潛在競爭者)的優勢。進入障礙對市場壟斷和競爭的關系有較大影響,是決定市場結構的主要因素:經濟規模障礙;必要投資規模障礙;產品差別進入障礙;政策法規進入障礙(見表6)
2.2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
1)價格行為和非價格行為
計算機產品的產品差別較明顯,市場競爭激烈,企業很難搞價格卡特爾,中國計算機業和國外一樣,廠商非常注意通過價格競爭擴大市場份額。價格競爭激烈的原因,一與計算機芯片等零部件降價或價格變動較快有關,二是隨著市場擴大,需求不斷增長,而新的潛在需求者對價格變化更敏感。
非價格的競爭行為首先表現在產品開發領域。主要PC機廠商都重視及時推出裝有新芯片、操作系統的PC機或其它有關產品,重視根據市場需求迅速開發新產品,如PC機場上適應不同的細分市場的要求開發出商用和家用電腦。此地外各廠商都重視通過廣告宣傳、各種促銷活動進行市場競爭,估計一些主要PC機場上的年廣告宣傳費已占年銷售額的3~5%。
2)投資購并
實力逐漸雄厚的主要計算機廠商都重視通過兼并收購擴張。僅1998年就發生多起重要的收購兼并事件。這些事件可分為四大類,①垂直一體化為主要特征的投資和收購,如聯想注資金山軟件成為第一大股東,實達控股收購北京朗新進入軟件業,同創參股從事跨省互聯網聯網服務業務的深圳訊業集團,以及浪潮與華光的強強聯合。②旨在水平擴張的收購,如聯想投資生產服務器的公司,實達收購廣東海達進入廣東廣場。③非IT業企業旨在進入IT業投資收購,如海爾與北航合作成立軟件公司、寶鋼入股東大阿派。④與股票市場活動有關的收購,如方正收購延中股份,成為第一大股東,主要目的之一是獲得資本市場的“殼”資源,以利企業擴張。
3)市場績效:規模結構水平與技術進步能力
市場績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通過一定的市場行為產業在價格、產量、費用、利潤、產品的質量和品種、以及技術進步等到方面所達到的現實狀態。市場績效反映市場運行的效率。限于資料,本文僅從規模結構效率、資源配置效率、技術進步能力三方面對計算機業的市場績效略評論。
規模結構效率反映產業的規模經濟效益實現程度。產業規模經濟效益實現程度,可用達到或接近經濟規模的企業的產量占整個產業產量的比例表示。按信息產業部的中國計算機產業中微機合理經濟規模為50萬臺的標準,中國計算機業規模結構效率尚低。因為1997年中國微機市場中排名第一的聯想公司銷售量也只有43.6萬臺,1998年才達到近80萬臺,其它中國廠商產量更小。美國學者貝恩認為規模結構效率較高的市場中,產品由達到經濟規模的企業提供的比例在70—80%左右或更高。中國計算機規模結構效率低可能與中國計算機產業尚處于成長期有關。
說明:(1)本表計算機史包括整機和外設兩個行業,均為獨立核算企業數。(2)1980、1985年的國有指全民所有制企業。(3)其它,1980、1985數含國有和集體聯營,1998年含鄉鎮企業,1995年“其它”的比例用100%扣減國有、集體、外資的比例計算。
資源配置效率是同時從消費者效用和生產者生產效率角度考察資源利用狀態,可以用利潤率分布的情況反映產業的資源配效率。我們沒有利潤指標的詳細數據,很難作相應分析,總的感覺是中國計算機業利潤率較低且利潤豐厚的供應鏈上游主要被外商控制有關。
進入九十年代以后,計算機業競爭激烈、市場變化大,目前主要企業計算機技術進步的重點是形成能與市場變化相適應的快速開發能力。具備從筆記本PC機到服務器、工作站全系列產品的開發能力、具有同期安裝最新的系統軟件和MPU的能力,技術進步較快。
3.中國計算機業企業的一些情況
3.1企業數量、規模及所有制結構
中國計算機企業數,按原電子部系統口經統計,在計算機業剛剛起步的1960年時只有3家,1980年增加到87家,1990年增加到191家,到1997年有234家。按工業普查的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機制造業企業
數1985年為132家,1995年上升到604家,如果加上各種計算機器件及零配件生產廠,制造業企業有約1000家。
計算機業企業規模擴大。按獨立核算企業口徑計算,1985年企業平均的當年價產值為742萬元,1995年上升到5353萬元。一些優秀企業如聯想、方正、長城、實達更是急劇成長。
