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農村生態規劃發展論文
時間:2022-08-10 10:12:00
導語:新農村生態規劃發展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前言
基于生態理念的新農村建設是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在農村建設的規劃中能否體現以人為本、自覺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等生態學理念,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和成敗。科學的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本身就是效率和生產力,是統籌安排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各項任務的前提,涉及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各個方面。只有科學確立生態新農村建設的近景和遠景規劃的主要內容、基本目標和具體標準,才能有條不紊地完成新農村建設的各項任務,確保生態新農村建設工作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循序持續地向前推進。因此,探索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內容是一項戰略性研究課題。
加快新農村的建設是我國各級政府近年來的重要政策和工作之一,但是主要工作的重點以及各種媒體、雜志的宣傳基本上是集中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如農民的業余文化生活等)和村莊的環境整治、建筑風格上,治標不治本。“加快新農村建設,千萬不能把‘新農村’建設成‘新農居’新農村在好也是農村,絕不是城市,不能只靠扒了舊房蓋新房實現新農村”。
二、生態建設與建設新農村關系
近年來農民人均收入的連年增長,掩蓋了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的嚴重滯后,農村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反差顯而易見,農民對提高生活質量的要求非常強烈。“年年建新房,就是不見新農村”這是幾年來農民最大的抱怨,由于過去注重于城市化,農村基本設施建設欠帳較多,多數村莊垃圾亂倒,污水亂排。許多農村普遍存在“垃圾處理靠洪水,污水處理靠蒸發”的現象。所以,建設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處置系統,完善農村環境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成為目前一項迫切的任務。
2005年召開的黨的十六大五中全會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是“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實際包括兩個精神文明建設,其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管理民主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既物質文明又是精神文明。針對具體的考核標準,開展“四化、四改、雙清、雙治”活動,既四化(凈化、綠化、美化、亮化)活動,四改(改墳、改廁、改圈、改路);雙清(清理溪流垃圾,清理路道垃圾);雙治(治理黃、賭、毒,治理歪風邪氣)。村莊基本做到無物品亂堆,無露天糞坑,無亂張貼,房前屋后無暴露垃圾,場地平整,社會風氣良好,家畜家禽圈養,庭院栽樹植綠,綠化養護,創建文明的、優美的生存空間,形成人人講衛生、講文明、講環境的社會氛圍。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又要注重于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等生活污染整治,改變農村環境面貌,也使農村居住環境大為改善。從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及質量。通過村民守則公約,創建農村生態示范戶,宣傳生態知識,增強環境意識,提升農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水平。呈現一片新農村景象。通過三年來生態示范村鎮建設的實踐,我們認為村鎮生態建設可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最佳切入點。
三、生態建設在建設新農村中的作用
廣袤的鄉村,是億萬農民的家園,直至今天,仍有近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同城市相比,廣大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狀況相對落后,環境基礎設施極不完善。要建設新農村,各地千差萬別,從那里入手,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然而生態建設,從這幾年創建的實踐來看,生態示范村鎮創建,對于大多數鄉鎮都是迫切需要的。不管生態示范村鎮創建,或者是百村整治示范工程。在治理農村臟亂差問題上,是一致的,是異曲同工的。都以創建活動載體——農村清潔大行動開始,倡導文明生活方式。
一般說,實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那對于有條件的人口密度大,居住集中村是可行的,但對經濟欠發達的山區村,只能因地制宜發揮自然資源優勢,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打“生態牌”。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的過程中發揮優勢,揚長避短,腳踏實地,走有特色創建之路。因村制宜營造良好的生態和區域特色生活居住環境。
在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中,單單靠上級政府資金。很難有足夠創建資金。只有發揮好廣大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他們以主人公精神,自力更生、積極引導富裕了農民參與,多方籌措資金。
新農村建設,需要管理民主,創建生態示范村鎮也需要管理民主,只要民主管理到位了,才能有序、整體推進和諧鄉村的建設進程中的各項工作,各級政府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引導,讓民間組織、資金有效地參與生態示范村建設、讓農村先富起來經濟能人發揮出更大作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并分享生活居住環境和生活質量的提高。
在生態村鎮建設中,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生態環境警示和宣傳教育,引導群眾了解環保、認識生態、參與生態建設。
四、農村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據調查,目前**沒有做規劃的村莊占到總調查數的72%,即使做了規劃的村莊,也是不完全符合《村莊規劃標準》,農戶住宅位置沿襲歷史,隨處而建,比較凌亂。有些是平房,有些是樓房,有些是普通磚瓦房,有些是磚混結構房,參差不齊。同時農戶基本沒有環保意識,隨意堆放農作物副產品、肥料等。整個村莊衛生較差,秩序較亂,臟亂差問題比較突出。村莊建設過程中通常沒有涉及到村民安全的項目,如飲用水源的選址和保護、消防設施的安排、污水處理、垃圾處理、人畜分離等。
在對某個設區市的調查中發現,那里的市領導和建設規劃部門極為重視村莊建設,已對部分村進行了規劃。但是,規劃者們一是沒有考慮到農村居民點的特殊性,在這些規劃中遺漏了關鍵的安全項目,沒有考慮建設中心村,為其他自然村居民向中心村集聚提供各類條件;二是測量底圖也十分粗糙,以致不可能考慮污水對水井的影響;三是多數規劃通過改變那里的地形地貌,耗費大量土建工程來建設城市型社區,以致基本上喪失掉了那里的地方風格。即使這樣,許多最基本的公共服務設施仍然不完善,如下水設施、消防設施等等,而這些內容恰恰是建設生態新農村所必須的。
五、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的必要性
5.1生態理念的內涵
生態理念是人類進行經濟活動和社會活動的基本價值觀,其本質主要強調:一是可持續發展;二是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三是生態倫理道德觀。因此,生態理念就是運用生態規律,在實踐中體現出可持續發展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理念。
5.2新農村建設的內容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加以推進。要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其中,新農村二十字方針“管理民主”是政治文明,“生產發展”和“生活寬裕”是物質文明,“鄉風文明”是精神文明,“村容整潔”是生態文明。
5.3新農村建設與生態理念結合乃客觀之必要
新農村的建設如果不結合生態理念,必將步城市發展的后塵。目前在城市,水資源短缺、水體污染、土壤污染、大氣污染困擾著城市的進一步發展。因此新農村建設中的各項工作必須貫徹落實生態理念。也只有這樣,新農村建設才能體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生態文明的有機統一,農村才能實現可持續、又好又快的發展。
六、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與特征
6.1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基本內涵
生態新農村發展模式,是基于農村發展現狀而又面向未來生態文明社會的一種發展戰略思考,是在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在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中,針對農村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協調問題,應用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現代生態學、生態工程原理、景觀生態學、生態建筑學、產業生態學、社會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堅持“生態與發展并重”的原則,以和諧、可持續為理念,以建設生態文明的農村社會為目標,在產業發展、人居環境、生態環境、社會文明等方面對農村進行因地制宜的全面生態化設計,使農村建設成為一個整體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使其結構、功能最優化,能流、物流最暢通,調節、控制最自如,村莊布局合理,人口規模適中,人與自然及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社會經濟生態協調、可持續發展,人居環境宜人,既有傳統農村特色又體現現代文明的新農村。其實質是農村的全面生態化發展。
6.2生態新農村建設模式的特征
生態新農村是實現農業農村可持續、健康發展,農村社會、經濟、生態協調發展的理想模式,與一般農村相比,其特征主要體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以和諧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二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復合生態系統;三是生態新農村是一個廣大區域的集合體。
七、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同時也是一項復雜而偉大的系統工程。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必須規劃先行。新農村建設規劃是調控和指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藍圖和依據,關系到農村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大局。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出發點和著眼點都是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生活方式,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研究和探索對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7.1有利于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提高農民的生態意識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對農村社會各個領域的作用和影響深入而廣泛,而且許多效應是無法用貨幣來計算的。這主要表現在: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能夠滿足農民對更高生活品質的不斷追求;二是有助于在農民中間傳播環境保護觀念;三是有利于生態技術的推廣和傳播。
7.2有利于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村地區的生活水平
用新的增長方式與新的生產體系實現社會、經濟、自然的相互統一發展,實現環境支持系統的重新繁榮,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便成為人類共同的必然選擇。把生態新理念融入農村規劃中,實現農村發展中生態、經濟、社會三方面綜合效益的統一和最大化,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生態環境,也不為單純保護環境而放棄發展的目的,才能達到全面提高農村地區生活水平的目的。公務員之家:
7.3有利于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促進農村又好又快發展
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是一種強調保護當地資源的發展形式,其對環境的正面效應是十分明顯的,它負有環境保護及維護地方居民福利的雙重使命。具體可以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的制定有助于培育人們熱愛環境、熱愛自然的環保意識,加大全社會的環保力度;二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人們提高回歸自然的意識,體驗自然,提高和豐富生態知識;三是生態新農村建設規劃有助于協調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是保護環境和發展經濟的最佳結合;四是在傳統農村建設中注入生態理念,能促進地區村鎮布局的合理化,使資源得到有效利用,推動對自然資源、野生動植物及環境的保護,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適度開發利用。
參考文獻
[1]JonRodoek.Protectingecosystemsandopenspacesinurbanizingenvironment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8,(84):3—6.
[2]夏南凱,田寶江.控制性詳細規劃[M].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5.43-57.
[3]江蘇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城市規劃資料集(第四分冊)——控制性詳細規劃[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58-74.
[4]李浩.控制性詳細規劃的調整與適應——控規指標調整的制度建設研究[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75-86.
[5]鄒德慈.容積率研究[J].城市規劃,1994,(1):19—23.
- 上一篇:猶太音樂發展溯源論文
- 下一篇:民間雕塑地域特色論文