90年代以來中國計算機業的急劇擴張是與非國有經濟的成長,特別是外商的進入聯系在一起的。此外一引起國有企業由于改制和吸收外資也轉成為非國有企業。表7反映計算機業(整機和外設)1980年以來各類企產值份額的變化。直到80年代中期,計算機業的國有企業的份額已還在70~80%以上,而到1990年其份額降至已10~20%左右,在外設業比例僅有7.2%,而外資企業份額高達84.9%分析。分析表明外資企業的資本中中方占30.6%,洪澳臺占27.3%,外國資本占37.5%;此外整機業中外國資本比例高達56.2%,而在臺商投資較多的外設業中港澳臺占36.2%,外國資本占23.2%。表8為信息產業部的資料,可以看到外商企業中獨資企業的份額高達40%以上。
90年代以來已有一批計算機企業成為上市公司。生產計算機軟磁盤的深華源1992年6月2日在深圳上市,是計算機業最早的上市公司。到1997年底已有14家生產或部份生產計算機產品(包括軟件、硬件)的企業在滬深交易所上市。總的看計算機的上市公司成長性好、業績較好,較受投資者青睞。此外聯想、方正兩家中國最重要的計算機公司已在香港上市。計算機企業上市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渠道,有利于企業制度的改善和完善。
資料來源:信息產業部提供
3.2若干計算機企業及其特點
計算機企業(企業集團)的特點:
*都是在80年代以后成立的新企業;
*發展快,10多年來一般都有幾十倍、百倍、乃至千倍的增長;
*起步是主要靠少數產品及有關服務起家,目前主要業務圍繞各類計算機產品展開,一般都同時生產硬軟件;
*受傳統的所有制束縛較小;
*多數或是上市公司或下面有上市公司,企業制度與傳統的全民所有制企業有所不同;
*企業普遍重視與外商進行各種方式的合作,近幾年在有一定的業務、管理、實力基礎后,開始重視通過參股購并擴張。
4.1關于發展計算機業政策的若干設想
1)要繼續加快改革,讓企業真正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建立充分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改革宏觀和行業管理體制,創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機制和環境。
2)要充分認識采取必要政策支持民族計算機業發展的意義。從政治、經濟、技術的任一層面看,民族的計算機業及相關產業的發展對中國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意義都不容置疑。由于民族計算機工業(特別是基礎技術方面)太弱,根據美、日、韓等的經驗,采取必要的政策支持是有意義的。
3)明確發展計算機業產業政策的基本思路和原則:①有效競爭的原則,國家的資源支持不能撤胡椒面,也不宜只給一家,要按兼得規模經濟和競爭之利的有效競爭原則支持數家有優勢的企業較快發展;②政策重點是幫助企業提高技術能力,③對于國內外企業技術差距過大但又極為重要需要發展的領域,國家可根據“經濟租金”原則擇優給予直接支持。
4)有利于民族計算機業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是支持計算機市場的擴大和升級。打破電信業的壟斷體制,鼓勵計算機業特別是計算機服務業與電訊業的融合,是擴大計算機市場也是擴大通信業市場最重要的政策之一。在國家訂貨、PC機的分期付款、大中小型機和服務器的賣方銷售信貨等方面都應采取必要的支持政策。
5)政策重點是鼓勵企業提高技術開發水平,需要研究及可采取的政策包括國家對企業的重大的技術開發項目給予包括資金在內的各種支持;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鼓勵發展更緊密的包括讓科研機構進入企業在內的各種形式的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合作;借鑒美、日、韓等的經驗,鼓勵存在競爭關系的中國企業在基礎技術或重要樣機的開發方面合作;聯合開發可由信息產業部、中科院的研究所和企業共同進行。日本、美國企業的計算機、半導體的開發項目,許多重大的都曾得到政府支持。
6)加大政策力度支持計算機企業發展,包括承認高新技術企業創業者的創業股或創業權益,產業政策不是根據企業的所有制成份,而是按適當向競爭優勝者傾斜的原則支持各種所有制企業的發展。
7)發展資本市場、風險投資事業,支持計算機等高新技術企業成長。
8)由于計算機產業是高度國際化的產業,在制定和執行上述政策時要注意與開放政策的有機結合、支持民族品牌企業發展不能成為狹隘民族主義和閉關鎖國。
- 上一篇:校長在考試總結表彰大會講話
- 下一篇:五四總結表彰大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